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掌握观课的标准-2019年文档_第1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掌握观课的标准-2019年文档_第2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掌握观课的标准-2019年文档_第3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掌握观课的标准-2019年文档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掌握观课的标准一堂语文课能让听课的人流泪,说明这堂课在情感目标的达成上可能有过人之处。但是,仅仅让人" 流泪 " ,并不是评价一堂好课的主要或唯一标准。因为阅读教学不是一般意义的阅读,仅仅达到 " 流泪 " 是不够的, 它承担着比 " 流泪 " 还重要的任务, 如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因为,语文教学说到底是打基础的。 由此看来,一些教师并没有做好观课的准备,没有掌握观课的标准,或者被泪水迷惑了眼睛,影响了判断,迷失了方向。 这样观课, 只能导致误判, 可能学不到 " 真经 "

2、 。那么,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应该如何观课,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学到 "真经 "呢?1. 调好角度去观课这里所说的 " 角度 " ,是指观课的出发点、聚焦点。据了解,不少青年教师去观课,其角度不够恰当,常常被一些表面的、吸引眼球的、刺激感官的做法所吸引。为此,笔者主张:以平静的心态、审视的眼睛、充实的头脑和调好的角度去观课,力求不看热闹,要看门道。针对当前公开课和观课议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聚焦语文因素。所谓" 语文因素 "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常说的" 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书写)" 。

3、看一堂语文课, 关键是看这堂课有没有这样的语文因素,有多少这样的语文因素,进而思考这些语文因素是如何让学生获得的。二是聚焦学生表现。特级教师贾志敏讲过一个观课 " 看学生,不看教师 " 的事例: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的一个教育代表团到上海一所学校听课。校长请贵宾们在学生后面入座,他们却表示: " 我们为什么去注意老师呢?我们要观看的是学生是怎样学习的。" 说着,纷纷把椅子挪到了黑板下面,面对着学生,静静地观看学生上课。 这个事例很值得我们反思, 因为不少青年教师观课与其相反,其角度常常错位,不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是看教师课堂上的 " 表

4、演 " 。加之当下有些公开课, 其教学不是让学生潜心读书、沉思默想,而是把课堂搞得很 " 热闹 " ,教师过于强势、抢眼,让学生当配角,这就使得观课者只关注教师如何教,忽视了观察学生如何学、学得怎样。这样观课就难以全面、正确地做出评判。课堂是学生学习发展、施展才能的天地,学生是红花,教师是绿叶,不可本末倒置。所以,我们在观课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那些过于强势、抢眼的教师 " 风采 " 、教学 " 艺术 "所迷惑,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学生那里, 看学生学什么、 怎样学、学得怎样, 然后通过学生的表现思考 " 为

5、什么 " ,即教师是用了怎样的教法使其这样的。 这种 " 看学生, 不看教师 " 的观课角度实际是在 " 看门道,不看热闹 " ,能使我们学到 " 真经 " 。不然,有可能会被那种把课堂当纸,以学生为笔,用教材做墨,尽情挥洒着教师" 风采 " 、教学 " 艺术 " 的教学所迷惑, 甚至还会误认为那是一种教学风格。三是聚焦目标达成。语文是一门课程,它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即学习目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达标。所以,看教学目标是如何体现、落实的,也是评价一堂课优劣、成败的重要标准。 由于教

6、学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很 " 吃功夫 " 的问题,所以表现出来的情形就大相径庭了。如,目标不明确,没有航标乱行船、处处刨坑处处坑的有之;目标不准确,南辕北辙、随心所欲的有之;目标不落实,只管 " 教过 " 不管 " 教会 " ,教学走教案、走过场的有之; 当然也有目标明确, 真正达标、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凡此种种, 需要观课者在自身比较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去把脉、评判。如,识字教学,我们要看是平均用力、泛泛而教,还是音、形、义有所侧重地教。有的字问题出在字音上,看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强调;有的字问题出在字形上,或笔画、部件,或结构、笔顺,看

7、教师是否给予点拨;有的字问题出在字义上,看教师是否着力引导等, 并且还要看这些重点、 难点问题是否真正解决、落到实处。也就是不仅看其 " 教过 " ,关键是看其是否 " 教对、教会、教好 " 。2. 拿着教材去观课如果说带上课标去观课是审视、评判一堂课" 教得怎样 " 的话,那么,拿着教材去观课则是弄清一堂课" 教的是什么 " ,是以教材为依据对照、审视其对错、偏正、深浅等。如,不少教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都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用大段大段的像背台词一样的诗意般的语言进行煽情。乍一看,这样的教学,手段多样且

8、先进,很" 好看 " ,很时尚。但是课文所在单元的导语中明确提出: " 阅读本组课文,我们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 这是一个 " 读出语言文字背后意思、语言内涵 " 的阅读方法、能力的专项训练。根据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恰恰不适合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等,而是应着力引导学生静心、潜心阅读课文的语言文字, 从字里行间体会其包含的精神或情感,以此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内涵、 品评语言滋味的能力。 例如,课文的第三段写圆明园的各种景观,运用了 " 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 &quo

9、t; 等。从这么多看似平常的" 有" 字中,学生就能明显地感受到圆明园景观的多姿多彩、 美丽壮观,就能强烈而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对圆明园美丽壮观景象的自豪、骄傲、赞美之情,还能感悟到为后文写圆明园化为一片废墟,什么都 " 没有 " 了的无比痛心、惋惜、憎恨之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埋下了伏笔等。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等,那么, " 读出语言文字背后意思、语言内涵 " 的阅读方法、能力的这一专项训练,又如何能够落实?也许有人会说, 新课改不是倡导 " 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吗?请注意,无论是 &q

10、uot; 教教材 " 还是 " 用教材教 " ,其根本是 " 教材 " ,而不是随便哪一篇文章。既然是教材,它就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制约性。我们用教材作为 " 镜子 " 去对照、审视一堂课,就能比较务实、清楚地看出,在这堂课上,教师是把握了教材,体现了编者意图,教在了 " 点子 " 上,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是随心所欲,无视教材的规定性、制约性,不管学生学习的起点、年段性等。不然,手头没有教材,就有可能将那些把语文课上成音乐欣赏课、资料堆积课、图片展示课、闹剧表演课等,正事没做好、闲事忙不完的教学,误认为是" 超越文本 " 的 &qu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