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震的分布特征_第1页
贵州地震的分布特征_第2页
贵州地震的分布特征_第3页
贵州地震的分布特征_第4页
贵州地震的分布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贵州地震的分布特征来源:贵 州 科 学 30( 2) : 82 85,2012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3日贵州地震的分布特征王尚彦1刘家仁2( 贵州省地震局,贵阳 550001;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贵阳 550004)摘 要: 根据地震分布密度、控制地震发生的构造的差异,将贵州地震平面分布划分为威宁晴隆区( A 区) 、遵义贵阳区( B 区) 和铜仁榕江区( C 区) 3 个区; A 区和 B 区以垭都紫云断层为界,B 区和 C 区以松桃独山断层为界; A 区、B 区和 C区的地震分布分别为 80 %、15 % 和 5 %。贵州地震震源深度显示都属于浅源地震,总体主要集

2、中在 7 11 km; B 区分布在30 km 以浅深度内; A 区主要在 20km 以浅深度内,在 20 70 km 也有地震发生。1900 年 1975 年,4 级以上地震活跃期为1906 1919,1928 1941,1948 1955,1963 1974; 1975 2011 年,3 级以上地震活跃期为 1978 1989,1993 2000,2003 2011。关键词: 地震分布,地震活跃期,贵州中图分类号 P31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63(2012)02-0082-04Distribution F

3、eatures of Earthquake in Guizhou ProvinceWANG Shang-yan LIU Jia-ren(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Guizhou Province,Guiyang,Guizhou 550001,China; Guizhou Bureau of Geology andMineral Exploration Development,Guiyang,Guizhou 550004,China)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density and te

4、ctonic difference of earthquake control occur-rence,the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Weining-Qinlong area ( Area A) ,Zunyi-Guiyang area ( AreaB) and Tongren-Rongjia area ( Area C) Demarcation line of Area A and Area B is Yadu-Ziyun Fault,demarca-tion line of Area B and Area C is Songt

5、ao-Dushan Fault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of Areas A,B and C is respective-ly 80 % ,15 % and 5 % The focal depth shows that earthquakes of Guizhou are all shallow focus earthquakes,generally focusing on 7 11 km The focal depth of Area B is less than 30 km and the focal depth of Area A is less than 20

6、km,some of them are 20 70 km There were 4-degree seismic active periods from 1900 to 1975,namely,1906 1919,1928 1941,1948 1955 and 1963 1974 There were 3-degree seismic active periods from 1975 to 2011,namely,1978 1989,1993 2000 and 2003 2011Key words: earthquake distribution,seismic active period,G

7、uizhou     贵州处于我国南北地震带南段的东侧,西部部分地区已经跨入南北地震带,郭金城认为贵州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南端( 郭金城,1993) ,贵州地震的频度和强度处于全国中等水平。1308 年至 2011年,贵州共记录到 3 级以上地震 120 次,其中 3 0 3 9 级地震 79 次,4 0 4 9 级地震 21 次,5 0 5. 9 级地震 18次,6 级以上地震 2 次。1819 年以来,震中在贵州境内的 6 级左右地震有 3 次,即:1819 年 9 月 14 日发生在贵定的 6 0 级地震; 1875年6 月8 日发生在罗甸的6 5

8、级地震; 1948 年10 月9 日发生在威宁的 5 8 级地震 ( 震中烈度 VIII 度强) 。覃子建提出 1948 年 10 月 9 日发生在威宁的地震震级应该定为 6 级以上( 覃子建,2011) 。    贵州地震的分布规律,刘鼎文、贵州省地质局、郭金城、覃子建、刘家仁等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做过研究( 刘鼎文,1980; 贵州省地质局,1980; 郭金城,1993; 覃子建等,1994; 刘家仁等,2011) 。笔者在编写贵州省地震志过程中,对贵州省地震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1 平面分布    贵州

