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颖师弹琴》教案完美版_第1页
《听颖师弹琴》教案完美版_第2页
《听颖师弹琴》教案完美版_第3页
《听颖师弹琴》教案完美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听颖师弹琴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生平及创作情况2、赏析该诗的内容和以实写虚的艺术表现手法。3、体会作者感伤身世、缘琴而发的情感。学习重点: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学习难点:诗中以作者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的超越感官经验的综合性体验。课前预习:一、了解作者:韩愈( 768-824),字退之, 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郡望是昌黎, 常自称 “昌黎韩愈” ,后人亦称韩昌黎。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幼丧父,兄韩会抚养之。会能文章,对愈有影响。贞元二年( 786),19 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直到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29 岁才在

2、董晋幕府中得到了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36 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就被贬为阳山县令。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韩愈50 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宪宗被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监祭酒、京兆尹、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 岁。有昌黎先生集 。二、了解写作背景琴本是汉民族的古老乐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师旷弹清角 风摧宫室等许多美

3、丽的传说。然而到了“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唐代,琴却遭到世人的冷遇,只有一些失意的文人常听琴、弄琴。琶师也乐意为他们演奏,并请求为之作诗,以留名于世。一千多年前,在我国的唐朝,相传有一个名叫颖的和尚,从印度来到我国,人们尊称他为颖师。颖师演奏古琴十分出名,他的古琴长八尺一寸,用质地优良的古桐木制成,音色非常优美。颖师弹琴的技艺精湛,演奏时有特别的韵味,而且曲目很丰富,远近知名。据说有一个生病的人,躲在床上,听到颖师弹琴的声音,顿然觉得已经病好了,坐了起来,不用再服药了。韩愈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也慕名前来欣赏颖师弹琴。根据诗中的 “湿衣泪滂滂”等句可知,本诗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感叹。他

4、曾几次上奏章剖析政事得失,希望当局能有所警省,从而革除弊端, 励精图治, 结果屡遭贬斥,心中不免有愤激不平之感。喜惧哀乐, 变化倏忽, 百感交集, 莫可名状, 这就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怪不得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三、有感情朗读诗歌,扫清文字障碍昵昵( nì)划(huá)然无根蒂( dì)跻(j)攀泪滂滂( png)丝篁( huáng)遽( j )然喧啾( ji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五千年悠远的文明是由诗歌汇成的一条斑澜的河流, 也是由音乐汇成的

5、河流。 古人喜欢听音乐,孟子就提到齐王好乐, 论语中载“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古乐也美,韩娥的歌声能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秦青放歌能“声振林木,响遏浮云。 ”思来真令人心驰神往。今天,我们就随韩愈一同去领略一位唐代琴者的妙音。.(二 )检查预习:1、韩愈相关的文化知识。韩愈,字,郡望昌黎,世称。唐代家,运动的倡导者。他宦海浮沉,一直不得志。任吏部侍郎时,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动唐宪宗,险被处死。(三 )鉴赏、分析诗歌内容1、本诗是首描写音乐的作品,为什么诗中不谈音乐而是描摩场景呢?教师引导:这是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表现音乐的美妙。音乐本无形、无色、无味,瞬间即逝, 难以把握,具有抽象的特点

6、。 诗人借助通感, 把欣赏音乐过程中产生的综合性体验,用场景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使本来非常复杂、难以描绘的音乐变得目可视,手可触了。2、诗中描摩了哪些场面?表现了音乐怎样的变化?教师引导:场景有(1)儿女私语( 2)勇士赴敌(3)云絮飞扬( 4)众鸟喧啾(5)凤凰高飞( 6)凤凰失势落千丈以上场景表现了音乐由袅袅升起,轻柔细屑而骤然昂扬、激越。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展示了高远阔大的意境,蓦地、百鸟齐鸣、声音细碎,于这喧闹背景中,有高音昂起至极高又迅速向低音滑落,写出了音调的复杂变化,而这变化由于有场景作依托,而有了具象化的表现,我们似乎看到了勇士慨然赴敌的豪迈,看到了凤凰不甘与凡鸟

