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染病学教学大纲Lemology(供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使用)前 言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属内科学的一个专业,与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和儿科学等具有密切的联系。它是一门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防治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打下基础,有助于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保障人民健康。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李兰娟、任红主编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
2、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第八版传染病学配套使用,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讲课、自学、实习、计算机多媒体等方式教学。本大纲确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医学本科专业传染病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每章的“目的要求”项目中,指出掌握、熟悉与了解三级要求;要求“掌握”的要讲深、讲透;要求“熟悉”的要重点讲解;要求“了解”的只作概括性介绍。各章节内容以“深入讲解”,或“全面讲”,或“一般介绍”加以区别。必需掌握和熟悉的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记忆,并能融会贯通,用横线标示予以强调。必须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课程的基本内容,在每一章节的目的和要求中加以叙述。总学时为45学时,其中理论学习39学时
3、,见习6学时。本课程为考试课,学生理论课考核采用笔答考试方式为主,其成绩可占总成绩的60%,平时考核或作业占40。 教学时间分配内容理论课实验学时数总论4病毒性肝炎53病毒感染性腹泻0脊髓灰质炎0流行性感冒(禽流感)1麻疹1水痘和带状疱疹0流行性腮腺炎1肾综合征出血热2流行性乙型脑炎2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0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0巨细胞病毒感染0狂犬病1艾滋病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0手足口病1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0立克次体病0伤寒2细菌性食物中毒1细菌感染性腹泻0霍乱1细菌性痢疾1布氏菌病0鼠疫0炭疽0白喉0百日咳0猩红热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结核病0人感染猪链球菌病0败血症1深部真菌病0钩端螺旋体病1梅
4、毒0回归热0莱姆病0阿米巴病1疟疾1黑热病0弓形虫病0隐孢子虫病0日本血吸虫病1并殖吸虫病0华支睾吸虫病0姜片虫病0丝虫病0钩虫病0蛔虫病0蛲虫病0旋毛虫病0肠绦虫病0囊尾蚴病0棘球蚴病0蠕虫蚴移行病0朊粒病0医院感染0感染性休克1感染微生态学简介0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0人工肝脏0感染性发热的诊断思维3复习答疑3消毒隔离制度3合计396总计 45第一章 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感染(传染)的概念、感染性疾病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性疾病诊断方法、处理原则、病原治疗、对症支持治疗方法。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及其意义。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综合预防措施的重要性。2熟悉感染性疾病的范
5、围、学习感染性疾病的目的、感染过程中生物病原体和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及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类型。3了解感染性疾病的性质和危害、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个基本环节和流行因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主动免疫、被动免疫,检疫的概念、适应范围。教学内容 感染病的性质及其危害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概念,以及相互关系。新发传染病及其种类。感染性疾病是有各种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其中容易传播并在人群中引起流行的感染病特称传染病。传染病是感染病中特定的一类,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对这些疾病进行分类分级管理,称为法定传染病。传染病学定义。学习传染病学的目的。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1、感染的概念:构成感染三大要素。传染
6、与感染概念认识。感染病与传染病的关系。2、感染过程的表现形式: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携带状态,隐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显性感染。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耐药性及其发生机制。4、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和变态反应。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1、传染病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及原发感染灶、定位、排出途径。2、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各种代谢的改变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1、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
7、社会因素。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及感染后免疫。2、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常见症状与体征。 发热: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等)、热度。 发疹:分布,顺序,形态,发疹日期,皮疹,粘膜疹。 毒血症状:表现及特殊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中毒性脑病)。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 多器官功能损害,感染性休克。临床类型,病情,病程。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1、临床特点。2、流行病学资料3、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生化检查、影象学检查。4、病原学诊断:病原分离培养、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活体组织检
