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脉络_第1页
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脉络_第2页
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脉络_第3页
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脉络_第4页
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脉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学1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脉络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脉络第1页/共100页(2009,102009,10)37.37.简述中国文化基本规模形成的具体表现形简述中国文化基本规模形成的具体表现形式。式。答:(1)中国人自具特色的生活理想、社会观念及思想法则等等已经生成,并已形成相当稳定的观念体系,对后代施以深刻影响;(2)在每一次中国发展和突破中,人们都能找到先秦文化的作用;(3)先秦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源泉。第2页/共100页(2011,12011,1)5.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 ) A.文化内涵 B.文化外延 C.文化经历 D.文化结果 (2012,102012,10

2、)5.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 A.三代文化B.先秦文化 C.秦汉文化D.唐宋文化 (2008,12008,1)6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 A三代文化B先秦文化 C秦汉文化D唐宋文化CBB第3页/共100页(2005,10)6.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前为( )A.石器时代 B.旧石器时代C.磨制石器时代D.骨器时代(2011,10)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A.原始采集业 B.原始捕捞业C.原始狩猎业 D.农业BD第4页/共100页(2009,10)4.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 ) A.五六千年之久 B.四五千年之久 C.三四

3、千年之久 D.二三千年之久A第5页/共100页新石器文化的分布状况新石器文化的分布状况(2007,102007,10)。(1)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2)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力水平的提高;n(3)陶器的制造是贯穿于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手工业。第6页/共100页(2008,10)6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是( )A捕涝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B采集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C手工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D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2012,102012,10)6.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

4、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A.铁器制造 B.锡器制造C.青铜器制造 D.铝器制造D DC C第7页/共100页(2008,1)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 A铁器制造B铜器制造 C青铜器制造 D铝器制造C C第8页/共100页(2006,1)6上古文化虽说多元,但是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国家如夏商两代,却只是建立在( )A黄河上游地区 B黄河下游地区C黄河中下游地区 D长江中游地区(2012,1)5考古发掘证明,建立在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是各地古代文化进一步( ) A变异的结果 B.退化的结果 C.排斥的结果 D.汇聚融合的结果D DC C第9页/共100页二、传

5、说时代的文化线索1 1、三皇五帝(、三皇五帝(2010,12010,1):): (1)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2)“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 (3)“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B B第10页/共100页第11页/共100页第12页/共100页“家为巫史家为巫史”颛顼时颛顼时代祭祀行为专业化,代祭祀行为专业化,也起了聚族作用。也起了聚族作用。(2 2分)分)第13页/共100页 A马克思B恩格斯 C斯大林D摩尔根CAD第14页/共100页ABDC第15页/共100页农时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第16

6、页/共100页(2010,1)5.文化带动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发生在( )A.三皇时代 B.五帝时代 C.夏代 D.商代B第17页/共100页(2007,102007,10)7.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夏初一直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A.部落的代兴B.部族的代兴C.族群的代兴D.方国的代兴C C第18页/共100页第19页/共100页第20页/共100页”实地,在大自然的风浪中百折不挠精神的体现。n(3)勇于与洪水搏斗,在大地上开辟生存空间的实干精神,是夏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气质。第21页/共100页 A尚忠的文化B尚孝的文化 C尚义的文化D尚礼的文化n(2006,1)7

7、夏文化的特点是( ) A尚忠 B尚孝 C尚义D尚礼CDAA第22页/共100页化的第一手资料是( )A.半坡文化遗址 B.河姆渡文化遗址C.赤山文化遗址 D.二里头文化遗址ACBD第23页/共100页第24页/共100页第25页/共100页AB掘出土C青铜器的发掘出土D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现E大溪文化遗址的发现(2008,10)36简述五帝至商的宗教崇简述五帝至商的宗教崇拜分野。拜分野。ACAB第26页/共100页要在周初,以后陆续也有,一直到晚期的宣王朝;n(3)分封的目的是捍卫周家的天下,分封下的国家大小不同、等级各异。第27页/共100页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n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

8、创造力的制度。第28页/共100页大雅中,保存着大量农事典礼的诗篇,体现着一个时代对农事活动的重视。n(2)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更深刻的内涵。农事活动关乎民人的和睦与道德的俭朴。第29页/共100页义”是() A.毫无关系 B.本末关系 C.交叉关系D.大有关系BDD 农耕在西周乃至以后相当长时期都是经济的主要部分,周人高度重视农业,清一色农耕形态的形成,实际与几千年来盛行的“重农主义”大有关系。以抑制商业手工业为内容的“重农主义”可以在西周的农耕政道中,找到它最早的萌芽。第30页/共100页第31页/共100页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2006,10)第32页/共100页第3

9、3页/共100页九流十家(九流十家(2011,12011,1)(1 1)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2)汉代人的总结有所谓 “九流十家”之说,(3)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刑名家等派别。第34页/共100页存,所以他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孔子特别强调为政者的道德感化力,如果上层人物以仁道治理社会,就会像天上的北辰那样,成为世人道德的方向。n(3)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就是要求君主“制民之产”。第35页/共100页(2007,1)7儒家的思想核心是( )A“义” B“礼” C“仁” D“信”(2004,10)4.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

10、是( )A.郑国的礼乐文明 B.齐国的礼乐文明C.晋国的礼乐文明 D.鲁国的礼乐文明D(4)儒家学说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孔子不谈超越形上问题。用仁道仁心善待他人就是道德就是善,儒家认为这种善、道德根源于”天地之大德“。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即人是天地创生的,含有天地之德。但这种德,只是一种根芽,需要加以培养,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成贤成圣。孟子和大学,都讲 “修身”。C第36页/共100页和庄子的“齐物”,他们提倡追求个体精神解放的观点。第37页/共100页 (2005,1)5下列属于道家的观点的是( )。A仁者,人也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无为而无不为D修身,治国,平天下C第38页/共100

