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染”字_第1页
奇妙的“染”字_第2页
奇妙的“染”字_第3页
奇妙的“染”字_第4页
奇妙的“染”字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奇妙的“染”字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 大庆市八百垧四小王桂凤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现代诗歌,文字优美。通过学生植树场面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孩子们植树的豪情。但是我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发现,文章是围绕“染绿”一词而进行的。文中的“染绿”第一层意思是绿化荒山,第二层意思是植树给人们带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第三层意思在植树中抒发的是孩子们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学生理解了后两层意思,才是充分感受到文中蕴含的情感。但在教学中,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范读课文,用自己优美的朗读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美好情境中。读后,学生给予了我热烈的掌声,深深地沉醉于美好的春光中。接着我提出了这样一

2、个问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一个“染绿”,读一读诗中这两个“染绿”各是什么意思。诗歌的的首尾两段是这样写的: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向荒山野岭进军,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向青山碧岭进军,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第一节的“染绿”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明媚的春光照在准备到荒山植树的孩子们身上。第二个“染绿”学生大多没有回答出来。这时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比较前后两节中的句子。学生们很快发现,后一个“染绿”是学生绿化了荒山后的喜悦心情。 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在预习中对“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句产生了很大疑问,大多数学生认为“春光怎么会染绿我们双脚呢?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带着这两

3、个疑问,我让学生初读课文,沉思片刻,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我认为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就是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我们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去植树,我们来到哪里,就把绿色带到哪里,大地一片生机,所以所是染绿了我们的双脚。”同学们听了恍然大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其实这位同学的回答只是着眼于一个“绿”字,他通过初读课文,明白了脚下的这片土地在明媚的春光中,在同学们的劳动下,由原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青山碧岭,而真正导致这种变化的另一个更关键的词“染”,却被所有的同学所忽视了。从题目中“染绿”这个偏正结构的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染”是“绿”的前提,“绿”是“染”的结果。没有“染”,这双脚下的“绿”从何而来? 说

4、到底,“染”字才是文章真正的题眼。 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染”字的奇妙呢?请看以下的片段: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染布的情景吗?生:见过。师:把一块无色的布浸泡在染缸里,染成需要的颜色,你知道需要多长时间吗?生:不知道。师:根据布匹的大小,所用的时间也不相同,最小的一块布完全染透至少需要1个小时。学生纷纷表示诧异。师:请同学们看课文,“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在这句诗中,作者把什么比做染布?生:把植树造林比做“染布”。师:你觉得这个比喻合适吗?种树和染布有什么相同之处?生:他们都是需要依靠外力的作用才能有所变化。荒山野林自身的环境不会改变,当我们在这里栽上小树苗,换山野岭才会变成青山绿岭;布匹自已不

5、会变色,我们把它放进染缸中漂染,它才会变成我们需要的颜色。生:布匹染色需要很长的时间,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更是需要不少的时间,种树和染布都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生:染好的布匹五颜六色,美丽无比,染布的人们看到了一定非常高兴;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后,山岭上郁郁葱葱,景色美丽,我们看到了一定也会非常高兴。生:染布是因为人们对布匹的不满,种树是因为人们对环境的不满,他们都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改造的决心。生:他们都是需要人们费尽心思才能完成的事情。种树我们要准备劳动工具、树苗等,染布我们要准备染缸、颜料等,完成这两件事都不是一个简单容易的过程。师:你们说得很对,种树和染布都表达了

6、我们对目前拥有事物的不满,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眼前的环境,让身边的事物能够变得更美!同学们,当“荒山野岭”变成“青山绿岭”的时候,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情景,为了创造这幅郁郁葱葱的美丽环境,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染”了这座山,又“染那座山”,“染”完这座岭,又“染”那座岭,就这样,在一个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在我们不停奔波的双脚下,荒山野岭被我们染成了“青山碧岭”, 现在,请你再来读读“春光染绿次我们双脚”这句诗,你对这个“染”有什么更深的体会?”生:这个染字不仅表示: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我们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去植树,我们来到哪里,就把绿色带到哪里,大地一片生机,更是表达了我们植树造林

7、、绿化祖国的巨大决心。生:这个“染”字也告诉我们:只要付出辛勤的劳动,美好的环境就会出现在眼前。生:这个“染”字让我明白了美好的环境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生:这个“染”字业也表达了少先队员们希望通过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美化环境的信心和豪情。因为前文中说“向荒山野岭”进军,从“进军“一词可以看出少先队员们在出发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知道改造自然绝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他们决定和荒山野岭打一场硬仗,不把荒山野岭改造成青山碧岭决不罢休,决不退缩! 教学这个片段,我运用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推理、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活动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当学生把“种树”和“染布”进行比较分

8、析后,马上找到了两者的许多相同之处,从而懂得了作者为什么用“染”,因为这个“染”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但使整首诗歌首尾呼应,而且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升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经常带领学生进行这样的推敲,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一定能够得到迅速地提高和发展。 课文进行到这儿,说明孩子们对诗中的美好情感有了一定的领悟,与作者的视域有了一定的融合。假如紧紧停留在此处,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读课文完事也未尝不可。但是文本的视域并没有完全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下面的提问学生似乎可以感受到什么:绿化了荒山后的喜悦心情来自哪里。学生继续读诗,找到了课文的第2、3、4节。通过第2小节两个象声词“丁丁当当、哗哗流淌

9、“,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孩子们植树的愉快心情,很自然地进入火热的植树场面中。接下来学生比较3、4自然段哪一个词用得好,在关注诗的语言中,抓住了诗的细节、语言的质地、色泽和纹理,体会到孩子们的植树给大自然带来的可喜变化。此时再朗读,诗蕴含的意境美自然就在其中了。 我们常说任何阅读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诗的5、6、7三节语言跳跃富有童趣。在朗读前,我笑着问学生,孩子们的植树给大自然带来了可喜变化,读一读5、6、7三节,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从动物的表现中,明白了植树给动物带来快乐,给人们带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这种快乐、这种幸福感必须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体验去读、去悟、去追求心得。于是我提示说,同学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假如你是小猴、小松鼠、小兔以及面对大丰收的人们会说些什么。这个提问拉近了学生与文本描写的距离,文本的视域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实现了很好的结合,自然读得出悟得到。学生在朗读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幸福体验。这时染绿的不仅仅是诗中的动物和丰收喜悦的人们,同时也包括孩子们自己。这不就是一种精神的升华与陶冶吗? 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