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治理模式的发展演变分析_第1页
产业集群治理模式的发展演变分析_第2页
产业集群治理模式的发展演变分析_第3页
产业集群治理模式的发展演变分析_第4页
产业集群治理模式的发展演变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产业集群治理模式的发展演变分析简介第一篇:产业集群治理模式的发展演变分析产业集群治理模式的发展演变分析 2012年05月02日 11:16 来源:改革与战略2012年第1期 作者:谌飞龙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28 摘 要:传统的集群治理模式是以关系治理为核心的网络治理和以利益治理为核心的价值链治理,以及两者交融而成的模块化治理然而,这些治理模式只关注经济绩效,不追求环境绩效。“共生治理”模式的提出旨在解决集群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并引导集群治理由形式治理向内涵治理的转变,实现产业集群治理理念的本源回归。 关键词:产业集群,治理模式,发展演变 集群( cluster)最初是一个生

2、态学概念,原指以共生关系生活在同一柄所的不同簇群。后来,由于社会上出现了处于相关产业中的企业在特定地理位置上大量集中的现象,波特在1990年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治理( gover-nance)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使人们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gilsing首次明确提出“集群治理”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集群内成员旨在促进和改善创新进程的目的明确的联合行动”,强调集群治理的目的性、过程的系统性和治理的白发性;enright认为:“集群治理所处理的是集群企业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集群内部的权力关系和权力分配”;目前,产业集

3、群治理是规避集群风险,预防集群衰退,推进集群协同,提升集群绩效,实现集群升级的必要举措。集群治理已经成为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新兴领域。 一、产业集群的形式治理模式 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依托,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区域生产“网”络组织。在这一组织系统中,“链式网状”构成了其基本形式,因而,集群治理模式中价值链治理和网络治理可统称为“形式治理”。 (一)以关系治理为核心的网络治理模式 网络治理的概念最早用于政治,源于对国家的治理。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西方国家政府在寻求与传统国家统治和市场主宰观念相区别的第三条道路,提出了将市场机制的活力与社会的力量和价值有机结合起来的治理模式网络治理

4、。gulati提出网络治理是南许多独立企业构成的具有可选择性、持久性和结构性的集合,这些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交易合约是依靠社会性因素而不是法律性因素形成的。我国学者魏江认为,将集群内部的企业网络联结关系主要发生在有上下游生产联系的供应商客户之间,包括完全基于市场的随机交易联结,基于稳定契约的长期交易联结和基于资金纽带的准一体化联结。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些学者从产业集群作为中间组织形态的网络视角,提出几项集群治理模式。 多中心集群治理模式。黄喜忠、杨建梅提出四种集群治理模式:以行业协会为中心的意大利治理模式、以风险投资者为中心的硅谷治理模式、以官方或半官方机构为中心的行政治理模式以及以一个

5、或几个中心企业为巾心的盟主治理模式。易明、杨树旺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将集群治理分为3个部分:企业网络治理、行业协会治理和地方政府治理。 集群网络共治模式。霍佳震、吴群、谌飞龙在研究集群供应链网络时,提出“网络共治”框架体系包括五大主体构成的两大系统和六个部分。五大主体是集群网络共治活动的参与者: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巾介服务组织、金融机构等,两大系统分别是核心网络和辅助网络,六个部分是决策协调部分、组织执行部分、政策指挥部分、技术服务部分、咨询服务部分和信贷服务部分,并由此归纳出“企业主导一政府助推型”共治模式和“政府牵拉一企业跟进型”共治模式。 (二)以利益治理为核心的价值链治理模式

6、价值链理论最早由michael epor-ter提出。价值链治理是指通过价值链来实现公司之间的关系和制度安排,进而实现价值链内部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环节间的协调。humphrey和schmitz认为,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指通过非市场机制来协调价值链上活动的企业问的相互关系和制度机制。在此背景下,产业集群这种典型区域经济综合体的治理也由内部向外部拓展,全球价值链治理与产业集群的治理及升级紧密联系在一起。 驱动力量视角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价值链治理主体是价值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机构(如主导企业或政府),治理范围是分散在不同区域范围内因价值链联系而形成的生产体系,主要作用是协调和整合。张辉在gereffi提

