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文言文综合复习一唐雎不辱使命 (一)重点字词释义唐雎不辱使命 大王加惠 非若是也 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休祲降于天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 寡人谕矣 逆寡人者唐雎对曰 轻寡人与 故不错意也 布衣之怒使唐雎使于秦 虽然,受地于先王 徒以有先生也 寡人谕矣 (二)重点语句翻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译: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 3.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
2、五百里的土地呢? 4.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5.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译: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6.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三)阅读理解 1.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答: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2.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答: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3.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答:“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4.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5.文
4、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秦王: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热爱祖国。 6.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答: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7.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8.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答: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得
5、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重点字词释义委而去之 天下顺之 环而攻之 不以兵革之利 池非不深也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得道者多助 多助之至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二)重点语句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
6、他的人就少。 (三)阅读理解 1.本文的论点? 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答:“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答: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答: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
7、“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重点字词释义管夷吾举于士 行拂乱其所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空乏其身 乱其所为 法家拂士 所以 动心忍性 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空乏其身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二)重点语句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译: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3.
8、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译:使他受饥饿、贫困之苦。 4.行拂乱其所为。 译: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干。 6.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人常犯过失,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9、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这样以后,才会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阅读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要不亡则相反) 3.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从卑微穷困历经磨难而成长为明君贤臣。 4.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 答: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 鱼我所欲也 (一)重点字词释义二者不可得兼 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万钟于我何加焉 蹴尔而与之 妻妾之奉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故不
10、为苟得也使人之所恶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乡为身死而不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二)重点语句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呼尔而与之。 译: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5.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
11、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三)阅读理解1.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鱼我所欲也中体现孟子“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人的本心是什么? 答:舍生取义。 5.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答: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
12、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6.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答:舍生取义。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答: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清末谭嗣同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有人
13、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8.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9.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曹刿论战 (一)重点字词释义齐师 伐我 肉食者鄙 又何间焉 再而衰,三而竭 牺牲玉帛
14、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公将鼓之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可以一战 齐师败绩 故克之 既克,公问其故 彼竭我盈 望其旗靡 公将驰之 小惠未徧(二)重点语句翻译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小信用还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明是不会保佑(你)的。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后,(勇气)就没有了。 4.夫战,勇气也。 译:作战,靠的是勇气。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这是尽了本职的事
15、情。可以凭借这个去打一仗。如果作战请让我跟随你去。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7.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8.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根据实情报上。 (三)阅读理解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本文的成语是什么:一鼓作气。 5.“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答:“将鼓”“将弛” 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7.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8.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鲁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