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牡丹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1页
菏泽市牡丹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2页
菏泽市牡丹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3页
菏泽市牡丹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4页
菏泽市牡丹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 / 100菏泽市牡丹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菏泽市牡丹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06-2020 年)年)文本文本菏泽市牡丹区人民政府菏泽市牡丹区人民政府二二 O O 一二年十月一二年十月II / 100目目 录录前 言.1第一章 规划背景.2第一节 县域概况.2第二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4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7第四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8第二章 战略与目标.11第一节 指导原则.11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12第三节 规划目标.15第三章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18第一节 调整原则和次序.18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9第三节 土地利用布局调整.22第四章 农用

2、地保护.25第一节 保护目标.25第二节 基本要求.25第三节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26第四节 园地规划布局.28第五节 林地规划布局.28第五章 建设用地调控.29第一节 调控目标.29III / 100第二节 基本要求.29第三节 城镇工矿用地安排.30第四节 农村居民点用地安排.30第五节 交通和水利设施用地调控.31第六节 建设用地管制.33第七节 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35第六章 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36第一节 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36第二节 土地生态保护分区.37第三节 生态产业用地安排.38第七章 土地综合整治.42第一节 土地综合整治的指导原则.42第二节 土地整理复垦

3、开发.42第三节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44第四节 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措施.46第八章 土地用途分区及管制.49第一节 基本农田保护区.49第二节 一般农地区.50第三节 城镇村建设用地区.51第四节 独立工矿区.52第五节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53第六节 林业用地区.53第七节 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54第九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56IV / 100第一节 功能定位.56第二节 基本要求.56第三节 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形态.57第四节 中心城区用地管制分区.58第十章 乡(镇、街道)土地利用调控.60第一节 各乡(镇、街道)主要调控指标.60第二节 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基本要求.6

4、0第三节 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方向.60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62一、坚持“两个”最严格制度 .62二、做好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62三、严把建设用地供应关,强化批后监管 .62四、建立规划动态管理制度 .63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63六、建立规划的全社会参与制度 .63七、大力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 .64八、落实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64九、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 .65附表 .66附表 1 牡丹区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 .66附表 2 牡丹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67附表 3 牡丹区耕地保护目标分解表 .70附表 4 牡丹区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分

5、解表 .71附表 5 牡丹区园地指标分解表 .72附表 6 牡丹区林地指标分解表 .73V / 100附表 7 牡丹区建设用地指标分解表 .74附表 8 2006-2010 牡丹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及补充耕地指标 .75附表 9 2011-2020 年牡丹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及补充耕地指标.76附表 10 牡丹区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指标分解表 .77附表 11 牡丹区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78附表 12 牡丹区城镇规模等级(2005 年).78附表 13 牡丹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任务分配表 .79附表 14 牡丹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项目汇总表 .80附表 15 牡丹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

6、挂钩)指标使用分配表 .81附表 16 牡丹区各乡(镇、街道)土地用途分区面积 .82附表 17 牡丹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面积 .83附表 18 2006-2020 年牡丹区重点建设项目情况.84附表 19 牡丹区耕地保有量规划平衡表 .87附表 20 牡丹区不确定位置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情况表 .88附表 21 牡丹区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 .89附表 22 重点镇(乡)土地规划主要调控指标表 .901 / 100前前 言言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协调好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保障的关系,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

7、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根据菏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对菏泽市牡丹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 年) 进行修编,并按规定编制菏泽市牡丹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综合研究和确定规划期间土地利用战略和土地利用调控措施,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各项任务和指标,以实现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规划以 2005 年为基期,规划近期年为 2010 年,以 2020 年为规划期末年。规划范围为牡丹区行政管辖范围,包括 14 个乡(镇)和

8、 10 个街道,总面积为 1434.62 平方公里。规划是全区土地利用的依据和法定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规划期内使用土地和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2 / 100第一章第一章 规划背景规划背景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概况区域概况菏泽市牡丹区是菏泽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黄河下游南岸,北纬 30393553,东经 1144811624。北靠鄄城,东接郓城、巨野,南邻定陶、曹县,西与东明相连,西北一隅濒临黄河,与河南濮阳市隔河相望。东北距济南市240 公里,距离北京 750 公里,土地总面积为 1434.62 平方公里。本区位承接了菏泽市作为亚欧大陆桥和京九铁路交汇点,山东省重点

