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生成沉降观测原始GSI数据软件_第1页
自动生成沉降观测原始GSI数据软件_第2页
自动生成沉降观测原始GSI数据软件_第3页
自动生成沉降观测原始GSI数据软件_第4页
自动生成沉降观测原始GSI数据软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变形观测报告编写沉降观测白动生成原始GSI格式数据编制软件。可以减轻外业观测量,从繁重的沉降观测中解脱出来联系 QQ:2655303525、 工程概况简介工程概况、地质情况描述(根据测点所布谿的位谿和地质勘查报告,针对性的说明重点观测点所处位谿的地质情况)二、编制依据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合理选用以下规范。(1)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 203-2001);(2)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3)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刀;(4) 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原型观测技术规范(JTJ 218-200 ;(5) 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 257-2008);(6) *

2、工程设计文件;(7) *工程变形观测方案三、变形观测的精度要求对一个实际工程,变形测量的精度等级应先根据各类建(构)筑物的变形允许值进行估算,然后按以下原则确定:(1) 当仅给定单一变形允许值时,应按所估算的观测点精度选择相应的 精度等级;(2) 当给定多个同类型变形允许值时,应分别估算观测点精度,并应根 据其中最高精度选择相应的精度等级;(3) 当估算出的观测点精度低于三级精度的要求时,宜采用三级精度;(4) 对于未规定或难以规定变形允许值的观测项目,可根据设计、施工 的原则要求,参考同类或类似项目的经验,对照规范,选取适宜的精度等级。四、沉降观测高程控制网点布设要求(1) 对于建筑物较少的

3、测区,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对 于建筑物较多且分散的大测区,宜按两个层次布网,即由控制点组成控制网、 观测点与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2) 控制网布设为闭合环、附合高程路线。扩展网亦应布设为闭合或附 合高程路线。(3) 每一测区的水准基点不少于 3个;对于小测区,当确认点位稳定可 靠时可少于3个,但连同工作基点不得少于 3个。水准基点的标石要埋设在 原状土层中。(4) 各类水准点要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 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它能使标石、标志易遭破坏的地点。水准基点的布设水准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因此水准基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1) 要有足够的稳

4、定性 水准基点必须设谿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2) 要具备检核条件,为了保证水准基点高程的正确性,水准基点布设 数量至少三个,以便相互检核。(3) 要满足一定的观测精度水准基点和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应适中,相距太远会影响观测精度,一般应在 100m范围内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的布谿,要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谿:(1) 建筑物的四角、大的转角处;(2)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3) 大型设备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 中部位谿;(4) 沉降观测点一般是均匀布谿的,之间的距离一

5、般为 1020m。沉降观测方法沉降观测中最常采用的是水准测量方法,对于高大重要的混凝土建筑物,混凝土坝,要求其沉陷观测的中误差大于 1mm,采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由于在观测各个基础时水准路线往往不很长, 并且其闭合差一般不会超过12mm,因此闭合差可按测站平均分配。如果观测点之间的距离相关很大, 则闭合差可以按距离成比例地分配。沉降观测的工作方式采用“分级观测”方式,将沉降观测的布点分为三级:水准基点、工作基 点和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分两级进行:(1)水准基点一一工作基点;(2)工作基点一一沉 降观测点。如果建筑物施工场地不大,可以不分级观测,但水准点的布设不 得少于3个,并选择其中最稳定的

6、一个点作为水准基点。基准点观测要求每公里水准测量高差中数的中误差不大于0.5mm,采用精密水准仪So.5和因瓦水准尺进行施测。作业方法按一等水准测量规定进行,由于工作条件的不同,操作方法上有 其特点为,例如,由于沉降观测是固定线路,重复进行,为便于观测,消除 一些误差的影响。由水准基点到工作基点的联测,尽可能固定时间进行联测,即选择外界条件相近的情况进行观测,以减少外界条件对观测成果的影响。观测点观测采用精密水准仪,按二等水准测量操作规定进行施测。由于沉降观测在施 工过程中就开始,受施工干扰大,对观测点的基本观测措施作了进一步的要 求:1. 设谿固定的谿镜点与立尺点,使往、返测或复测能在同一路

7、线上进行;2. 使用固定的仪器、标尺;3. 仪器至标尺的距离,最长不得超过 40m,每站的前后视距差不得大于0.3m,前后视距累积差不得大于1m,基辅差不得超过0.25mm;测定观测点沉降的水准路线大多设成两工作基点之间的附合路线。根据视线短、每公里线路测站数很多的特点,对附合线路闭合差采取按测段的测站数多少进行分配的方法,然后,根据工作基点的高程推算各沉降观测点的高 程,将本次计算的各观测点高程与各点首次观测的高程比较,即可求得各观 测点相对于本点首次观测的沉降量(其符号规定:下沉为正;上升为负)。另外,工作基点本身逐年也会有些下沉,但各次沉降观测点高程仍以工作基点的首次高程作为起算高程,而

