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_第1页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_第2页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_第3页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_第4页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 验 室 生 物 安 全质 量 手 册1 / 65前 言为了贯彻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精神,适应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较高生物安全素质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进一步推动我中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特编制了这本晋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以供我中心从事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的人员和相关人员学习使用并遵照执行。1.编制生物安全手册的目的和意义:为了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明确定义已知和潜在的危害,严格规定操作规范和专门设备,避免和尽量减少危害。规范的微生物学操作技术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础,而专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仅仅是一种补充,绝不能替代

2、正确的操作规范。2.编制生物安全手册的主要依据:、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国务院第424号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卫生行业标准微生物和生物安全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国务院第380号令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生物安全试验室建筑技术规范、人间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名录3.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的适用范围:根据我国相关法规的规定并结合我中心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本手册适用于我中心从事微生物实验室活动的科室(微生物实验室)及相关职能科室(质管科、总务科)等所有进入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等。4.生物安全手册的发

3、布、修订和更新:本中心生物安全手册由生物安全委员会主任批准发布,根据运行和评审情况,必要时由生物安全委员会审议修订。若国家法规、标准改版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变化情况较多时,本手册应相应做出改版更新。第一章 组 织1.1实验室概况1.2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及成员1.3 实验室生物危害的危险度评估专家组成员1.4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及职责分工1.4.1 生物安全委员会主任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负责人,副主任负责分管范围的生物安全工作。1.4.2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按科室职责分工负责管辖范围内的生物安全工作。1.4.3生物危害的危险度评估专家组成员负责出现生物安全事故时的危险度评估。1.4.4有关检

4、验科室生物安全负责人负责严密监视日常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严格执行本手册。对新项目生物安全评估提出申请,有权临时决定进入生物室人员及实验室项目的准入和终止,对运转中所发生的一切不正常情况和可疑现象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对重大事故应第一时间内向生物安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报告。实验室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中在生物安全负责人指导下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手册。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员负责本专业范围的各项试验准备、实施及终末处理中的生物安全工作,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向实验室生物安全负责人报告。1.4.5检验科负责对相关人员(包括检测人员、进修人员、实习人员等)的生物安全培训工作,并要有相关记录。质管科负责考核实验室相关人员生

5、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合格后发上岗证方可上岗工作。1.4.6办公室负责对分管主任准入实验室的外来人员的备案登记、挂牌着装和档案管理工作。1.4.7总务科负责水电安全、废弃物处置,实验室日常工作生物安全设施设备维护、维修及实验室保卫、防盗、防丢失。1.4.8质管科负责组织落实生物安全工作的内部审核和管理审核工作及生物安全手册的修订改版。1.4.9 BSL-2级实验室负责人每年向生物安全委员会专题报告生物安全工作。第二章 生物危害评估2.1 生物危害程度分级管理一切微生物和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生物因子。可使人、动物和植物致病的生物因子称为病原体。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生物危害

6、程度分为4级。2.1.1 危害等级(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2.1.2 危害等级(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2.1.3 危害等级(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2.1.4 危害等级(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

7、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2.2 病原微生物分类管理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第四类病原微生物,

8、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2.3 生物危害评估所需信息当实验室活动涉及传染或潜在传染性生物因子时,应进行危害程度评估。危害程度评估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生物因子的种类(已知的、未知的、基因修饰的或未知传染性的生物材料)、来源、传染性、致病性、传播途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感染剂量、浓度、动物实验数据、预防和治疗危害程度评估应由适当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本中心由生物危害的危险度评估专家组成员负责。2.4 信息有限标本的生物危害评估对相关信息了解较少的标本进行危险度评估时(如对于一些现场收集的临床标本或流行病学样品),应当谨

9、慎地采取一些较为保守的标本处理方法。、只要标本取自病人均应当遵循标准防护方法,并采用隔离防护措施(如手套、防护服、眼镜等)。、基础防护处理此类标本时最低需要二级生物安全水平。、标本的运送应当遵循国家和/或国际的规章和规定。下列信息可能有助于确定这些标本的危险度:、病人的医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发病率和死亡率资料、可疑的传播途径、其他有关暴发的调查资料)。、有关标本来源地的信息。在暴发病因不明的疾病时,可能由国家主管部门和/或WHO制订并公布适当的专门指南,指导标本应如何运输以及在标本分析时应按何种生物安全水平执行。第三章 防护屏障和实验室生物安全 水 平 分 级 管 理3.1 一级防护屏障:

10、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和个人防护装备等构成的防护屏障。3.2 二级防护屏障:实验室的设施结构和通风系统等构成的防护屏障。3.3 生物安全水平一级实验室(BSL-1)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已知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3.4 生物安全水平二级实验室(BSL-2)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人或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3.5 生物安全水平三级实验室(BSL-3)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通常已有预防传染的疫苗。艾滋病病毒的研究(血清学实验除外)应在三级生物安全