9、发展的京九产业带和陆桥产业带连接点,国家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结合点优势,未来将逐步打造成为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科学发展战略高地的制高点。一、自然条件概况一、自然条件概况本区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牡丹区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全年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较大,无霜期长,雨热匹配较好。区内现有流域面积在 3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23 条,境内长度为 424.25 公里,有东鱼河北支、洙赵新河两个流域。属东鱼河北支有王秀生河、金堤河、习屯河、南七里河、沙河、店子河、贾河,加东鱼河北支共 8 条,境内总长 136.67 公里;属洙赵新河流域的支流有丰产河、安兴河、徐河、七里河南支、

10、洙水河等共 15 条,境内总长度为 287.58 公里。全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 2232 万 m3,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 17844 万 m3。全区客水资源3 / 100可利用量如下:黄河水利委员会分配给刘庄引黄灌区的引黄水量为14000 万 m3;东明谢寨引黄闸年供给 2000 万 m3,全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 36076 万 m3。本区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资源 13 种,查明资源储量的有石油、天然气、煤、地热、地下水、矿泉水和砖瓦粘土 7 种。其中石油、天然气是中原油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含煤层主要有菏泽-曹县、鄄城-菏泽两个含煤预测区,预测资源量 128.44 亿吨。牡丹区可划分为

11、 3 个地热异常区,即菏泽市中心城区、佃户屯地区、沙土地区,地热梯度均大于 3 度,属于中低温地热田。本区多年平均径流量 9038.1 万立方米,境内共有河道节制闸30 座,在不造成涝灾的情况下,可一次拦蓄降水径流量 1625.4 万立方米。境内有坑塘面积 2444.5 公顷,其中用于蓄水的坑塘 1246公顷。境内河道蓄水和坑塘蓄水,二者可利用量之和,为 3193.4 万立方米。境内水资源可利用量等于地表水、地下水、客水的可利用量之和,为 52234.7 万立方米。本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根据我国现行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牡丹区旅游资源共有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

12、游产品、人文现象 6 大类,90 个旅游资源单位。二、经济发展概况二、经济发展概况近年来我区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发展,特别是在从 2000 至 2005年的 6 年中,牡丹区 GDP 增速明显,经济效应不断提高,三产结构趋向合理,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速度上升了一个新台阶,进入了新一轮高速增长的扩张期。2005 年实现生产总值 881876 万4 / 100元,是 2000 年的 2.24 倍,近几年牡丹区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形势喜人。2005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 182909 万元, “十五”期间年均增长超过 6%。第二产业增加值 378082 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4

13、2.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18.26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38.15 亿元, “十五”年均分别增长 15.9%和16.3%,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 80 亿元,比 2000 年增加 2.45 倍。我区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28 亿元, “十五”期间年均增长41.4%,是“九五”投资总量的 4.3 倍。2005 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 730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 3000 元,比 2000 年分别增加约 2000 元和 900 元, “十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达到 8%和7%左右。在本轮规划期间,本区将以打造鲁南经济带关键的制造、能源化工、旅游、商贸旅游、物流等产业发展基

14、地为战略目标,通过发展以提高城市竞争力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空间集聚为导向的城市化、脆弱资源保护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第二节第二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上轮规划实施评价菏泽市牡丹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 年) (以下简称上轮规划 )是 1999 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1997 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严格实施现行规划,努力根据规划保护耕地、节约用地,不断提高用地效益和集约利用水平,取得了规划的预期效益。一、主要指标执行情况一、主要指标执行情况(一)建设用地规模。上轮规划确定全区 2010 年建设用地规模

15、5 / 10030914.14 公顷,2005 年全区建设用地规模为 28705 公顷。(二)基本农田。上轮规划中全区 2010 年耕地保有量为97846.73 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 83786 公顷,保护率为 86% 。2005 年牡丹区实际耕地面积为 95428 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83786 公顷,保护率为 87.80%。(三)耕地保有量。1996 年底全区耕地保有量总面积 97424.75公顷,按照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 2010 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为97846.73 公顷。2005 年底全区耕地面积为 95428 公顷,比规划目标减少 2418.73 公顷,完成规划目标的 9