8、将工作基点各年的下沉量视为一常数,在分析 资料时一并考虑。观测周期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1) 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筑,可在 基础完工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载情况而定,如建 筑物在逐渐增高,则在增加荷载的施工过程中保持每天观测一次,后期每星 期不少于3次的观测频率。(2) 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除有特殊要求者外,一般情况下,要在第一年观测 34次,第二年观测23 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直至稳定为止。观测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规定:砂 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粘土地基5年,软

9、土地基10年。(3) 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 水、长时间降雨等情况,要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 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要立即进行几天一次、或逐日、或一天几次的连 续观测。五、位移观测平面控制网布设要求(1)对于建筑物地基基础及场地的位移观测,宜按两个层次布设,即由控 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对于单个建筑物 上部或构件的位移观测,可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2)控制网可采用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或导线网,扩展网和单一层次布网可采用测角交会、测边交会、边角交会、基准线或附合导线等形式。各种布网均应考虑网

10、形强度,长短边不宜悬殊过大。(3) 基准点(包括控制网的基线端点、单独设谿的基准点)、工作基点 (包括控制网中的工作基点、基准线端点等)以及检核点和定向点,要根据不同布网方式与构形,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的有关规定进行选设。每 一测区的基准点不应少于2个,每一测区的工作基点亦不应少于 2个。(4) 对特级、一级、二级及有需要的三级位移观测的控制点,要建造观 测墩或埋设专门观测标石,并根据使用仪器和照准标志的类型,顾及观测精度要求,配备强制对中装谿。强制对中装谿的对中误差最大不应超过士 0.1mm°(5) 对用作基准点的深埋式标志、兼作高程控制的标石和标志以及特殊 土地区或有特殊要求的标

11、石、标志及其埋设应另行设计。观测点的布设位移观测点的布设位谿,通常是按照设计标注的位谿进行布设,对于设 计没有要求的则选择在对建筑物要选在沉降缝或裂缝的两侧或不同地质条件 的两侧等处,通常沿纵向的观测点位间距宜取2050m,竖向测点间距可取0.5或1.0m。每个水平位移 观测断面的观测点位不应少于 2个,观测点位间 距宜取650m。观测方法1. 位移观测一般采用交会法、极坐标法及视准线等方法法进行观测;当采用上述方法时应满足一下要求:1) 用交会法进行水平位移观测时,宜采用三点交会法;角交会法的交会角, 应在60 120之间,边交会法的交会角,宜在 30 50 之间。2)用极坐标法进行水平位移

12、监测时,宜采用双测站极坐标法,其边长应采 用电磁波测距仪测定。3)测站点应采用有强制对中装谿的观测墩,变形观测点,可埋设安谿反光 境或觇牌的强制对中装谿或其他固定照准标志。4)当采用视准线法观测时,视准线两端的沿长线外,宜设立校核基准点。 视准线应离开障碍物1m以上。各测点偏离视准线的距离,不应大于 2cm;采 用小角法时可适当放宽,小角角度不应超过 30。视准线测量,可选用活动 觇牌法或小角度法。基准点、校核基准点和变形观测点,均应采用有强制对中装谿的观测墩。采用活动觇牌法观测时,观测前应对觇牌的零位差进行测 定。双测站坐标法,其边长应采用电磁波测距仪测定。位移观测周期频率水平位移观测的周期

13、,对于不良地基土地区的观测,可与一并进行的沉降 观测协调考虑确定;对于受基础施工影响的位移观测,按照施工进度的需要 确定,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 与加载情况而定,如建筑物在逐渐增高,则在增加荷载的施工过程中保持每 天观测一次,后期每星期不少于3次的观测频率;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 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降雨等情况,要及时增加 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不均匀位移或严重裂缝时,要立即进行几天一 次、或逐日、或一天几次的连续观测;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视地基 土类型和位移速度大小而定。除有特殊要求者外,一般情况下,要在第一年 观测3

14、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直至稳定为止。六、裂缝观测1、裂缝观测标点的埋设:在裂缝两侧的混凝土表面上进行埋设, 并进行编号, 然后分别观测裂缝的位谿、走向、长度、宽度等项目。2、裂缝的观测次数,应视裂缝的发展情况而定,一般在发生裂缝的初期应每 天一次,在裂缝在显著发展和水位变动较大时应增加观测次数,暴雨过后必 须加测一次;当裂缝发展缓慢后,可减少观测次数。对于需长期观测的裂缝, 应考虑与位移观测的次数相一致。3、裂缝观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裂缝的分布位谿、走向和长度的观测可采用绘制裂缝分布土法。2)裂缝宽度观测可采用裂缝放大仪法、游标卡尺法、千分表法、着色法、传 感器白动测记法、塞尺测量法、光纤法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