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热的冷思考-汪忠201211_第1页
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热的冷思考-汪忠201211_第2页
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热的冷思考-汪忠201211_第3页
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热的冷思考-汪忠201211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参评论文 湖南省2012年教育技术论文评选活动 汪忠(phoneQQ:3295185)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热的冷思考南县一中 汪忠摘要:课程整合理念进驻校园,深入课堂的的各个环节,优化了教与学的行为,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最近几年在各地区学校开展的课改主题,也都以课程整合为导向,掀起了课程整合热。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我也看到课程整合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弊端,降低了效率,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育信息化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来源于英文词汇“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IT在当今社会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中经常

2、提及,诸如:IT时代、IT经济、IT产业、IT精英、IT技术、IT人才、IT专业等。信息技术目前有几种定义,中学课程中信息技术主要指:利用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获取、传递、存储、加工处理、显示和应用信息的相关技术。二、什么是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将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课程整合的教育信息化课程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高效课堂,不及提高了学生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也培养学生学习掌握

3、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力图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为主线,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问题融入到一系列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学习、体验、实践以及反思等过程,加深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与体会,并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评价活动,强调合作学习以及学生独立思考与自我反思的能力。希望通过这些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学习者既能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又能领悟其内涵考虑到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际需要。三、为什么需要整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

4、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制定和实施规划,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国家高瞻远瞩从战略高地角度竖立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法和目标,落实到我们中学课堂就是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多种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改变改善了我们传统的学习,生活方法。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做为教育的执行者,我们教师更需要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学习新

5、技术,掌握新技术,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著名的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中巨大的变化,所以教育技术也应该与时俱进,比如你不能再用老旧时的算盘教学生算数,现在的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后的数学教学用具更直观、可行、高效,比如用电子白板、几何画板等,再比如化学的仿真实验室也使得很多实验成为可能。高效的新技术必然会淘汰陈旧低效的老技术,如计算器淘汰算盘,手机淘汰BP机,光盘淘汰磁盘,数码相机淘汰柯达胶片相机。著名的教育学家约翰·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的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在

6、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而我们学的课程整合就是要打破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内容为主线的模式,充分设计课程内容模似现实生活环境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再是以前单纯的教和枯燥的学,而是以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优化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信息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有交流互动,有合作探究,有评价和反馈。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强化了学生主体的参与地位,所接受的知识也必将是深刻难忘的。四、课程整合的冷思考课程整合理念进驻校园,深入课堂的的各个环节,优化了教与学的行为,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最近几年在各地区学校开

7、展的课改主题,也都以课程整合为导向,掀起了课程整合热。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我也看到课程整合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弊端,降低了效率,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没有课件就不是课程整合?为了上一堂公共课,很多教师要花上好几天,有些可能要长达一周以上的时间用来搜集素材,制作课件,试讲测评,修改课件。还需要准备相应的教案、学案、课程设计等资料。还有些教师更是沉迷于制作精美的课件,颜色搭配,音乐配置,文字艺术处理等。轻轻地问一声,教师你累不累?有许多教师认为课程整合的新课堂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是必须的。我认为这是课程整合的过度认知,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拿来主义,网络上大量现成的课件,可以简单处理一下,就可以用于自己

8、的课堂。即便不会电脑技术处理课件也没关系,自己读透理解课件,取其适自己课堂的部分内容,融入自己课堂上,其它内容可以不讲跳过。有些课也并不是非得课件不可的,比如展示化学课的无素周期表,每个同学教材里都有,你不必非得用课件来展示它;比如绘制一个正弦函数图像,在课堂上即时地在黑板上手绘效果并不比你用课件展示差;比如美术欣赏课,你不必把大量搜集来的精美图片制作成一个课件,就用看图软件展示也是可以的。也使得很多经验非富的老师不敢上公开课。,教师到底是做全材还是专材?课程整合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新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提高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大量的信息技术能力。现在的课程整合热,大大的放大了课程整合环节

9、的设置,师生交流互动的设置,还让部分教师走上迷恋课件的歧途。1,硬件设备的支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最基本的现在信息技术设备难以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传统教学设备一般都是幻灯、投影,电视,实物器材,课堂知识展示模式机械单一呆板。学校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多媒体教室,有条件的可以配备平板电脑,电子白板等先进教学用具让这些器材进入课堂,为实现现代高效课堂授课提供了必要的设备基础。2,教师专业能力的综合提高。做为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掌握多样的计算机技术,懂得用多种计算机技术表达课程内容,并且还需要撑握部分跨学科的知识,不要求你精通,但必须懂得基本的知识。比如课件的美工方面需要一些美术知识,摄像摄影知识,编辑表

10、述能力,沟通技能等,能胜任学科整合的强力技术保障。做为学科的教师则需要精通专业知结构,可以熟练地运用多种思维表述一个问题解决方法,还需要懂得一些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整合的过程中才能完美地融合,实现高效生动的课堂内容呈现。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

11、动中重要的一环。4,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正为这种协作学习

12、提供了很好的平台。5,由于学科教学内容特点的不同,整合针对不同的科目融合的深度广度模式不同。文科课目内容偏向于记忆类知识点,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共享,优质资源的筛选,劣质资源的剔除。比如同一幅清明河上图,如果图像压缩过高就会降代课堂视觉效果。理科课目内容偏向于培育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则需要巧用教学工具,合理设置课堂,重点难点不易理解的可以用仿真实验操作演示,如运用数学的几何画板,物理化学的仿真实验室进和课堂教学。体育课一些动作的讲解教师不方便实时示范时则可以运用动画或视频播放,利用软件的功能实现动作的分解回放重复,达到强化教学内容。美术课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共享的特点参阅名家作品,深度了解各位名家作品的画作特点画作技巧。总之课程整合不要流于形式,成为简单的制作多媒体课件,而是需要教师深刻专钻教材,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多样丰富的表现形式合理设计课程,激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