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积极发展影响因素的回溯式访谈研究_第1页
青少年积极发展影响因素的回溯式访谈研究_第2页
青少年积极发展影响因素的回溯式访谈研究_第3页
青少年积极发展影响因素的回溯式访谈研究_第4页
青少年积极发展影响因素的回溯式访谈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青少年积极发展影响因素的回溯式访谈研究    四、讨论与建议(一)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班杜拉的三元互动理论指导了我们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和总结。青少年(内部因素)、活动经验(行为)、外部环境三者相互影响:环境给青少年提供了积极发展的土壤,而青少年自身的发展也在塑造着其所处的环境;青少年是其自身活动经验的产品,活动经验培养、更新、塑造着青少年的成长愿望,而具有积极成长愿望的青少年又会启动积极的活动经验;环境给个体提供了积极的活动经验,活动经验反过来对环境实现了改善、优化和超越。在这三者中,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的

2、生态系统理论12793-825就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该理论将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因素视为一个系统,该系统包含四个子系统,从内到外分别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而且这四个系统之间还存在着不断的交互作用。微观系统是整个环境系统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对个体发展影响作用最大、最直接的系统。访谈发现,对青少年积极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环境主要集中在“微观系统”,即青少年直接活动或体验着的环境。其中,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谈到了“积极的榜样”对他们的影响,父母、老师、同伴、生活中遇到的其他优秀人物以及影视作品和书籍中的优秀人物都有可能成为榜样,这些榜样为青少年示范了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以

3、及最好的做法是怎样的。中间系统指个体直接参与的两个或多个微观系统元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中间系统最好的例子即“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相互影响”。我们的访谈并没有发现这一系统的作用,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在我国,家长、学校、同伴、社区等微观系统元素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确实很少,比如我国的社区文化还不够成熟,学校和社区的联系较弱等;另一方面可能是受访者比较难以意识到和表达出这一影响,而我们的访谈也没有刻意引导受访者去谈这一影响。外层系统是所有对人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个体不并直接参与其中,所以访谈法很难总结出这一系统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宏观系统是最广大的环境系统,是一个文化系统,涵盖社会的宏观层面,比如风俗习惯

4、、法律、价值观等。访谈发现,健康向上的风俗习惯、具有正面影响的宗教氛围或环境是影响青少年积极发展的重要因素。(二)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的策略与建议根据访谈结果及对青少年积极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就如何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激发青少年积极成长的愿望,帮助青少年找到努力的方向和意义。青少年积极发展研究的最新表明,青少年付出努力的方向和意义既是积极发展的关键指标,也是促进积极发展的枢纽。13因此,对家长、教育者和社会来说,最核心的任务是激发青少年积极成长的愿望,帮助他们找到努力的方向和意义,只有这样青少年才能走上积极发展之路。14那么,如何激发青少年积极成长的愿望,帮助青少年找到努力的

5、方向和意义呢?访谈发现,家长和老师一般都是通过无声的行为传递他们的期望,很少和青少年进行语言上的直接沟通,而且传递的期望都是指向学习,很少涉及其他方面。因此,访谈中青少年虽然表现出了积极成长的愿望,但是这些愿望一般都是努力学习,而且他们对于学习的意义认识可能也比较模糊。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做得更好:首先,父母在意识上要知道塑造青少年的成长愿望对于青少年积极发展的重要性,在做法上要知道言语上的直接引导比无声的行为可以更有效地塑造青少年自我成长的意愿;学校在塑造青少年的成长愿望中承担重要作用15,而生涯教育是学校中塑造青少年成长愿望的最直接方式,研究表明以“人生导航”、“未来取向”、“自我同一性”等

6、主题开展的具有一定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生涯教育能够有效地塑造青少年的成长愿望。16生涯教育不能仅限于个人特点与职业需求之间匹配关系的分析,而应重点定位于生命意义的探索和人生之路的谋划,这样形成的愿望才能够激发学生更深刻的思考和更持久的投入;其次,除了学习之外,家长、学校和社区等要给青少年创造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选择,而不仅只是学习;然后,引导他们从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层面去思考这些选择;最后,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为追寻人生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二是,在不同的层次上创建有利于青少年积极发展的环境。第一,应多给青少年创造和优秀他人发生联系的机会。访谈表明,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的活动经验都是在与他人发