7、出的“生产者和购买者二元驱动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治理主体的作用和地位,将产业集群价值链治理分为生产商驱动型价值链治理、采购商驱动型价值链治理以及混合型驱动价值链治理。生产商驱动型治理一般以掌握关键技术的大型跨国制造商为主,负责协调整个生产网络。这类治理一般用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采购商驱动型治理主体一般是大型零售商、营销商和品牌制造商,他们的采购范围分散,但在分散的网络内却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负责协调和整合。购买者驱动和生产者驱动二者兼具的混合型全球价值链驱动模式。这种混合型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链条的价值增值在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都有偏重;在生产环节向流通环节转变过程中,先表现为价值的边际价值增

8、值率递减变化,然后义表现为价值的边际价值增值率递增变化。 行为主体视角的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sturgeon根据全球价值链中行为主体协调能力的高低,将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分为权威型生产网络、关系型生产网络和虚拟生产网络。在此研究基础上,gereffi等根据市场交易的复杂程度、识别交易的能力和供应能力,以及不同环节间的紧密程度,将全球价值链治理分为五种不同模式:市场型( market)、模块型(modular)、关系型( relational)、领导型(captive)和等级制( hierarchy)。在五种治理模式中市场型和等级制分别处于价值链行为体之间协调能力的最低端和最高端,市场型是组织经

9、济活动最为简单和有效的模式,其运行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等级制则以企业制为典型,其运行的核心是管理控制。 (三)网络治理与价值链治理交融下的模块化治理 网络治理分析与价值链治理分析在现有的集群治理研究巾居于主导地位。郑建伟等分析发现价值链治理和网络治理的差异存在互补性。价值链治理偏重于集群的外部关系治理,而网络治理则偏重于集群内企业关系的治理。实际上,产业集群的这两种治理方式也存在着交叉、融合和拓展,模块化治理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模块是指可组成系统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标准化的界面结构与其它功能的半自律性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模块化

10、产业集群是将一个复杂的产业集群系统按照一定的界面规则分解为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模块)单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具有相似特定功能价值的企业,可以单独或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的企业组织,这个过程就是模块的分解过程。当任务完成后模块之间相互联系,又按照某种界面规则统一起来,构成更加复杂的产业集群系统,这个过程就是即模块的集中过程。与传统的产业集群相比,模块化产业集群组织巾形成了一种较为自由的网络组织关系。模块集成商通过网络,利用界面规则,将自身产品、技术进行模块化分解,保留核心模块自行生产,而将其他模块分包给各级模块供应商。 模块化治理中存在“背对背”竞争机制以及“订单生产”激励机制。从系统功能分

11、解和功能模块整合的角度分析,产业集群实质上是模块集成商和模块供应商的聚集。通常,供应商会采取“背对背”式的竞争,根据自身的“隐藏信息”独立研发、设计出具有竞争力和核心价值的产品、技术。“背对背”竞争使得原来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创新空间更大,创新要求更强烈,创新更灵活。模块具有“即插即用”的性质,这一性质可以使得模块生产商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更大的市场,但当系统设计者设计一定规则后,许多模块供应商都要进行生产,而只有最好的模块供应商才可以得到订单,这就是生产激励机制,当然对于产业集群来说,这样的激励机制使得产业集群内部组成形式和集群的权利分配属性,实现了关系治理与价值治理的同步性和协调性,内生性地促进

