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表皮神经构筑探究进展_第1页
人体表皮神经构筑探究进展_第2页
人体表皮神经构筑探究进展_第3页
人体表皮神经构筑探究进展_第4页
人体表皮神经构筑探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体表皮神经构筑探究进展皮肤感觉神经来自脊神经,为有髓神经,从浅筋膜到达真 皮乳头,脱髓鞘后进入表皮及靶组织。进入表皮层的神经,分 支并穿过表皮各层伸向角质层构成表皮神经(epidermal nerve)。由于表皮神经异常纤细,研究相对缓慢,随着研究的 进展,表皮神经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表皮神经的 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表皮神经研究方法1. 1研究方法历史沿革:早在1868年,langerhans用 cohnneim' s金氯化物法染色最早描述了表皮神经的存在, 此后关于表皮神经存在与否争论一百多年。1954年,weddell 用亚甲蓝灌注法研究,肯定了表皮神经的广泛存在,是真皮

2、 神经干发出的轴浆丝,以前大多数研究者没有认识到表皮神 经纤维是裸露的,很容易被破坏。直到1990年,wang等1-2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详细地描述了皮肤真皮和表 皮神经的构筑,至此人们对神经的完整构筑有了一个较为可 靠的研究方法,有了正确的认识。表皮神经分为肽能神经和 非肽能神经,肽能表皮神经为ngf免疫阳性,表达降钙素基因 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 cgrp) > sp 及 酪氨酸激酶a(trka)受体(ngf特异性受体);非肽能神经为神 经角质细胞来源的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表达gdnfr a和p2x3 受体3。1. 2研究

3、方法1.2. 1取材:常用的取材方法有疱皮法和环钻钻取法 (punch biopsies),具有损害性小,可重复性好,容易接受的 优点4,可以从研究对象皮肤取3mm大小的组织,然后进行 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研究表皮神经往往需要较厚的切片,常 见厚度有330 um石蜡切片或者10100 um冰冻切片,对 于较厚的切片需要应用漂浮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利于抗 体的浸入。1.2.2抗体:人们对表皮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常利用标记 物有轴突胞浆成分(蛋白基因产物9. 5 protein gene product 9. 5,pgp9. 5),特殊细胞骨架成份(nf70或nf200, b微管蛋白, 微管相关蛋白m

4、ap1b),神经肽类(sp、cgrp、神经激肽a)存 在于感觉神经,大多分布在表皮基底层或者真皮层。表皮层 的神经标记物还有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 (trpv1),其主 要表达于表皮c神经纤维。对于非肽能神经纤维可以采用 p2x3受体或其同工凝集素ib4o但是就目前发表的论文 看,pgp9. 5是最常用的标记物3。1.2.3观察方法:免疫阳性的表皮神经可以通过光学显 微镜、荧光显微镜及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激光扫描共聚焦显 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microscope,lscm),具有图 薄层光学切片功能,通过荧光分子获得信号,获得标本三维 数据,经计算机图像处理及三

5、维重建软件产生三维效果,从 而能灵活、直观地进行形态学观察5。近来,tamura等6 将天文学上用于分析很小的银河外星系图像的一种计算机 检测(computerized detection method,cdm)软件用来分析 lscm获取的基底膜以内的神经图像,认为其具有经济、快速、 可重复性高的优点。1. 3神经密度的测定:神经构筑的密度反应了初级神经 元投射到中枢次级神经元的密度。由于真皮内的轴索密集成 束,所以目前用比例尺度定量分析局限于表皮内。近期多选 择全神经标志物抗pgp9. 5抗体作为一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 染色。共聚焦激光显微镜或者图像分析仪对神经计数神经纤 维数量:表皮内有分支

6、的神经纤维作为一个计数,在表皮基 底膜下就分支的每个分支单独计数;表皮面积二测量的每个 切片表皮长度x切片厚度,表皮神经密度二神经轴索计数总 数/面积(mm2) o也有将密度表示为线性密度,即神经轴索数/ 表皮长度。可以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将真-表基底膜及表皮 神经显示后用图像分析仪分析,将染色阳性的神经构筑区域 与表皮表面区域(由基底膜表示)相比,计算出百分数作为密 度7。活检检测表皮神经密度被认为是检测小神经病变的 理想方法,较传统的神经学检测更客观、敏感8,近年来用 于多种小神经纤维病损的检查(糖尿病8,结节病9,遗传 过敏性皮炎10等)。2表皮神经的形态学有髓的感觉神经,从浅筋膜到真皮乳

