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内容分析_第1页
鸿门宴内容分析_第2页
鸿门宴内容分析_第3页
鸿门宴内容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情节鸿门宴的情节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宴前、宴中、宴后第一段历史上的楚汉之争,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是楚汉相争总得有一个从隐蔽到公开 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总得有一个引起相争的具体原因,得有个由头,在鸿门 宴当中,楚汉相争的具体的原因是什么?看书第一段找答案,找到的同学举手。前 后的同学相互交流。阅读理解的基本原则是要从原文当中找出依据。背景知识是需要的,但是阅读理 解最首要的是先看原文当中它交代的内容。回答问题一定要看问的是什么,是从哪一 个角度来问的。就像做题的时候题干一样,一定要按照题干的要求来回答。做题要严 谨。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曹无伤

2、出来了,史记是文学性很强的,完全可以当小说来看。出来之后就说 了一句话,曹无伤是刘邦的人,刘邦的人怎么跑去对项羽说呢?他背叛了刘邦。是公 开的背叛,拉了一伙人走了呢,还是怎么样?推测一下曹无伤为什么这么做?刘项军队实力对比。想谋得一官半职。这样的人你见过没有?今天有没有?历史上有,今天有,将来也会有。总会有曹 无伤似的小人,曹无伤是不是小人?是曹无伤这个人告的密,然后挑起了事端,其实 没有曹无伤,楚汉会相争吗?楚汉相争,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在这个时候相争,是 一个偶然。项羽得到这个密报以后如何表现?从书上找答案。大怒。项羽为什么大怒?项羽想毕竟是他的江山,因为他的兵多。联系历史。项羽白认为才智

3、过人,如果有人敢于和他争夺天下,是他不能容忍的。项羽起兵时是24岁,这个时候大约过了两三年,也就是二十六七岁,一个毛头小 伙子,的确是血气方刚,胸有大志,当年看秦始皇巡幸天下,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 也,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他心里就是这样想的,就是要做最高皇帝,天下就是他 的。现在他听曹无伤说,刘邦欲王关中,当然他要大怒。从这个大怒里面我们就能多少了解一点项羽的志向,包含的性格特点。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绝对 优势,况且秦军是项羽消灭的,沛公“市井小人”,项羽岂能容忍他“欲王关中” ? 就个性而言,项羽本就是一个火暴的汉子。在项羽听到这个消息的同时,

4、还有一个人同样听到了这个消息一一范增,书上说了,范增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大怒,然后拍案而起,书上是这么写的吗?请同学读。项羽是大怒,范增是没大怒,说了一通话。范增是项羽的什么人?谋士,非常重 要的谋士,项羽尊称他为亚父。非常尊重。知道范增多大岁数吗?70多岁了。是一个老先 生。肯定是老谋深算。假设你是范增,这样一个老谋深算之人,去辅佐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这个时 候,你会怎么说?请同学读。没有味道,读出来给人的是一种不深刻的印象。看过电视电影,谋士给他的主子出主意的时候,是怎么说的?学生试着白己读。师范读。学语文就是好玩,语文这个东西的确就是好玩,当你把白己也变成文章当中的人 物,你就会觉得语文原

5、来那么有趣。(20)生齐读。范增和项羽,一个是大怒,一个是老成持重,借此机会,添油加醋,煽风点火, 就把项羽本来就有的怒火,一下子烧起来了。这就是谋士。这个谋士不能大怒,你一 大怒,项羽就不高兴了。我才能大怒,你怎么大怒了?谋士就是煽风点火,出主意, 表现出范增这个人的形象特点。读课文,什么叫会读,你真正理解了人物的语言特点,透过人物语言,你能够揣 摩人物特点,探究人物性格,这才叫会读。到此开始,楚汉之争由隐蔽开始公开,而且双方的力量悬殊。我们站在项羽这边, 我们说项羽占绝对的优势,我们站在刘邦这边,我们说刘邦是绝对的劣势,我们对刘 邦替他有点担心。40万军队和10万军队,刘邦有生还的希望吗?

6、同学们接着往下看,情节的发展出现了转机没有呢?看下一段。出现了什么转机? 一定要从书中找答案。第二段项伯救张良。项伯去告诉张良,张良是刘邦的人,肯定会帮助刘邦。这一点为什么项伯不知道呢?他去告诉张良,他不担心张良把这个事抖露出来 吗?“鸿门宴”在历史上是绝对非常有名的,整个的过程表面是项羽和刘邦两个人在 斗,实际上是另外两个人在斗,刘邦的真正对手并不是项羽,而是范增,刘邦最害怕 的不是项羽,而是范增,所以,他想尽千方百计把范增除掉,范增不除,后患无穷。 所以,他后来听了陈平的计,用了离间计,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怀疑,认为他私通刘 邦,于是范增一怒之下,离开项羽而去,半路上死去,范增一死,刘帮就高

7、兴了。项 羽是一个小毛孩,不在话下,刘邦的年龄是项羽的两倍,起兵时项羽24岁,刘邦48岁,而这个时候刘邦50岁左右,一个年过半百的人对付一个 20多岁的小毛孩,可以 说得心应手,但是他担心这个范增老谋深算,但是另外一点他担心的是,项羽毕竟有 军队40万,白己只有10万,力量的悬殊,项羽是力能扛鼎,勇武过人,叱咤风云。项伯连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是冲着刘邦去的吗?他跟张良关系很好,他以 为到了那里之后给张良一说,张良就会说,对,你来得正是时候,咱们收拾收拾东西 赶紧走吧,但张良其实并没有这样做。从这里可以看出,项伯以为白己对张良是很了 解的,这件事项伯也是冒着危险,两军对垒,他夜驰之沛公军,这

