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简答题_第1页
人际关系简答题_第2页
人际关系简答题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 答:(1)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 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 动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 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 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2)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另一理论任务是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 国情,经过“选择 - 提取 - 中国化”的途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 际关系心理学体系。2、简述人际关系

2、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答:(1)正确处理人际关系(2)有效调整人际关系(3)不断改善人际关系(4)建立和发展新型人际关系,这是人际关系的根本任务(5)纠正畸形人际关系,减少人际冲突、人际内耗,增强群体凝聚力3、为什么说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答:(1)一定的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2)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3)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决定的。(4)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4、简述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答:(1)有利于促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3)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4

3、)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1、简述莱维特的人际沟通网络模式 答:莱维特为了探讨人际关系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 对正式群体中各个成员 的 沟通网络进行了实验研究,他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沟通网络模式:( 1) 圆形传递:这个模式没有核心,信息传递过程成员间处于平等距离( 2) 轮式传递:这种沟通模式是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 3) 链式传递:在这个模式中信息一个接着一个地传递。( 4) Y式传递:这个沟通模式的特点是先进链式传递,然后发生变化。一般来说, 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 应采取轮式传递的交往模式; 要发挥个体 的

4、创造性、提高积极性,应采用圆式传递。2、简述戴维斯所发现的非正式群体的人际交往模式3、答:戴维斯对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交往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他发现在非正式群体 的人际关系中存在着四种交往模式:( 1) 单线型:单线型的传递方式是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 2) 集中型:集中型的传播方式是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这 是一种藤工的沟通传递。(3) 偶然型: 偶然型的传播方式是按偶然的机会来传播信息, 有些人未接受到信息, 与人体的交际面有关。( 4) 流言型:流言型的传播方式是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4、简述人际关系的结构5、答:一般说来,

5、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1) 生活型:以共同生活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 2) 劳动型:以共同工作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 3) 休息型:以共同休息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 4) 学习型:以共同学习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 5) 活动型:以共同生活动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6、简述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答: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为象征性交往理论。是心理学家米德创立的。符号相互作用论 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 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具体地说,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1) 它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

6、本分析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 2) 主要研究的是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 3) 提出一个人际交往的公式: 刺激 符号的意义反应, 并由此提出其象征性交往的模式图。如何理解修茨的人际特质理论?答:修茨的人际特质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这种需 要是与别人建立心理相容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内在动力。人们有 三种不同类型的需要,构成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人际关系。这三类需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如下:( 1) 包容的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希望和他们交往、交际,有与别人建立并维护良 好的人际关系的愿望。如果包容需要

7、强烈,则行为主动、积极、喜欢与别人交 往。( 2) 控制的需求:这种需要表现为在权力上有要求控制别人的愿望。如果只有控制 需求,感情需求和包容需要,就必然争权夺利,使人厌恶,从而造成人际关系 紧张。( 3) 感情的需求:这种需求表现为在爱情和友谊上同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 望。如果包容和感情需求强烈,就会处处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尊重别人,在 人际关系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8、简述弗罗姆的期望理论。答: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 1964 年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来的,这是 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程度,及其所获得的最终报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中 人们通过选择合适的行为,从而达到最终的

8、奖酬目标的理论。其理论要点如下:( 1) 激励水平取决于行为的期望与行为的效价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如下:激励水平 =期望值 * 效价(2)这个理论认为影响激励的因素除期望值与效价外,还有关联性(指工作绩效和所 得报酬之间的关系) ,报酬、能力和个人选择的特定行为方式等因素。9、简述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答: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它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亚当斯把人的社会活动看作是以自己的潜能同社会交换的过程。这一过程以个人期待公平结果为前提。期待公平是个人内部愿望,他人的情况常是个人确定公平标准的依据之一。当个体发现自己付出多

9、获得少,或者获得多付出少时,就会体验到心理上的紧张感,就会对自己的努力与由此工 作而得到的报酬之比。 同其他人的投入与结果之比相等时, 就显得公平, 否则就不公平。10、简述轮式传递沟通模式及其优缺点。答:这种沟通模式以一个成员或作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 优点是解决问题的速度快,领导得能发挥作用,沟通中其成员判断的正确性高。 缺点是各个成员的积极性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因此整个群体士气低。11、简述链式传递沟通模式及其优缺点。答:这种模式中信息一个接着一个地传递。优点:解决问题的速度快,领导者效能显著,正确性高 缺点:成员士气低,成员的反应是被动做出的。12、简述霍妮划分的人际关系类