9、地震的平面分布是不均匀的,主要受地质背景控制。从已有的地震资料来看,贵州地震分布总体特征是西部和西南部地震密度和强度较大,中部和北部次之,东部和东南部相对弱些。贵州地震的平面分布,条带状特征不明显,呈区域性面状分布。因此,本文根据贵州地震平面分布和控制地震的构造的差异,将贵州地震平面分布划分为 3 个区( 图1) ,分别用 A、B、C 表示。A 区命名为威宁晴隆区,B 区命名为遵义贵阳区,C 区命名为铜仁榕江区。A 区和 B 区的分界为北西向的垭都紫云断层( 带) ,B 区和 C 区的分界为近北东向的松桃独山断层( 带) ,两个边界断层( 带) 在平面上构成汉字的倒“八字”型。 图

10、1 贵州 1308 2011 年Ms 3 级地震震中分布及平面分布分区A: 威宁 晴隆区 B: 遵义 贵阳区 C: 铜仁 榕江区Fig. 1 Epicenter( magnitudesMs 3) distribution and earthquakes regionalization,in Guozhou province,from 1308 to 2011A: Weining-Qinlong area B: Zunyi-Guiyang area C: Tongren-Rongjia area     威宁晴隆区( A 区) 。本区为大致沿赫章镇宁紫云一

11、线( 垭都紫云断层( 带) ) 南西贵州省境内地区。这个区域的地震的分布相对最密集。本区面积约为贵州国土面积的20 %,贵州有记录以来的 80 % 左右的地震分布在这个区域。南北( 北北西) 向、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是地震的密集分布区。地震主要分布在威宁、水城、晴隆、六枝、盘县、兴义、贞丰、罗甸等几个区域。1948 年 10月 9 日的 5 8 级地震发生在威宁西部,震中的位置为北西向的垭都紫云断裂和近南北向的石门坎断层交汇部位附近。晴隆附近有多次 5 级以上地震发生,这个区域是南北向的三叠纪碳酸盐台地和碎屑岩盆地过渡位置( 可能有同沉积断层) 、北东向断层交汇部位,垭都紫云断层也经过这

12、里。1875 年 6月 8 日发生的 6 5 级地震,震中在罗甸县,紧邻紫云县和望谟县,震中在北西向的垭都紫云断层和北东向的开远平塘断层交汇区附近。    遵义贵阳区 ( B 区) 。本区位于赫章镇宁紫云一线( 垭都紫云断层( 带) ) 以东地区,松桃三穗独山( 松桃独山断层( 带) ) 以西地区。这个区域占贵州国土面积约60 %,贵州有记录以来的 15 %左右的地震分布在这个区域。    这个区域的地震,主要分布在南北向断层和北东向( 北东东向)断层交汇部位附近,或者在这些断层附近。最典型的是 1819 年 9 月 14 日发生在贵

13、定的 6 0 级地震,震中在南北向的贵定断层和总体近东西向的黄丝断层交汇部位附近。       铜仁榕江区 ( C 区) 。本区位于松桃三穗独山( 松桃独山断层( 带) ) 以东贵州省境内地区。这个区域约占贵州省国土面积的20 %,贵州有记录以来的5 %左右的地震发生在这个区域。这个区域的地震多发生在北东向断层上,或者断层附近。该区还没有纪录到 6 级以上地震发生,但这个区域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背景( 梁操,2011) 。 2 垂向分布    我们选用贵州地震记录中,震源深度比较可靠的 200

14、7 年至 2010 年的地震资料,经过作图和统计,对地震深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的地震基本上都属于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 7 11 km 这一区间内( 图 2) 。A 区和 B 区的地震震源深度变化有一定的差异,B 区在 30 km 以浅深度内,地震释放能量随深度呈现跳跃状变化,但总体上呈向上凸起的较为平缓的弧形变化,先逐渐增高,至9 km 处达到最高点,而后逐渐降低。A 区震源深度主要在 20 km 以浅深度内,在 20 70 公里也有地震发生。从地震能量释放的角度看,A 区在震源深度约 5 5 km 处突然出现一个高达 2 个数量级的跃升,在深度约7 km 处回落到接近跃升

