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期末专题复习之几何部分——菱形(学生版)_第1页
初二数学期末专题复习之几何部分——菱形(学生版)_第2页
初二数学期末专题复习之几何部分——菱形(学生版)_第3页
初二数学期末专题复习之几何部分——菱形(学生版)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二数学期末专题复习之菱形一、知识点梳理(一)四边形的相关概念1、四边形在同一平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的图形叫做四边形。2、凸四边形把四边形的任一边向两方延长,如果其他个边都在延长所得直线的同一旁,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凸四边形。3、对角线在四边形中,连接不相邻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四边形的对角线。4、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三角形的三边如果确定后, 它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这是三角形的稳定性。但是四边形的四边确定后, 它的形状不能确定, 这就是四边形所具有的不稳定性,它在生产、生活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5、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四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 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n 2)180°;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6、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的计算公式设多边形的边数为 n,则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为n(n3) 。2(二)平行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用符号“ ABCD”表示,如平行四边形 ABCD记作“ ABCD”,读作“平行四边形 ABCD”。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对角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

3、平行线段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4)若一直线过平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交点,则这条直线被一组对边截下的线段以对角线的交点为中点,并且这两条直线二等分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定理 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定理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定理 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定理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

4、条平行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4)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中, 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注意: (1) 距离是指垂线段的长度,是正值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S 平行四边形 =底边长×高 =ah(三)矩形1、矩形的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2、矩形的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矩形是轴对称图形注:用矩形的性质可以证明线段相等或倍分、直线平行、角相等等3、矩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定理 1:

5、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结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注意:用定义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一个角是直角;二是平行四边形也就是说有一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不一定是矩形,必须加上平行四边形这个条件,它才是矩形用定理 2 证明一个四边形是矩形, 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对角线相等; 二是平行四边形 也就说明: 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不一定是矩形, 必须加上平行四边形这个条件,它才是矩形4、矩形的面积: S 矩形 =长×宽 =ab(四)菱形1、菱形的概念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2、菱形的性质( 1

6、)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菱形是轴对称图形3、菱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定理 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定理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注意: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不一定是菱形,必须加上平行四边形这个条件它才是菱形利用菱形的性质及判定可以证明线段相等及倍分、角相等及倍分、 直线平行、垂直,以及证明一个四边形是菱形和有关计算4、菱形的面积S 菱形 =底边长×高 =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菱形的计算转化为 _三角形(五)正方形1、正方形的概念有一

7、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们的包含关系如图:2、正方形的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 4 条对称轴( 5)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小等腰直角三角形( 6)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3 、正方形的判定判定一: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判定二: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

8、形判定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判定四:即是矩形又是菱形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先证它是矩形,再证有一组邻边相等。先证它是菱形,再证有一个角是直角。(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一般顺序如下:先证明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明它是菱形(或矩形) ;最后证明它是矩形(或菱形)4、正方形的面积设正方形边长为 a,对角线长为 b22bS 正方形 =a2(六)梯形1、梯形的相关概念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梯形中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梯形中不平行的两边叫做

9、梯形的腰。梯形的两底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一般地,梯形的分类如下:一般梯形梯形直角梯形特殊梯形等腰梯形2、梯形的判定( 1)定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3、等腰梯形的性质( 1)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两底平行。( 3)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4)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只有一条对称轴,即两底的垂直平分线。4、等腰梯形的判定( 1)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5、梯形的面积( 1)(

10、上底 +下底) 高 2( 2) 梯形中位线 高(3)一腰中点到对腰的距离乘以此对腰的长S梯 ABCD= BCEF (如图)ABFEDC( S1S2 )2s梯ABCD(4)如右图(现记住结论就行了)S 1S0SOS 2( 5)梯形中有关图形的面积:S ABDS BAC; S AODS BOC; S ADCS BCD6、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7、解决梯形问题的常用方法(如下图所示):梯形的常见辅助线的添加方法:作高、平移腰、延腰、平移对角线、等积变化(当然不要忘了根据条件灵活添加辅助线)。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

11、角形中“移对角线” :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廷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三角形“等积变形” :连接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交下底的延长线于一点,构成三角形转化综上,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路:梯形问题 三角形或平行四分割、拼接边形问题,这种思路常通过平移或旋转来实现(七)各个四边形之间的关系(1)知识框架8( 2)几种特殊四边形的性质边角对角线平行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四边形矩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菱形对边平行对角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四边相等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正方形对边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四