7、生联系的过程中产生的,在这种联系中,青少年掌握了社会规范,从成功的榜样中学习到了积极经验,从他人负面的经历中吸取了教训。第二,微观系统元素在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方面应多方配合,形成合力。根据生物生态理论,如果微观系统元素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12814-822。对于青少年来说,首先,家庭和学校是两个比较重要的微观系统元素,只有家庭与学校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才能在共同努力下,为学生创设最有助于其发展的环境系统,保证学生的最优发展。许多家校联合教育方面的研究发现,家校沟通的计划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努力能够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及其它方面的积极发展。17家长积极介入孩子的学校教育通常与孩

8、子更高的学习绩点、更高的出勤率以及其他行为的改善有显著相关。其次,学校和社区的积极联系对于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也很重要。西方在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方面比较成熟,比如美国以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为目标的4-h项目18就是学校和社区合作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第三,重视书籍、影视作品、风俗习惯等这些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元素等在青少年积极发展中的作用。特别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兴起,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要充分发挥这些影响中健康向上、具有正面影响的因素,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三是,给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经验。访谈中总结的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的活动经验都是生活中青少年的自然经历。在这些经历中,青少年

9、得到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积极的行为受到了外部强化和自我强化,对消极经验和不利处境所进行的积极反思,收获的同一性探索经验和团队合作经验。这些经验从不同方面促进了青少年的积极发展,对教育实践的启示有:一是要授权,鼓励青少年独立自主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访谈中,很多受访者提到了小时候独立处理遇到的问题的经历促进了其自主性的发展,如独立选择自己要走的路,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等;二是对青少年的积极行为要给予支持和鼓励;三是要引导青少年进行积极的总结和反思,从而建立起积极的信念。访谈发现,青少年担起自身发展责任的表现之一是自己在面临不利的处境、负面的经历这样的情境时具有积极的自我反思的能力。青少年有什么

10、样的生活经历,处于何种环境之中,这些不是完全可控的。然而,青少年在经历不同的活动、面临不同的环境时如何建构事件的意义却是可控的。因此,应引导青少年形成积极反思的习惯和能力。除了利用好生活中的活动经验,我们还需要给青少年设计和提供结构化的课外活动。国外的研究表明,当课外活动具备如下两个基本特征时,能更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一是自主性,学生愿意主动参加并热情地投入其中;二是结构化,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计划、程序以及反馈。19这是因为结构化的课外活动给青少年提供了发展个人技能和人际技能的环境,提供了比课堂上更广泛的展示自己特长和兴趣的机会,自发参与结构化活动的青少年具有较高的内部动机,专注于当

11、前的活动比较容易,体验到了较高的挑战。访谈表明我国青少年参加结构化活动的机会并不多,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我们需要给青少年设计和提供丰富多彩的结构化的课外活动。参考文献:1anthony,e. j. the reactions of adults to adolescents and their behaviorm/caplan,g.,& lebovici,s.(eds.).adolescence:psychosocial perspectives. new york:basic books,1969:77.2roth,j.,et al. promoting healthy

12、adolescents:synthesis of youth development program evaluations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1998(8):423-459.3damon,w. what is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j.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2004,591(1):13-24.4勒纳,r.m.积极青少年的6种品质m.张卫,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5盖笑松.

13、青少年积极品质的发展规律与培养途径j.人民教育,2013(2):9-12.6彼得森,c.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13.7陈向明.质性研究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2):14-18.8lerner,r. m.,& steinberg,l.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m. 3rd ed.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2009:514-517.9盖笑松,兰公瑞.大学生积极发展问卷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6):786-791.10陈向

14、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82-194.11班杜拉,a.社会学习理论m.陈欣银,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68-185.12bronfenbrenner,u.,& morris,p. a. the bioecological model of human development vol. 1m/damon,et al. theoret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6th ed. hoboken,nj:wiley,2006.13b

15、ronk,k. c. purpose in life:a critical component of optimal youth developmentm. new york:springer,dordrecht,2014:67-68.14戴蒙,d.人生观培养:父母最长情的告白m.张凌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22-42.15koshy,s. i.,& mariano,j. m. promoting youth purpos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new directions for youth development,2011(132):13-29.16busseri,m. a.,et al.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breadth and intensity of youth activity involvement and successful development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6,42(6):1313-1326.17周月朗.近年来美国家校合作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4):81-83.18文雅.美国4-h青少年发展项目及其价值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2):45-48.19larson,r. t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