12、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和优化升级。 二、产业集群治理理念的本源回归共生治理 (一)现有集群治理模式的缺陷和共生治理的提出 网络治理、价值链治理与模块化治理模式在提升集群经济效益,推动集群融人全球化市场方面无疑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仔细分析发现,这三种治理模式仅注重产业集群规模上量的增长,却未能关注其内在质的提升,对产业集群中存在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社会问题束手无策。鉴于此,在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制约下,有必要将集群治理理念回归到“集群”概念的原生状态,实施共生治理,推动集群“生态和谐”的内涵式发展。 (二)共生治理的内涵 工业共生的本质就是企业问的合作,生态共生是以副产品的交换为纽带,以提高资源

13、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为目标。生态共生治理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综合生产经营体系,变工业排泄物为下游厂商的原料、实现集群内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生态共生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从根本上将传统工业发展的“资源一产品一废物”模式转变为“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模式。生态共生范畴中没有“废物”的概念,它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共生”,实现工业系统中一个生产过程的副产品和废弃物成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材料,从而使整个工业体系成为各种资源(能量、水和原材料)循环流动的闭环系统,最终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 (三)生态共生治理模式 工业共生系统包括共生单元、共

14、生环境和共生模式。其中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强度,也反映它们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互关系。按行为方式划分,可分为寄生关系、偏利关系、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和非对称共生互惠关系,而按组织化程度划分,它们又可被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共生系统的状态变化主要体现为共生模式的变化。 实施产业集群的生态共生治理的关键是要建立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问的有效转换机制。环境绩效分为隐性环境绩效和显性环境绩效两个部分,显性的环境绩效通常反映企业污染控制的效果,而企业隐性的环境绩效主要体现在企业污染预防和提高生态效率等方面。经济绩效从外

15、显的财务绩效与企业的核心能力两个方面来衡量。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间存在三种转化模式:传统技术创新模式、政策引导模式和生态化技术创新模式。 传统技术创新模式是在传统技术创新观念的指导下,企业将其经济绩效的一部分用于增加资源投入,以提高自身的技术存量,进而通过“技术推动”、“需求拉动”的方式,在市场的指引下完成技术创新,并通过成果转化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最终,包括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组织管理制度和市场能力在内的企业核心能力转化为显性的经济绩效,为系统的下一个循环提供资源投入。 政策引导模式是政府部门在引导、监督企业改善环境绩效过程中职能的体现。由于条件的限制,政府部门对企业环境绩效的要求主要是一些具体

16、的环境指标,相应地,企业获取政策的支持也是通过这些显性的指标,而企业达到或超额完成环境指标所获得也多为显性的经济绩效,税收减免、资金支持等。 生态化技术创新模式体现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说明了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的嬗变。生态化的技术创新要求技术创新活动不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兼顾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面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日益突出的问题,生态化技术创新模式才是集群治理今后追求的方向。 三、结论与展望 集群治理模式演变,表明产业集群发展在诉求上由利益诉求转向社会责任诉求,在经济形态上由注重规模经济转向范围经济,在发展理念上由强调

17、利益最大化转向资源的节约与高产出。尽管当前存在的问题较多,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产业集群的生态化,或者产业集群的生态共生治理将成为未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 【参考文献】 1黄喜忠,杨建梅,集群治理的一般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51-54 2霍佳震,吴群,谌飞龙,集群供应链网络的联结模式与共治框架j中国工业经济,2007,(10):13-20 3李恒模块化生产的激励机制与产业集群治理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5):41-45。 4王兆华,尹建华生态工业园中工业共生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2):80-85 5吴文东面向生态工业园的工业共生体成长建模及其共

18、生效率评价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6张辉,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与产业发展策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6,(1):40-48 7周泯非,魏江产业集群治理模式及其演化过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1):95-103+126 8gereffi,gary.&john humphrey,timothy sturgeon.the govemance ofglobal value chains,j,review ofl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5. 9peter de langen,govemance in seaport clusterj.ma

19、ritime econom-ics&logistcs.2004:6 10victor gilsing,cluster gover-nance,the druid phd-conference,co-pcnhagen,2000:1. 【基金项目】本文为基于网络视角的园区中小企业非竞合行为治理研究(70963004)以及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集群供应链网络治理研究以江西陶瓷产业集群为例( gi101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谌飞龙(1977-),男,江西高安人,江西财经大学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讲师,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品牌管理、产业集群。 第二篇: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