10、型答:霍妮根据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氢人们相五作用形成的人际关系分为三种类型:1) 逊顺型。特征是“朝向他人”2) 进取型:特征是“对抗他人”3) 分离型:特征是“疏离他人”。这种人在交往中往往被动的。这是一种自人中心主义的表现。这种人往往自命清高,易造空虚、孤独的心境。第三章 态度及其转变1、简述态度的功能 答:态度的功能:( 1) 顺应功能:社会态度能促使个体把活动指向有助于达到自己目的的事物上去, 以保持与环境的平衡关系。人能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2) 认识功能:一般人容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与自己的人际关系。( 3) 防御功能:态度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动机能促使个体增强

11、对挫折的忍受力。( 4) 调节功能:态度能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并作为个性的一部分而 存在,调节着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调节着与他人的交往。2、简述学习理论关于态度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主要观点 答:心理学家伯恩·克劳雷和斯台茨等首先把学习理论应用在态度的研究中,他们认为 态度是有条件反射塑造的。具体地说:( 1) 多次环境刺激引起情绪反应( 2) 由奖励、赞赏或社会承认所促进的心理倾向多半能持续下去,对个体的态度或 行为是一种积极强化。( 3) 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模仿其他人行为。( 4) 一种态度的发展可能间接来自于其他态度的情绪联系。3、简述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条件 答:态度的形

12、成和发展,与下列几个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 1) 个体的需要。态度是在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 个体的经验。态度是在社会生活经验逐步积累中形成的,直接经验以及与之相 关的观念是其重要的源泉。( 3) 交往的对象、性质。态度是在与交往对象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交往的 性质也影响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4) 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活动倾向和态度倾 向。4、简述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 答: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就个体而言, 可以把态度形成和发 展的心理过程看成是个体社会变化的过程, 即个体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 这个过

13、程是通 过两步来实现的。( 1) 内化。人们接受社会的行为规范而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内在尺度,用这个标准 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尽量与社会保持一致,与大多数人形成 共同的态度和价值观。内化多属态度的认知部分,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内部心理 基础。( 2) 同化。在交往中人们总是以其他社会角色的态度、意见、观点、行为作为参照 系来指导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化多属于态度的情感成分,它是人际关系 得以建立的直接推动力。5、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的,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 1) 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认知无关、认知协调、认知不协调。 (

14、2) 这个理论认为,各个认知元素之间的失调程度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失调程度 =(不一致的认知数 *重要性) / (协调的认知数 *重要性)( 3) 人们会由于失调而体验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个体一般采取自我辩护的过 程以减少或消除这种不协调。具体方法是:改变认知、增加认知、改变重要性。( 4) 当人们面临多种可能选择时,会产生认知不协调的情况。要减少这种不协调, 可以采取重新评价选择对象的方法。 (如减少未中选对象的吸引力, 增加中选对 象的吸引力,于是可以得到一种心理平衡)6、简述态度转变的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强化理论是心理学家霍夫兰德和凯莱在 1953 年根据行为主义观点提出的态度

15、转变 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 度就是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态度更趋向于接近或回避一个确定的人、物、 群体或观点等。在一定条件下,劝导性沟通可以诱使一个人改变自己的态度, 这种改变就像改变行驶习惯一样,其中必定有某种强化因素参与其中,通常采 取报酬、奖赏形式和对于不愉快刺激的回避方式来强化。(2)个体面对的强化物所要求的态度和其本人的态度不同时,就会产生心理矛盾。这 种态度的改变程度依赖于强化物提供的诱因。当诱因的强化大于原有态度的强 化时,就会产生态度的转变。在这一方面,大多数人都把社会赞同当作一种强 化物来使用。7、如何理解态度的概念? 答: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观

16、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 倾向。对态度的概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1) 态度只是一种心理倾向,并非指行为本身( 2) 态度具有对象性( 3) 态度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 4) 态度具有组织性和结构性( 5) 态度具有经验性第四章:行动和态度1、简述认知之间的关系 答:认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认知无关、认知间协调和认知失调。 ( 1) 认知无关:认知无关描了一个个认知之间的大部分关系。人知无关简单地说就 是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没有关系。( 2) 认知间协调:如果一个认知能推另一个认知,这两个认知就是协调的。( 3) 认知失调: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即从一个认知能推断出另

17、一个 对立的认知,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是认知失调。2、简述认知失调程度的影响因素 答:影响认知失调程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 1) 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如你发现自己排队去买一 张武打片的票,比你的同学帮你买,上你陪他一起去看失调的程度要大。( 2) 失调程序随着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如,你买的电影票所在的影院设 备很差,而且你买的座位排号也差的时候,失调程度会增加。因此,失调直接 与差异性认知数目成正比,认知数目增加,失调程度也增加。( 3) 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如,和你一起去看的是你的好 朋友,或者这个武打片是很流行的一个大片,那么你的