11、防护实验室中进行。3.6 生物安全水平四级实验室(BSL-4)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人体具有高度的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法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与上述情况类似的不明微生物,也必须在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待有充分数据后再决定此种微生物或毒素应在四级还是在较低级别的实验室中处理。注:1、三、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本中心不适用。2、一、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3、没有一个实验室能够完全控制所接收的标本,故操作人员可能接触比预期更高危险度的微生物,应随时遵循标准防护方法。第四章 设施设备管理要求4

12、.1 BSL-1实验室4.1.1、无须特殊选址,普通建筑物即可,但应有防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进入的设计。4.1.2、每个实验室应设洗手池,宜设置在靠近出口处。4.1.3、在实验室门口处应设挂衣装置,个人便装与实验室工作服分开设置。4.1.4、实验室的墙壁、天花板和地面应平整、易清洁、不渗水、碉化学品和消毒剂的腐蚀。地面应防滑,不得铺设地毯。4.1.5、实验台面应防水,耐腐蚀、耐热。4.1.6、实验室中的橱柜和实验台应牢固。橱柜、实验台彼此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以便于清洁。4.1.7、实验室如有可开户的窗户,应设置纱窗。4.1.8、实验室内应保证工作照明,避免不必要的反光和强光。4.1.9、应有适当

13、的消毒设备。4.2 BSL-2实验室4.2.1、满足4.1要求。4.2.2、实验室门应带锁并可自动关闭。实验室的门应有可视窗。4.2.3、应有足够存储空间摆放物品以方便使用。实验室工作区域外应有供长期使用的存储空间。4.2.4、在实验室内应使用专门的工作服和戴乳胶手套。4.2.5、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外应有存放个人衣物的条件。4.2.6、在实验室所在的建筑物内应配备高压蒸汽灭菌器,并按期检查和验证,以保证符合要求。4.2.7、应在实验室内配备生物安全柜。4.2.8、应设洗眼设施,必要时应设有喷淋装置。4.2.9、应通风,如使用窗户自然通风,应有纱窗。4.2.10、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和应急照明。重要设

14、备如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冰箱等应设备用电源。4.2.11、实验室出口应有在黑暗中可明确辩论的标识。4.2.12、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4.3 基本生物安全设备及使用4.3.1、移液辅助器。避免用口吸的方式移液。可使用不同设计的移液器产品。4.3.2、生物安全柜。以下情况时使用:处理感染性物质。如果使用密封的安全离心杯,并在生物安全柜内装样、取样时,则这类材料可在开放实验室离心。空气传播感染的危险增大时。进行极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包括离心、研磨、混匀、剧烈摇动、超声破碎、打开内部压力和周围环境压力不同的盛放有感染性物质的容器、动物鼻腔接种以及从动物或卵胚采集感染性组织

15、)。4.3.3、一次性塑料接种环。也可在生物安全柜内使用电加热接种环,以减少生成气溶胶。4.3.4、螺口盖试管及瓶子。4.3.5、用于清除感染性材料污染的高压灭菌器或其他适当工具。4.3.6、一次性巴斯德塑料移液管。尽量避免使用玻璃制品。4.3.7、在投入使用前,高压灭菌器和生物安全柜等设备必须用正确方法进行验收。应参照生产商的说明书定期检测。第五章 人员管理要求5.1 人员进入规定5.1.1、进入微生物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等必须遵守此规定。5.1.2、只有经主管领导批准、办公室登记、科主任安排的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包括参观学习、实习进修、后勤保障人员等)。5.1.3、儿童不允

16、许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5.1.4、与实验室无关的动物和植物不得带入实验室。5.1.5、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应按照有关规定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工作完毕必须按顺序脱下个人防护用品,就地消毒,不得穿工作服离开实验室。5.2 人员岗位培训5.2.1、岗前培训 实验人员上岗前必须掌握生物安全手册的内容,经过生物安全知识、个人防护原则、有关标准操作规程、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等专门培训,由质管办考试合格发证,并经实验室主任同意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实验人员及其辅助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和暴露后的处理程序和原则。如吸入危险、食入危险、刺伤危险、接触感染危险等。在进入实验室前,实验室

17、主任有责任向所有工作人员提供标准微生物学操作规程和技术、仪器操作规程。实验人员要阅读并按照操作规程操作。5.2.2、 岗中培训从事实验室工作的所有人员,每年必须将生物安全有关内容培训一次。生物安全手册或微生物安全操作程序等发生改变,应及时培训和考核。5.3 健康监测实验室应对职业获得性疾病进行监控。5.3.1、根据需要提供主动或被动免疫。5.3.2、所有实验室人员进行上岗前体检并记录病史,必要时进行有目的的职业健康评估并保存血清。5.3.3、实验室主任应禁止高度易感人群(孕妇或免疫损伤人员)在高危实验室工作。5.3.4、实验人员应注意个人的健康状况,出现身体不适情况,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采

