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测试卷一、 基础题(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舟楫(j) 寥廓(liáo) 栖息(q) 摇曳(yì)B颓圮(p) 粗犷(gung) 慰藉(jiè) 锲而不舍(qiè)C亘古(gèn) 桑梓(z) 迁徙(xí) 钟灵毓秀(yù)D戕害(qing) 方兴未艾(ài) 媲美(pì) 自诩(y)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寒喧 辐射 玷污 至高无尚B震憾 急躁 诠释 旁征博引C掮客 殴打 和蔼 道貌岸然D通揖 翱
2、翔 缘分 良辰美景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012欧洲杯乌克兰对阵法国比赛中,因暴雨雷击比赛被迫 ,比分仍是0-0。近期,我国将重点清理、 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黑作坊”、“黑窝点”。外交部表示,中国有关船只在中国管辖海域内进行正常的巡航活动是 的。A中止 取消 无可非议 B中止 取缔 无可非议C终止 取缔 无可厚非 D终止 取消 无可厚非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该楼盘前临碧水,背倚青山,环境十分优美,发售第一天就十室九空,销售场面十分火爆。B吴翔同志在敌人的监狱里受尽折磨,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还被灌辣椒水,你们一定要设法设计营救他。C上世纪
3、60年代,海蜇多是沿海穷人才吃的食物。直到人们逐渐意识到海蜇的营养价值,它才开始登堂入室,成为冷菜的“当家花旦”。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人类的许多文化情结都与此有密切的关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素质可以理解为人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在家庭、社会的影响下,经过后天的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格。B中国印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由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门类,受到文人、书画家和收藏家的推崇。C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束缚下的人们也开始觉悟起来。D“两会”结束后,总理会见了中外记者,回答了两个日本记者的问题,希望下阶段对日本的访问
4、将成为一次融冰之旅。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建筑是凝固的诗:_;_。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_,_。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 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改变着人生的轨迹A BC D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8、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5、A古之学者必有师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9、下列各句中,活用方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望西山,始指异之 D粪土当年万户侯10、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二、语言文字运用(共8分)11、在下文横线上,根据提供的开头,仿写句子。(4分)画家画花,独绘一枝,意在留些天地,让欣赏者自去遐想;音乐家演奏,抑扬顿挫,有时“无声胜有声”,任听众自去体味。诗人作诗
6、, ; 教师讲课, 。 12、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对下面这幅漫画作简要的介绍。并写出寓意。(4分) 三、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5题(10分)前 方曹文轩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
7、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
8、,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
9、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1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间)“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严(卢
10、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13、作者说流浪是出于天性,这种“天性”的本质是什么?(促使人们不断流浪的心理动力是什么?)(2分) 14、怎样理解“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分两点阐述)(4分) 15、文章引用大量诗句来写
11、离家的人对家园的惦念。“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请你推测一下宋之问“情更怯”的原因。(4分) 四、现代文阅读(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10分)又见边关芦花翩翩飞 闭剑东伴着习习江风,迎着冉冉秋阳,伫立于巍峨的中越红河大桥,静观,桥之下,红河畔,融融芦花正飞舞。飘逸又洒脱,甚是壮阔。芦花是秋天的精灵,这话不假。历经风雨和酷暑、洪涝或干旱的考验,平日里貌不惊人的芦苇们也迎来了生命中最为期待的时光,一团团的芦絮争相抽出,一枚枚细腻的芦花随风摇曳,誓要将丰收的秋天变成芦苇的盛大节日。芦苇不是农作物,断然不可能带来五谷丰登的丰收美景。但却能给人清爽怡人的美妙感受;芦苇不是人类种植的花草树木
12、,注定不会轻易屈服于人类的招呼使唤,哪怕刀砍火焚乃至挖根,芦苇依旧是以倔强到了极点的姿态来回敬人类。又是一年深秋时,边关芦花漫天飞。飘飘的芦絮,摇弋着动感的舞姿,放飞憋了一年的心事,在飒飒秋风中,去追逐那注定要让它们亢奋一生的梦想,去寻觅另外的生命芳草地。也许,待到明年开春时,一棵棵柔弱的芦草就顽强地生长开来了,慢慢地,经受大自然的残酷考验;迅速地,汲取大地精华,不出几年,它们也会成长为独霸一方的野草。从宽敞的中越红河大桥沿着红河东流的方向一路远眺,眼帘中,总是会跳跃着红河芦花的英姿,总是荡漾着芦苇的轻浪。又是一年深秋时,芦花正开得如痴如醉。开得如痴如醉的芦花集结了很多羡慕的目光和亮丽的闪光灯
13、。在蜗居的边关小城,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小小的边城河口也变成了闻名全国的旅游城市,再加上直达昆明的高速公路的通车,每年来河口或经河口前往越南观光旅游的旅客不下八十万人次,这对于一个常住人口不足十万的边关小城来说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深秋时,正是河口一年当中最凉爽怡人的时候,当北方已经寒风嗖嗖白雪皑皑时,深秋的河口正是养人的时候,太阳暖烘烘地照着,照着游人的心也暖烘烘的。于是,沿着红河及南溪河两岸依次开放的芦花也就成了河口的一大美景,虽然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却也是气势逼人的,决不轻易服输。河口的芦苇因为是沿着界河一线生长,所以就成了事实上的边关芦苇,边关自古以来就从不缺乏流血和牺牲,