8、查、动物接种等综合分析的重要性。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1、治疗原则:早期治疗,防治结合。2、治疗方法:一般治疗:隔离、护理、饮食等。病原治疗或特效治疗:化学疗法,抗感染疗法(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病原体对抗感染药物的耐药性),免疫血清疗法等。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药物治疗,调整人体反应性的治疗。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和实施。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疫情概念。综合防治重要性。 1、管理传染源:严格的报告制度,电话报告,填报疫情卡。病人接触者与病原携带者处理。治疗在控制传染病中的重要性。动物性传染源的处理。2、切断传播途径:良好公共卫生习惯、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公共场所消毒与杀虫。3
9、、保护易感人群:增强身体素质以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人工接种以提高特异性免疫力。药物预防。第二章 病毒感染性疾病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目的要求1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定义、肝炎病毒的种类及特点、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其意义、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及特点、肝功能检查及血清学诊断在肝炎诊断中的意义、各型肝炎的诊断依据、各型肝炎的治疗原则。2熟悉肝炎的传染源、病理生理改变特点及病理解剖特点,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血清学诊断方法的选择及评价,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及药物选择,切断传播途径在病毒性肝炎预防中的重要性。3了解肝炎危害性、并发症、后遗症、鉴别诊断及预后。管理传染源和保护易感人群。教学内容1、概述:定义。
10、危害性。新发现的病毒性肝炎。2、病原学: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病原学特征。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乙肝和丙肝病毒的变异性、HBsAg亚型及临床意义。3、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隐性感染和病原携带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传播途径: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其意义。易感性:普遍易感。流行特征:季节,人群分布等。4、发病机制:免疫反应在乙型肝炎发病机理中的重要性。5、病理改变:临床各型主要病理变化。慢性轻、中、重度肝炎病理特点6、病理生理:黄疸、肝性脑病、急性肾功不全、出血、腹水、继发感染等。7、临床表现:潜伏期。急性、慢性、重型、淤胆型肝炎的主要表现特点。甲、乙两型肝炎的临床特
11、点。小儿、老人、孕妇肝炎的特点。8、并发症和后遗症。9、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胆红素、酶学、蛋白质功能测定。肝储备功能试验,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测定。病原体检测: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各种检测方法的评价。分子生物学检测的意义。其它常规项目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10、诊断:诊断依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诊断内容:包括临床诊断(各型肝炎的诊断依据)、病原学诊断(甲、乙、丙、丁、戍型肝炎的病原学诊断方法)、病理学诊断。并发症:肝硬化、肝性脑病、出血等。11、鉴别诊断: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自身免疫性肝炎。 12
12、、预后:各类型肝炎的预后。肝炎与肝硬化肝癌的关系。13、治疗:病人的休息及饮食原则。肝炎治疗药物种类及评价。抗病毒药物的种类和特点。抗病毒治疗适应症。免疫调节药物的种类和应用。重型肝炎与合并症后遗症的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应用。14、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尤其是献血员的筛选和管理。保护易感人群,阻断母婴传播,甲肝疫苗、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应用,核酸疫苗。第二节 病毒感染性腹泻(自学)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2、熟悉本病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措施。教学内容1、病原学:轮状病毒、诺罗病毒和肠腺病毒2、流行病学:传染源为隐性感染者、患者,传播途径为
13、粪-口途径,人群普遍易感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轮状病毒主要侵袭小肠,主要为侵袭性腹泻;诺罗病毒主要侵袭空肠上段,主要为侵袭性腹泻;肠腺病毒主要感染空肠、回肠,主要为渗透性腹泻。4、临床表现:轮状病毒腹泻临床特征为起病急,有恶心、呕吐、腹泻、厌食或腹部不适等症状,多数先吐后泻,粪便多为水样或黄绿色稀便,无粘液、脓血;诺罗病毒性胃肠炎以腹泻、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排黄色稀水便或水样便,有时腹痛呈绞痛,一般持续1-3天自愈;肠腺病毒性腹泻与轮状病毒胃肠炎相似,但病情较轻,病程较长,粪便稀水样,3-30次/日。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病原学检查、血清抗体的检测6、诊断与鉴别诊断7、治疗:针
14、对脱水和腹泻对症和支持治疗8、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第三节 脊髓灰质炎(自学)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2、了解本病的治疗原则及免疫预防。教学内容1、病原学 病毒的特点。2、流行病学 传染源,经飞沫与粪便传播,人群易感性与免疫力,流行特征。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病毒入侵部位,局部组织中增殖复制,病毒血症,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病变为主,前角运动神经细胞损害最显著。4、临床表现 各期的主要表现,各型的临床特点。5、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IgM抗体升高的意义。6、诊断与鉴别诊断 与其他病毒性脑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其他肠道病毒
