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堂提升训练筑基达标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1)句读之不知 (2)或师焉,或不焉(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6)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思路解析:本题训练的重点都是生字、难字、多音字、易读错字。答案:(1)读dòu;(2)不fu;(3)传zhuàn;(4)数cù,罟g,洿w;(5)莩pio;(6)豚tún,彘zhì,畜xù。2.指出下列句子中古今同形异义的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2、者。(5)邻国之民不加少。(6)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7)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思路解析:文言文中的同形异义词最容易误以今义释古义,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务必特别重视。对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只能靠平时加强记忆;对于双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则要留意词的结构。文言以单音节词为主,少合成词。所以,遇到双音节词,可考虑它是不是一个词组,而不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轻易地将其断定为一个双音节合成词。当然,判定词语的意义,最根本的还是看具体的语境,不能机械地记住一些教条。答案:(1)学者:文言中是词组,指“探求学问的人”;现在是一个合成词,指“有专门学问的人”。(2)无:古
3、义“无论、不论”;今义否定副词,“不、没有”。(3)众人:在这个句子中,“众人”与“圣人”相对,所以当释为“一般的人、普通的人”。今义为“许多的人”。(4)书:古义“文字”“写字”;今义“书本、书籍”。读:今义是动词,音dú;古义指句子中短暂的停顿,音dòu,同现在的“逗”。(5)加:古义副词,“更、更加”;今义动词,“增加”。(6)直:古义副词,“只是、只不过”;今义形容词,与“曲”相对。耳:本义名词,“耳朵”,文言中假借为虚词,表示限止的语气,“罢了”。走:古义相当现在的“跑”,例如“走马观花”;今义指一般的走路,同文言中的“行”。(7)爱:古义“吝啬、小气”;今义“爱
4、护、热爱”。(8)假:古义同“借”,今义与“真”相对。能:古义“善、善于”,成语“素不相能”;今义助动词“能够”。绝:古义“横渡”;今义“拒绝、断绝”。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3.下面句中的“师”意义全不相同的两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b.吾师道也 不耻相师 或师焉,或不焉c.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彼童子之师 惑而不从师思路解析:“师”字在课文中出现26次,含义和用法变化甚多,概括如下:“老师”讲,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专门技艺人”讲,例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姓
5、”讲,例如“师襄”。“学习、效法”讲,例如“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不耻相师”“从师”讲,例如“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例如“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本题中a项老师。有专门技艺的人。前一个“师”是动词,“以为师”;后一个“师”,姓。b项相同,动词“学习”;从师学习。c项以之为师。老师。从师的。d项都用作名词“老师”。答案:ac4.指出下面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 )a.择师而教之 项伯夜之沛公军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b.古之学者必有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c.君将哀而生之乎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 申之以孝悌之义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思路解析:“之”在课文中出现25次,必须一一弄明它的意义和用法。所谓“用法”,是指它的语法功能而言,一般指它在句中充当什么词,例如动词、代词、助词等。“之”的一般用法概括如下:作代词,有两种情况:a.指代人或事物,例如“择师而教之”(他,第三人称),“君将哀而生之乎”(我,第一人称)。b.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例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助词,有五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例如“古之学者”(的,定语的标志);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师道之不复
7、,可知矣”(可不译);c.表示宾语前置,例如“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d.表示定语后置,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e.音节助词,放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后,凑足音节,无意义,例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作动词,“到”“往”,如“吾欲之南海”。本题中a项代词,他。动词,前往。助词,用于主谓之间。b项都用如助词,助词,定语的标志。助词,宾语前置。音节助词。c项代词,我。助词,定语后置。代词,他们。d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主谓词组“人之无惑”作动词“欲”的宾语。代词,这。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寡人之于国”相当主谓词组。答案:a5.下面句中的“其”,
8、全都用作副词的一组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b.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可怪也欤。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欲加之罪,其无辞乎。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思路解析:“其”在课文中出现17次。“其”的一般用法概括如下:作代词,有三种情况,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b.复指,作主语,例如“古之圣人
9、,其出人也远矣”(他们);c.作定语,例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他们的)。作语气副词,有四种情况:a.表猜测,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b.表惊叹,例如“其可怪也欤”(真是);c.表祈使,例如“国虽小,犹不危之也,君其勿忧”;d.表反问,例如“国无主,其能久乎”。 本题中a项全用作代词,他;那些;他们,复指“古之圣人”。b项代词,其中;副词,表反问语气,同“岂”,难道;代词,他们的。c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惊叹的语气;代词,他们。d项全用作副词,表揣测问的语气,同“岂”,大概、也许;副词,表反问的语气,同“岂”,难道;
10、表祈使的语气,希望。答案:d综合应用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8题。 嗟夫!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和相同,和不同 b.和不同,和相同c.和不同,和也不同 d.和相同,和也相同8.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 学)c.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d.沛公今欲何至(鸿门宴)6.思路解析:a项“之”是结构助词,位于主语“师道”和
12、谓语“不传”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b项“之”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c项“之”也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之”是人称代词,代“其子”。a、b、c三项均为结构助词,只是所起的作用不同,而d项是代词。答案:d7.思路解析:句中“道”是“风尚”的意思,句中“道”是“道理”的意思,句中“所以”意为“的原因”,句中“所以”意为“用来”。答案:c8.思路解析:a项,“未之有也”,这是一个否定句,代词“之”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b项,“利”和“强”是形容词充当定语,其中心语分别是“爪牙”“筋骨”,这句话中的“之”是一个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厌”充
13、当动词“有”的前置宾语。d项,疑问代词“何”是动词“至”的前置宾语。答案:b(二)2010天津高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3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
14、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 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
15、:“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囊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行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以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
16、:“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治剑服 治:备办。趋 趋:小步快走。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于前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甚矣,汝之不惠而见王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与见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11.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
17、后试”a. b. c. d.1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不是庶人之剑。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_。(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_。(3)夫子休,就舍待命。_。9.思路解析:实词理解一定要联系具体语境。a项“谋”的相关语境
18、是:文王好剑误国,导致国家衰败太子为之担忧。从“太子悝患之”这句话可以判断,a项的解释是错误的。“谋”应解释为“图谋”。答案:a10.思路解析:a项“于”,上句为介词“在”,下句为介词“到”。b项“之”,上句为代词,代指事;下句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项“而”,都是表修饰的连词。d项“与”,上句为介词“和”,下句为动词“亲附、亲近”。答案:c11.思路解析:解析此题要扣住题干中“直接”二字,这是解题的关键。是“左右”向太子推荐庄子时所说的话。主要是太子的行为,“庄子弗受”是指庄子不受千金,也不能体现庄子的言行机智。答案:d12.思路解析:a项,“奔走千里锐不可当”错;
19、c项“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而不是天子之剑”错;d项,“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错。答案:b13.思路解析:(1)句是一个判断句,“者也”是一个典型的判断结构,“者”应译为“的原因”。(2)句“何求”是宾语前置,翻译时要注意。(3)要注意“休”和“就”两个实词的翻译。答案:(1)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2)在赵国想要什么而得不到呢!(3)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二、语言运用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_。(2)不拘于时,学于余。_。思路解析:注意文言文翻译中的“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译文要做到“信、达、雅”。“达”是指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文言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