20、群发展一、集中一集聚一集群(一) 集中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在此阶段,园内企业因为地理上的集中而形成了有别于分散的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即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优势和基于议价能力提升的成本优势。但是,由于集中仅仅是整个集群过程的最初状态,初步地表现出集群的地理集中性特点,产业关联及其薄弱,不能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协作和产业链关系,产业层面的集群优势几乎为零。同时园区企业对地域的嵌入性和依附性不强。因此,处于集中阶段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利用空间上集中的已基本形成了园区经济总量上的规模,赋予了集群企业一定的竞争优势,但

21、难以较好发挥集群的外部规模效应。(二)集聚产业园区由集中而集聚的提升,是产业园区向集群方向发展的中间阶段,在此提升过程中,园区企业依托的主要是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规范和服务配套要素,四者构成了园区企业向某一产业集聚的基本条件。由此,在具备了上述四大要素的企业集中的园区中,产业具备了明显的行业特征,产业园区的发展指向了特定的产业,从而形成集聚。此时,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逐步扩大;生产效率优势一方面表现为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专业分工引起的效率提升;产业园区内的产业协作增强,企业间的合作规模扩大,使得成本优势覆盖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部分。(三)集群集群是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而

22、集群形成的基本要件除了上述两阶段的要素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环境、集群特色、产业配套及创新企业家群体四大要素。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中,例如中关村、硅谷、新竹等,都具备了地理集中性、根植性、柔性精专、合作网络性、创新性、自组织性等特征,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园区的发展进入新的层次。同时,产业园区也不再是集中于集聚状态下的“松脚型”的产业园区,而是嵌入本地社会文化中的园区集群。二、辐射接受中心一向内辐射中心一向外辐射中心(一)辐射接受中心在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层次上,园区进入集群发展阶段,相对集聚,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产业,显示出较好的产业链效应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但是,辐射接受

23、中心往往只实现了产业园区的生产加工功能,园区功能相对简单,其竞争力的提升相对而言是被动的,有赖于外部技术的流入。因此,此类园区具备一定的集群优势与产业竞争力,但产业升级与竞争力提升主要依靠接受外部产业辐射。(二)向内辐射中心辐射接受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将超越生产加工的简单功能,而跃升到向内辐射中心的层次。在此阶段,产业园区的优势产业形成了面向集群内部辐射作用,即优势产业中的具备了较高的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方面实力的龙头企业,首先产生了寻找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的意识,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张,从而对园区集群内部相对弱小的企业发挥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带动整个集群共同提升竞争力。

24、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充分扩大到整个地域范围,区域品牌逐步形成,区域创新功能得到发挥,集群在当地的根植性也有所增强。(三)向外辐射中心向外辐射中心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技术输出效应,是所属行业的品牌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它不仅对园内企业有辐射力,使集群整体呈上升式发展,同时对于同行业的园外企业都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力,使大批的外部企业成为其代工生产企业,甚至使外部企业形成专门的集群为其提供配套支持。分散的企业由集中而集聚而集群,产业园区的集群由辐射接受中心而向内辐射中心而向外辐射中心,这就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逻辑轨迹。第三篇:科技集群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模式科技集群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互

25、动发展模式 生物医药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关键特征是知识创新在集群中的核心地位,也就是生物医药产业可以在集群这种组织形式下使知识的产生、传递和知识的应用方面具有高效率。 科技集群的概念。科技集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在创新过程中由于群体技术的内在关联性和技术势差的存在,特定领域的科学技术资源(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科研活动等)相互关联、协同作用而组成的具有科技创新功能(有利于科技人才的交流、流动以及大量的科技信息的共享,从而促使科技创新)的系统,并与技术相关的社会各种要素反馈互动,形成以集群为特征的集合。科技集群的主体是一定区域内的科学技术资源,关键资源是科学家、研究人员,而这些富有创造力的