15、引起的麻痹症等相鉴别。7、治疗 各期的治疗。8、预防 减毒活疫苗的应用,传染源的隔离和排泄物的处理,个人卫生。第四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一、流行性感冒目的要求1掌握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2熟悉重症流感的处理措施、流行性感冒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措施。3了解流感病毒的分型及其变异。教学内容1、病原学:流感病毒的分型及其变异。2、流行病学:病人为主要传染源,流感经飞沫传播,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3、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病毒的入侵引起局部的病变及毒血症。单纯流感与流感病毒肺炎的病变。4、临床表现:其临床特征为呼吸道症状较轻而发热与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较重。典型流感的临床表现。轻型流感、
16、流感病毒肺炎、继发性细菌性肺炎的临床表现。5、诊断:流感的疫情,临床表现,病毒分离及血清学试验等。6、鉴别诊断:其他病原体所致呼吸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等。7、治疗:对症治疗。抗菌素治疗继发性细菌感染。8、预防:隔离病人,减少集会,接种疫苗。二、人禽流感目的要求1掌握人禽流感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2熟悉病原学特性、流行规律、实验室检查方法。3了解并发症、预后及预防方法。教学内容1、概述:定义。2、病原学:禽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分型与亚型,抵抗力。3、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特别是鸡。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人普遍易感,12岁以下儿童发
17、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流行特征。4、发病机制与病变:与流感发病机制相似。 肺实变发生过程。病理改变:肺部炎症与多器官病变。5、临床表现:潜伏期。全身症状,呼吸道表现。重症多器官受损表现。6、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病毒抗原及亚型抗原检测,亚型基因检测。病毒分离。X线胸片检查适应证。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的意义。 7、并发症 8、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疾病后可作出人禽流感疑似诊断。确诊依赖于分离病毒或RT-PCR法检测到禽流感H亚型病毒基因。应与流感、普通感冒、细菌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18、症、CMV感染、衣原体或支原体肺炎等鉴别。9、预后:与预后相关的因素。10、治疗:对症治疗。抗生素治疗继发细菌感染。抗病毒药物及评价。11、预防:及时隔离患者及疑似者,加强对密切接触禽类人员的监测。不吃未熟的肉类及蛋类等食品。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第五节 麻疹目的要求1掌握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及诊断要点。2熟悉麻疹的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3了解麻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及麻疹的流行病学。教学内容1、麻疹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特征)、发病机理与病理(发病过程、两次病毒血症与临床的关系、多核巨细胞的形成、呼吸道的病变及机体的免疫反应)。2、麻疹的临床表现:潜伏期、典型的临床
19、三期过程、不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麻疹的并发症(肺炎、心肌炎、脑炎)。3、麻疹的实验室检查:早期鼻咽及颊粘膜处粘膜涂片查多核巨细胞。用荧光技术检测体内麻疹抗原。早期及恢复期血清测麻疹抗体。4、麻疹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靠流行病学资料及典型麻疹各期临床表现。与风疹、幼儿急疹、药疹、猩红热鉴别。5、治疗:以一般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为主,配合中医中药治疗。6、预防:麻疹减毒活疫苗及丙种球蛋白的应用。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避免交叉感染。第六节 水痘和带状疱疹(自学)目的要求1、熟悉本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2、了解水痘和带状疱疹的诊断。教学内容1、病原学 病毒的特点。2、流行病学 病人为唯一的传染源
20、,经飞沫与接触传播。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首次感染为水痘,潜在性感染的再激活引起带状疱疹,病变部位及特征。4、临床表现 潜伏期,水痘皮疹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发展过程。带状疱疹的部位及形态特征。5、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疱疹材料直接镜检及电镜检查,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和特异性抗原及核酸检测。6、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皮疹的特点。7、治疗 对症与支持疗法,局部皮损的处理,早期抗病毒治疗。第七节 流行性腮腺炎目的要求1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并发症。2熟悉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3了解腮腺炎病毒的病原学特性及流行病学特点。教学内容1、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发病机理及解剖( 病毒入
21、侵部位、病毒血症、累及器官、腮腺非化脓性炎症的病理特征、其他受累器官的病变)。2、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潜伏期、全身感染症状、腮腺肿胀特点。并发症:脑膜炎、脑膜脑炎、多发性神经炎、睾丸炎、附睾炎、肾炎、心肌炎等。3、实验室检查: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血清学检查(酶联免疫吸附和血凝抑制试验测抗体)。病毒分离(唾液、血、脑脊液、尿)。核酸检测。4、诊断和鉴别诊断:流行情况、接触史、腮腺肿大的特征。与化脓性腮腺炎、症状性腮腺炎、颈部淋巴结炎、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肿大相鉴别。5、治疗:中医中药、激光局部照射、对症治疗。对重症或并发重型脑膜脑炎、心肌炎、睾丸炎等可考虑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第八节 肾综合征