18、取相应措施,以便早期发现或避免职业获得性疾病。5.3.5、实验人员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必须及时消毒处理,并立即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同时记录事故经过,采取相应措施。5.4 个人防护实验室所用任何个人防护装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在危害评估的基础上,按不同级别的防护要求选择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5.4.1 实验室防护服实验室应确保具备足够的有适当防护水平的清洁防护服可供使用。不用时,应将清洁的防护服置于专用存放处。污染的防护服应置于黄色垃圾袋中作为特种垃圾处置。当知道防护服已被危险材料污染应立即更换,并按消毒规程进行消毒处理。离开实验室区域之前应按要求脱去防护服。当具潜在危险的物质极有可能溅到工作

19、人员时,应使用塑料围裙或防液体的长罩服等。5.4.2 防护眼镜或面罩在处理生物因子可能溅到工作人员面部时,应使用防护眼镜或面部罩或其他的眼部面部保护装置。5.4.3 手套手套应在实验室工作时可供使用,以防生物危险、化学品、辐射污染、冷和热、产品污染、刺伤、擦伤和动物抓咬伤等。手套应按所从事操作的性质符合舒服、合适、灵活、握牢、耐磨、耐扎和耐撕的要求,并应对所涉及的危险提供足够的防护。应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选择手套,使用前及使用后的西域及摘除等培训。使用时应保证:、所戴手套无漏损。、戴好手套后可完全遮住手及腕部,如必要,可覆盖实验室长罩服或外衣的袖子。、在撕破、损坏或怀疑内部受污染时应更换手套。

20、、手套为实验室工作专用。工作完成或中止后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并规范处置。5.4.4鞋鞋应舒适,防滑,不漏脚趾。推荐使用皮制或合成材料的不渗液体的鞋类。在从事可能出现漏出的工作时可穿一次性防水鞋套并规范处置。5.5 行为规范5.5.1良好内务行为、应指定专人监督,保持良好内务行为。、工作区应时刻保持整洁有序,禁止在工作场所存放可能导致阻碍和绊倒危险的无关物品。、每班工作结束后,有任何或发生了其他污染时应使用适当的试剂清洁和消毒工作台面。、感染性材料及污染器具废弃和清洗前,必须消毒处理。、对漏出的样本、化学品、放射性核素或培养物应在风险评估后清除并对涉及区域去污染。、内务行为不规范时应

21、报告实验室负责人以确保避免发生潜在危险或危险。、应在设备保养或修理之前对每件可能污染设备去污染、净化和消毒。、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和处理隐形眼镜。5.5.2安全工作行为、洗手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际或可能接触了血液、体液或其他污染材料后,即使戴有手套也应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使用卫生间前后、离开实验室前、进食或吸烟前、接触每一口才前后应例行洗手。应为过敏或对某些消毒防腐剂中的特殊化合物有其他反应的工作人员提供洗手用的替代品。洗手池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在限制使用洗手池的地点,使用基于乙醇的“无水”手部清洁产品是可接受的替代方法。、减少接触、刺伤如果样本在收到时有损坏或泄漏,应由穿着个人

22、防护并受过培训的人员开启样本以防止漏出或产生气溶胶。禁止口吸移液和舔巾标签。禁止用手对任何利器剪、弯、折断、重新戴套或从注射器上移去针头。应尽可能减少使用利器和昼使用替代品。包括针头、玻璃、一次性手术刀在内的利器应在使用后立即放在耐扎容器中。容器应在内容物达到三分之二前置换。所有样本、培养物和废弃物应被假定含有传染性生物因子,作为特种医疗垃圾处置。、减少产生气溶胶使用接种环、划线接种琼脂平板、移液、制作涂片、打开培养物、采集血液标本、离心等操作都有气溶胶产物,应尽量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应在有盖安全罩内或生物安全柜内离心。所有进行涡流搅拌的样本应置于有盖容器内。在能产生气溶胶的大型分析设备上应使

23、用局部通风防护,在操作小型仪器时使用定制的排气罩。在可能出现有害气体和生物源性气溶胶的地方工业应采取局部排风措施。第六章 生物安全技术操作规范6.1 采样生物安全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6.1.1、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6.1.2、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6.1.3、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6.1.4、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采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的工作人员在采集过程中应当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并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6.2 标本安全操作6.2.1 标本容器标

24、本容器可以是玻璃的,但最好使用塑料制品。标本容器应当坚固,正确地用盖子或塞子盖好后应无泄漏。在容器外部不能有残留物。容器上应当正确地粘贴标签以便于识别。标本的要求或说明书不能够卷在容器外面,而是要分开放置,最好放置在防水的袋子里。6.2.2 标本在设施内的传递为了避免意外泄漏或溢出,应当使用盒子等二级容器,并将其固定在架子上使装有标本的容器保持直立。二级容器可以是金属或塑料制品,应该可以耐高压灭菌或耐受化学消毒剂的作用。密封口最好有一个垫圈,要定期清除污染。6.2.3 标本接收需要接收大量标本的实验室应当安排专门的房间或空间进行标本验收和登记。接收和打开标本的人员应当了解标本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