15、前的位置,而后又逐渐下降( 刘家仁等,2011) 。 图 2 2007 2010 年贵州地震深度分布图( 垂直垭都 紫云断层的剖面投影( 刘家仁等,2011) )Fig. 2 The focal depth distribution of Guizhou ,from 2007 to 2010 ( Section projectionvertical Yadu-Ziyun Fault) ( Liu Jiaren,2011) 3 时间分布    从已经有的地震记录资料来看,贵州地震在历史上也有相对平静期和相对活跃期相间出现的特征。刘鼎文研究了贵州

16、1308 1948 年的地震资料,得出这个期间贵州出现了 5 个地震活跃期: 1526 1551 年 ( 25 年) ,1642 1670 年 ( 28 年) ,1809 1819 年( 10 年) ,1875 年( 1 年) ,1930 1948 年( 18年) ( 刘鼎文,1980) 。贵州省地震局根据 1495 年至1980 年间贵州地震记录分析,得出 1495 1632 年( 138 年) 为地震活跃期,1633 1804 年( 172 年) 为地震平静期,1805 1980 年( 176 年) 为地震活跃期,这个活跃期一直延续到现在 ( 贵州地震局,1980; 卢定彪等,2011)

17、。笔者选用贵州1900 年到2011 年的 Ms3 级以上地震做地震震级的时间分布图( 图 3) 。从图上可以看出,1975 年以前的 3 级以上地震的频度比之后的低,这可能是地震记录方式和监测台站的密度差异造成。贵州 1965 年以后才有了一个地震监测台站( 花溪地震监测台) ,开始了地震的仪器记录,但精度非常有限。到 1979 年,贵州又新建了盘县、毕节、贞丰和德江 4 个地震监测台站,使贵州的地震监测精度有所提高,能够监测到的小地震也就多一些,资料相对完整一些。1979 年以后的 3 级以上地震频度比较高,可能就是地震监测精度较高造成的。因此,笔者将贵州 1900 2011 年地震分 1

18、900 1975年和 1975 2011 年两个阶段来分析研究。1900 1975 年,选 4 级以上地震作为分析研究对象,这段时间有 4 个地震活跃期,即: 1906 1919 年为相对活跃期,持续时间 13 年; 间隔 9 年后,1928 1941年为相对活跃期,持续 13 年; 间隔 7 年后,1948 1955 年为相对活跃期,持续时间 7 年; 间隔 8 年后,1963 1974 年为相对活跃期,持续时间 11 年。1975 2011 年,选 3 级以上地震为分析研究对象,这段时间有 3 个地震活跃期,他们是: 1978 1989年为相对活跃期,持续时间 11 年; 间隔 4 年后,

19、1993 2000 年为相对活跃期,持续时间 7 年; 间隔 3 年后,2003 年开始进入一个相对活跃期,到 2011 年仍处于活跃期,持续时间大于 8 年。从这里可以看出,地震的活跃期和平静期是相对的,并与选择的地震震级有关,选择的地震震级越小,平静期时间越短,活跃期时间越长。图 3 贵州 1900 2011 年Ms 3 级地震的时间分布图Fig 3 Time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that magnitudesMs 3,in Guizhou province,from 1900 to 2011     从 1900

20、 2011 年地震时间和震级分布图上可以看出,贵州的每个地震相对活跃期的震级大小有呈正态分布特点,先是由较小的地震频繁发生,然后2 个以上的相对较大( 4 级以上) 的地震发生,再后来就是一些较小的地震频繁发生。1928 1941 年和 1993 2000 年这 2 个相对地震活跃期的地震震级是比较典型的正态分布。 REFERENCESAnon ( Edited by Institute of Geophysics,State SeismologicalBureau,Institute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Fudan U-niversit

