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应激创伤后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分析_第1页
急性应激创伤后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分析_第2页
急性应激创伤后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分析_第3页
急性应激创伤后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分析_第4页
急性应激创伤后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急性应激创伤后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分析    范先英【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应激创伤后大鼠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共计64只采用左后肢截肢法建立急性应激模型,在建模后不同时间点(截肢前、0min、3min、10min、30min、45min、60min、90min);采用肢体ii导联心电图观察记录大鼠心率、pr间期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等指标水平,并对室性心律失进行评分。采用he染色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心肌细胞形态结构变化情况。结果:截肢后3min时心率较截肢前明显增加(p<0.05)。截肢后有28只大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评

2、分在0.8-1.4分之间。急性创伤应激发生早期qtc间期呈现出缩短后延长的变化,且在早期阶段更加明显。截肢后,大鼠心肌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结论:急性应激创伤后早期多会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而qtc间期变化可能是室性心律失常一个有效的观测指标。【关键词】心律失常;急性应激;创伤;qt间期r749   a    1672-3783(2020)02-0071-02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车祸或者建筑事故所导致的创伤事件明显增多,导致急性创伤性应激发生率也随之不断提高。过度的应激反应会导致机体的心肌细胞发生损伤,导致其结构和功能发生

3、紊乱,进而引发恶性心律失常等各类心血管疾病发生1。近年来有研究显示,急性应激(as)除了能够导致心动过速、房颤、室颤等情况外,还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发生2。本次研究将通过建立急性应激创伤模型,观察创伤发生后不同时间段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探讨急性应激创伤后患者心电图的变化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探讨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以期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本次研究采用spf级雄性sd大鼠共计64只,培养环境为室温(22±3),昼夜光照12h交替,相对湿度为70%。大鼠周龄为6-8周龄,体重为280±20g。1.2实验试剂研究应用试剂包括:10甲醛固

4、定液、10%福尔马林、1%盐酸酒精、苏木素、二甲苯、10%水合氯醛等。1.3主要实验仪器研究所用仪器包括:心电图仪、针灸针电极、骨科手术器械不锈钢老虎钳、倒置光学显微镜、电磁炉、4/-20冰箱等。1.4实验方法1.4.1建立急性应激动物模型取研究所选大鼠,腹腔注射10%的水合氯醛3ml/kg,麻醉后将大鼠仰卧位固定在动物实验板上。采用普通单道心电图仪对大鼠ii导联心电图进行记录,记录设定速度为25mm/s,电压为1mv/mm。待心电图波形稳定后,在大鼠的左侧腹股沟处将皮肤切开,将股动脉、股静脉游离,然后对腹腔壁的浅动、静脉和其他分支进行结扎。在大鼠膝关节上1.0-1.2cm处将除了股静脉、动脉

5、以外的所有结构均切断、止血,再将股静脉、动脉剪断,建立大鼠左后肢截肢创伤应激模型。1.4.2心电图记录与测量在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大鼠ii导联心电图,记录时间点分别为截肢前、截肢过程中、截肢后3min、10min、30min、45min、60min和90min,观察记录大鼠的心率、pr间期和急性应激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参考ravingerova等方法行va评分,评分在0-6分之间,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心律失常越严重。1.4.3心室肌组织检测按照研究设计好的不同时间点,每次取8只大鼠进行解剖。解剖时先去掉大鼠前胸皮毛,消毒后逐层将大鼠胸部切开,暴露心臟,结扎动脉后将心脏取出,立即放入10%福尔

6、马林中固定24h。第二日将左右心房、心室分离,取左室游离壁心肌组织,然后再次置入到10%福尔马林内,制备组织蜡块。采用he染色法对大鼠心肌组织进行染色,将制备好的样本切片放置在倒置光学照相显微镜下,观察大鼠心室肌细胞横纵切面的心肌细胞结构,并在20x和40x物镜下拍照。1.5统计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各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检验,计数资料数据以率(%)表示,两组比较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截肢前后大鼠心率变化截肢前,大鼠平均心率约为358.38±17.57次/分,

7、截肢后3min时心率达到峰值,为391.49±25.38*次/分(p<0.05),随后心率逐渐恢复,见表1。2.2截止前后大鼠心电图情况与截肢前相比,截肢后大鼠的qt和qtc间期开始出现缩短,且在截肢后3min时qt间期和qtc间期的缩短更加明显(p<0.05),随后开始逐渐延长。大鼠在截肢10min时,其qt间期和qtc间期延长最为明显(p<0.05),随后逐渐恢复正常,见表2。2.3va发生情况及va评分在大鼠截肢后,共计有28只大鼠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且主要为室性早搏(pvb)和事项心动过速(vt),心律失常平均持续时间约为30.39±27.61min

8、,且截肢后大鼠各时段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存在统计差异(p0.05),见表3。2.4心肌细胞病理学改变截肢后,不同时间点大鼠心肌细胞结构与截肢前无明显的变化,在高倍镜下可见走势与心肌纤维长轴一致的肌丝,见图1。3 讨论急性应激不仅能够导致多种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还与心源性猝死有着密切的关系。相关研究认为急性应激导致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可能为3:应激反应会对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活动传导造成影响,进而涉及到自主神经细胞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系统。单次持久应激或者是过度应激均可刺激hpa系统,增强机体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性,儿茶酚胺的释放量大幅增加,导致心肌细胞负极不均,诱

9、发冠状动脉痉挛,进而加重了心肌缺血情况,导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长时间持续性的肾上激素分泌会激活-肾上腺素受体,进而降低了线粒体抗氧化防御反应,活性氧大量释放到胞质内,导致ryr亚基间偶联,引起肌质网ca2+泄露,导致心律失常前ca2+波4。本次研究结果可见,截肢后大量大鼠发生心律失常,且多发与截肢后0-3min这个时间段,其可能与qtc间期缩短有关。qt间期作为心室复极情况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其间期延长也是qtc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次研究结果可见,截肢后大鼠的qtc间期呈现出先缩短后延长的特点,在截肢3min时qtc间期缩短最为明显,而在截肢10min时qtc间期延长至最长,表明急性应激

10、刺激发生后,心室的异常复极可能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基础。而qt间期的缩短则反映出心肌细胞膜离子流的改变和失衡,也进一步导致心肌动作电位和不应期缩短。另外,本次研究采用he染色法观察应激刺激后大鼠心肌细胞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情况,可见截肢后大鼠的心肌细胞结构较截肢前无明显的变化。4 结论急性应激创伤后,大鼠的心率会明显增快,qtc间期发生先缩短后延长的时间变化。室性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应激创伤后早期,而qtc间期变化可能是室性心律失常一个有效的观测指标。参考文献1 王天潇,宗刚军.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心血管疾病j.心脏杂志,2013,21(5):613-615.2 刘蜜,徐菲菲,陶天琪,等.内质网应激相关凋亡参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心肌损伤的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5,31(10):1805-1805.3 赵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