16、7.53%。(四)补充耕地。上轮规划确定 1996-2010 年补充耕地指标为1575.31 公顷,其中土地整理 1145.31 公顷,开发复垦 430.00 公顷。自 1997 年规划实施以来,全区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已完成补充耕地的规划指标。二、规划实施成效二、规划实施成效牡丹区上轮规划较好地控制和引导了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和类型结构的发展变化,保障了支柱产业的用地需求,遏制了违法用地的蔓延势头,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用地效益的提升,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一)实施效益总体评价上轮规划的实施从多个方面对土地利用产生了影响。它通过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和土地开发整理

17、政策,不仅有效保护了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而且在显化土地资产价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的同时,保障了国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与此同时,上轮规划还强化了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按规划用地的意识,使土地利用管理的力度大大加强。6 / 100(二)社会效益评价上轮规划通过配合城市建设、体现人文关怀等举措,极大推动了本区软、硬件环境的建设,有效缓解了拥挤、污染等城市问题,显著改善了本区的人居环境,塑造了具有城市空间形象。同时为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形成了融洽的社会氛围,使社会各阶层各安其居,各乐其业;使本 区成为区域内最适合居住、最适合创业的城市。(三)经济效益评价上轮规划通过指导土

18、地供应、改变土地管理模式及采用土地整理等手段,有效地控制了本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总量,引导了建设用地类型结构的发展变化,保障了支柱产业的用地需求,遏制了违法用地蔓延的势头,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用地效益的提升,有效地实现了城市建设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为城市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四)生态效益评价上轮规划通过切实保护农用地、明确生态用地保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预防地质灾害等举措,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功能、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和保障了城市安全。三、上轮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三、上轮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用地指标与需求矛盾较大。由于规划期内经济发展快,上一轮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明显

19、偏少,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建设用地指标供应不足。规划多次调整影响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上轮规划的方案编制以刚性为主,弹性不足,对土地利用变化缺乏适应性,规划的用7 / 100地位置与实际项目选址要求不太相符的现象较普遍。规划方案的前瞻性不够。由于对规划期内影响经济发展的可能变化因素考虑不足,预留的用地空间不足导致对土地利用的需求缺乏适应性,导致实施时缺乏必须的弹性而出现较大困难。第三节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一、一、 20092009 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2009 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区土地调查控制面

20、积 142823.1公顷。农用地 110551.3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7.4%;其中耕地95056.3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66.56%;园地 792.1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55%;林地 5412.6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3.79%;其他农用地 9290.1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6.5%。建设用地 29878.5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0.92%。城乡建设用地 26201.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8.35%;其中城镇用地7322.5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5.13%;农村居民点用地 17756.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2.43%;独立工矿用地 112

21、2.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79 %;交通水利用地 3604.1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2 %。其他建设用地 73.1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05 %。其他土地 2393.2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68%。其中水域2070.8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45%;自然保留地 322.35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23%。耕地在区内范围分布广泛,耕地质量起伏不大,乡(镇、街道)之间以沙土镇耕地保有量最大。园地主要分布在牡丹街道与岳程街道,林地主要分布在沙土镇和岳程街道。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主要分布中心城区,城镇居民点多呈块状,布局受地形影响不大。8 / 100二、二、 土地

22、利用特点土地利用特点(一)地貌单一,属于典型的平原地区。全区范围内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自然灾害较少。土地利用类型以农用地为主,绝大部分为耕地,林地多为速生林。(二)建设用地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随着全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扩展迅速,建设用地呈增长趋势。(三)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后备资源匮乏。2005 年全区土地利用率达到 97.81%,条件优越的可利用土地基本已经被开发。其他土地面积为 3147 公顷,且主要集中在水域等利用难度较大的地类中。三、三、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一)经济发展迅速,人地矛盾突出“十五”期间全区 GDP

23、以每年超过 10%的增速发展,经济建设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逐步加大,而 2005 年人均耕地面积仅为 0.07 公顷,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二)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用地较粗放村庄布局分散,占地面积大,闲置土地和空闲宅基地面积大,部分村还不同程度存在着“一户多宅”现象。2005 年全区农村居民点面积为 17692 公顷,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为 237 平方米。(三)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2005 年全区建设用地规模为 28705 公顷,人均建设用地规模为205 平方米,人均指标较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容积率低,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水平有待提升。9 / 100第第四四节节 土土地地利利用用面面临临的的机机遇