21、y) ,1990 Atlas of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ChinaM China Cartographic Publishing House,Beijing,179( in Chinese) Chen RF,Yang LF 1987 Occurred in the area of the west Guangxi and the South Guizhou in 1875J South China Seismological Journal,7( 1) : 39-47( in Chinese) Guo JC 1993 The principal acti

22、ve tectonic systems in Guizhouand earthquakesJ Guizhou Science,11 ( 3 ) : 18-23 ( in Chinese) Han SQ,1998 Seismic activity analysis of south north seismicbeltJ Inland Earthquake,1( 1) : 36-43 ( in Chines) Liang C,Wen WY,Zhang XW 2011 An analysis earthquakerisk in east GuizhouJ Guizhou Science,29( 1)

23、 : 89-92( in Chinese) Liu JR,Wang SY,Liu Y,2011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rule of earthquake in Guizhou J Guizhou Geology,28( 4) : 295-199( in Chinese) Lou YM,Zhang XD,Xu X,2009 Reinterpretation of luodian earthquake,Guizhou on June 8 1875J Guizhou Geology,26( 4) : 299-305 ( in Chinese) Lu D

24、B,Dai CG,Qiao WL,2011 Assessment of Active Structures and Crust Stability in Guizhou ProvinceM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Beijing ( in Chinese ) Qin ZJ,2011 Discussions on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nd seismic zonation of Guizhou ProvinceJ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36: 436-437( in Chinese) W

25、ang SY,Liang C,Wen WY ,2010 Analysis on 3 4 magnitude earthquake in the West Guizhou induce rock avalancheJ Guizhou Geology,27: 223-225( in Chinese)  附中文参考文献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1990 中国历史地震图集M,179 页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陈仁法,杨廉法 1987 1875 年桂西黔南地震考J 华南地震,7( 1) : 39-47郭金城 1993 贵州主要活动构造体系与地震J 贵州科学,11(

26、3) : 18-23韩守琪 1998 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分析J 内陆地震,12( 1) : 36-43梁操,文薇亚,张贤文,2011 贵州东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J 贵州科学,29( 1) : 89-92刘家仁,王尚彦,刘宇,2011 贵州地震时空分布规律探讨J 贵州地质,28( 4) : 295-299罗远模,张晓东,徐祥 2009 1875 年 6 月 8 日贵州罗甸地震再考证J 贵州地质,26( 4) : 299-305卢定彪,戴传固,谯文浪,2011 贵州省活动构造特征及地壳稳定性评价M 北京: 地质出版社覃子建,2011 贵州省历史地震和地震区划讨论J 中国科技博览,第 36 期,436

27、-437 页王尚彦,梁操,文微亚,2010 贵州贞丰一关岭一镇宁交界34级地震诱发岩崩分析J 贵州地质,27( 3) : 223-225 注: 本文引自贵州科学2012年(第30卷)第2期,第82-85页。广西主要构造体系与地震广西柳州  徐超霭一、主要构造体系概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在各应力场的作用下,广西境内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构造体系。这些构造体系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相互干扰,相互制约,各方向的褶皱、断层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颇为复杂的构造景观。依构造形迹的发生、展布方向及生成联系看,广西主要有如下构造体系(带)。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广西山字型构造体系

28、;华夏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北西向构造带。各构造体系(带)的发育情况,大致如下: (一)纬向构造体系    主要分布于25º40°N之间。由一系列褶皱、断裂和岩体组成,是南岭纬向构造的西延部份。由于受其它构造形迹的干扰和改造,构造形迹断续不连,零星出露。其主要构造带自北而南有月里海洋山带、宜山柳城带、巴马金秀带、德保平果带、西大明山带。在宜山、柳城一带由于南北应力不平衡的挤压,局部向南突出。构造形迹以褶皱隆起 、凹陷为主,伴随有断裂。其中最主要一条断裂是宜山柳城断裂,此断裂蜿蜓展布于南丹、河池、宜山、柳城一线,东端与桂林