26、科技精英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科研机构里,用什么途径、何种方式将同一领域、交叉领域的科研力量整合起来,形成科技集群是一大课题。上海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科技资源集中于几大高校和中科院系统,从所在地域和单位看具有一定的集聚性,这对该领域科技集群的形成是一个利好消息,但在促进跨部门跨单位的合作方面还需要多方的努力,才能真正在科研资源之间建立长期、频繁的交流、合作网络,从而促使科技集群的形成。 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比较。与科技集群相比,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处于同一个产业领域,在空间上集聚的大量相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支持机构(如金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培训和咨询机构等)的集合,同时集群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

27、协同产生具有很强的、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整体。具体地,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在集群主体、关键性资源、组织动力和面向领域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1、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模式 世界各国的生物医药创新集群尽管在领域上有所不同,产业组织的细节有所区别,但是几乎都采用了一个共同的产业组织模式和构架,事实上都可以抽象简化为一个模型,如图1所示,即整个区域的创新经济系统事实上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集群(科技集群和产业集群)在大量中介机构和平台的媒介和联系作用下密切互动形成。 1 (1)科技集群主导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科技集群居于整个区域经济系统的核心地位。往往是政府或大公司基于对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

28、趋势的预测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某一领域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从而形成了科技集群,然后由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在生物医药领域,由于知识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科技集群主导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普遍,比如波士顿、班加罗尔、剑桥、牛津等地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实际就是这种模式。 (2)产业集群发展下的科技集群配套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产业集群居于主导地位,产业集群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向科研集群提出科技创新的需求,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技术问题或由于竞争的压力而需要进行技术创新,这就会刺激科技的发展,进而形成配套的科技集群。在生物医药集群中,这种模式往往

29、发生在厂商力量比较强大的传统制药中心,纽约、孟买的厂商主导的生物医药集群就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3)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产业集群与科技集群形成双向互动。这种情况下,科技集群提供的创新动力能较好地满足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所提供的创新环境又能满足科技集群发展的需要,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丹麦一瑞典的生物谷是这种模式的最好诠释,要实现这种模式对区域本身的资源要求比较高,既要有强大的研发力量,又要有较强的产业能力,当然,第一和第二种模式下的集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也有可能进展到第三种模。 2、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生物医药创新集群形成的途径 创新能力的存在只是为生物

30、医药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要把这种潜在的可能性产业化,就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推动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2 发展。 (1)政府牵头,以多种形式发展跨部门的协作科研机构往往隶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相互问的独立性比较强,有着不同的部门利益,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整合研究资源方面处于主导的地位。具体的方式可以是政府制定科研工作规划,选定若干对本地区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项目,将区域内隶属于不同部门的相关科研机构组织起来,整合科研力量。组织技术攻关小组,开展跨单位的研究,并由此促进不同单位之间科研联系和合作,建立起区域内的科研协作网络;还可以通过政府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为合作研究提供资金、设备方

31、面的帮助和支持,促进研究。法国罗纳一阿尔卑斯大区在推动该地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就采取了政府财政出资,通过聘请专家制定一段时期内的本地区关乎区域经济方向的重点研究项目,并由政府出面整合地区内的研发力量,组成项目组,共同攻关,逐渐形成地区性的研究网络,乃至研究集群。 改变传统的线性科研驱动思维,产业层面对科研活动的参与应提前到实验室阶段,建立科研一生产一销售的一体化模式。在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经验总结中。“科研一生产一销售”的一体化模式被认为是最有成效的。大量对成功的国外创新集群的案例研究表明,企业对科研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科研产业化的衔接点也大大提前,从原来的成果转化环节提前到实验室阶段

