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课时镜子中的数学_第1页
第课时镜子中的数学_第2页
第课时镜子中的数学_第3页
第课时镜子中的数学_第4页
第课时镜子中的数学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LOGO时镜子中的数学SANY 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第2课时镜子中的数学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笫17页。教材分析:“镜子中的数学”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镜面 对称的内容。它是前一课时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本课是以观察为主的活动课, 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利用镜子进行儿个简单而有趣的试验,向学生呈现生活中 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 目标。教材安排这一内容的日的是: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学情分析:镜子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2、物品,但是他们是否能去认真仔细观察 镜子中的学问呢要以此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对他们来说会 更有趣味。学生在一年级已学过前后,上下,左右,并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在 上一节课研究了轴对称图形,这些内容都有助于三年级学生理解镜面对称。作 为活动课,本内容将为学生最大限度的提供自主空间,保障学生的主动参与。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验证,应用”的活动过程,并在此获取知识的过程 中,发展空间观念。教学目标:1. 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 些特征的过程,掌握镜面对称的基本特征。2. 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 丰富学生

3、对称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观察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空 间观念。3. 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 动地探索数学知识。重点难点:重点:感知镜面对称现象。难点: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教学准备:一面小镜子、美术字“王”、收集一些照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镜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伙伴,谁知道它有什么用处今天我 们一起去探究镜子中的数学奥秘。板书:镜子中的数学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实际情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照镜 子的体验,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使学生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体现 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探究新知1演示:把镜子放在“王

4、”字上面,你都观察到了什么2比较:镜子中看到的“王”字与原来的“王”字有什么不同3. 提问:镜子中看到的图像是什么图形,哪一条是它的对称轴呢4. 延伸:是不是所有镜子中图形都是对称图形那一条是它的对称轴呢5说明:镜子中看到的物体和原来的图形是相反的,但形成的图形是轴对 称图形。6.谈话:用镜子观察物体要注意什么设计意图: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其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体 验镜子内外事物的位置与顺疗;所发生的变化,逐步探究出镜面对称的特征。三、完成第17页“试一试”1. 操作: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整个图形是什么2-交流: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观察,比较运用知识

5、解决实际问 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散学生思 维。四、完成“练一练”1. 谈话:诂本上:还有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你能把镜子放在图中适当的位 置,看到图的全部吗2. 提问: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形只有一半,猜猜,它们的整个图形分别是什 么3. 归纳:镜子内外,左右相反,互相对称,这种现象称为镜面对称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逐步建构镜面对称现象的模型,运用镜面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演示:生活中应用镜面对称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我们来看看 这些图片,你能发现什么镜子和水的作用分别是什么5. 延伸:说一说你在哪儿还见到过像这样的镜面对称

6、现象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在解释应用中提高认知水平。五、归纳小结1.谈话: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得都很出色,你从小小的一面镜子中学习了 哪些知识呢你的心情怎样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 感。六、布置作业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典书设计:镜子中的数学互相对称镜子内外互相对称左右相反对应练习:1.把镜子放在虚线上,把镜子里的另一半画下来。2.找岀镜子中的另一半。(连线)3. 从镜子中看图形,把你看到的样子画下来。(I):(2)4. 从镜子中看到的左边图形的样子是哪个把它选出来。(1)( )' A.B.C.(2)( )0B

7、 .B.C.【答案】:1. 略2.ED051005I<2><rf>III4. (I)C (2)C思维拓展:1.看镜壬中的时间,写出实际时间。2谁先返回学校李宏和马妍同时从学校出发去公园游玩,然后返回。李宏去时乘车,返回 时步行;马妍去时和返回时都骑自行车。乂知道乘车的速度是骑自行车速度的 2倍,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2倍。两人各自在公园里玩了2小时后返 回学校。那么两人谁先返回学校呢【答案】:Io 2:30、 6:15、 7:25、 5:002。分析:李宏和马妍都在公园里游玩了两小时,要想知道谁先返回学校, 就看谁在途中用的时间少就可以了。李宏和马妍两人往返的路程是

8、一样的。李 宏去时乘车,马妍骑自行车,而乘车的速度是骑自行车速度的2倍,假定李宏 乘车从学校到公园用了 1小时,那么马妍就得用2小时。返回时,李宏步行, 马妍还是骑自行车,而骑车速度是步行速度的2倍,假定马妍骑车返回要用2 小时,李宏步行则要用4小时。由此得出,在上面的假定下,李宏往返共用了 小时,而马妍往返共用了 4小时,马妍用的时间少,当然是马妍先回到学校 To答:马妍先返回学校。趣味数学:祖冲之:给我们众多启示的数学家在浩瀚的夜空里有一颗小行星,在遥远的月亮背面上有一座环形山,它们 都是以我国古代一位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的他就是祖冲之(429-500),我 国南北朝时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