29、崇左断裂交汇,向西延至贵州境内,是压性断裂。它受广西山字形构造的影响亦向南突出。 此外,于南部北纬2º15 附近(北海市至涠洲岛之间)也发现有一条东西向的凹陷带。又据物探资料,于三江老堡至贵州都江口南面,还可能有一条大致与溶江都柳江河谷平行的东西走向的稳伏断裂。 纬向构造于四堡期(约14亿年前)就已开始形成,具多期活动性。于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各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近代仍有活动。 (二)、经向构造体系    此构造体系在广西 不甚发育,可分为桂东、桂西两带,东强西弱。东带分布于东经109º10120°

30、 之间,包括大瑶山、桂林弧、富川等地,其向南延伸至玉林、北流一带因受东西向构造带阻隔干扰,显得零星,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亦发育有部分褶皱。在桂北一带由于与广西山字型(包括宜山和柳州两个山字型)脊柱复合,构造形迹的归属难以确定。主要断裂有溆浦五通、寿城六发、福龙、大塘、百朋、四排桐木、六塘、高贞岭等断裂。它们均具压扭性质,断裂规模一般不大,但有的延伸也较远,从卫片上分析,也具有一定规模。由于东西压应力的差异,在桂林一带形成了向西突出的桂林弧。桂东带,南北构造发生发育形成于海西燕山期,较近时期似乎还有活动。桂西带,分布于东经106º30107º30之间,仅见于桑郎和向

31、阳、天峨、金谷一带,属贵阳南北构造带的南延部分,亦是由褶皱和断裂组成。褶皱比较发育,以隔槽式为主。主要断裂有蛟龙断裂、向阳断裂及天峨金谷断裂等。以压扭性断裂为主。一般规模较小,在卫片上反映不明显。桂西带经过巴马一带后,构造形迹不易分辨出来,此带主要形成于印支期,晚近亦有间歇性活动。 从地震活动看,这一构造所在地,在100年前地震仍很活跃,近100年来比较安定,似已进入一个平静期。 (三)、广西山字型构造   它占据着广西中部和北部广大地区。在广西地质构造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主前弧弧顶分布在镇龙卢圩一带,是由一系列高度挤压的褶皱、 冲断裂组成,主前

32、弧的东翼包括龙镇山、大瑶山、三江口、荔浦、平乐以及海洋山带,并延伸至湖南,是由一系列褶皱和压扭性断裂组成,其中主要压扭性断裂有都安马山断裂和丹池断裂。脊柱主要包括元宝山和吉羊山复背斜,其附近尚发育有若干南北走向的压扭性断裂。 广西山字型构造,从加里东期就已开始形成,到印支期基本定型,它控制着本地区加里东期至燕期岩体的展布。于燕山期和喜山期都曾有活动,从第四纪地貌和地震活动看,这一构造近期亦仍有活动。 (四)、华夏构造体系  这一构造体系在广西可分为早、晚两期。早华夏系形成于加里东期,主要包括云开大山隆起带,桂北隆起带,其中发育着走向东北的褶皱和压扭性断裂以及混合岩

33、体。晚华夏系形成于早泥盆纪至中三叠纪,较显著的构造有博白岑溪断褶带、灵山昭平断褶带。它们是由上古生界至三叠统地层组成的褶皱断裂及海西印支期岩体组成。 华夏系构造在本区构造格局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本区东北向构造的基本构造,后来的新华夏构造几乎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五)、新华夏构造体系  新华夏系在广西分布广泛,特别是在桂东南和桂北,新华夏系最为发育,一些重要断裂在航卫照片上都有清晰的反映。如斜贯广西的桂林崇左断裂、三江寿城断裂、四堡断裂、独洞断裂、池洞断裂等。它们都属于区域性断裂。在桂东南主要有十万大山坳陷带、东兴灵山断裂带、合浦北流断裂带等主要构造。此外,新华夏系在其