25、害,并接受过如何采用标准防护方法的培训,尤其是处理破碎或泄漏的容器时更应如此。标本的内层容器要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并准备好消毒剂。6.3 移液管和移液辅助器操作6.3.1应使用移液辅助器,严禁用口吸取。6.3.2所有移液管应带有棉塞以减少移液器具的污染。6.3.3不能向含有感染性物质的溶液中吹入气体。6.3.4感染性物质不能使用移液管反复吹吸混合。6.3.5不能将液体从移液管内用力吹出。6.3.6刻度对应(Mark-to-mark)移液管不需要排出最后一滴液体,因此最好使用这种移液管。6.3.7污染的移液管应该完全浸泡在盛有适当消毒液的防碎容器中。移液管应当在消毒剂中浸泡适当时间后再进行处理。

26、6.3.8盛放废弃移液管应该完全浸泡在盛有适当消毒液的防碎容器中。移液管应当在消毒剂中浸泡适当时间后再进行处理。6.3.9有固定皮下注射针头的注射器不能够用于移液。6.3.10在打开隔膜封口的瓶子时,应使用可以使用移液管的工具,而避免使用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6.3.11为了避免感染性物质从移液管中滴出而扩散,在工作台面应当放置一块浸有消毒液的布或有消毒液的纸,使用后将其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6.4 防扩散操作6.4.1为了避免被接种物洒落,微生物接种环的直径应为23mm并完全封闭,柄的长度应小于6cm以减小抖动。6.4.2使用封闭式微型电加热器消毒接种环,能够避免在本生灯的明火上加热所引起的感

27、染性物质爆溅。最好使用不需要再进行消毒的一次性接种环。6.4.3干燥痰液标本时要注意避免生成气溶胶。6.4.4准备高压灭菌和/或将被处理的废弃标本和培养物应当旋置在防漏的容器内(如实验室废弃物袋)。在丢弃到废弃物盛器中以前,顶部要固定好(如采用高压灭菌胶带)。6.4.5在第一阶段工作结束后,必须采用适当的消毒剂清除工作区的污染。6.5 生物安全柜操作6.5.1应参考国家标准和相关文献,对所有可能的使用者都介绍生物安全柜的使用方法和局限性。应当发给工作人员局面的规章、安全手册或操作手册。特别需要明确的是,当出现溢出、破损或不良操作时,安全柜就不再能保护操作者。6.5.2生物安全柜运行正常时才能使

28、用。6.5.3生物安全柜在使用中不能打开下班观察挡板。6.5.4安全柜内应昼少放置器材或标本,不能影响压力排风系统的气流循环。6.5.5安全柜内不能使用本生灯,否则燃烧产生的热量会干扰气流并可能损坏过滤器。允许使用微型电加热器,但最好使用一次性超负荷运转接种环。6.5.6所有工作必须在工作台面的中后部进行,并能够通过玻璃观察挡板看到。6.5.7尽量减少操作者身后的人员活动。6.5.8操作者不应反复移出和伸进手臂以免干扰气流。6.5.9不要使实验记录本、移液管以及其他物品阻挡空气格珊,因为这将干扰气体流动,引起物品的潜在污染和操作者的暴露。6.5.10工作完成后以及每天下班前,应使用适当的消毒剂

29、对生物安全柜的表面进行擦拭。6.5.11在安全柜内的工作开始前和结束后,安全柜的风机应至少运行5min。6.5.12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时,不能进行文字工作。6.6 防食入和接触操作6.6.1微生物操作中释放的较大粒子和液滴(直径大于5m)会迅速沉降到工作台面和操作者的手上。实验室人员在操作时应戴一次性手套,并避免触摸口、眼及面部。6.6.2不能在实验室内饮食和储存食品。6.6.3在实验室里时,嘴里不应有东西钢笔、铅笔、口香糖等。6.6.4不应在实验室化妆。6.6.5在所有可能产生潜在感染性物质喷溅的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将面部、口和眼遮住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6.7 防注入操作6.7.1通过认真

30、练习和仔细操作,可以避免破损玻璃器皿的刺伤所引起的接种感染。应尽可能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6.7.2锐器损伤(如通过皮下注射针头、巴斯德玻璃吸管以及破碎的玻璃)可能引起意外注入感染性物质。6.7.3以下两点可以减少针刺损伤:减少使用注射器和针头(可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打开瓶塞,然后使用吸管取样而不用注射器和针头);在必须使用注射器和针头时,采用锐器安全装置。6.7.4不要重新给用过注射器针头戴护套。一次性物品应丢弃在防/耐穿透的带盖容器中。6.7.5应当用巴斯德塑料吸管代替玻璃吸管。6.8 血清分离操作6.8.1只有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才能进行这项工作。6.8.2操作时应戴手套以及眼睛和黏膜的保

