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_第1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_第2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_第3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_第4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天游峰扫路人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想,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蕴涵哲理,是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情感熏陶的好素材,也是学生仿写的好范文。设计理念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

2、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感受天游峰的特点,并感知描写方法;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以及他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以及他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1、(板书:天游峰)同学们,天游峰是福建武夷山的第一险峰。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露时,登峰顶,望云海,犹如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宛如置身

3、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将来有机会你们一定要看一看。现在,我在天游峰的后面加几个字。(板书:的扫路人)加了这几个字,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生齐读课题)读这个题目,你看课文会重点写什么?(在“扫路人”的下面加上点)2、扫路人的工作怎么样?他在你心中是什么位置?一个扫路人,靠自己力气吃饭的清洁工在你们眼里身份就这样的低贱?你以后想从事这份工作吗?(生低头或摇头) 所以,我并不想咱们班43个同学,十几年后出十个二十个扫路人。(生笑)但我要说,虽然我不想你们成为一个扫路人,但老师期望你们做一个像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样的人(正色,重复),理解老师的话吗?(我补:如果你实在做不来其它的

4、工作,做清洁工也未尝不可),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期待,他是个怎样的人,身上又有哪些令人可敬的地方?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天游峰,走近这位扫路人(手指扫路人)二、检查预习1、读词。2、读句子。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题目便蕴含着文章的主要内容)。三、天游峰的高和险,归纳写法说到扫路人,同学们的脑海里映现的肯定是大街小巷中出现的清洁工的身影。可天游峰的扫路人,他扫的可不是一般的路,那可是天游峰的山路,那是一条怎样的山路呢?找出文中描写天游峰山路的句子。3. 集体交流。默读这几句话,你感受到了天游峰的什么特点?A.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作者用比喻的

5、写法,将石梯比作了一根银丝,突出了天游峰的“险”。引导学生体会“银丝”“飘飘悠悠”“断掉”这些词语给人的感觉,从而真切体会“险”。B.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用了列数据的方法写出了天游峰“高”的特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相当于40多层楼那么高),结合词语“顶天立地”,想象九百多级台阶大体上有多高。C.那层层叠叠的石阶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通过游人的表现,从侧面写出了登天游峰时的不易,从而衬托出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引导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爬楼梯的感觉,从而体会游人的感觉,理解天游峰的“高”和“险”。(3)教师相机指导感情朗读。指导

6、学生注意重点词语,读出天游峰的特点。(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直观天游峰的图片,再结合课文语句,能更好地感受到天游峰的高、险。为下面能较好地体会到扫路人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的生活态度作铺垫。)4归纳写法:(1)这些句子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运用了比喻、列数据、侧面衬托的方法来突出天游峰的特点。(2)我们平常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像这样,把事物的特点用多种方法来描写。四、老人的样子就是在高而险的山下,作家章武偶遇了扫路人(幻灯出示老人图片)1、你能说说老人的样子吗?同学们刚才所说的在写作中属于外貌描写。文中有关老人的外貌描写请找出来。2、A、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

7、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B、“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1)这样的老人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节约、俭朴) (老人精神十足、善良、很辛苦)(2)从哪儿看出来的?(圈出:精瘦、褪色、运动鞋、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3)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指导朗读)2、我为什么会注意到这样一位老人呢?(听到扫路声)课文是怎样描写扫路声的?(出示)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这声音由远而近,一声比一声分明。(1)从这段描写中你读懂了什么?(老人的身体健康、精神十足?)(2)

8、从哪儿读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颇有节奏” 、 “一声比一声分明”)(3)是的,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样的侧面描写更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位干劲十足的老人。让我们一起把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去,好不好?(齐读)五、留疑。(出示两处外貌描写)这两处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分开来写呢?(板书 ?)课后,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去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下节课我们再来共同探讨。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高 ? 外貌: 质朴 险难爬第二课时一、释疑1、第一次是粗略地看,第二次是仔细地看。因为“我”对扫路人产生了敬意。2、这敬意从何而来?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人,让我们走进课文,进一步了解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二、感受老

9、人的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1.请同学们默读三十二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用“”划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在感触最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2.交流汇报。(1)动作:“引我进了他的小屋,沏了一杯浓茶”。(很热情)师:是的,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把老人的热情写活了,茶热,情更热 ;茶浓,情更浓。让我们一起把老人的热情读出来。(齐读)(2)神态、语言:(这是抓住了老人的什么来写的?其实还有两处这样的描写,你能找到吗?有什么想说的吗?)A“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师:你觉得老人这样整天扫台阶到底累不累?可他为什么

10、说不累? 师:说的真好,正是对工作的这份热爱,让他忘却了疲劳。这正如高尔基所说的那样(出示)这样的人生态度就是乐观,正因为他的乐观,所以他才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师:谁来试着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读一读师:你再来试试!老师好象听到了七十岁的声音。齐读B、摇摇头,伸出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1)读句子,说体会(2)这段话中老人离不开的是(雪花泉的水)其实他真正离不开的是(大自然)他对自己现在的这种生活很满意,所以他还离不开(自己的生活)我们说老人因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所以感到其乐无穷。(相机板

11、书: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师:我们一起读好这位老人的话。c、“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生说感受。(板书:乐观)师:30年后,老人多大岁数了?你相信老人能活到一百岁吗?(生交流)师:是呀,我们相信老人能活到100岁!同学们,齐读这句话,让我们共同祝愿老人健康长寿。三、结尾转换,小结激情。过渡:老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出示引读最后一句话:“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1)“这充满自信、豁达的笑声”回到住地就没有了吗?谁能把这句改得更好?(学生交流) (2)师:这笑声也会珍藏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 (3)现在你能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位天游峰的扫路人了吗?(这是一位的老人)(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四、总结全课,提炼写法:1.既然是写扫路人,为什么要突出写天游峰的险峻呢?(体会“反衬”的写法)2.文章除了运用反衬的写法,还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向读者多角度地展现一位质朴、自信、豁达开朗的扫路老人,让我们牢牢记住这样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平时的习作训练中去。五、赠送名言警句老师读完这篇文章时深有感触想把这几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