34、它地方也有零星分布。桂北的新华夏断裂多沿北东1530方向展布。桂东南一带受华夏系的制约,其走向大体在45º60º之间。新华夏系是在古老构造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它形成于燕山期,具有最新且最强烈的活动性,直到近代仍很活跃,它与广西近代地震活动关系最为密切。近代这一构造的主干断裂附近,曾有过不少地震发生。据广西地震局资料,广西自有地震记录以来,发生的强震,许多都在这些断裂带上。其中1963年4月1日的灵山6.5级地震广西有记录以来最大一次破坏性地震,也是发生在这一构造体系的活动断裂带上。     (六)、北西向构造带

35、0; 主要分布于西南部的右江流域和那坡靖西一带及大塘盆地等地。其构造以断裂为主,伴有褶皱构造。主要断裂有右江断裂、那坡断裂、黑水河断裂、昆仑关断裂等。其中最显著的是右江断裂和那坡断裂。这些断裂均为压扭性质。各断裂带还具有6080Km等距离展布的特征。此外,在桂北、桂东北九万大山、永福登云山、阳朔老厂、蒙山长平、钟山、贺县等地亦有北西向构造的形迹。在桂东南的藤县、容县、北流、灵山、合浦、钦州一带,北西向构造亦见有零星分布。它们除了一系列褶断带外,还有北西向分布的中生代盆地和长轴为北西向的侵入岩体。这些北西向构造的走向多数在北西45°60°之间,常与东北向的新华夏系相

36、交成“X”型构造。从岩层看,上古生界至第三系和基性岩均卷入其中(于右江断裂带及其附近,可见第三系褶皱断裂,有的地方还可见古生代地层逆冲于第三系之上),一些北西向断裂带也常切过北东向及东西向断裂和褶皱,这充分表明了其新的活动性。 北西向构造形成于印支期、喜山期,至令仍有活动。从广西震中分布图看,在其断裂附近及其与其它构造复合交切部位,曾有不少地震发生。1875年6月8日的田东平果5.6级地震,1962年4月20日的田林5.0级地震,1977年10月19日的平果5.0级地震,就都是发生于右江断裂带及其附近。看来这一构造体系与桂西南的地震有密切关系。 以上所述,是广西六大构造体系(带)。此外,桂北还

37、有一组形成于加里东期的古北北东构造,桂西一带又还有一些旋卷构造,其与广西地震的关系不太明显,不过古北北东向构造对广西新华夏系的发生和发展起着明显的影响作用。                           二、地震活动与构造体系的关系 (一)、历史地震概况     广西各构造体系纵横交错,相互切

38、截,相互制约,决定着广西近代地震活动的分布格局和特点。从位置上看,广西位于华南地震区东南沿海地震带的西沿,据研究,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有从东向西减弱的特点。从这一点看,广西正位于其减弱部位,广西发生地震的机会应该是较少的。但从广西地震记录看,情况并不如此。据统计,在东南沿海地带中,广西地区地震发生的频度和强度都仅次于泉州汕头地震带与河源邵武地震带,居第三位。 据广西地震局调查资料,广西最早的地震记录是在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8年10月贺县地震)从那时起,直到现在(1978年)共有地震记录345次(包括近代仪器记录)。若按朝代划分,西晋(288289年)两次;北宋(10451099年)11次

39、;元(12711372年)三次;明(13721642年)71次;清(16461911年)250次。从上述地震记录可明显看出,明朝以后才有较多的地震记录,而明以前记录是很少的。自西晋到元朝一千余年中,仅有八次地震记录,其中2891044年的七百余年里,根本没有地震记录,显然,上述资料是很不完全的,明朝以前,很多地震被漏记了。此外,于解放前后(19381958年间)也可能有不少地震漏记。 从地震强度看,大于4级地震38次,其中6级地震1次,5.5级地震4次。这些地震均有山崩地陷等破坏现象记录。 从震中分布看,有如下特点: (1)、分布普遍  全区各地几乎都有震中分布。5级以上地