31、护装置。6.8.3规范的实验操作技术可以避免或尽量减少喷溅和气溶胶的产生。血液和血清应当小心吸取,而不能倾倒。严禁用口吸液。6.8.4移液管使用后应完全浸入适当的消毒液中。移液管应在消毒液中浸泡适当的时间,然后再丢弃或灭菌清洗后重复使用。6.8.5带有血凝块等的废弃标本管,在加盖后应当放在适当的防漏容器内高压灭菌和/或焚烧。6.8.6应各有适当的消毒剂来清洗喷溅和溢出标本。6.9 离心机操作6.9.1在使用实验室离心机时,仪器良好的机械性能是保障微生物安全的前提条件。6.9.2应按照操作手册来操作离心机。6.9.3离心机放置的高度应当使小个子工作人员也能够看到离心机内部,以正确放置十字轴和离心

32、桶。6.9.4离心管和盛放离心标本的容器应当由厚壁玻璃制成,或最好为塑料制品,并且在使用前应检查是否破损。6.9.5用于离心的试管和标本容器应当始终牢固盖紧(最好使用螺旋盖)。6.9.6离心桶的装载、平衡、密封和打开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6.9.7离心桶和十字轴应按重量配对,并在装载离心管后正确平衡。6.9.8操作指南中应给出液面距离心管管口需要留出的空间大小。6.9.9空离心桶应当用蒸馏水或乙醇(异丙醇,70%)来平衡。盐溶液或次氯酸盐溶液对金属具有腐蚀作用,因此不能使用。6.9.10对于危险度3级和4级的微生物,必须使用可封口的离心桶(安全杯)。6.9.11当使用固定角离心转子时,必须小

33、心不能将离心管装得过满,否则会导致漏液。6.9.12应当每天检查离心机内转子部位的腔壁是否被污染或弄脏。如污染明显,应重新评估离心操作规范。6.9.13应当每天检查离心转子和离心桶是否有腐蚀或细微裂痕。6.9.14每次使用后,要清除离心桶、转子和离心机腔的污染。6.9.15使用后应当将离心桶倒置存放使平衡液流干。6.9.16当使用离心机时,可能喷射出可在空气中传播的感染性颗粒。如果将离心机传统的前开式的级或级生物安全柜内,这些粒子由于运动过快而不能被安全柜内的气流截留。而在级生物安全柜内封闭离心时,可以防止生成的气溶胶广泛扩散。但是,良好的离心操作技术和牢固加盖的离心管可以提供足够的保护,以防

34、止感染性气溶胶和可扩散粒子的产生。6.10 匀浆器、摇床、搅拌器、超声处理器操作6.10.1实验室不能使用家用(厨房)匀浆器,因为它们可能泄漏或释放气溶胶。使用实验室专用搅拌器和消化器更为安全。6.10.2盖子、杯子或瓶子应当保持正常状态,没有裂缝或变形。盖子应能封盖严密,衬垫也应处于正常状态。6.10.3在使用匀浆器、摇床和超声处理器时,容器内会产生压力,含有感染性物质的气溶胶就可能从盖子和容器间隙逸出。由于玻璃可能破碎而释放感染性物质并伤害操作者,建议使用塑料容器,尤其是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EE)容器。6.10.4使用匀浆器、摇床和超声处理器时,

35、应该用一个结实透明的塑料箱覆盖设备,并在用完后消毒。可能的话,这些仪器可在生物安全柜内覆盖塑料罩进行操作。6.10.5操作结束后,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容器。6.10.6应对使用超声处理器的人员提供听力保护。6.11 组织研磨器操作6.11.1拿玻璃研磨器时应戴上手套并用吸收性材料包住。塑料(聚四氟乙烯)研磨器更加安全。6.11.2操作和打开组织研磨器时应当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6.12 冰箱、冰柜的维护和使用6.12.1冰箱、低温冰箱和干冰柜应当定期除霜和清洁,应清理出所有在储存过程中破碎的安瓿和试管等物品。清理时应戴厚橡胶手套并进行面部防护,清理后要对内表面进行消毒。6.12.2储存在冰箱内的

36、所有容器应当清楚地标明内装物品的科学名称、储存日期和储存者的姓名。未标明的或废旧物品应当高压灭菌并丢弃。6.12.3应当保存一份冻存物品的清单。6.12.4除非有防爆措施,否则冰箱内不能放置易燃溶液。冰箱门上应注明这一点。6.13 装有冻干感染性物质安瓿的开启应该小心打开装有冻干物的安瓿,因为其内部可能处于负压,突然冲入的空气可能使一些物质扩散进入空气。安瓿应该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建议按下列步骤打开安瓿:、首先清除安瓿外表面的污染。、如果管内有棉花或纤维塞,可以在管上靠近棉花或纤维塞的中部锉一痕迹。、用一团酒精浸泡的棉花将安瓶包起来以保护双手,然后手持安瓿从标记的锉痕处打开。、将顶部小心移去并

37、按污染材料处理。、如果塞子仍然在安瓿上,用消毒镊子除去。、缓慢向安瓿中加入液体来重悬冻干物,避免出现泡沫。6.14 对血液有其它液体、组织及排泄物的标准防护方法6.14.1标本收集、标记和运输6.14.1.1始终遵循标准防护方法;所有操作均要戴手套。6.14.1.2应当由受过培训的人员来采集病人或动物的血样。6.14.1.3在静脉抽血时,应当使用一次性的安全真空采血管取代传统的针头和注射器,因为这样可以使血液直接采集到带塞的运输管和/或培养管中。用完后自动废弃针头。6.14.1.4装有标本的试管应置于适当容器中运至实验室,在实验室内部转运也应这样。检验申请单应当分开放置在防水袋或信封内。6.1