7、为伍,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后,却还是跌落下来的不幸。3、诗人为何说自己“未省听丝篁”?教师引导: 这不是说诗人不懂得欣赏音乐,而是说自己从未听到过如此美妙的音乐,叹为观止,以此来衬托出颖师技艺的高超,是自谦之辞。5、怎样看待诗人的举动,他为什么不让颖师弹琴了呢?教师引导: 诗人听音乐的过程中“起坐在一旁”即在一旁起坐不宁,这实际上是说音乐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诗人已进入到音乐的境界里去了。这表明了音乐的魅力。而诗人“滂滂”落泪而“止之”是因为颖师的乐曲引发了他“冰炭”置肠的感受,这实际上也是通感。是说明诗人内心情感变化剧烈,一时火热,一时又冰凉,以至于潸然落泪了。6、诗人为何有如此大的情感

8、表现?音乐中具体是哪一部分引发他的情感?教师引导: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为何“江州司马青衫湿”呢?是因为白与歌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情感上有共通之处。而韩愈此时正处在人生的低谷,自然易从音乐中感伤自身的不幸。而音乐中“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这大起大落,正是诗人人生的写照,最能引起诗人的感伤。7、“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用什么手法表现了琴声的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你还能想到哪些诗句有类似手法?试举一例。答案:对比对比的手法能够突出所要表达的琴声的忽高忽低, 抑扬顿挫的特点例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8、“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9、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这句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对比前面诗句,你认为琴师的高超技巧是怎样体现的?答案:表现了听琴者听后的感同身受的思想感情运用通感的修辞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五、拓展阅读:比较欣赏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1、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诗的第二段摹写琵琶女演奏霓裳和六幺,运用比喻写乐曲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2、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也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

10、的形象。如.“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3、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借助奇特的想像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物象,高度赞扬了李凭演奏箜篌的卓越技艺。虽然在诗中也用了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 (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 ),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 ,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4、琵琶行 用现实生活中人们具体可感的声音,比拟各种不同的难以捉摸的音响,把抽象无形的乐音,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 或激越昂扬,或低回呜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如以“急雨”

11、比乐声的粗重沉闷,以“私语”比其幽细圆润,以“珠落玉盘”喻其清脆悦耳,以“鸟语”“泉流”喻其婉转流利,以“银瓶破”、“水浆迸”、“铁骑突”、“刀枪鸣” 形容其高亢雄壮, 等等。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的乐音,就像听了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扬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轻快流畅,表现愉悦的情调,马上又逐渐缓慢,转入幽细以至听不见,似悲恸抽泣;然后,乐曲转为高亢嘹亮,让人联想到金戈铁马的战场,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结尾是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了艺术想象的空间。怎能不叫人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境界里!5、李凭箜篌引 也用了不少比喻, 使诉诸听觉的有声无形的东西,产生了具体生动的实感。如写声音清脆

12、悦耳,像昆山美玉破碎;写声音婉转动人,像凤凰放开歌喉鸣唱;乐曲悲凉凄恻, 叫芙蓉哭泣流泪;乐曲活泼欢快, 叫香兰喜笑颜开。作者以感官的通感来互为比喻,以视觉喻听觉,使音乐变得更为绚丽多彩,既有声,又有形有色。同时,作者注意到用以设比的意象,都能给人们一种特殊的美感,它们的形象,使人喜爱,它们所发出的声音,自然也易令人神往。这就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6、在创作方法的采用上。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明确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强调诗歌要反映民生疾苦。琵琶行正是遵循了这些现实主义创作主张而写成的。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客观描写歌女动作

13、、音调变化、 演奏场景、当时环境。在音乐表现上,它也用生活中常见的形象来比喻、描写,如实地再现琵琶乐声的无比美妙。此外,作者还善于选择和运用语言的声音,用“嘈嘈”“切切”等拟声词直接模拟音乐,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而李凭箜篌引用的却是浪漫主义的方法。李贺继承了楚辞九歌、南朝乐府的传统,并受到李白浪漫主义精神的直接启发,因而诗中多用想像和夸张,从长安城外到长安城内,从地下到天上,作者纵横驰骋,毫无阻碍,他笔下乐声的力量,不仅穿云裂石,而且可驱神使鬼,这样神奇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真使人惊心动魄。7、在表现手法的选择上。 琵琶行主要用正面描写,写琵琶女弹奏前试弦调音是“转轴拨弦”,弹奏时是“低眉