7、头层发出各级神经 丛,构成神经树,皮肤神经树分支与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的分 布、走行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显著的立体结构特征11。 一般划分为五层,皮神经干、浅筋膜层、真皮深层、乳头层, 最后末梢伸向表皮。其终末分支广泛分布于皮肤的各层,包 括游离神经末梢和特殊神经末梢。2. 1游离神经末梢:一般呈细小树枝状分支。健康对象皮 肤表皮神经纤维起于乳头下神经丛,伸向角质层分支或者进 入角质层少许,呈树状分支或不分支,神经纤维通常是纤细 的,有的曲张,经常以球形终末结束。表皮神经情况将正常人 表皮神经分为四类:无分支神经纤维;近真皮-表皮交界 上分支向皮肤表面神经纤维;远离真皮-表皮交界分支向 皮肤表面神

8、经纤维;近角质层分支平行皮肤表面的神经纤 维。在感觉性神经病变中,表皮神经分支增加,残支曲张增加, 轴索膨大,出现爪型末端。即使临床尚未受累区域密度虽然 没有变化,但是分支增加、轴索膨大,这可能是神经变性前变 化12。2. 2特殊神经末梢:包括meissner corpuscles或触觉小 体、pacini corpuscles 或环层小体、ruff ini ending、krause 终球等感受触痛温觉等功能。3表皮神经构筑的影响因素3. 1皮肤内神经构筑与年龄的关系:有研究发现年轻组 背部皮肤表皮神经密度显著高于老年组(年龄70岁),未发 现皮肤神经密度与年龄相关性13。近来,有研究显示i

9、enf 与年龄有函数关系,皮肤神经密度随年龄(至60岁)相应的下 降,但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乳房部的ienf密度却是增加的7,这种情况可能这样解释:表皮神经选择性下降,躯体部 位随年龄下降明显更多的是因为其基本神经支配多的缘故, 年龄相关性的表皮神经下降可能与ngf及其受体的合成下降 有关14 o3.2解剖部位对表皮神经构筑的影响:大多数报道皮肤神经密度具有头-尾梯度变化。面部高于躯干、眼睑、耳前、 腹部、乳房,依次降低。有发现下肢ienf密度与解剖位点和 豁前上皤间的距离存在线性关系,股中间水平是口侧高密度 与尾侧低密度的分界点12。当然,面部皮肤(眼睑和耳前) 神经密度比躯干(乳房和腹部)

10、的高,不排除神经起源的差异 造成的影响7 o toyodo等15认为这种神经构筑情况的差 异可能与慢性光损害有关,表皮神经密度与光损害严重程度 成比例,阳光暴露部位ngf等释放增加,而ngf有利于感觉神 经元的生存与分化,使表皮神经密度增加10,调节神经递 质的表达,介导神经与皮肤细胞间的联系16 o另外,神经密度从躯干到肢体末端有下降的趋势,这种部位差异说明了表 皮神经功能也有区域特异性,除接受痛觉外还可能有营养、 调节作用17。但是,kawakami等18对志愿者表皮神经密 度测量后,没有发现这种梯度变化,仅得出臂部密度最高,背 部最低的结论。3. 3性别对皮肤神经密度的影响:对106个正

11、常人用 pgp9. 5进行测量发现女性表皮密度高于男性 (13. 6 + 4. 6)/mm: (10. 5 + 3. 9)/mm) 19,这一现象在糖尿 病患者腕部皮肤中也存在8,性别对表皮神经构筑差异的 影响可能与男性酒精摄入多,职业因素神经毒性化学物质接 触机会较女性多等因素有关。3.4糖尿病对表皮神经密度的影响:随着糖尿病发病率 的升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研究 发现神经密度下降,并与皮肤痛温觉、振动觉、位置辨别觉 等的改变有相关性20-21 o但是新近一项研究表明临床上 有中度以下周围神经症状时,表皮神经密度并未显著降低 9,当然该研究只观察了腕部皮肤神经密度的变化

12、,并不全面。4表皮神经密度在临床的应用目前,神经密度测量主要在周围小神经病变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活检检测表皮神经密度判定周 经病变,具有较高的阳性率,一项研究发现,67例有神经症状 但是神经传导检测正常的患者中88. 1%的人表皮神经密度异 常,其敏感性在31%,特异性在98%22。此外,表皮神经密度 的测量在对称性肢端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 义23。目前表皮神经密度测量已经应用到多种疾病的周围 神经检测中。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其引起的周围小神经的 损害是诸多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有研究发现当周围神经传导 检测正常,也没有周围神经症状时,表皮神经密度已经出现 异常24 o因而