38、4.1.5接收人员不应打开这些袋子。6.14.2打开标本管和取样6.14.2.1应当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标本管。6.14.2.2必须戴手套,并建议对眼睛和黏膜进行保护(护目镜或面罩)。6.14.2.3在防护衣外面要再穿上塑料围裙。6.14.2.4打开标本管是时,应用纸或纱布抓住塞子以防止喷溅。6.14.3使用玻璃制品和锐器6.14.3.1尽可能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只能用实验室级别(硼硅酸盐)的玻璃,任何破碎或有裂痕的玻璃制品均应丢弃。6.14.3.2不能将皮下注射针作为移液管使用。6.14.4使用盖玻片和涂片用于显微镜观察的血液、唾液和粪便标本在固定和染色时,不必杀死涂片上的所有微生物和病毒

39、。应当用镊子拿取这些东西,妥善储存,并经清除污染和/或高压灭菌后再丢弃。6.14.5使用自动化仪器(超声处理器、涡旋混合器)6.14.5.1为了避免液滴和气溶胶的扩散,这些仪器应采用封闭型的。6.14.5.2排出物应当悼念在封闭的容器内进一步高压灭菌和/或废弃。6.14.5.3在每一步完成后应根据操作指南对仪器进行消毒。6.14.6处理组织6.14.6.1组织标本应用福尔马林固定。6.14.6.2应当避免冰冻切片。如果必须进行冰冻切片,应当罩住冰冻机,操作者要戴安全防护面罩。清除污染时,仪器的温度要升至20。6.14.7清除污染建议使用次氯酸盐和高级别的消毒剂来清除污染。一般情况可使用新鲜配制

40、的含有效氯1g/L的次氯酸盐溶液,处理溢出的血液时,有效氯浓度应达到5g/L。戊二醛可以用于清除表面污染。第七章 菌(毒)种安全管理要求菌(毒)种的管理是保证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对该制度有效的监督,才能防止在病原微生物检测、科学研究过程中造成菌(毒)种的扩散或遗失,避免发生实验室感染或引起传染病的传播;同时规范的菌(毒)种的管理可避免菌(毒)种差错,保证菌(毒)种保藏的质量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7.1 职责菌(毒)种安全管理责任到人、措施到位。本实验室可保存日常工作必须的三、四类病原微生物的标准品、检定株。做到防丢、防盗、防滥用、防有意释放。有关科室负责人

41、为菌(毒)种安全管理责任人,并指定专人按有关要求保管于加锁的冰箱内并做好标记。7.2 记录有关科室负责人和指定的保管人员负责做好菌(毒)种的保存和使用记录,包括保存记录、使用记录、运送记录、销毁/处理记录等。7.3 丢失报告发现菌(毒)种丢失等意外事故的第一人,应在第一时间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妥善保护现场。7.4 调查处理科室负责人立即向生物安全委员会报告,组织有关人员对事故进行生物安全危害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第八章 消毒和灭菌8.1 消毒方法8.1.1仪器等的表面消毒:工作结束后,用70%乙醇溶液擦拭消毒。8.1.2实验器材的分类消毒:将使用后的锐器放入防刺破、防渗漏的密闭专用锐器处置盒内

42、,121高压消毒30分钟。其他器材放入有效氯为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内浸泡1小时以上。处理时应避免皮肤损伤。8.1.3工作台等物体表面消毒:工作完毕,用10%(w/v)次氯酸钠(含10,000ppm有效氯)或70%乙醇溶液擦拭消毒。8.1.4个人防护用品消毒:实验结束,将隔离衣、口罩、帽子、手套、鞋套等放入包装袋内扎紧袋口进行121高压灭菌30分钟。防护镜浸泡10%(w/v)次氯酸钠或70%乙醇作用3060分钟,用洁净水反复冲洗后包装。8.1.5手的消毒:用含有效碘为30005000mg/L的消毒液或70%乙醇溶液擦拭,作用13分钟。8.1.6空气消毒:每次实验前后用紫外灯照射消毒,每次

43、不少于1小时。跟紫外灯1m处照射强度70uW/cm2。终末消毒采用18ml/ m2福尔马林(40%甲醛,w/v),3040密闭熏蒸消毒6小时。8.1.7纸张消毒:尽可能使用传真机、电脑打印等方式将信息传至清洁区。否则,应用18 ml/ m2福尔马林,3040密闭熏蒸消毒6小时后方可带出。8.1.8地面消毒:工作结束,应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喷洒拖地。8.1.9废弃物和一次性用品的处理:实验的废弃物和一次性用品应放入医疗特种垃圾容器内,BSL-2级实验室的废弃物,就地121高压消毒30分钟,消毒后的废弃物集中回收按医疗特种垃圾处理。8.2 实验室高压消毒安全操作技术程序8.2.1高压