22、出血热目的要求1掌握流行特征、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法。2熟悉病原学、实验室检查。3了解定义与概述、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和预防措施。教学内容1、定义与概述。2、病原学:病原体概况,病毒形态,基因组,血清学分型。3、流行病学: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源:主要为鼠类;传播途径: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螨类)、其它途径(呼吸道、实验室)。流行特征:地理分布、流行类型(农村型、城市型、实验室感染型)、发病年龄和职业。4、发病机制度与病理改变: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中毒性损害:病毒直接损害血管壁,免疫作用。休克、出血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原因:中毒性、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血管壁
23、脆性增加及血小板量和质的变化,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心脏、脑垂体及其他脏器的特殊病变。5、临床表现:潜伏期,病程中各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的症状和体征,临床类型及表现特点,并发症。6、实验室检查:血象(异型淋巴细胞增加,血小板减少),尿变化。血生化检查,免疫学检查,RT-PCR检查及评价。7、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五期经过)及血清特异性抗原抗体测定。分型及各型特点。应与急性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及肾脏疾病等鉴别。8、预后:病死率高。常见的死亡原因。9、治疗: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休息及就近治疗的重要性。各期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抗病毒治疗。各
24、种疗法如体液疗法、免疫调节剂及透析疗法等的应用时机和评价。10、预防:灭鼠、防鼠、灭螨及个体防护,疫苗注射。第九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目的要求1掌握乙脑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2熟悉乙脑病毒的特性及其抵抗力、流行特征。血清学诊断方法。3了解乙脑的病理改变特点、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教学内容1、病原学(乙脑病毒的特性及其抵抗力),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性与免疫力、流行特性)。2、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病毒侵入及散布的途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广泛性,病理变化主要为神经细胞变性,肿胀及坏死。严重者形成坏死软化灶。脑膜血管充血、扩张。脑实质中有淋巴细胞及大单核细胞浸润,血
25、管周围胶质细胞增生。3、临床表现:潜伏期,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的临床表现。临床类型: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口腔溃疡、败血症、尿路感染、褥疮)。4、实验室检查:血象,脑脊液及血清免疫学检查,病毒分离,脑脊液抗体测定。5、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季节、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脑脊液变化、实验室血清学检查。本病应与中毒性菌痢、化脓性脑膜炎、其他病毒性脑膜炎、中暑、脑血管意外及脑型疟疾相鉴别。6、治疗:一般及对症治疗。高热、惊厥,呼吸道阻塞、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脑水肿、继发感染的处理。中医中药治疗,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7、预防:灭蚊,隔离病人。预防接种。动物宿主猪的管理
26、。第十节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自学)目的要求1、掌握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登革出血热分型、各型表现及诊断标准。 2、熟悉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治疗。3、了解病原学、预防措施。教学内容1、病原学 登革病毒生物学特性。2、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通过传播媒介(埃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易感性与免疫力;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3、发病机理 病原体通过媒介叮咬侵入人体,形成两次病毒血症。促进性抗体的作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4、临床表现 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登革出血热分型及各型表现。 5、诊断 登革热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白细胞数减少
27、,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分离的诊断价值。 6、 治疗 针对发热、出血及脑膜脑炎的对症治疗。 7、 预防措施的重点:防蚊和灭蚊。第十一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自学)目的要求1、掌握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的典型临床表现。2、掌握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的实验室检查。3、熟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4、了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因、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教学内容1、概述2、病原学:EBV基因组编码5个抗原蛋白。3、流行病学:患者和EBV携带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儿童和少年为易感人群。4、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大量异常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在免疫病理损伤形成中起着