14、更不会缺乏刚强和傲骨,所以这里的芦苇也就多了军人般的刚强和傲骨,每每看到芦苇骄傲无比地开花了,我总会给予它们最热烈的歌颂。为心中那汩汩而萌的感动。我心中关于芦苇的感动是源远流长的。很小很小的时候,太调皮的我总是难免挨上父亲的芦鞭抽打,那鞭子就是一根光滑的芦苇,打在身上那是揪心的疼啊。稍大,就喜欢折腾芦苇了,有一种报复的意味,喜欢折断它们、腰斩它们乃至是焚烧它们。只是后来听说芦苇对农民来说是有大用处的,我才慢慢停止了对芦苇的“暴行”,慢慢地我也在萌发对芦苇的爱好之情。不用说,芦苇丛中的鸟窝就够自己乐的了,更何况是春天时那鲜嫩的芦笋呢。再后来,读懂了诗经蒹葭篇,于是独自一人的时候,经常会那么吟诵着
1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久而久之,一种盎然的美、一样曼妙的情思便悠然而萌了,穗絮飘曳,景色迷朦,心里则浮起一缕缕情思,柔美而又凄楚,令人无法抗拒。是啊!芦苇真的是一种让人着迷的植物,据十七世纪法国最卓越的数理科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大自然数十万种植物,为什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偏偏要把人比喻成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呢,为什么不是其它的一种植物,而偏偏是大自然中极为平凡普通的芦苇,这不得不令人深思。也许以我之拙见,是难以真正悟透其中的涵义的,但是如果能从这句话中悟出一些独特的人生见解,我想这样的思想之旅
16、应该是值得称道的。是的,芦苇的确是一样令人费解并敬佩的植物。它们自尊、自爱、正直不阿、一尘不染、锲而不舍,它们给人展示的是众志成城、坚忍不拔、所向披靡。面对着这大自然中伟大的生命斗士,我不得不陷入了持久的感动16、在文章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芦花是秋天的精灵”?(3分) 17、赏析文章第段中的画线的句子。(4分) 18、文章第段中作者引述了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4分) 五、 古诗文阅读(选择题每题3分,共14分)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17、,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
18、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遨:游览,这里指观赏。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际:边界,边际。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释:解除束缚。2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B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何为其然也C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9、以“始得”为线索将作者情绪与自然景象相融合,使文章形神俱备。B西山之游使作者获得精神慰藉,懂得“未始游”之地是真正的游历。C作者选用精当词语将西山所见的幽泉怪石、浩然气韵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D作者先写游众山时的感受,意在衬托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22、翻译(1)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2分)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3分) 六、默写(6题选作4题,共8分)2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 长沙)(2)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节
20、选)(3)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劝学(节选)(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师说)(5) ,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6)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七、作文(4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根据要求作文。游人 / 从千里之外 / 前来观风景我们 / 从千里之外 / 前去观风景生在风景中 / 不见风景 / 总是风尘仆仆地 / 追寻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21、。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1.B(A舟楫(jí)摇曳(yè)C迁徙(x)D方兴未艾(ài)自诩(x)2.C(A寒暄 至高无上B震撼D通缉)3.B(中止:强调事情在进行的过程中因外力而被迫停止。终止:结束,停止,强调因事情结束而停止。取缔:指明令取消禁止,多为政府机关的政治手段,带有强制性,语意较重,对象多是非法的组织活动或不健康的事物等。取消:指是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力等失去效力,不一定采取行政手段,也可用于个人之间,语意较轻,对象多是规章、制度、计划等比较抽象的事物。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无可厚非:指说话做事虽
22、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原谅。)4.D(A十室九空:一般形容灾后凄惨的场面;B浑身和遍体重复;C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5.A(B成分残缺,“具有价值”;C结构混乱,“被束缚的”或“在束缚下的”;D歧义,“两个/日本记者/的问题”,“两个记者”还是“两个问题”)6.C7.B(A“有”通“又”,“暴”通“曝”;C“不”通“否”;D“冯”通“凭”)8.D9.A(BCD都是意动用法,D是名词作动词)10.D(ABC都是状语后置句,D是被动句)11.诗人作诗,讲究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自去欣赏; 教师讲课,言简意赅,故意引而不发,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12.参考:此漫画大体由三部分组成。画的右边是一个坐在草地上的学者模样儿的人,戴着金丝眼镜,双手捧着一本书,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他身体左侧放着一个盛满水的桶,还有一根钓鱼竿。画的左边是一口井,下部由砖砌成圆形,上部是个呈六角形的井口,钓鱼竿的一头拴着一根线,伸入井中。画的下面写着:“书上说,鱼儿离不开水”。寓意:这幅漫画讽刺了那些只读书、读死书,不能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