12、边相等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几种特殊四边形的常用判定方法平行(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四边形等;( 4)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5)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1)有三个是直角;(2)是平行四边形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矩形( 3)是平行四边形且两条对角线相等。( 1)四条边都相等;( 2)是平行四边形且有一组邻边相等;菱形( 3)是平行四边形且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正方形( 1)是矩形,且有一组邻边相等;(2)是菱形,且有一个角是直角。(八)中心对称图形(1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 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

13、关于这个点对称(中心对称);(2) 把一个图形绕它的某一个点旋转 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性质: (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3)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注: (1) 以下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直线、线段、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2) 以下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射线、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3) 特别注意: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但不是轴对称图形。

14、对比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直线中心对称图形有一个对称中心点沿对称轴对折对折后与原图形重合绕对称中心旋转180O旋转后与原图形重合(九)主要思想方法小结1、转化思想(又叫化归思想)转化思想就是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或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来处理的一种思想,本章应用化归思想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1) 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处理(2) 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来处理2、代数法(计算法)代数法是用代数知识来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运用几何定理、法则,通过列方程、方程组或不等式及解方程、方程组、恒等变形等代数方法,把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来解决

15、的方法3、变换思想即运用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对称变换等方法来构造图形解决几何问题(十)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不能把判定方法与性质混淆,应加深对判定方法中条件的理解,重视判定方法中的基本图形, 不要用性质代替了判别 解题时不能想当然, 更不要忽视重要步骤2、在判别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时,容易忽视某个条件,致使判断失误,要避免这种错误的产生就必须认真熟记正方形的定义、 特征和识别方法, 认真区别各个特征、识别方法的条件,不要忽略隐含条件,避免错误的产生3、判别一个四边形是等腰梯形时,不要忽略了先判别四边形是梯形,对梯形的概念、性质、判定认识要清4、纵横对比,分清各种四边形的从属关系,抓住其概念的内涵5

16、、复习时,依然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来理解和应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注意对问题的观察、分析与总结(十一)几何证明思路。(十三)做辅助线法则二、考点及题型考点 1 与菱形有关的计算问题1、如图,菱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BD 相交于 O 点, E,F 分别是 AB,BC 边上的中点,连结 EF.若 EF3,BD4,则菱形 ABCD 的周长为 ()A 4B4 6C4 7D282如图,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AC=8,DB=6 ,DH AB 于 H,则 DH=()ABC12D243、如图,矩形 ABCD 中, AB 8,BC4.点 E 在边 AB 上,

17、点 F 在边点 G,H 在对角线 AC 上若四边形 EGFH 是菱形,则 AE 的长是(A25B35C5D6CD)上,4、如图,矩形 ABCD 中,AB8,点 E 是 AD 上的一点,有 AE4, BE 的垂直平分线交 BC 的延长线于点 F,连结 EF 交 CD 于点 G,若 G 是 CD 的中点,则 BC 的长是 _训练 1 训练 2 如图,在菱形 ABCD 中,过点 B 作 BEAD , BFCD,垂足分别为 E,F,延长 BD 至 G,使得 DG=BD ,连接 EG,FG,若 AE=DE ,则 EG =_AB训练 2 如图,四边形 ABCD 与四边形 AEFG 都是菱形,其中点 C 在

18、 AF 上,点 E,ABG 分别在 BC,CD 上,若 BAD 135°,EAG75°,则AE_(训练 2 图)(5 题图)、如图,菱形 ABCD和菱形 ECGF的边长分别为2和 ,A°,则阴影部分53=120的面积是()A 3B2C3D2考点 2线段的最值问题1、如图,菱形 ABCD中, AB=2, A=120°,点 P,Q,K 分别为线段 BC, CD,BD上的任意一点,则PK+QK的最小值为 ()A1B3C2D31(1 题图)(训练 1 图)训练 1 如图,边长为 4 的正方形 ABCD ,点 P 是对角线 BD 上一动点,点 E 在边 CD 上,

19、 EC 1,则 PCPE 的最小值是训练 2 在菱形 ABCD 中, AB=2, ADC= 120°,M 是 AB 的中点, P 为对角线BD 上的一动点,在运动过程中,记 AP+MP 的最大值为S,最小值为T,则DCS2T 2的值为PBAM训练 3 如图,在边长为2 的菱形 ABCD 中, A =60°, M 是 AD 边的中点, N 是 AB 边上一动点,将AMN 沿 MN 所在的直线翻折得到A' MN ,连接 A' C , 则 A' C 长度的最小值是 _.2、如图,在Rt ABC中, C 90°, AC 6,BC 8点E 是BC边上