32、,使产业化的产品创新从立项开始就成为科研开发的最终目的,从而大大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整个过程,提高了科研成果的效率。 这种做法在上海的生物医药领域开始尝试推广,比如上海医药集团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成立了上海医药集团中央研究院,对新药进行研发。中央研究院发挥产学研平台和桥梁作用,直接参与并推动科技成果走向市场:一方面,从科研院所选取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创新药物苗子,到中央研究院进行系统、规范地开发,主要包括活性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改造、临床前研究以及后期的l临床研究,通过技术再创造赋予其新的价值并使其具备顺利产业化的技术潜力;另一方面,根据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品质提升的需求,选择疗效确

33、切、市场潜力大的品种在中央研究院进行技术创新,补充、更新和完善企业的产品链。 (2)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换中介和公共服务平台。为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对接提供可能中介组织既是科技集群与企业互动的重要媒介和平台,又是催生大量创新型创业企业的孵化器,它在整个地区的经济集群中处于核心的位置。 3 专业化的技术服务中介队伍和平台包括孵化器、风险投资公司、各类中介(比如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和合同研究组织等等。这些专业服务中介的工作有助于保障技术人员的利益,促进科技成果的转换的规范化、科学化,从长远看有助于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队伍可以为科研机构和生物医药企

34、业提供管理经验、政策咨询、合作机会和联系客户,使集群内的成员比单一的企业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服务平台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1981年成立的北卡罗来纳州生物技术中心是全美第一个由州创建的生物技术产业机构,这一机构的诞生对北卡罗来纳州带来了生物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马萨诸塞州政府则在1985年出资成立生物技术委员会,并设立了第一个生物技术孵化器。 对于具有高风险性的生物医药产业而言,孵化器能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帮助初创阶段或刚成立的相对幼弱的企业成为能够独立运作、健康成长的企业。如,美国麻省生命科技囝为企业提供其需要的一流的实验室和办公场所,包括

35、提供医学试验设备和材料等必需品,办公设施和便利的生活娱乐设施。据美国企业孵化器协会统计,小企业在建立5年之内,不经孵化器培育的将有80破产,而经过企业孵化器培育的小企业在5年内破产的只占14一20。进驻企业孵化器的企业中有75在初期的年营业额小于10万美元,而经过3年左右孵化,有24的企业营业额可接近100万美元。世界上大多数企业孵化器是非营利性机构,既来自于政府、社会非营利机构、大学的资助,也来自大公司、私人机构和个人的支持,孵化器是科技与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创业者个人进入经济生活、走向成功的桥梁。 合同研究组织(简称cro)则是生物医药产业中的一种特殊服务机构,它是以合同的方式为制药企业和

36、研发机构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机构。由于生物制药对专业人才、操作程序等有高技术性的要求,使得生物医药企业往往通过与cro合作实现开发过程,使cro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中的重要机构。cro于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欧洲和日本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成为制药行业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cro的专业化服务范围广。服务内容针对性强,可以满足药品研发和生产企业的不同需求,降低制药企业的研究成本。不同的cro根据其技术特长和能力提供不同的专业化服务,如药物的研发、临床前研究、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药物基因组学、药物经济学、临4 床试验、试验设计、研究者和试验单位的

37、选择,监查、稽查、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等服务领域。 (3)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激励机制 由于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开发相比其他的高新技术产业对专利保护的依赖程度更大,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更有利于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促进先进技术成果扩散,是生物技术创新、新药研制的重要保障。首先,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开拓和占领国内外市场,保护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方面的积极作用,要从企事业单位科研、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上重视和看待知识产权问题;其次,进一步完善通过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将专利制度作为激励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机制。在美国,很多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办

38、公室,帮助科研人员申请专利,转让专利,寻找创业伙伴、风险资金。一方面努力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另一方面以非常专业的法律服务,保证了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和利益,从而保护了科研人员从事研究工作的积极性。 (4)珍视科技集群的价值,保持科技集群的稳定性,创造有利于合作、创新的环境和氛围研究人员之间经常性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协同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基础。一些针对国外生物科技集群的调查案例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mit的下午茶和其他非正式场合的日常聚会,被波士顿的生物技术集群中心的研究人员普遍认为是最为重要的交流平台和获取信息途径。 5 第四篇:湖南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初探龙源期刊网 ht