44、灭菌器的使用使用前应了解并掌握高压灭菌器的原理及操作规则,以及不正确使用导致灾难性后果,保障消毒灭菌的质量,使用人员需经过有关培训或由专人进行高压灭菌。所有具有传染性的废物都应该高压灭菌。开始灭菌前所有物品必须贴有灭菌指示带,废物灭菌后可以看到灭菌是否完全。高压灭菌器操作人员在使用高压灭菌器时不得离开岗位,高压灭菌器应按照规定进行安全和计量检定,检定合格方可投入使用,并应注意日常维护保养。高压灭菌器内的物品不得放的过满,否则影响灭菌效果。放好被消毒灭菌的物质后,高压灭菌器的盖子或门尽量拧紧。实验室高压灭菌器由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监督员定期检查,以确保高压灭菌器正常工作,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保证消毒

45、灭菌效果。8.2.2高压灭菌安全操作技术步骤在主实验室将已经准备好的所有待灭菌的废物装入不同大小的塑料袋中或不锈钢筒中,在暂时储存和灭菌时,所有废物必须放在这些袋内并放入一个灭菌盘中。在灭菌前将双层的高压灭菌袋包好,废物在灭菌袋中的体积不能超过袋子体积的3/4,灭菌袋用橡皮带捆好,但不能扎得太死,否则蒸汽不能进入塑料袋中,在储存和灭菌期间必须保持安全放置,不锈钢废物容器必须牢牢地盖紧并安全地放入灭菌的盘内,每个袋子必须贴上灭菌指示带以评价灭菌效果。实验操作间产生的所有废物应该及时就地灭菌处理。如果灭菌器正在使用或由于其它原因不能马上使用,则废物必须放在灭菌盘内、灭菌袋内捆好并放在实验操作间内,

46、在存放期间确保袋子无损坏。所有废物必须放在灭菌盘内,用一个安全的推车把他们运到灭菌器处,连同灭菌盘一同放入高压锅。当高压锅消毒灭菌到时间后,在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外部打开高压锅,取出物品放在废物收集处。当开始灭菌时必须确信灭菌锅内的水量合适,高压温度和时间设置正确。对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灭菌应保持在12135分钟,灭菌时间和温度不得超过设定值,否则灭菌袋会融化,清理困难。第九章 感染性物质运输生物危险材料不仅包括来自病人的各种标本,而且包括来自生物医学实验室的各种材料,这些来自人体的标本和来自实验室的材料都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或其毒素,为保障对环境、对人体的安全,保障病原体不向外扩散,做到安全

47、运输和安全接受这些标本和材料,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守如下操作规则。9.1 运输生物危险材料9.1.1运输器材:运输生物危险材料必须使用专用的器材,以防止造成传染性物质和有毒有害物质扩散。经常使用的工具有计划免疫专用冷藏包、冷藏箱和大小不等的冰瓶(广口保温瓶)。无论是冷藏包不是冷藏箱,在使用时一般都必须带冰排,而冰瓶在使用时常常放入冰块或碎冰。由于冷藏包和冷藏箱是通过箱壁的泡沫保温,所以运输过程中不怕磕碰,而对于冰瓶来说,由于它是通过双层玻璃抽真空保温,玻璃易碎,所以运输过程中需轻拿轻放。9.1.2包装传染性物品的方法:在运输生物危险材料之前必须进行适当的检查和准备工作。首先要认真检查所运输的

48、材料是否已经装好,如检查瓶口、试管口、离心管口的旋盖或盖子是否旋紧或盖紧,容器是否完好,是否存在不易查出的破损等等,然后再进行包装。目的是减少被运输物与运输工具之间震荡和摩擦,减少被运输物破损的机会,保证对人员和环境的安全。第一层包装:将病原样品装入事先检查好的容器中,如带旋盖的试管、离心管或培养瓶中,然后旋盖并使用封口膜封好。不要使用胶带,因为胶带遇液体后会张开;每一个容器应分别密封包装。一个包装中样品不能超过50毫升或50毫克。第二层包装:使用足够的吸水性材料(如卫生纸或棉花)包装容器,目的是,如果容器破碎,能够保证渗漏的样品被吸收。一般最好是一个容器一包装。如果是小型容器,还可以把它们最

49、后再汇集到一起,相互之间使用缓冲减压材料隔开,最后再在外面包括缓冲材料并套上至少两层塑料带。放入冷藏箱、冷藏包或冰瓶后,用缓冲材料填充,防止撞击破碎。在包装过程中一定要带两层乳胶手套,当套上第一层塑料带时,就可以脱掉外层手套,套第二层塑料带。使用消毒液擦拭运输器材的外表面,作好消毒工作。以上包装只适合与专人专车的运输。第三层包装:当需要借助于公共设施进行运输时,还必须把上面提到的运输器材再放入木质箱子中,并填充大量缓冲保温材料,箱外贴上生物危险标志。9.1.3运输条件:一般情况下运输生物危险材料都需要在低温条件下,对个别病原微生物根据其生物学特性采取特殊的运输条件。需要冷冻(-20以下)的样本