24、遇和和挑挑战战从 2006 年到 2020 年,是本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既面临加快发展的全新战略机遇,又面临重大的战略转型任务。综合分析基础条件和发展趋势等因素,预计规划期间,全区仍将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继续拉动全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本区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等方面的优势,以及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改革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加强土地管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作为菏泽市的中心城市,也存在着土地供需矛盾加剧、土地生态保护压力大等诸多问题,土地利用和管理正

25、面临以下挑战:一、一、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与大量刚性建设用地需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与大量刚性建设用地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的矛盾更加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继续发展经济、完善城乡社会设施、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必然需要增加必要的建设发展用地。同时,大量增加的人口势必增大居住和公共设施用地需求。因此,在国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的前提下,全区未来经济发展将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制约,尤其是土地资源瓶颈更加突出,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短缺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二、二、 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任务更加艰巨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任务更加艰巨当前,全区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

26、,各项建设对用地的10 / 100需求与全区建设用地指标的短缺形成了尖锐的矛盾。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给本区土地利用带来了巨大压力。全区建设用地的不集约主要表现在现有建设用地低效、分散、重复建设等现象比较普遍;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乡(镇)之间缺乏有效分工与协作,由此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和土地利用重复性;村镇建设中单一和无序,农村居民点建新不拆旧形成了农村建设用地分散。全区要通过本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制定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积极推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政策,形成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和节约利用。三、三、 耕地保护形势更加严峻耕地保护形

27、势更加严峻全区耕地后备资源少,补充耕地压力大,受客观条件制约,未来可补充耕地的量不会太大。而规划期内全区用由高速经济增长的产生的引致需求将会持续增加,未来耕地保护的形势更加。而开发利用粗放、违规违法仍然等部分不确定因素,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耕地保护的难度。四、四、 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更加繁重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更加繁重规划期内,我区部分在土地生态起着重要作用的林地、湖泊和植被等在迅速城市化中将会受到破坏,丧失了其原有的储水、防风、固土、调温、保湿的生态功能,打破了土地的生态平衡,维持土地生态平衡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同时伴随着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全区环境

28、污染压力也日益加重。整体环境保护的压力将会对土地生态产生重大影响,中心城区等水、固体等可转移的废弃物逐步被人为集聚到城市郊区的土地,土地生11 / 100态建设任务更加繁重。12 / 100第二章第二章 战略与目标战略与目标第第一一节节 指指导导原原则则规划期内全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形势日趋严峻。规划编制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保护优先原则一、保护优先原则按照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要求,实现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的目标。协调好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切实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二、保障发展原则二、保障发展原则本区基础设施

29、和区位条件不断改善,在鲁南经济带建设和菏泽市科学发展战略高地打造中具有优势。因此,规划应当切实保障各项建设所需的必要用地,促进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三、优化结构原则三、优化结构原则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方向和进程,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整合主城与各城镇之间的用地布局,整合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用地和产业发展用地。新增建设用地必须与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相协调,与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转移相协调。四、节约集约原则四、节约集约原则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对建设用地安排从严从紧、有保有压。合理确定城镇新增用地规模,切实盘活存量用地,优先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限制小城镇和村庄盲目扩张建设,提高土地节13 / 100

30、约集约利用水平。五、因地制宜原则五、因地制宜原则从长远和全局的目标出发,重点安排好近期耕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地。根据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按照不同的土地类型进行不同的开发整治和综合利用。第第二二节节 土土地地利利用用战战略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绿色城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显著提升土地利用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打造鲁南经济带关键的制造、能源化工、旅游、商贸旅游、物流等产业发展基地,实现服务大菏泽,建设新牡丹功能。一、土地利用战略方向一、土地利用战略方向(一)保护优先,适地适用加强对生态敏感用地和风景旅游

31、用地资源的特殊保护,对自然保护用地区、生态敏感用地区、生态公益林用地区、地质灾害高易发用地区、饮用水保护用地区、生态湿地区、生态修复用地区等用地资源进行特殊保护,严禁进行大规模土地开发。建立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工程,坚持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执行最严格的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二)优化用地布局和结构,提高用地产出城市用地布局坚持生态优先和集中紧凑发展,依托重点城镇,进行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的整合和重构,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重点突出经济开发区的化工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区的生物医14 / 100药特色,形成“一城、四带、三区、五园、八片”的布局结构。按照打