39、tp:/.cn湖南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初探作者:王树雄 于正东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2期摘 要旅游业已经成为湖南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文章对湖南旅游业在目前的转型时期,如何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湖南旅游产业集群的空间构架及措施。关键词湖南旅游;产业集群;创新中图分类号 f5908文献标识码a第五篇:江西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模式探析江西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模式探析摘 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非常有效的、非自觉的制度选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面临 着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技术、资金、规模和品牌上的优势,单打独斗难以取胜,采取产业集聚的方式,以整个群

40、体的竞争 力,联手走向市场,这是当代提升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产业集群理论为指导,剖析了江西省产业集群相对 落后的现状,提出了促进江西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加快江西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关键词:江西省,产业集群,发展对策产业集群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是巨大的,从美国的硅谷到国内广东顺德家电、浙江乐清电器和江苏吴江盛泽纺织丝绸加工中心都是如此。以往单一企业发展格局已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产业集群所表现出来的强劲生命力。要加快江西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提升江西经济的竞争力。一、产业集群是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所谓产业集群,是指相互联系的企业与机构在某一领域内的

41、集中。产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提升了区域产业的竞争,促进了区域产业的快速发展,获得较好经济效益。1.产业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由于集群内企业布局集中形成了一个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从而使得企业的成本优势明显。一是环境成本低。二是信息成本低。三是配套成本低。2.产业集群增强了企业创新能力。由于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存在,产业集群能够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大大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一是有效的竞争压力。二是强烈的技术吸纳能力。三是健全的服务体系。3.产业集群能增强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整体竞争力。一是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二是有利于建立区域性品

42、牌。三是有利于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4.产业集群能有效地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促进形成和扩展专业化的区域市场,集中形成核心产业众多企业相互分工合作,组成一个相互连接的产业链条,同时催生和吸引流通业和其他中介机构在产业集群区内集聚,形成生产、销售、服务相互衔接的专业化区域市场,大大地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一是产业集群的发展使区域按劳动分工理论形成专业化产业区,有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二是产业集群能放大“乘数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三是产业集群扩大生产规模,获得规模效益。二、江西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尚未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江西拥有30多个产业集群,但大多处于初期形成阶段,有许多

43、集群只是刚刚具备雏形。它们的形成基本上是靠政府推动,不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产物,产业区内各企业之间没有真正的专业化分工,没有基于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相互认同和协同关系,也没有形成上、下游企业产业及支撑产业相互关联的互补作用效应,更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同时,江西产业集群大部分立足于当地的农业和矿产品资源基础之上,如信丰和安远的脐橙、崇仁的麻鸡等农产品产业集群,贵溪的铜业、寻乌和龙南的稀土、景德镇和宜丰的陶瓷等矿产品集群。企业仅限于对农产品和矿产品资源进行简单加工,生产技术含量低的初级产品,产业附加值低,产业竞争力严重不足。(二)产业集群度低,难以充分发挥集群效应。

44、江西产业结构中存在着“集中尚可,集群不足”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由于产业集群度低,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有限,制约了产业链的纵向延伸,阻碍了产业纵向分工的细化、深化和专业化,也限制了产业链条的延长、规模的扩张和关联产业和支援产业的发展。产业度低,与相配套的金融、保险等生产服务机构未能实质有效地参与到集群关联结构之中,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三)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差,没有形成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江西虽然已经有30多个产业群,但在一些地方,工业园区建设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园区内的主导产业或大型“标志性”项目少,有些园区简单地等同于一些无相关的企业、行业堆积或叠加,只重视