9、家和机械制造专家。祖冲之出生在一个世代对天文历法都有所研究的家庭,受环境熏陶他自幼 就对数学和天文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宋书律历志中,祖冲之有这样 的自述:“臣少锐愚,尚专攻数术,搜练古今,购采沈奥.后将夏典,莫不摸 量,周正汉朔,咸加该验此臣以俯信偏识,不虚推古人者也"山此 可见,祖冲之从小时起便搜集、阅读了前人的大量数学文献,并对这些资料进 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坚持对每步计算都做亲身的考核验证,不被前人的成就 所束缚,纠正其错误同时加之自己的理解与创造,使得他在以下三方面对我国 古代数学有着巨大的推动;一是圆周率的计算。他算得且取为密率。的取值范围及密率的计算都领 先国外千余年。

10、二是球体积的讣算祖冲之与他的儿子祖恒一起找到了球体积的计算公 式。这其中所用到的“祖恒原理”,“幕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即等高处横截 面积都相等的两个儿何体的体积必相等.直到一千一白年后,意大利数学家卡 瓦利里(BoCaValieri)才提出与之有相仿意义的公理。三是注解九章算术,并着级术。缀术在唐代做为数学教育的 课本,以“学官莫能究其深奥”而着称,可惜这部珍贵的典籍早已失传。祖冲之在数学上的这些成就,使得这个时期在数学的某些方面“中国人不 仅赶上了希腊人”,甚至领先他们一千年从祖冲之逝世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周 年了,祖冲之的科学成就对我们中学生乂有什么样的启示呢首先,我们应学习 他“按练古今,博

11、采沈臭”的治学方法和精神。比如,祖冲之曾对九章算 术做过注解,这不仅需要阅读前人留下的大量文献资料,而且要对别人的成 果进行深人的思考与分析,才能为自己所用。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既要认真 学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并广泛阅读以开阔眼界,乂要多思多想多动手,同时 注重与他人的交流这样我们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使 他人成功的经验为己所用。其次,我们要学习祖冲之“不虚推古人”的态度,时刻有创新的意识。在 计算史上,刘歆、张衡及刘徽都曾得到非常出色的结果,他们所用的算法也是 当时世界上极为先进的。但祖冲之并不满足于前人已有的结果,他在刘徽割圆 术的基础上“更开密法”,计算出位于与之间,直

12、到千年以后外国数学家才求 出更精确的数值。何承天曾得到圆周率的约率,祖冲之更进一步得到密率(日 本学者三上义夫把它定名为“祖率”),所用的算法已“走上了近代渐近值论 的大道”祖冲之对的计算过程对我们可以有这样的启示:凡事不应满足前人 已有的成果,停步不前,创新意识要时刻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最后,我们应该学习祖冲之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与不怕吃苦的精神祖冲 之坚持对前人的结果“咸加该验”,付岀了巨大的劳动。正是因为他这种严谨 的治学态度及坚韧不拔的毅力,才算岀了名垂千古的圆周率及祖率,才写出了 缀术今天,我们如果有他这样的精神与毅力,学习定会更加出色,做任 何事的结果都将是“成功” o特别地,我们可

13、以从祖冲之身上看到数学是非常 有用的祖冲之曾制订大明历,导致历史上有名的历法改革,这是他用数 学研究天文学的最大成果。中国古代的数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思想,祖冲之 继承了这一传统。今天的世界是高科技的时代,高科技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数 学。生活中的事物总是与数学相关的,只要用心我们就会发现数学无处不在, 关键在于是否具有用数学的意识。华罗庚先生在1964年曾说:“祖冲之虽已去世一千四百多年,但他的广泛 吸收古人成就而不为其所拘泥、艰苦劳动、勇于创造和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仍旧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榜样。n公元2000年恰逢这位伟大的先人逝世一千五白 周年,纪念他的同时,特别需要以他的科学精神与方法勉励我

14、们不断进步,以 新的进取创新的精神走进新世纪。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和教学,通过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在学生充分交流 的基础上,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使学生能轻松、自然地理解与掌握镜面对称知 识,并自觉转化为一种生活技能,做到学以致用。重点突岀以下儿个方面:1.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 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等活动,架起数学与 生活的桥梁。2-开展探究活动,实现自主建构,发展学生思维。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开放性因素,创设有价值、有挑战性的 数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历学习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