32、造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科学发展战略高地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高工业用地效益。(三)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按照减量化的原则,严格控制各项建设活动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占用,有效减少对自然生态用地的侵占,切实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资源代价。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占用土地面积分别下降 30和 50。推广有利于集约利用的用地配置模式,引导居住、工业等用地的相对集中布局,鼓励以交通为导向的城镇用地开发模式,促进城乡居民点和工矿用地紧凑发展。严格限制超前、超标准建设,减少重复建设。发展节地型产业和技术。优先发展资本、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限制土地密集型产业发展。鼓励

33、创新城镇土地立体利用模式,适度提高城乡建设用地容积率,提高道路等基础设施整体配套水平。(四)统筹城乡用地发展,提高农村用地效益大力推进种植业、养殖业的基地建设,整合土地利用,为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要按各基地性质,集中连片发展,形成生态循环的产业链。加大城镇、乡(镇)村用地整合力度,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使农村向现代乡村社区方向发展。(五)土地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土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理复垦开发。继续实施以基本农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农村居民点和废弃地复垦等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开发利用工程,使土地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切实改善土地生态环境,防治土地退化,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34、保障土地资源可持15 / 100续利用,统筹人地和谐发展。二、土地利用战略重点二、土地利用战略重点(一)增强中心城区用地功能中心城区用地以赵王河为轴,在赵王河两侧从北向南依次布置市级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务中心。发挥市级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与商务中心的辐射功能,集约节约利用三大中心周边各类土地,特别重视促进现有商业设施提升档次,整合周边用地,并向东西延伸,形成以中华路为核心的市级商业金融服务中心。(二) 、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开发区用地的集聚规模优先满足菏泽经济开发区基础建设土地需求,打造位于京九铁路和新石铁路十字交汇处的菏泽市经济发展引擎。统筹安排丹阳、岳程、佃户屯三个街道耕地保护与建

35、设用地需求,在原来开发区基础上规划建设新区基础设施。本着布局园区化,园区城市化的原则,为充分体现园区效应,合理配置区内的工业园区、行政办公区、居住小区和市政用地。以广州路、上海路、南京路等为纵,以黄河路、长江路、中华路、丹阳路等为横,沿着“10 纵 11 横”的新区路网集聚布局煤化工、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2006-2020 期间开发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工业园、新材料工业园、生物医药工业园、加工贸易工业园、食品工业园、电子信息工业园、环保工业园、林材加工工业园、化工工业园、轻纺工业园十大工业园区。(三)促进旅游用地开发重点满足曹州牡丹园、黄河文化休闲旅游和帝尧文化景区旅游用地需求。以旅游用

36、地布局开发为契机,调整优化中华祖源景区、牡丹生态游憩区建设,以旅游用地开发配合全区建设中国牡丹城、平原林都。16 / 100(四)加大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就业、节约用地、保护环境的原则,打破城乡和行业用地分割局面,统一规划城乡用地空间。坚持按照促进健康城镇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优化用地结构,因地制宜调整用地布局,切实改善城乡用地关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照土地利用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初步建成全区竞争力强、特色鲜明

37、的产业基地。第第三三节节 规规划划目目标标规划期内全区土地利用的总体目标是以保护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为核心,统筹供给和需求的关系,通过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盘活存量和挖掘潜力,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形成“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土地利用格局,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创建环境优美、生态健康的用地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本规划具体目标如下:一、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耕地质量不断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0 年耕地保有量达 95242 公顷;2020 年耕地保有量达 94342 公顷。规划期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74434 公顷。二、 合

38、理调整农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园地面积略有增加,林地面积不断增加。到 2010 年,全区园地面积为 2313 公顷,林地面积为 6424 公顷;到 2020 年园地面积为 2321 公顷,林地面积为6424 公顷。三、 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建设用地总规17 / 100模分别控制在 30103 公顷与 34709.6 公顷。四、 控制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建设用地存量。建设用地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挖潜转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20062010 年建设用地增量控制在 3201 公顷;20062020 年

39、建设用地增量控制在 5924 公顷。五、 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显著提高,2010 年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 24699 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 8002公顷;2020 年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 28188 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12810 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2010 年控制在 118 平方米以内,2020 年控制在 117 平方米以内。六、 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用地得到优先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其他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得到充分保障。规划期间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2010 年为 5404 公顷,2020年为 6521.6 公顷。七、 优化工业产业用地布局。引