45、引进企业的数量,招商资金量的大小,而忽视了内生因素所形成产业链的培植,缺少营造产业集群的发展氛围。由于园区内部企业缺乏产业关联性,不能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协作,导致各个企业都是封闭的大而全的生产系统,研发和交易成本很高,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强。(四)缺乏产业集群形成的适宜制度环境。产业集群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按照要素回报最高在产业间和地区间充分流动而引致相关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而成的,它的形成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制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目前江西省内的企业大多数是通过招商引资进来的,与当地原有企业、产业、资源、市场还缺乏紧密的有机联系和牢固的共生关系,有些企业目的在于享受土地出让等优惠政策

46、,有些企业目的在于吸纳当地大量廉价的资源,植根性不强,没有与当地经济发展形成深度嵌合,做大做强地方支柱产业的动力不足,在后续投入和扩大再生产方面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呈现“候鸟型”特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三、江西实施产业集群的模式选择和对策建议(一)要根据不同产业在江西省的发展现状和特点选择产业集群模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形式,是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发展方式、发展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是在一定的资源、市场、区位、国家法律政策、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适宜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会促进该地区经济较快发展,否则就会阻碍地区经济发展。根据不同产业在江西省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应选择以下三种

47、适宜江西省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1.依托企业集团的“小巨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小企业依托企业集群这个平台,在不断成长过程中,由集群内普通小企业成长为集群中核心企业之一的发展模式。企业集群的发展通常是围绕少数几个大中型集团产品的生产、销售或原材料供应等所形成的各具特色合作模式的企业群体。江西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其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有色金属矿产达22种,是全国10大有色金属集中产区之一,其中以铜、钨、钽铌、稀土等矿产资源最负盛名,素有“世界钨都”、“中国铜都”、“钽铌之乡”之美称。但江西的有色金属企业还未真正形成产业集群,按管理层次计算总共有173家,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48、竞争能力弱,应在有色金属产业中依托现有的江西铜业集团、江西冶金集团、通过股份制或其他契约方式,将产业关联紧密的其他中小企业联合在一起,组织从矿产的开采开发到金属制品的加工的有色金属产业化群。以拉长其产业链、深化加工度、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为重点,建立铜工业特色园区。这样能够克服内部组织效率低下,同时又保持较紧密的组织形式。另外,江西的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也能以汇仁集团、江中医药集团、省医药集团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营销为龙头”,将其他的小型医药企业紧密联合起来,展开独特的营销网络,构建出一批特色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医药工业的结构,培育特色药种,增强竞争力。还有江西省的汽车、

49、航空及精密制造产业以江铃集团、昌河集团、洪都集团为核心,加大区域产业的集中度,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支持汽车工业与跨国公司和国内汽车企业合资、合作、兼并,增强汽车工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引进一批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增强汽车配套能力。这些行业若都采用相类似的依托企业集团的“小巨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均能相应地解决行业中现已存在的许多问题,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的目的,增加行业在区域中的竞争力。2.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中小企业聚集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目前,江西的传统产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产业组织规模偏小,生产集中度、高新技术产业化比重、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工艺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档次和

50、附加值低;关键技术依赖进口;能源消耗高、能源消费结构有待改善;更新改造资金不足,用于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的投入明显不足;优秀人才资源缺乏等。通过产业集群,将相关联的传统工业的上下游企业连接起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大中型企业都要建立技术中心或研究开发中心,抓住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在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方面集中力量开展应用研究和创新研究,推动产业发展。3.空间聚集的产业发展模式。这是经济区位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些生产上互补、经营上相关的企业,在特定的空间区位内组合成的产业集群。对于工商企业来讲,聚集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或布局的空间形式,不仅能为企业带来基础设施同享的外部规模经济,而且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的展开、信息交流与传播、降低交易费用等。针对江西具有的自然资源、品种资源和技术资源的优势,积极培育、大力发展江西的特色产业,如南丰蜜桔、信丰脐橙、江西省名茶等。以江西省的特色资源为信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培植具有市场前景、对整个经济发展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并集中力量,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在农村建立产品原料基地,在城镇建设以农业原料加工的农业产品加工企业,在区内外、国内外建设销售网络,沿着产业链,使与特色产业相关企业聚集成群,迅速扩大规模,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