20、的点,连结AE,过点 E作AE的垂线交AB 边于点 F,求 AF 的最小值方法小结:两条动线段的和的最小值问题,常见的是典型的“牛喝水”问题,关键是指出一条对称轴“河流” (如图 1)三条动线段的和的最小值问题,常见的是典型的“台球两次碰壁”或“光的两次反射”问题,关键是指出两条对称轴“反射镜面” (如图 2)两条线段差的最大值问题, 一般根据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当三点共线时,两条线段差的最大值就是第三边的长如图 3,PA 与 PB 的差的最大值就是 AB,此时点 P 在 AB 的延长线上,即 P图 1图 2图 3注:解决线段和差的最值问题,有时候求函数的最值更方便考点 3 菱形的证

21、明、已知: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 E、F 分别在 BC和 CD上, AE=AF1( 1)求证: BE = DF;( 2)连接 AC交 EF于点 O,延长 OC至点 M,使 OM= OA,连接 EM、FM判断四边形 AEMF是什么特殊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训练已知:如图,在矩形 ABCD中,点 E 在边 AD上,点 F 在边 BC上,且 AE=CF,作 EGFH,分别与对角线BD交于点 G、 H,连接 EH, FG( 1)求证: BFH DEG;( 2)连接 DF,若 BF=DF,则四边形 EGFH是什么特殊四边形?证明你的结论考点 4 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与三角形的综合)1、如图,在菱形A

22、BCD中,DAB =60 °,点E 为AB边上一动点(与点A,B 不重合),连接CE,将ACE的两边所在射线CE, CA以点C 为中心,顺时针旋转120°,分别交射线AD于点F, G.( 1)依题意补全图形;( 2)若ACE= ,求 AFC的大小(用含的式子表示);( 3)用等式表示线段AE、AF 与 CG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训练 如图 1,在菱形 ABCD中, AC=2,BD=3,AC, BD相交于点 O( 1)求边 AB的长;( 2)如图 2,将一个足够大的直角三角板 60°角的顶点放在菱形 ABCD的顶点 A处,绕点 A 左右旋转,其中三角板 60

23、76;角的两边分别与边 BC,CD相交于点 E,F,连接 EF 与 AC相交于点 G判断 AEF是哪一种特殊三角形,并说明理由;旋转过程中,当点E 为边 BC的四等分点时( BE CE),求 CG的长考点 5 与平行四边形的综合1、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BD交于点 O,过点 O作直线 EF、GH,分别交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于E、G、F、H 四点,连结 EG、GF、FH、 HE.( 1)如图,试判断四边形 EGFH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如图,当 EFGH时,四边形 EGFH的形状是;( 3)如图,在( 2)的条件下,若AC BD,四边形 EGFH的形状是=( 4)如图,在( 3)的

24、条件下,若 ACBD,试判断四边形 EGFH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AEDAEDAEAEDGDGHGHGOOOHOHF CF CBBBFCBFC图图图图2、已知 , 矩形ABCD中,AC的垂直平分线 EF 分别交 AD 、于BC点E、F ,垂足为O.(1) 如图 10-1, 连接 AF 、 CE . 求证四边形 AFCE 为菱形 , 并求 AF 的长;(2) 如图 10-2, 动点 P 、Q 分别从 A 、C 两点同时出发 , 沿 AFB 和 CDE 各边匀速运动一周 .即点 P自 AF BA停止,点Q自CDEC 停止.在运动过程中 ,已知点 P 的速度为每秒 5 cm , 点 Q 的速度为每秒

25、4 cm , 运动时间为 t 秒, 当A 、 C 、 P 、 Q 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 求 t 的值 .若点 P 、Q 的运动路程分别为a 、b ( 单位 : cm , ab0 ), 已知 A 、C 、P 、Q 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求 a 与 b 满足的数量关系式 .AEDAEDAEDPQPQOBFCBFCBFC图10-1备用图图 10-2三、巩固训练1、如图,在ABC 中,DE 分别是 AB ,AC 的中点, BE=2DE ,延长 DE 到点 F,使得 EF=BE ,连 CF(1)求证:四边形BCFE 是菱形;(2)若 CE=6,BEF=120 °,求菱形BCFE 的面积2 如图,在 Rt ABC 中, B=90 °,点 E 是 AC 的中点, AC=2AB , BA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