40、导工业企业向园区和示范基地集中,重点培育医药化工、机械电子业,巩固提升食品加工、林木加工、纺织服装业,突出发展能源化工业,切实保障优势产业的用地供给,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八、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合理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地,实施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政策,鼓励并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和复垦。九、 全面推进土地整理复垦。规划期间,宜耕土地后备资源得到适度开发,重点开展土地整理复垦。按照建设占用耕地与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相平衡的原则,至 2010 年补充耕地 1986 公顷;至2020 年补充耕地 5313 公顷。18 / 100十、 全面推进开展土地整治。2010 年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

41、(挂钩)规模达到 1369 公顷,2020 年达到 4681 公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与二次调查衔接后规划目标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与二次调查衔接工作的统一部署,我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进行了衔接。衔接后我区耕地保有量 94342 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74434 公顷,园地面积 2321 公顷,林地面积为 6424 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为 34709.6 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 28188 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 12810 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为 6521.6 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为 118 平方米,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为 5924公顷,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面积为

42、 5391 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为 5313 公顷,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为 5313 公顷,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指标为 4681 公顷(见附表 1-1) 。衔接后我区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园地面积、林地面积均不变,建设用地总规模增加 2374.6 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增加 2450 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不变,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减少 75.4 公顷。全区规划期内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见附表 1 以及附表 1-1。对于约束性指标,必须严格执行。19 / 100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第第一一节节 调调整整原原则则和和次次序序一、调整

43、原则一、调整原则(一)保护生态环境原则严格落实上级规划确定的林地规模,保证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经济价值和景观观赏价值的牡丹区,建设优美的中国牡丹之乡;构建连续完整的生态网络和基本生态屏障。(二)确保基本农田原则优先安排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除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用地外,其他均不得占用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建设用地需扩大的,应尽量占用劣等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及生态环境敏感区用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三)节约和集约用地原则各类用地的扩大以内涵挖潜为主,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在保障经济发展必要用地需求的基础上,尽量压缩建设用地规模,力争少占农用地,尤其是耕地。(四) “三集中”原则

44、土地利用布局调整遵循“工业用地向工业园区集中” 、 “住宅用地向社区集中”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向中心村和集镇集中” 。(五)城乡统筹原则合理安排城乡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努力改善交通区位条件。通过开展农村非农建设用地整治,带动城镇化的发展,形成城乡产20 / 100业互补、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六)区域统筹原则通过区域土地统筹利用,促进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优化,实现以牡丹区中心城区为牡丹区经济发展中心,通过重点镇带动和辐射周边乡镇,统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七)重点项目优先原则一般建设用地按产业政策安排;非农业建设用地内部优先安排交通、水利、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二

45、、调整次序二、调整次序(一)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二)优先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三)切实保护特色园地;(四)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五)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六)拓展城乡生产和绿色空间;(七)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第第二二节节 土土地地利利用用结结构构调调整整一、农用地结构调整一、农用地结构调整2005 年全区农用地面积 111610 公顷,2010 年调整到 110792 公顷,2020 年调整到 106497.71 公顷;与 2005 年相比,2010 年减少818 公顷,2020 年减少 5112.29 公顷。农用地结构从 2005 年的77.80%调整到 2020 年的 74.

46、57%。(一)严格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严格控制耕地减少,规划期21 / 100末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在 5313 公顷以内;保质保量完成耕地补充任务,规划期内补充耕地不低于 5313 公顷。规划至 2010 年,耕地面积不低于 95242 公顷,至 2020 年,耕地面积不低于 94342 公顷。与 2005 年相比,2010 年耕地面积减少 186 公顷,2020 年减少耕地面积 1086 公顷。全区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 74434 公顷以上。(二)适当增加园地。稳定平原区园地面积,对特色园地要切实加强保护,适当集中发展园地。规划至 2010 年园地面积为 2313公顷,2020 年为 2

47、321 公顷;与 2005 年相比,2010 年增加园地面积1340 公顷,2020 年增加园地面积 1348 公顷。(三)逐步增加林地。以黄河流域防护林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化建设为核心,形成以农田林网为主体,多树种、多功能、多效益的平原农区综合防护林体系和城镇村庄绿化体系。规划至 2010 年林地面积增加到 6287 公顷,至 2020 年增加到 6424 公顷。与 2005年相比,2010 年增加林地面积 316 公顷,2020 年增加林地面积 453公顷。(四)合理安排其他农用地。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等用地,提高产出效益,结合农田整理,优化沟渠、农村道路等其他农用地的结构与布局。规划至 20