28、重要作用。淋巴组织良性增生,淋巴结肿大,无化脓。5、临床表现:发热、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咽峡炎、肝脾大、多形性皮疹,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6、实验室检查:血象(WBC早期正常或偏低,以后逐渐升高,异淋多在病后数天出现,超过10%或其绝对数超过1.0×109/L有诊断意义,常见血小板减少)、血清学检查(EB病毒抗体测定、嗜异性凝集试验、病毒核酸检测)。7、并发症:咽峡部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急性肾炎、脾破裂等8、诊断和鉴别诊断:注意与其他病毒所致的单核细胞增多、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相区别。9、预后:大多良好,病程1-2周,可复发。10、治疗: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首选)及对症治疗
29、。11、预防:呼吸道隔离,呼吸道分泌物煮沸消毒。第十二节 巨细胞病毒感染(自学)目的要求1、掌握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2、掌握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3、熟悉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病因、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4、了解预后、预防教学内容1、概述2、病原学:人类疱疹病毒组中最大的一种的病毒。3、流行病学:患者及急性带毒者为传染源,通过垂直传播、水平传播、医源性感染、性传播,胎儿、儿童和青壮年为易感人群。4、感染机制与免疫应答:通过与细胞膜融合或经吞饮作用进入细胞。5、临床表现:先天性感染、围生期感染、后天获得性感染。6、实验室检查:血象检查、病毒分离、抗体检测、抗原检测、
30、核酸检测。7、诊断和鉴别诊断:单核细胞增多而嗜异凝集试验阴性,发生间质性肺炎或原因不明的肝炎。8、预后: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和免疫功能状态。9、并发症及后遗症:中枢神经系统受累。10、治疗:更昔洛韦、膦甲酸钠、阿昔洛韦、异性免疫球蛋白。11、预防:积极预防。第十三节 狂犬病目的要求1、掌握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2、熟悉病毒的特征。3、了解定义、流行病学、病理解剖、鉴别诊断和预防措施。教学内容1、定义。2、病原学:病毒的特性,“自然病毒”与“固定毒”的区别。3、流行病学:主要传染源。狂犬咬伤,染毒唾液污染各种创伤为主要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咬伤后的发病率。国内流行情况。吸血蝙蝠作为
31、传染源,家畜狂犬病的重要性。 4、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病毒对神经系统的亲和力,其入侵和排出途径。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等的发生原理。脑及脊髓的主要病理变化,嗜酸性包涵体(内基氏小体)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5、临床表现:潜伏期。典型临床经过,各期(前躯期、兴奋期、瘫痪期)的主要临床表现。“瘫痪型”的临床特征,犬狂犬病的特点。6、诊断与鉴别诊断:被狂兽咬伤史、典型症状。病毒分离、患者脑组织动物接种、内基氏小体、免疫荧光试验等在诊断中的价值。与破伤风、脊髓灰质炎、其他病毒性脑膜脑炎、狂犬疫苗接种反应癔病等的鉴别。7、治疗:病死率几乎近100%(已有证实痊愈的病例报导)。努力维护心
32、血管和呼吸功能的重要性。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等紊乱及脱水的纠正。8、预防:正常犬的管理。咬人犬及猫的观察。狂犬疫苗及高价免疫血清联合应用的指征。伤口合理处理的重要性。预防接种适应症。对羊脑、鸭胚、地鼠肾、人二倍体细胞疫苗等的评价。接种后反应及处理。第十四节 艾滋病目的要求1掌握病毒特征、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特点、临床表现类型及特点、诊断要点与治疗。2熟悉流行病学特点,实验室检查特点、并发症及其诊断要点。3了解鉴别诊断、预后和预防措施。教学内容1、概述。2、病原学:HIV的特点、分型与抵抗力。3、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主要为性传播,其次为注射、母婴传播及其他途径。人群普遍
33、易感,高危人群种类。4、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HIV直接和间接作用于CD4+T淋巴细胞,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破坏,导致细胞免疫缺陷。同时其它免疫细胞不同程度受损,促使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发生。主要病理变化是淋巴结和胸腺等免疫器官的滤泡增殖性淋巴结肿,卡氏肉瘤和其他淋巴瘤。5、临床表现:潜伏期。急性感染、无症状感染、PGL、AIDS各病期及特点。HIV感染的ABC分类。各系统的表现。并发症。6、实验室检查:血象。免疫细胞检查(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血清学检查初筛试验和确证试验。PCR检查。7、诊断和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需与其它原因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鉴别。8、
34、预后:病死率极高。9、治疗: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抗HIV药物、HARRT、长疗程可使HIV滴度降低到不能检测的程度。抗机会性感染的治疗。10、预防: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预防。当作甲类传染病进行处理,严格隔离及疫情报告制度。意外受染者的处理。第十五节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自学)目的要求1掌握新型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SARS-CoV)的特征、发病原理与病理改变特点、临床表现及特点、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2熟悉流行病学特点,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其诊断要点。3了解鉴别诊断、预后和预防措施。教学内容1、概述。2、病原学:冠状病毒类型,SARS-CoV 特点、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特性3、流行病
35、学:传染源主要是病人,持续高热、频繁咳嗽、出现ARDS时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主要是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被高度疑为医院和个别社区暴发传播途径之一;手接触后可经口、鼻、眼黏膜侵入。人群普遍易感,儿童感染率较低的原因尚不清楚。流行特征。4、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SARS-CoV在呼吸道黏膜上皮内复制,引起病毒血症。侵染肺泡上皮细胞等各种细胞,损伤呼吸膜血气屏障,形成透明膜,弥漫性肺泡损伤(DAD)、纤维化变化及产生型和型胶原纤维的过程。5、临床表现:潜伏期。急性起病,全身症状,呼吸道症状,部分有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重症表现为明显呼吸困难,并迅速发展成ARDS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称为严重急性呼