13、表皮神经密度测量良好的敏感性(72. 4%)和 特异性(76. 2%) 25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此外,新近有研究 报道60%的甲减患者表皮神经密度会有所降低,并且在亚临 床患者中也有较高的阳性率。自身性免疫性疾病时常常伴有 皮肤感觉的异常,此时表皮神经密度往往也有异常,在一项 针对结节病的研究中其阳性率可达32.8%26。表皮神经的 数量和神经病严重度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负相关,因此表皮 神经密度测定对周围神经病变病程进展及预后判定中也有 辅助作用。总之,在皮肤损伤或者病变时神经密度、形态、功能等 方面都有变化,反之,神经构筑的变化也会影响皮肤及其功 能。表皮神经的研究目前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如

14、果将皮肤 神经构筑学与功能学相联系,或许可以为研究诸如糖尿病难 愈创面愈合、光损害等皮肤病理生理过程提供新的视角。参考文献lwang l,hilliges m, jernberg t, et al. protein gene product 9. 5-immunoreactive nerve fibres and cells in human skinj.cell tissue res,1990,261 (1):2533.2 johansson 0,wang l,hilliges m, et al. intraepidermal nerves in human skin: pgp 9. 5 i

15、mmunohistochemistr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nerve density in skin from different body regionsj j peripher nerv syst,1999,4(1):43-52.3 beiswenger kk,calcutt na,mizisin ap,et al. epidermal nerve fiber quantification in the assessment ofdiabeticneuropathyj. actahistochem,2008,110 (5):351-362.4 la

16、uria g.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neuropathy using skin biopsyj rev neurol,2007,163(12):1266-1270.5 ebara s,kumamoto k,baumann ki, et al. three-dimensional analyses of touch domes in the hairy skin of the cat paw reveal morphological substrates for complex sensory processin

17、gj.neurosci res,2008,61 (2):159-171.6 tamura k,mager va,burnett la. a semi-automated analysis method of small sensory nerve fibers in human skin-biopsiesj. jneuroscimethods,2010,185 (2):325-337.7 besn e i,descombes c,breton l. effect of age and anatomical site on density of sensory innervation in hu

18、man epidermisj arch dermatol,2002,138(11):1445-1450.8 thomsen no,englund e,thrainsdottir s,et al. intraepidernial nerve fibre density at wrist level in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patientsjdiabet med,2009,26(ll):1120-1126.9 bakkers m,merkies is,lauria g, et al. intraepidermal nerve fiber density and i

19、ts application in sarcoidosisj. neurology,2009,73(14):1142-1148.10 tominaga m,ozawa s,ogawa h, et al.a hypothetical mechanism of intraepidermal neurite formation in nc/nga mice with atopic dermatitisjj dermatol sci,2007,46(3):199-210.11 孙胜玫,姜艳华,李慧友颈前部皮神经构筑研究 j临床军医杂志,2004,32(1): 10-13.12 oaklander al

20、, siegel sm. cutaneous innervation: form and fun ctionj j am acad dermatol,2005,53 (6):1027-1037.13 lauria g,holland n,hauer p, et al. epidermalinnervation: changes with aging, topographic loca.tion, and in sensoryneuropathyjjneurolsci,1999,164(2):172-17&14 adly ma,assaf h,hussein mr. ageassocia

21、ted decrease of the nerve growth factor protein expression in the human skin: preliminary findingsjj derniatol sci,2006,42(3):268-2671.15 toyoda m,nakamura m,nakada k, et al. characteristic alterations of cutaneous neurogenic factorsinphotoagedskinj.rrjdermatol,2005,153 (2):13-22.16 rabe jh,mamelak

22、aj,mcelgunn pj. photoaging: mechanisms and repairjj am acad dermatol, 2006, 55 (1): 1t9.17 tamura k,mager va,burnett la,et al. a semi-automated analysis method of small sensory nerve fibers in human skin-biopsies jj neurosci methods,2010,185(2):325-337.18 kawakami t,ishihara m,mihara m. distribution

23、 sensity of intraepidermal nerve fibers in normal human skinj. j dermatol,2001,28(2):63-70.19 polydefkis m,hauer p,sheth s,et al. the time course of epidermal nerve fibre regeneration: studies in normal controls and in people with diabetes, with and without neuropathyj. brain,2004,127(7):1606-1615.2

24、0 sorensen l,molyneaux l,yue dk.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ain, sensory loss, and small nerve fibers in diabetesj. diabetes care,2006,29 (4):883-887.21 shun ct,chang yc, wu hp, et al. skin denervation in type 2 diabetes: correlations with diabetic duration and functional impairmentsj. brain,2004,127 (7):1593-1605.22 hlubocky a,wellik k,ross ma. skin biopsy for diagnosis of small 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