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敦煌文化3_第1页
灿烂的敦煌文化3_第2页
灿烂的敦煌文化3_第3页
灿烂的敦煌文化3_第4页
灿烂的敦煌文化3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文脉传承文脉指文明发源的脉络, 也可指各种学术文化传承演变的谱系。文脉的传承, 事关国家 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关系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敦煌文献作为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珍贵多样的精神财富, 加强其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对中华文脉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韵书是音韵学研究的基础材料,如宋人编定的 广韵 与集韵,在音韵学史上地位 崇高。其中广韵一书, 据说改编自隋陆法言切韵; 作为广韵的蓝本,切韵自 然也格外受人们的关注。 但宋代以后切韵逐渐失传, 改编的详情不得而知。 二十世纪初, 蒋斧本唐韻、故宫藏刊谬补缺切韵等韵书被发现, 为研

2、究切韵到广韵的嬗 变提供了一些新的材料; 但学者仍苦于文献不足。敦煌遗书问世以后, 人们陆续从其中发现 了切韵系韵书写本近五十个卷号, 其中包括原本切韵、增字加训本切韵、笺注本 切韵、刊谬补缺切韵、唐韻等不同的层次。 这些韵书的发现, 不但使我们有可能窥 知陆法言切韵原书的大致面貌, 了解唐五代人对切韵的增订情况, 而且使我们得以 更深刻地了解广韵和切韵的关系, 明白广韵是如何在切韵系韵书的基础上 修订而成的。姜亮夫先生说这些韵书的发现是“学术上的一种伟大的发现”1,并非溢美之 词。又如宋元时期的“平话”、“诸宫调”, 明清时期的“宝卷”、“弹词”、“鼓词”, 诸如此类 的民间文学,近代以来颇

3、受学者重视。但这些主流之外的文学是怎么演变生成的? 是古已有 之还是近代的产物? 它们与历代“主流文学”有无内在联系?这些问题都成为文学史上的悬 案。而这一系列问题, 都随着敦煌文献中“变文”的发现迎刃而解: 上述民间文学体裁都是 从“变文”这类文学发展而来的。 所以说,“变文”补足了以往文学史上缺失的一环,极大 拓宽了文学史研究的视野。敦煌变文被发现后, “学者们方才在古代文学与近代文学之间得 到一个连锁”。 2相应的, 在厘清民间文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 几乎整个中国文学史的面貌都 被改写。又如道家、道教最重要的经典老子的成书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上个世纪先后 发现了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本

4、 (大约写于西汉初年),郭店楚简本(大约写于战国时期), 这些古本老子与今本差别很大。如今本前为道经、后为德经,全书分八十一章, 但古本老子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基本不分章。所以论者或以为从简牍帛书 本到今本之间似乎存在“文本递嬗变化上的断裂”,“其间当有一段文本演变的历程需要走过”。 3而敦煌文献中有老子写本凡 76 号(其中包括白文本 53 号, 注疏本 23 号,可缀合为 50 件),大多按道经 在前、德经 在后的顺序分篇, 并以空格或另段提行书写的形式 区分章节,已具备今传通行本八十一章的分章体系,只是未标明章名章次。通过敦煌写本, 古本老子和今本老子之间就架起了一座桥梁,原来“断裂”

5、的一环便失而复得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理当弃其糟粕, 取其精华, 弘扬那些优秀的部分。 打开敦煌写卷, 我1 姜亮夫:敦煌经卷在中国文化学术上的价值,思想战线 1981 年第 1 期;又收入姜亮夫:敦煌 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3 页。2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 1938 年版,上册 180 181 页。3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 东方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0 页;又见从简、帛、通行本比 较的角度论老子文本演变的观念、过程和规律,玄圃畜艾丁四新学术论文选集, 中华书局 2009 年版,第 98 页。1们不但可以欣赏到瑰丽的丝路风光, 多彩的民

6、俗风情, 浑厚的大唐气象, 也不时可以感受到 先贤们对人生、对社会深刻的思考。这里仅以王梵志诗为例。王梵志是唐初的一个通俗诗人, 宋人笔记和日本古代书目中都有关于王梵志诗的记载。但明代以后,王梵志其人其诗就销声 匿迹了。清人编的全唐诗没有王梵志诗的任何记载。幸运的是, 敦煌文献中却发现了三 十多个王梵志诗的写本, 存诗近四百首。王梵志的诗基本上用口语写成, 清新自然, 通俗易 懂, 表现的多是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和思想情绪, 饶有风趣, 同时又富有哲理, 具有很高的 艺术和思想价值。如下面的三首诗:吾有十亩田,种在南山坡。青松四五树,绿豆两三窠。热即池中浴,凉便岸上歌。遨游自取足,谁能奈我何?

7、4自生还自死,煞活非关我。续续生出来,世间无处坐。若不急抽却,眼看塞天破。 5生死如流星,涓涓向前去。前死万年余,寻入微尘数。中死千年外,骨石化为土。后死百年强,形骸在坟墓。续续死将埋,地窄无安处。已后烧作灰,飏却随风去。 6第一首,诗人用朴素语言、白描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处于世外桃源中的优哉游哉、 自得其乐的隐士形象,读后令人神往。第二首诗纯用俗语俗词写成, 语言不加藻饰, 明白如话,简单的语句背后却承载着异常 深刻的哲思: 诗人描述世上人满为患, 担心毫无节制的生育, 不但让人无地可住, 还会“塞 天破”(这里“坐”大约即“容纳”“居住”之意,“抽却”即抽身,诗中喻指 “死亡”)。这

8、种对“人口爆炸”的忧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和近现代关于人口问题的讨论遥相呼应。最后一首, 诗人先极言生死本是不可阻挡的自然现象, 人死后终将化为尘土, 绝无例外 可言, 所以应该以更加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但人们却不能安然面对生死, 死后往往讲求风 光大葬,占用土地无数。诗人有感于人多墓多,长此以往,“地窄无安处”, 不但无地安葬, 也将无地可耕,那将是何等恐怖的场景!其实人死之后, 终将化作微尘,何必与活人争地, 占用宝贵的自然资源呢? 所以诗人大声倡导火葬:“已后烧作灰, 飏却随风去。”那又是何等 的洒脱!王梵志大约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痛感需要控制人口爆炸的诗人, 也是第一位反对土葬、 呼吁保护耕地的诗人。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 这样的诗作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有极强烈的4 项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