36、吸综合征(SARS)。 6、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意义。PCR检测SARS-CoV RNA及评价。病毒分离的可能性。血气分析、肝肾功、电解质、心电图、X线平片和CT检查等适应证。7、诊断和鉴别诊断: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影像学变化,配合病原学检测阳性,排除其他表现类似疾病可作出诊断。重症病例的诊断。需与普通感冒、细菌性肺炎、军团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结核、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血管炎、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等疾病相鉴别。8、预后:影响预后的因素。9、治疗:一般治疗。对症治
37、疗。糖皮质激素及抗菌药物的适应证,抗病毒治疗的评价。重症病例治疗原则。10、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患者或疑似者,管理密切接触者及动物传染源;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做好个人防护、疫源地消毒与处理、检疫和公共场所管理等。当作甲类传染病进行处理,严格隔离及疫情报告制度。第十六节 手足口病目的要求1、掌握临床特点,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2、熟悉流行病学、鉴别诊断;3、了解手足口病的病原学、预防。教学内容1、病原学:肠道病毒,尤其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2、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其次为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特征(流行形式多样,
38、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体内,侵入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及周围淋巴细胞中停留和增殖,进入血液循环形成2次病毒血症;4、临床表现:轻症病例以手、足、臀皮疹及口痛为特征;重症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历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检查、脑脊液检查、血气检查、病原学检查、影像学。6、并发症及后遗症7、诊断: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确诊(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8、鉴别诊断:普通病例、重症病例、散发型或不典型病例
39、鉴别。9、治疗:一般治疗、对症治疗、病原治疗、重症病例的治疗。10、预防:搞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拖幼机构的卫生。第十七节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自学)目的要求1、掌握临床特点,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2、熟悉鉴别诊断;3、了解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病原学、预防。教学内容1、病原学: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2、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特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带农村,呈高度散发)。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4、临床表现: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发热,部分伴乏力,明显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6、诊断及鉴别诊断7、治疗:对
40、症支持治疗。8、预防:注意个人防护,防止蜱虫叮咬。第三章 立克次体病(自学)第一节 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自学)一、流行性斑疹伤寒目的要求了解本病的传播方式,临床特点,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教学内容1、病原学 普氏立克次体的特点。2、流行病学 病人为唯一的传染源,人虱为传播媒介。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病原体侵入途径及所致的主要病变,血管病变,毒血症及变态反应。4、临床表现 分为典型、轻型、复发型斑疹伤寒,其中典型斑疹伤寒可出现发热、皮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肝脾大、心血管系统症状、咳嗽、呼吸急促等表现。5、实验室检查 血象,血清学检查。病原体分离。6、诊断与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典型临床表现
41、,病原体分离和血清学检查对确定诊断的意义,应与地方性斑疹伤寒、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相鉴别。7、治疗 病原治疗,对症治疗。8、预防 早期发现及治疗病人,灭虱,疫苗接种。二、地方性斑疹伤寒目的要求 了解本病的传播方式,临床特点,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教学内容1、病原学 莫氏立克次体的特点。2、流行病学 传染源主要为家鼠,鼠蚤为传播媒介。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发热、皮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恶心、呕吐等)、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均参照流行性斑疹伤寒。4、预防 灭鼠,灭蚤。第二节 恙虫病(自学)目的要求了解本病的传播方式、临床特点,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教学内容1、病原学 恙虫病东方体的特点。2、
42、流行病学 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虫幼虫(恙螨)为传播媒介,人被感染的过程,易感性与免疫,流行的地区分布与流行季节。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局部皮肤损害、毒血症及全身器官的损害,基本病变为全身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及网状内皮细胞增生。4、临床表现 潜伏期,临床经过特点(焦痂与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心力衰竭,偶见播散性血管内凝血)。5、实验室检查 血象,血清学检查。病原体分离。6、诊断与鉴别诊断 典型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资料是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病原体分离和血清学检查对确定诊断的意义,应与流行性斑疹伤寒、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相鉴别。7、治疗 同斑疹伤寒。8、