48、10 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 6950 公顷,至 2020 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 6041.98 公顷。与 2005 年相比,2010 年其他农用地面积减少 2288 公顷,2020 年其他农用地面积减少 2836.02 公顷。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2005 年全区建设用地规模为 28705 公顷,规划至 2010 年调整为 30103 公顷,至 2020 年调整为 34709.6 公顷。与 2005 年相比,2010 年增加建设用地 1398 公顷,2020 年增加建设用地 6004.6 公顷。22 / 100建设用地结构从 2005 年的 20.01%调整到 2020 年的 2

49、4.3%。(一)有序增加城镇工矿用地。大力推进工业化,加快发展城镇化。至2010 年全区城镇工矿用地增加到8002 公顷,至 2020 年增加到 12810 公顷。与2005 年相比,2010 年增加城镇工矿用地654 公顷,2020 年增加城镇工矿用地5463 公顷。(二) 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推进农村居民点的迁并和整理,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至 2010 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为 16697 公顷,至 2020 年调整为 15378 公顷。与 2005 年相比,2010 年农村居民点减少 995 公顷,2020 年农村居民点减少 2314 公顷。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

50、 (三)积极增加交通用地。优化区域交通路网配置,保障国家、省和市重点交通运输工程建设用地。至 2010 年交通用地调整为3081 公顷,至 2020 年交通用地调整为 5076.11 公顷。与 2005 年相比,2010 年交通用地增加 855 公顷,2020 年交通用地增加 2850.11公顷。(四)不断扩大水利设施用地。切实保障重大水利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粮食核心区农田水利建设等用地需求。至 2010 年水利设施用地调整为 2203 公顷,至 2020 年水利设施用地调整为 2524公顷。与 2005 年相比,2010 年水利设施用地增加 840 公顷,2020年水利设施用地增加 11

51、61 公顷。三、其他土地结构调整三、其他土地结构调整2005 年全区其他土地面积 3147 公顷,规划至 2010 年其他土地面积调整为 2567 公顷,至 2020 年其他土地面积调整为 1615.81 公顷。与 2005 年相比,2010 年其他土地面积减少 580 公顷,2020 年其他土地面积减少 1531.19 公顷。其他土地结构从 2005 年的 2.19%23 / 100调整到 2020 年的 1.1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见附表 2 以及附表 2-1。第第三三节节 土土地地利利用用布布局局调调整整一、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一、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通过控制水网路网生态景观

52、廊道,形成区域网络状的生态屏障网络用地。以“五湖六河”的水系布局为基础,在雷泽湖水库、西城水库、赵王河、万福河、沿黄地带形成五大生态景观斑块。生态景观走廊与生态景观斑块楔入城镇内部,自然分割城镇组团。各组团之间结合滨河、沿路的绿化带,将公园、广场、街头绿地及专用绿地串联起来,建设“以线为主、点面穿插”的网络化、多元化的生态景观系统及丰富、开敞、有机的国土生态屏障网络体系。二、优先二、优先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优质耕地主要布置基本农田和优质商品蔬菜生产基地,集中在沙土、马岭岗、李村、高庄、黄堽五镇。这五镇的耕作条件好,粮食产量高,而且耕地比较联片集中,灌溉及耕地条件较好,土地利用程

53、度较高。全区重点做好牡丹花卉、木材基地建设,积极发展以牛羊等食草畜种和高效畜禽为重点的畜牧基地,大力发展规模化饲养场和饲养小区,统筹农业内部结构各产业用地布局。三、三、保障基础设施用地保障基础设施用地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规模,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行业发展规划与用地定额标准等确定。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布局,应当与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相协调,主要用于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求,改善落后地区的投资24 / 100环境和发展能力,规划期内重点完善以菏新、济广、德商、日兰、菏鱼等米字型高速公路网,在抓好德商高速公路菏泽北段项目续建的基础上,以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菏鱼、东