40、震,东、西、南、北、中都曾有过发生。桂北1695年2月15日融水、罗城5.5级地震;桂中1510年11月18日柳州、宜山5级地震;桂西北1372年5月24日田林5级地震;1875年6月8日田东、平果间5.6级地震;桂东南1936年灵山6级地震;1890年陆川南部5.9级地震。 (2)、东南多西北少  大约以桂林崇左断裂为界,东南地区地震记录较多,西北地区地震记录较少。于桂东南的玉林、合浦、灵山、钦州、崇左等地均有大量震中分布,形成密集区域。桂林钦州沿离江一带,震中也密如串珠。除上述地区外,也还有不少的震中集中点。桂西北地区则除了罗城、融水、融安等地及河池、宜山、环江等地和百

41、色地区有较多的震中集中分布外,其它地方地震分布就少了。就是这些震中集中的地区,其震中密集的程度与桂东南的玉林、灵山等密集地区相比,其密集程度也小得多。 (3)、具地带性,各带分布不均,有明显的密集带(区)   较明显的地震带有:合浦北流梧州带;防城灵山平南带;桂林平乐昭平梧州带;平果百色田林带;崇左靖西那坡带;河池环江宜山柳州柳城带;罗城融水融安带。以上各带,从震中分布看,也不是均匀的,而是集中在一个带的某一地段,形成密集区。如合浦北流梧州带,震中多集中在中段的容县、北流、玉林、陆川地段及西南端的合浦和东北端的梧州段,形成合浦、北流、梧州三个震中密集区。防城灵山平

42、南带,震中又多集中在中段的灵山及西南端的防城、钦州地段,形成灵山和防城、钦州两个震中密集区。其余各带的情况亦大体相似。       (二)、地震与构造体系的密切关系   广西地震的上述分布特征,并不是偶然的,它与广西构造体系的展布和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1)、绝大部分震中都有规律地分布在各构造体系的主要断裂及其附近  各地震带均与各构造体系主要断裂相吻合。如:合浦北流梧州带;防城灵山平南带,分别与新华夏系合浦北流断裂带的钦州灵山断裂相吻合。平果百色田林带;崇左靖西那坡带,分别与右江断裂和那坡断裂相吻合。

43、河池环江宜山柳州柳城带与纬向构造的宜山柳城断裂带相吻合。罗城融水融安带与桂北新华夏系的三江融安断裂、永乐断裂、四堡断裂等相吻合。桂林平乐昭平梧州带可能与东部经向构造带有联系(从地震分布的成带性分析,这一带很可能有一经向隐伏断裂,究境沿漓江一带是否有断裂隐伏,看来值得今后工作注意。) (2)、地震多集中新华夏断裂 及北西向断裂带上,尤其两者的交会地段更为突出, 这些地段不但地震频度高,而且强度也大  据记载资料,全区大部分地震震中都分布在合浦北流断裂、钦州灵山断裂、桂林崇左断裂、三江融安断裂及那坡断裂、右江断裂、都安马山断裂等新华夏构造和北西向构造的主要断

44、裂上。发生于这些地区的地震占全区的7580%,灵山、防城钦州、陆川北流容县、合浦、崇左、上林宾阳、桂林灵川、罗城融水融安等地段,都是处于新华夏系断裂与北西向断裂的交汇部位。这些地方不仅发震频度大,而且地震的强度也较大。 (3)、近代的较大地震,多发生在桂东南的新华夏断裂和桂西南的北西向断裂带上   据记载,灵山曾发生过5级地震两次。其中1936年地震的强度达6又4份之3级,是广西近代地震强度最大的一次。陆川北流容县地段曾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6次。其它如钦州防城、上林宾阳等地都有过4级地震发生。而右江流域和那坡、龙州一带,4级以上地震,曾有过8次之多。从19491978年全区地震记录看,这29年中记录到的3级以上地震共有19次。除1971年的都安六也3.7级地震及1960年11月5日河池的5级地震外,其余都发生在上述桂东南的新华夏断裂和桂西北的北西向断裂上。其中4次5级以上地震,就有3次在上述地带。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广西地震的产生与广西的构造体系有着紧密的内在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