43、预防 灭鼠、消灭恙螨孳生地及个人防护相结合。第三节 人无形体病(自学)目的要求了解本病的传播方式、临床特点,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教学内容1、病原学:嗜吞噬细胞无形体。2、流行病学:鼠类等为储存宿主,蜱类为传播媒介,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人对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普遍易感。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4、临床表现:潜伏期521天,临床表现是非特异的,包括发热、畏寒、头痛、肌痛,大多数为轻症病例。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生化检查,血清及病原学检测。6、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7、治疗:多西环素,利福平。8、预防:避免蜱叮咬,患者的管理。第四章 细菌性传染病第一节 伤寒与副伤寒
44、一、伤寒目的要求1掌握伤寒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过程;、基本病理特点及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学诊断;诊断要点;病原治疗常用药物种类。2熟悉伤寒病原学特征;常见并发症;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方法;并发症及慢性带菌者的治疗。3了解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教学内容1、概述:定义,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目前的发病情况及表现特点。2、病原学:伤寒沙门菌性状、结构特点、抵抗力,抗原特性,耐药情况。3、 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带菌者,尢其是慢性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流行特点。4、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病原菌入侵途径,病理变化发展经过。两次菌血症和
45、肠道病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病理变化过程的分期与临床分期的关系。5、临床表现:潜伏期。典型病例的主要症状及临床经过(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分型及各型特点。不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幼儿及老年伤寒的特点。复发与再燃。6、并发症与预后: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伤寒性肝炎、支气管肺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7、实验室检查:血象。病原学检查:血、骨髓、粪便、小便培养时间及其临床意义,胆汁培养及临床意义。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的意义和应用。8、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资料。与其他发热性疾病鉴别。 9、治疗:一般治疗:饮食与护理。病原治疗:抗菌药物的选择、剂
46、量及疗程。对症治疗:高热、便秘等处理。并发症的治疗。慢性带菌者的治疗。10、预防:按乙类传染病报疫情。采用综合防治措施,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早期隔离病人,预防接种,做好卫生工作。二、副伤寒目的要求1掌握副伤寒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2熟悉病原学特点。3了解流行病学与鉴别诊断、预防措施。教学内容:各种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与伤寒相同。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一、胃肠型食物中毒目的要求1掌握胃肠型食物中毒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治疗原则。2熟悉定义病原学及其特点、病原体治疗方法。3了解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预防措施。教学内容1、胃肠型食物中毒的概念。2、病原学:常
47、见致病菌为沙门氏菌属、大肠埃稀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各种致病菌的特征。3、流行病学:传染源是被感染的动物和人。通过细菌或其毒素所污染的食物品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病学特征:夏秋季多发,可集体发病。4、发病机制:胃肠型食物中毒可分为病毒型、感染型和混合型。肠毒素、细菌侵袭性、内毒素和过敏反应的作用。5、临床表现:潜伏期。沙门氏菌、副溶血孤菌、变形杆菌、大肠埃稀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均以急性胃肠炎为主要表现,侵袭性细菌、出血性大肠埃稀菌、变形杆菌各有其临床特点。6、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对可疑食物及吐泻物作细菌培养或动物实验。鉴别诊断:与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48、、霍乱、急性菌痢、急性出血性坏死肠炎等相区别。7、治疗: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病原治疗:抗生素的作用。8、预防:认真做好食品的卫生管理,加强卫生宣传,灭鼠、灭蝇、灭蟑螂。二、神经型食物中毒(肉毒中毒)目的要求:1掌握神经型食物中毒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治疗原则。2熟悉定义病原学及其特点、病原体治疗方法。3了解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预防措施。教学内容:1、神经型食物中毒定义。2、病原学:肉毒杆菌特征、血清型,肉毒毒素特点及致病性。3、流行病学:传染源是家禽、家畜及鱼类等动物。通过被肉毒素污染的食物品传播。流行病学特征。4、发病机制:肉毒毒素为嗜神经毒素,消化道吸收后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阻断胆
49、硷能神经纤维传导发生软瘫。病理改变:颅神经核及脊髓前角细胞退行性变,脑及脑膜充血、水肿等。5、临床表现:潜伏期。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延髓麻痹可致呼吸衰竭。可多器官损害,继发感染。6、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毒素检测)。鉴别诊断:与毒蕈或河豚致食物中毒、脊髓灰质炎、乙脑、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等相鉴别。7、治疗: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多价抗肉毒杆菌毒素血清的应用与评价。8、预防:认真做好腊肉、罐头等食品的卫生管理。禁止出售与食用变质食物。同食者发生肉毒毒素中毒时,其他人员可预防性注射多价抗毒血清。第三节 细菌感染性腹泻(自学)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