11、页ABC第39页/共100页第40页/共100页的影响在于艺术精神的培养。D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限制E兼爱非攻AB第41页/共100页韩非子,n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第42页/共100页主张对民众严刑峻法,所谓“以以杀去杀,以刑去杀去杀,以刑去刑刑”。法家理论对后代中国政治影响极大,负面作用极深。ABD第43页/共100页CAD第44页/共100页n(3)到了战国时期,该学派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不少的发明创造。第45页/共100页核心 C墨家的思想核心 D道家的思想核心n(2009,1)28墨家的“兼爱”就是( ) A“兼

12、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也” C“道法自然” D“尚公义” E不分差等,不分亲疏远近地互爱互利CCAE第46页/共100页(2005,10)8.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 ) A.邹衍B.公孙龙 C.惠施D.公孙衍A第47页/共100页“离坚白”、“合同异”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第48页/共100页n(2006,18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即()A“人与“物”的关系问题B“虚”与“实”的关系问题C“名”与“实”的关系问题D“主”与“客”的关系问题C CB BABAB第49页/共100页第50页/共100页一、边疆的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第51页

13、/共100页的国家观念。秦汉开拓疆土,把广阔地域上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2分)对对异族采取打击和安抚两种手段(1分)。这种同步发展的过程充满了征服与被征服,双方人群没有一个胜利者,而胜利者是文化本身。(1分)第52页/共100页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通着中外的文化。ABE第53页/共100页(2012,1)27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作用有( )A物质交流 B.中外文化的沟通C.佛教的东传 D.西域丝绸的输入E西域先进政治文明的输入AB第54页/共100页把广阔地域上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

14、进。三公: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二、王朝政治的新格局二、王朝政治的新格局第55页/共100页BCD郡县制:郡县制:第56页/共100页(2011,1)028.两汉时期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法有( )A.孝廉 B.征辟 C.考试 D.举人 E.察举BCE第57页/共100页(2010,10)7.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 )A.政治观念 B.经济观念C.国家观念 D.文化观念C第58页/共100页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n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的结果是文学。最有意义的是乐府采诗制度的实施。第59页/共100页败,也是只重周

15、礼而脱离现实的结果。(3分)第60页/共100页B3 3、一个阶层的养成:、一个阶层的养成:两汉儒学独尊的另外一个重要结果是士族阶层的养成。经学大行于世的一个结果是学校的发展,特别是西汉元帝之后。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第61页/共100页第62页/共100页实际上是曹魏以来皇权建立不合法理的恶果。八王之乱争夺皇权,弄到家族内部骨肉相残的地步,实在是政权的“继统”一事上失去了道德的表现。但继统问题的道德沦丧只是结果和表象,深层的原因是东汉以深层的原因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根本妨碍着统一王朝的稳固。来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根本妨碍着统一王

16、朝的稳固。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奢侈腐朽奢侈腐朽。所以,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就是:从西汉重儒术起,几百年培育起的一个对维系社会政治有重要职责的阶层,到汉晋之际,已经被权力腐蚀,负不起它应负的政治责任,因此,西晋的灭亡是必然的。第63页/共100页n第64页/共100页帝其羡慕读书的心里,寒门当了皇帝,也不忘当诗人,把士子召集在身边,附庸风雅的吟诗。唐诗的鼎盛于此有关。n玄学、清谈。第65页/共100页其贵无尚虚的取向是在调和儒道,倡导济世之道。难下来,有时分出胜负,有时各自言之成理,持之有效,有时需第三方出来作总结。第66页/共100页第67页/共100页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汉魏之际佛

17、教的传播依托的是本土固有的长生不老宗教,魏晋之际,佛教更在玄风大畅的背景下,在社会上层中广泛流传。从那时起,教义已经为大乘经论为主。第68页/共100页第69页/共100页n4调的认识。第70页/共100页第71页/共100页融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胡化”隋唐立国思想的许多方面,须从其制定者的北方文化背景去考虑,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2011,10)第72页/共100页n门下省门下省职掌封驳,是审议机构;n尚书省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一、开放的立国精神及唐对宋的决定性影响一、开放的立国精神及唐对宋的决定性影响第73页/共100页进士、明经等六科。其中

18、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后前程却好,所以特别受士子重视。第74页/共100页第75页/共100页第76页/共100页夏,使它的边疆压力十分沉重。安史之乱及随后的藩镇拥兵自重,致使北宋王朝忌讳武人。外有并立的敌对政权,北宋不得不大量养兵;忌讳武将,又养就了一个庞大的食禄阶层。两者及其他奢侈浪费,造成北宋财政的极度困难。这又引发了改革的浪潮并激起士阶层剧烈的党派之争。第77页/共100页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n两税法的作用:两税法的作用:不仅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它还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改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第78页/共100页第79页/共100页n(4)科技上:四大发明。第80页/共100页BC第81页/共100页第82页/共100页n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第83页/共100页色目商人。他们利用的商人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对“战利品”的掠夺行为。第84页/共100页元朝宰相的专权,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将原中书省在地方上的权力分割为三,设主管地方行政的承宣布政使、负责监察的提刑按察使和负责军事的都指挥使。这影响了明朝乃至清朝政治。第85页/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