14、信手续续弹” ,弹奏中指法为“拢” 、“捻”、“抹”、“挑”,将结束时指法为“收拨” 、“画”。写乐曲旋律变化是由舒徐流畅到逐渐沉咽,由间歇停顿到激越雄壮,最后是戛然而止。虽然段末也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来点染当时的环境气氛, 描写听者如梦初醒的意态, 从而烘托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 但总体上说侧面描写的成分较少。而李凭箜篌引主要用侧面描写,通过幻想境界的反响,烘托出了箜篌奇异变幻的声音。瞧,天空流云为之停步聆听,湘妃素女为之愁啼哀思;天上紫皇为之扣动心弦,山上神妪为之大大折服; 仙人吴刚为之通宵不眠, 月宫玉兔为之如狂似痴。 如此的音乐演奏效果,怎能不叫人叹服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和

15、箜篌曲调的不同凡响。8、在结构顺序的安排上。 琵琶行就全诗而言,依次写江边闻琵琶、江心听琵琶、听诉身世苦、共鸣感慨多,结构严谨;就音乐描写而言,先写琵琶女调弦动作,然后分两个阶段写她的演奏内容,最后写乐曲收束,层次分明。 李凭箜篌引先渲染乐声产生的艺术效果,用的是“先声夺人”的笔法,再点明李凭在弹奏,只用两句直接描写声音,却着重刻画奇异怪诞的艺术境界,通过客观环境的反响来反衬李凭技术的高妙,意象繁密跳脱。旧唐.书说李贺 “其文思体势, 如崇岩峭壁, 万仞崛起”,形象地点出了李贺诗作结构上的“怪”。9、在表现内容的侧重上。 琵琶行 主要是突出表现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对音乐的精妙描写只是为表现琵琶

16、女服务。因而作者对琵琶乐声的描绘,处处紧扣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感情:“弦弦掩抑声声思” ,是叙述她“平生不得志”的无限哀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是展现她起伏的心潮汹涌澎湃,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是感情又一次的大爆发,最后,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的琴声,表现了琵琶女悲愤欲绝,五脏俱裂的内心。再加上琵琶女自叙悲惨的遭遇身世,怎能不引发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样,不仅暗示了诗的主题,而且升华了诗的内容。李凭箜篌引中则基本上忽视了弹奏者和听者,只用“李凭中国弹箜篌”一句作描写、介绍,主要突出弹奏者的弹奏技艺,描摹乐曲的艺术效果。10、在表达

17、效果上。清人方扶南有一段评论:“白香山江上琵琶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移人、泣鬼,正可看作这两首诗不同表达效果的形象概括。 琵琶行触景生情,因事起意。它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描绘琵琶声,用简洁清晰的景物烘托气氛,而这一切又都围绕着人,围绕着人的情感来写,使眼前景、 耳中声、心头景三者结合,浑然一体,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歌女再次弹奏时,作者把更复杂的环境气氛和人物情态压缩在四句诗中:“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描写音乐,而能与人物情感融汇在一起,因此琵琶行以抒发委婉真切的情感著称,确实能移人性情。李凭箜篌引通过描绘

18、李凭箜篌所创造的离奇幽怪的艺术境界,赞美李凭的高超技巧,也曲折地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写湘妃素女闻声泣下,在早已滴满清泪的斑竹上又洒下点点泪斑,连善于鼓瑟的素女也惆怅万端, 黯然伤情; 乐声不仅感动了山上的神妪,而且使仙人吴刚难以入眠如果说琵琶行中作者的感受,我们也许有过类似的体验,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则需要我们随作者一起去想象。有人说这首诗的描写“幽若神鬼,顽若异类”,一语中的地指出了它的特点,即以描绘幽冷怪诞的意境取胜,可以算得上是惊天地,泣鬼神。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