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远萍教案比赛_第1页
凌远萍教案比赛_第2页
凌远萍教案比赛_第3页
凌远萍教案比赛_第4页
凌远萍教案比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那树教学设计教案背景语文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的如火如荼,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刀,弊在毒害一批批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利在教学资源丰富,给我们老师备课带来极大的方便,有利教学,既可以进行教学理念的沟通,又可以获取更多专业知识。面临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对树的特点、形体、习性很熟悉,很多学生从小与树为伴,也有很深的感情,因而,从学生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知难而进,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1、面向学生:九年级学生(快班) 2、课时:1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2)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教学课题那树教材分

2、析那树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写的一篇散文,文章文质兼美、意蕴含蓄而深刻。它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的浓厚感情和对它最终被伐的深切痛惜,表达了对都市文明发展利弊和深层思考,对人与自然的感慨和忧虑。文章采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积累“佝偻、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星临万户”等词语。 2. 学习文章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体悟词句间流露的情感。3. 在语言品味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3、。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默读、跳读、精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2. 通过对课文中富有表现力语言的细致揣摩,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1 / 11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发展。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那树的价值、品质及其命运,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激愤的情感。2. 赏析文中含蓄、深沉的语言及细节描写,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难点: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情景导入法 讨论点拨法 品读法 延伸拓展法教学资源音频、视频、ppt课件、幻灯片 教学活

4、动过程教学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网络播放一段3·11日本大地震现场:海啸侵袭居民区视频(学生谈感受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入题:每当我们看到参天的大树被砍伐,成群的野羊被追杀,大批的鸟儿被迫迁徙 我们是否想到生活在自然界里的任何生物都有情感,它们也有痛苦,也有感情,也有生存的权利,但是人们往往在发展自已的文明的时候忽略了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使自然成为发展的牺牲,即使是一棵老树也难逃人类的伤害。你是否听到有隐约的呻吟,是那树(板书题目)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一)初读,感受语言美。 1.(学生边自由朗读,边标记本文的生字和生词,初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美)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5、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倒坍( )虬须( )引颈受戮( )周道如砥( ) 踝骨( )佝偻( )( )(2)根据意思写词语A、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B、倒塌。( )C、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E、原意是用来形容周朝的政治清明,平均如一。文中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F、卷曲的胡子。文中指树根。( )G、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F、星星光临到千家万户,即每家每户都能看到星星。( )(3)走进作者:( 写作背景:(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培养能力)(二)再读课题,感受“那树”的命运。1.议一议,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课题,能够读出那树高尚的品格及悲惨的的命运?(惊叹

6、、赞叹、悲痛)(1)用赞叹的语气朗读,原因:有功德、守护神、无私奉献精神、忍辱负重品性。(2)用悲痛的语气朗读,原因: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最后因树干撞死了人而被人类砍伐。(学生畅所欲言)2.读一读,学生带着各种感情读题。(三)三读,整体感知1.配乐朗读( )2.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小结:(记叙了一棵老树被人类无情杀戮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才对大树深沉情感和它最终被伐的深切痛惜)三、精读美文,重点赏析1.分组有感情朗读课文,并有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旁边写好感受。2.你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说说你喜欢的理由。3.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多媒体显示:(1)柏油

7、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2)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咬”“骨粉”“呻吟”这几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从课文中再找出几个类似的词语进行口味。)(3)文章多次引用传说,“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有何作用?明确:(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

8、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这里写出了人的残忍无情,写出了树的悲惨无奈,流露了作者对人类行为的气愤,对老树的深切同情。“咬、嚼碎、白森森、骨粉”表现了人的残忍无情,“呻吟”表现了树的痛苦无奈。(3)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4. 探究主旨1.出示问题(多媒体显示)那树是无辜的,他只想幸福而快乐的绿着,奉献着,现代文明的车轮却无情地碾碎了他生命的绿色。王鼎均先生借一棵树的生命悲剧交给了读者一份沉重的思考,读完那树这篇文章我们又该思考些什么呢?生:A.我们应该

9、爱护树木,爱护森林。B.我们人类应该反省自己对大自然的伤害行为。2.又出示问题(多媒体显示)在人类发展迅猛向前的脚步中,遭遇这种不幸的又何止是一棵树?老树的呻吟不正是大地母亲的呻吟吗?同学们认为在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我们该怎样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呢?生:A.不破坏,不伤害。B.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小结: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本文的主旨。四、延伸阅读,升华主题幻灯展示:“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绕上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想一想,谈一谈,写一写,读一读)1.阅读网络作文,蚂蚁与大树对话谈一谈感觉(2. 想象“

10、依依不舍”的场面,写一写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展示)多媒体展示老师的感觉:我是一只蚂蚁,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大树伯伯身躯里,可是有一天,大树伯伯通知我们在两天内必须搬迁。为什么我们要背井离乡?难道是我们在大树伯伯的破坏,使得他生气异常吗?我问大树伯伯:“为什么要让我们走,难道你就舍得让我流浪?”大树伯伯惆怅的说:“因为我要死了,人类要把我的身子做成家具。”我问:“人类是什么?”大树伯伯说:“人类是一个狠可恶的生物,他们是一群掠食者、剥削者。”原来这就是人类,我第一次知道人类。“但是能不能不走?”我哭着说,我舍不得苍劲的大树伯伯,没有了你,我就不能躺在叶子上晒太阳,我们就面临

11、着风吹云淋。(学生有感情读一读,体验蚂蚁与大树难以分离之情)五、课堂小结: 我们可以把这节课对文明与自然的思考写下来。同学们,人类是善于思考的,充满智慧的,我们希望我们人类能够找到一条万全之策,让人类的文明之花在充满生机的绿色星球上绚烂开放。六、布置作业1假如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地倒下,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要说? 2上网浏览环境与发展相关信息,了解科学的发展观。附:板书设计那树 王鼎钧 人 和谐共处 树 喜欢利用 庇护奉献 抱怨嫌弃 忍辱负重 毁灭遗忘 引颈受戮教学反思运用互联网进行语文教学之反思1、此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性和组织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老师在课

12、堂上引导学生相互问答,适时点拨,整个过程我们感觉到实而不死,活而不乱。如教师看到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并不强行进行下个环节,而是发动学生再次讨论;又如延伸阅读环节中通过网络作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课堂进入生活,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谈感受。引起学生和老师共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使学生有据可依,学得扎实,悟出道理。      2此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自由交流,采用主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气氛显得热烈,破除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材的“介绍人”

13、,我们要相信学生,多给学生探索的学习机会,他们才能发挥出惊人潜能。      3、此课抓住课文知识与人文因素的联络点,通过朗读,交流,讨论,谈体会,听读课文,看图来深化了学生,使学生增强了爱护自然的意识。这正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同时做到了图文并茂,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箭双雕,其不美哉?         5、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欣赏”的教学过程。教学大纲也强调背诵,强调语言的积累。再说,学好语文在于听、说、读、写。读是四个重要环节之一,此课采用的自由读,听读,学生齐读等多种形式,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这点我们语文老师以后借鉴。 6.学生讨论问题不积极,课堂教学不活跃.造成问题的原因是有二:一是学生基础不扎实,预习不充分;二问题设置难度大,问题设计要科学,合理,切合学生的实际。7.只是在精读美文的环节中,注重赏析却忽略了朗读指导,存在走过场的问题,还须改正。总之,此课老师关注的不是一个教案,而是关注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