50、应放入干冰,冷藏(4)的样品放入冰排或冰袋,以确保样本析质量。9.1.4样品登记和清单:被运输的生物危险材料一定要做好登记工作,详细登记被运输样品名称、病原名、危险级别、数量、联系电话、联系人等详细信息,把该清单放在箱子里面和外面各一份,同时备好一份以备查验。9.2 接受生物危险材料9.2.1查验:使出放在运输箱外面的运输清单,根据运输清单上标明的运输样本的性质、病原体种类和危险级别,决定把该协放在几级实验室或是否需要放在生物安全柜内。由于液体运输物会因运输途中震荡而产生气溶胶,故应把该运输箱放置在合适位置静止至少1小时,再打开。9.2.2开箱:打开运输箱时应穿好隔离衣和防护用品。在开箱前先预

51、备好盛包装材料的塑料袋,准备好消毒液。开箱后先检查盛样品的容器是否有破损,如容器有破损首先应使用含消毒液的湿纱布覆盖,过一段时间后再擦拭消毒处理;如果无破损可直接擦拭容器外壁,按需要的温度条件保存样品。检查样品实物是否与清单所列样品一致。最后,注意将废弃的包装材料高压灭菌,并对运输设备进行消毒。第十章 废弃物处理10.1 生物型废弃物的类型主要包换各种培养物;含有菌毒种的液体、固体物;血液工血液污染的材料;各种利器;吸管、吸头、包装材料;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及其它实验室胜过的材料。10.2 生物废弃物的处理方法10.2.1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性液体物质、废弃的液体标本、各种培养物、血液等应小心放

52、在盛有消毒剂的严格防渗漏的专用容器中,并及时加盖。10.2.2实验过程中所必须使用的利器,如一次性注射器、手术刀片、针头必须放入防刺穿专用的坚壁容器,加盖密封。10.2.3实验过程中废弃的一次性吸头、吸管、离心管、平皿、个人防护用品和其它实验材料等放入防漏耐高压的袋内,封口。10.2.4以上废弃物必须有专人负责,避免过满并就地高压消毒,确保121至少30分钟。最后置于黄色医疗垃圾袋中,做好标记和登记,并由专人送至特种垃圾站集中焚烧处理。第十一章 实验室生物危险标识使用规定11.1、生物安全标识(见图1)图1:生物安全标识 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级  注

53、:标志为黑色,背景为黄色11.2、 生物安全标识的使用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入口的明显位置必须张贴生物危害标志。标志上应明确标示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等级,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人、紧急联系方式等。见图2图2:生物安全实验室标识  授权人员方可进入责 任 人:紧急联系电话:凡是盛装生物危害物质的容器、运输工具、进行生物危险物质操作的仪器和专用设备等都必须粘贴标示有相应危害级别的生物安全标志。第十二章 其它安全管理实验室人员可能要面对与能量形式有关的危害,包括火、电、辐射以及噪声。本章分别介绍这些危害的基本情况。12.1 化学品危害(见附件3)12.2 电离辐射危害12.2.1电

54、离辐射的危害12.2.1.1对身体的影响,例如暴露人员可以观察到临床症状。辐射对身体的影响包括癌症(例如白血病、骨癌、肺以及皮肤癌),并可能在辐射暴露后许多年才发生。对身体不很严重的影响还包括的皮肤损伤、脱发、贫血、胃肠系统损伤以及白内障等。12.2.1.2对遗传的影响,例如可以在暴露人员的后代中观察到症状。生殖腺辐射暴露对遗传的影响包括染色体损害或基因突变。生殖腺的生死细胞在受到高剂量辐射时间能引起细胞死亡,从而对人造成生育能力的损害,对女性还造成月经改变。发育期胎儿(特别是815周龄胎儿)暴露时,可能增加先天性畸形的危险,或增加以后发生精神损害或辐射诱发的癌症的危险。12.2.2电离辐射保

55、护原则为了限制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有害影响,应该控制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并遵守相应的国家标准。辐射防护的管理需要遵循以下四项原则:12.2.2.1尽可能减少辐射暴露的时间。12.2.2.2尽可能增大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12.2.2.3隔离辐射源。12.2.2.4用非放射测量技术来取代放射性核素。12.3 火的危害必须考虑火对感染性物质播散的可能影响。这将决定灭火或控制火灾的最佳方案。应对实验室成员进行火灾发生时的应急行动和如何使用消防器材等方面的消防培训。在每个房间、走廊以及过道中应设置显著的火警标志、说明以及紧急通道标志。在实验室中引起火灾的通常原因包括:、超负荷用电。、电器保养不良,例如电费的绝缘层破旧或损坏。、供气管或电线过长。、仪器设备在不使用时未关闭电源。、使用不是专为实验室环境设计的仪器设备。、明火。、供气管老化锈蚀。、易燃、易爆品处理、保存不当。、不相容化学品没有正确隔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