54、新高速公路工作步伐,加强本区与周边城市济南、郑州、徐州、聊城、商丘、济宁、新乡等城市的交通联系;加快魏楼水库建设,改善城乡居民饮水质量。基础设施用地布局,应尽可能避让基本农田、生态屏障用地,减少建设项目实施对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乡风民俗和人文景观等产生的负面影响;交通干线布局应预留交通走廊,尽量并线安排,减少对国土空间的分割。四、四、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本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充分考虑人口和城镇化预期、城镇规模增长对城镇人均用地需求的影响、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对农村人均用地需求的影响、节约集约用地要求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更新退出机制等因素综合确定。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应按照

55、点轴发展规律,形成城镇紧凑发展、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农村居民点集聚发展的土地利用格局。城镇新增用地,应当在统筹利用存量土地的基础上,依托现有城镇及基础设施,少占耕地和水域,避让基本农田、地质灾害危险区、蓄滞洪区和重要的生态环境用地,集中布局在以 8 街道为核心的中心城区和中心城镇政府驻地内。开发区必须在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内控制,尽量在城镇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内统筹布局,菏泽市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用地要与周边其他用地布局相协调。本区域内煤炭采矿用地、能源、化工、等生产仓储用地以及其他污染性、危险性用地的布局,围绕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和石油天然气综合开发,重点满足华润电力菏泽电厂项目用地需求。同时以华润

56、电厂为依托,充分利用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科学25 / 100布局石油化工、化肥、有机化工原料及精细化工原料等用地,与居住、商业等人口密集的用地保持安全距离。农村居民点新增用地,主要用于规划期内本区大付庄、王楼、双庙、后辛庄、新兴集、大吕庄、常屯、郭堂李庄、许胡同、刘新庄、郭楼、圈头、刘楼、田寺、解元集、西刘、王楼、大徐庄、李八老等 95 个中心村建设,并充分与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挂钩,控制自然村落的无序扩张,促进农村居民点适度集中。五、拓展城乡生产和绿色空间五、拓展城乡生产和绿色空间在调查评价基础上,可按照土地适宜性合理确定园地、林地、牧草地、水产养殖地等用地的规模和布局。根据现代农业、特色农

57、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按照土地适宜性合理安排农、林、牧、渔的用地布局。保护和开发本区牡丹园用地,引导园地向牡丹街道、马岭岗镇、王浩屯镇、丹阳街道集中。保护林地资源、结合沙土镇、李村镇、何楼街道、岳城街道等林地主要分布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的对林地进行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园地等农用地的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的综合功能,拓展绿色空间,在本区保留连片、大面积的农地、水面、山体等绿色空间。六、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六、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稳定具有区域优势和本区特色的自然景观用地,顺应自然地貌形态,预留乡土植物群落生长和培育的用地空间,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发挥自然景观用地的多重功能,构建良好的土地利

58、用景观风貌。根据景观风貌和视觉效果的要求,限制或引导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和布局。交通沿线限制沿路建设,城乡建设用地集中布局,形成具有较高视觉质量或较高可视度区域的景观风貌;耕地、园地、林地、草地连片保护和利用,穿插合理分布,保证重要视点26 / 100之间的视觉通廊开敞;安排土地整治区域,调整不合理土地利用类型和布局,实现景观修复和再造。整体保护人文历史景观,保留上古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禅宗临齐文化名人文化等用地,修复、再造文化遗产长廊,形成多样化的人文景观系统。27 / 100第四章第四章 农用地保护农用地保护第第一一节节 保保护护目目标标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严

59、格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确保规划期末完成耕地保有量 94342 公顷,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74436 公顷。同时基本农田面积在上级规划下达指标的基础上多划了 326 公顷,用于规划期内补划不易确定具体范围的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合理利用其他农用地,园地、林地等其他农用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切实提高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第第二二节节 基基本本要要求求一、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建立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划定基本农田,优先将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全面实现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二、

60、科学划定基本农田。基本农田调整应当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方针,按照遵循法规、规范调整;确保数量、提升质量;稳定布局、明确条件 3 原则,做好基本农田调整。调入的基本农田土地现状均为耕地。三、 保质保量补充耕地。各类非农建设确需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必须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加强对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评价,严格从数量和产能两方面考核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情况。四、 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大力组织实施土地整理28 / 100复垦重大工程,确保全区耕地保护任务目标的实现。五、 加强对农用地结构调整的引导。合理引导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确保不因农业结构调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