8、是冒着风险的,他 以为,只要白己一说,张良就会跟着他逃跑,但项伯白己心目当中的那个张良和实际 上的那个张良是两码事,张良不是那种人。张良是什么人?看书就知道了。张良说:“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他既不是说, 好,你来得正是时候,咱们抓紧走,也不是那样说的,不行,我不能跟你走,我是刘 邦的人,我哪能跟你走呢?-他找的这个理由真是太好了,不能让项伯说出一个不字来。张良救项伯是出于义, 项伯去告知张良也是出于义。另外,他还消除了项伯对他的戒心,他只说和刘邦是什 么关系呢? “臣为韩王送沛公”,没有说得非常密切,这项伯一听是这样啊,符合历史 事实啊,这戒心就没有了。只是说亡

9、去不义,我只是跟他说一声,但是这个说了以后 我是跟着你走还是不跟着你走说了没有?没有。又接着说,亡去不义,项伯想,对呀, 人得讲个义字啊,你走了得打个招呼啊。我们发现这个张良真是不得了。张良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很有意思的,大家可以在史记里去看他的传记,总 之,张良这个人非常了不起。他对于刘邦当时应该是忠的,项伯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为什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与张良的做人有关系,张良这个人深藏不露,不是说把 我的任何东西都让对方了解得一览无余,不会。张良这个人坛子里的水究竟有多深, 你根本搞不清楚。项伯把张良想得太简单,他上了张良的当。张良于是说了这番话,于是告诉了刘邦。刘邦怎么表现的?作者用了一个

10、词,大惊。然后说,为之奈何。怎么办呢?他真 的没有办法吗?不是,刘邦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他特别善于调动他手下人的积极性。 这一点他非常了不起,韩信是一个军事家,有一次,他跟韩信讨论,谁带兵带得多, 刘邦问,我带兵能带多少兵?就像刘关张一样,他的本事就在于能够让张飞和关羽给 他玩命。这就是本事,控制人的本事,控制了人的心,这个本事才是最大的本事。刘 邦就有这本事。刘邦就大惊:为之奈何。咋办呀,这事?看张良怎么回答的?给他出主意了吗?没有。说,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个回答 有点答非所问,如果你是张良,刘邦问你该怎么办,你会怎么说?你会告诉他,应该 这么这么办。但是张良没有,这就是张良聪明的地方。张良说

11、了一句什么呢?谁为大 王为计者?我当时读这个文字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奇怪,张良怎么这么来回答刘邦呢? 刘邦问,为之奈何,张良回答说,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这叫什么话呀?他为什么要这样 来回答?曹无伤说了,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张良听了之后,心里就 得掂量掂量,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真的是这个样的话,那我给刘邦应该是这个说法, 如果不是这个样的话,那么我给刘邦应该是另外一个说法。他问刘邦这个话的目的是 在于,探一探你刘邦究竟是怎么想的,这个欲王关中,珍宝尽有之,是不是你的真实 想法。那么,是不是刘邦真实的想法呢?是的。因为下边刘邦的答话当中我们可以推 测出来,刘邦说,谦生说我曰,谦生是谁呢

12、?说出来没有,他为什么不说出来?没这 个人。是谁的想法?白己。但是张良这样问的时候,能不能给张良说实话?能不能把 白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张良?告诉张良之后,张良就会很为难,大王你有这个想法,你 有这个想法看来和项羽的这个鸿门宴就没办法演下去了,那我们就只能准备战争了, 如果要打的话,刘邦必然失败。所以刘邦这个人也很聪明,你既然问我,谁为大王为 此计者,我就知道了,看来你张良对我这个想法是支持还是不支持?不太支持,时候 未到。这一说之后张良就好办了,不是你的计策,不是你的计策这个事情就好办了, 于是他就把项伯来的情况给刘邦说了。当张良把项伯这个事一说的时候,刘邦当时非 常警觉:“君安与项伯有故? ”

13、,很警觉,两军对垒,大战在即,你怎么和敌人有联系 呢?通过这些细微的地方,就把刘邦这个人的性格特点都给表现出来了。 司马迁在高 祖本纪里没有写刘邦的缺点,但是刘邦的缺点都在别人的传记里表现出来了。贪于 财货,好美姬,这就是刘邦的缺点,但在高祖本纪里他没有写,要杀头,这是史 记的高明之处。再看项羽这个人,当项伯回到白己的营房,给项羽说,沛公不先破秦入关中,公 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而善遇之。项羽怎么反应的?有没有 说,“君安与张良有故? ”没有这么问。在项羽这个头脑里,他就没有刘邦这根弦,两 军大战在即,你怎么偷偷跑到刘邦那边通风报信去了?项羽没有这根弦,而刘邦有这 根弦,这样的两种表现,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性格特点。 再看前面这句,“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且为之奈何? ”沛公为什么默然?他在想什么?“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翻译过来就是:你比得过人家吗?假如你是刘邦,你是一个50岁的长者,要承认一个毛头小伙子比白己强,甘心不 甘心?张良这话问得非常要害。这刘邦心里听了不高兴,不是个味,但是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