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针灸结合治疗带状疱疹68例_第1页
中药针灸结合治疗带状疱疹68例_第2页
中药针灸结合治疗带状疱疹68例_第3页
中药针灸结合治疗带状疱疹68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药、针灸结合治疗带状疱疹68例【关键词】 皮肤针;围针;火罐;中药;带状疱疹笔者自2005年10月-2010年6月,采用中药内服,结合围针、皮肤针叩刺后拔火罐治疗带状疱疹6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8例中,男33例,女35例;年龄2040岁38例,60岁以上15例;病程23天37例,1周以上16例,10天以上5例。疱疹位于胸胁部27例,腹部17例,背部13例,肩部8例,颜面部3例。1.2 治疗方法1.2.1 中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柴胡12g,栀子15g,黄芩12g,生地15g,当归15g,前仁12g,泽泻12g,木通12g,胆草15g,甘草3g。发于胸胁

2、部加玄胡12g,川楝子12g;发于腹部加苍术12g,牛膝12g;发于肩背部加蒲公英15g,大青叶15g;发于颜面部加野菊花15g,牛蒡子15g。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3次口服。1.2.2 针灸、拔罐 (1) 局部围针:在疱疹连结成块(成片)的周围,皮肤消毒后,用1寸毫针沿皮刺向成块疱疹的中心,每针相距12寸左右,以泻法取得针感后,留针20min。(2)体针取穴: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发于胸胁加期门,发于腹部加内关,发于肩部加大椎,发于背部加肝俞,发于颜面部加外关。针用泻法,留针20min。(3) 皮肤针、拔火罐:经过局部围针和体针治疗,取针后,以皮肤针在疱疹连结成块处,从神经根处向外叩刺,

3、以患者自觉痛感稍减或微痒舒适为度。疱疹破裂后,再以闪火法在局部拔罐,使疱液尽出。1.3 治疗结果1.3.1 疗效标准 疱疹完全消失,疼痛完全消失为治愈;疱疹大部分消失,疼痛大减为显效;疱疹部分消失,疼痛有所减轻为有效;疱疹无减少或增多,疼痛无缓解为无效。1.3.2 治疗结果 68例均治愈。其中3天以内痊愈者32例,5天以内痊愈者27例,7天以内痊愈者9例。2 典型病例患者,女,72岁。2009年10月15日初诊。患者于感冒2天后突发右侧胸胁部疱疹,沿神经排列,成簇,并有米粒大小水疱,疼痛剧烈,近衣被尤甚,夜不能寐。在门诊经病毒唑输液治疗2天无效而来我科就诊。就诊时痛苦面容,呻吟不断,舌红苔黄腻

4、,脉弦。用上法,先局部围针,体针取穴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阴陵泉、期门,泻法,留针20min。取针后,再用皮肤针沿神经分布,由根部向外叩刺,疱疹破裂后,拔罐,以消毒棉球擦干疱液,同时,内服中药:龙胆草15g,柴胡12g,栀子15g,黄芩12g,生地12g,当归15g,泽泻15g,前仁12g,木通12g,苍术15g,玄胡15g,川楝子15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次日复诊,已无疱液,疱疹结痂,疼痛大减。停用火罐,继用前法,3日痊愈。随访6个月,无后遗神经痛。3 体会本病多由肝气郁结化火,邪客肝、胆两经,或脾、胃两经湿热内蕴,外溢肌肤,营卫壅滞,发为疱疹。故宜清肝火、利湿热,龙胆泻肝汤为首选方剂。龙胆草大苦大寒,为泻肝火、利湿热主药,黄芩、栀子协同,则清热解毒之力更强,配泽泻、苍术、前仁、木通共奏清热利湿之功,使湿热从水道排出。肝经郁热,易耗伤阴血,加重疼痛,当归、生地养阴活血,为固本而设,玄胡、川楝子行气止痛是治标之举。再以柴胡疏肝理气解郁,引诸药入肝胆。故全方清肝火、利湿热,行气活血止痛之力颇强。同时,局部围针和皮肤针叩刺可调和患处气血、消炎止痛,体针取穴清热解毒利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