50、的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2、熟悉本病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3、了解预防措施教学内容1、病原学:大肠埃希菌、耶尔森菌、变形杆菌、艰难梭菌、类志贺邻单胞菌、气单胞菌。2、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分泌性腹泻、侵袭性腹泻4、临床表现: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耶尔森菌感染、变形杆菌感染、医院内腹泻、旅游者腹泻。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和培养、免疫学检查、核酸检测。6、并发症: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菌血症,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吉兰-巴雷综合征,反应性关节炎和虹膜炎,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7、诊断与鉴别诊断8、治疗: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补充水和电解质,
51、抗菌治疗,微生态疗法。9、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第四节 霍乱目的要求1掌握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特征、发病原理和主要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2熟悉霍乱弧菌的生物型及特点、血清型。3了解流行病学的三个环节、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教学内容1、概述。2、病原学:霍乱弧菌分类、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3、流行病学: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传播途径:水(为主)食物生活接触等。人群易感性及免疫力。流行特征。4、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霍乱弧菌的毒素(内毒素、外毒素和肠毒素)及其致病性。剧烈泻吐、脱水、电解质紊乱、循环衰
52、竭的发生原理。主要病理变化。5、临床表现:潜伏期。各期(吐泻期、脱水期和恢复期)和各型(轻、中、重、暴发型)的临床特征。6、实验室检查:血象、血浆比重、尿的变化。细菌学检查:大便培养、悬滴、染色、镜检,PCR检测与评价。7、并发症8、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和病原学检查。与各种食物中毒、急性菌痢、非霍乱弧菌、肠毒素与大肠杆菌所致腹泻、恶性疟疾凶险发作以及砷中毒等的鉴别。9、预后:影响预后的因素。10、治疗:输液治疗的掌握。口服补液的适应证。抗菌药物:多西环素、四环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等的应用。抗分泌药物:氯丙嗪,黄连素等的应用。11、预防:甲类传染病报告疫情、治疗与隔离病人,切断传
53、播途径,卫生宣教。菌苗评价。第五节 细菌性痢疾目的要求1掌握发病机制及病变特点、临床表现、大便特点、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方法。2熟悉病原学特点、慢性菌痢的乙状结肠镜检查的特点。3了解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预防方法。教学内容1、概述。2、病原学:志贺菌的性状、抗原结构、抵抗力、毒素。3、流行病学: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为食物、水、手、苍蝇、蟑螂等。普遍易感,流行特征。4、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病原体的毒素与侵袭力的作用。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特点。急性期病变。慢性期病变。中毒性菌痢与慢性菌痢的发病机制。5、临床表现:急性菌痢:典型、不典型、中毒型的临床表现。慢性菌痢:迁延型、急性发作型、隐匿型的
54、临床表现。6、实验室检查:粪便:肉眼观察、镜检、培养。慢性者乙状结肠镜检查。7、并发症与后遗症。8、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症状。大便性状及显微镜检查、细菌培养。各型与其他疾病鉴别。9、预后:影响预后的因素。10、治疗:急性菌痢:一般治疗。病原治疗:抗菌药物和耐药菌株的情况。对症治疗。慢性菌痢:抗菌药物内服与保留灌肠联合应用。中毒性菌痢:抗菌药物应用,高热惊厥、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的抢救。11、预防:发现与治疗病人,切断传播途径,卫生宣传。活菌苗评价。第六节 布鲁菌病(自学)目的要求了解本病的感染方式、临床特征,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教学内容1、病原学 布氏杆菌的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2、流行病学 国内流行情况,主要传染源为病畜,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易感人群。3、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细菌和毒素的作用以及不同抗原组合的变态反应。4、临床表现 各期各型(亚临床感染、急性和亚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局灶性感染、复发)的临床特征。5、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血、骨髓培养、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年福建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模拟预测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3年工业涂料水性色浆资金申请报告
-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1000题汇编
- 航空航天在国防
- 单元写作课程化实施路径
- 货币信贷政策业务技能竞赛活动方案
- 领会落实《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心得体会
- 2024年国际商品交易协议范本
- 2024金融中介协议模板指导手册
- 2024指定物业企业职工用工协议
- 卫生院会议制度
-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详细版课件
- 小学 四年级 体育水平二 基本运动技能平衡篇 课件
- 汽车品牌保时捷课件
-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 (共7张PPT)
- 5000吨每年聚丙烯酰胺工艺流程图
- DB64∕T 1754-2020 宁夏砖瓦用粘土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规程
- PSUR模板仅供参考
- 《锅炉水容积测试技术规范》团体标准
-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PPT幻灯片课件(PPT 24页)
- 子宫内膜息肉-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