18、失调程度会减少。这些 协调性认知数目越多,失调程度越小。( 4) 失调程序还必须考虑各个认知的重要性。有一些认知很重要,如,明天如果要 考试,还有好几章内容安排在晚上复习,那么认知失调会增加。因此,失调程 度必须由个体根据它们的重要性来加权。3、简述减少认知失调可以采用的方法 答:费斯汀格认为,人们会由于失调而体会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这样便产生了想 要减少或消除这种压力的动机。根据影响认知失调程度的因素,通常人们减少失调的办 法有以下三种:( 1) 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互相矛盾,我们便简单地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和 其他一个相一致。如,该同学认为,票买了就算了,最多晚上开个夜车复习, 这

19、样心理就会好受一些。( 2) 增加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一个或 多个协调性认知减少。 如,该同学认为反正寝室里好向个同学也买了一起去看, 那么认知失调就会减少一些。( 3) 改变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对失调的影响必须根据它们的重要笥来 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如,该同学可以认为,明 天的考试只是小考试,不计入成绩,并不重要,这样也能减少失调。4、简述诱导服从实验得出的结论 答:诱导服从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做的。实验结果是:为一块钱而 进行反态度行为的被试比为 20 元线而进行反态度行为的被试产生了更大的态度转度。

20、 这个实验的结论如下:( 1) 行为可以改变态度,与一个人的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可以改变态度。( 2) 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转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的 关系。5、简述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 答:(1)自愿选择。产生诱导服从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人们对自愿选择从事与态度相矛盾 的行为的知觉。如果你是自愿选择从事与自己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则你可能改变自己对 这个任务的态度。(2)承诺:如果我们对公众作出公开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与我们自己私下思考这些 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对比,前者会体会到更多的失调。(3)责任感:把改变态度作为减少失调的一种机制,其关键还在于个人是否对先前决 定有着责任感,只要

21、这个人感到不能改变对行为结果的责任,失调就会促使态度转变。(4)预期的消极后果:并不是每一种与态度相反的行为都会产生失调。一般来说,只 有当与本人态度相反的行为产生了预期的不希望的或消极结果时, 这种行为才会产生失 调。第五章 印象形成1、简述印象形成过程的三个成分答:印象形成过程中包含着三个成分,它们是认知的对象即行动者,认知的主体 知觉者,以及交往的情景。( 1) 行动者:行动者是被形成印象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行动者的非言语线索,谈 吐、举止方式,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态度、反映着个性特征的行为等,都 为知觉者提供了形成印象的一定信息。( 2) 知觉者:由于人际印象是在知觉者头脑中形成的,

22、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知觉 者的心理状态和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知觉者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定势,过去 与他人交往的实践经验,对行动者所具有的知识,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和 个性,交往时的心境等都会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发挥种种不同的作用。( 3) 交往情景:交往的情景会对印象形成产生影响。由于行动者的行为线索发生在 不同的情景中,因而它们会被赋予不同的权重。2、简述印象形成的特点 答:印象形成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为印象形成的一致性、评估性、中心物质的作用和 隐含的个性理论。(1)一致性。 对人形成印象的过程, 与客观物体形成印象的过程有一个明显的区别, 这就是我们会形成有关他人的协调致的印象。( 2) 评

23、估性。在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我们常常根据有效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判断。 这种评估性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最有影响力的方面,因为评估会影响对有 关知觉对象的其他判断。( 3) 中心特质的作用。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某些特质起着中心作用,另一些特质只起 着边缘的作用。前者称为中心特质。后者称为边缘特质。( 4) 隐含的个性理论。普通人都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质互相联系在一起,哪些特 质互相没有关系的假设,这些假设称为隐含的个性理论。3、简述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答:印象形成的整合模式主要有三种:( 1) 累加模式:累加模式认为,知觉者形成一个对他人的整体印象是把所有单个特 质的评估的值相加而得到的。( 2)

24、平均模式:平均模式认为,知觉者是通过把所有单个物质评估的值平均起来形 成一个总的印象的。( 3) 加权平均模式:这个模式认为,每个特质对整体印象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其 权重也是不同的,因此应该对每一个特质乘上它的权重,再加以平均4、简述印象管理的主要理论观点答:印象管理的理论观点包括:( 1) 符号相互作用论认为, 人从出生到成人,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往, 由语言、 姿态等抽象符号沟通之后,渐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观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 从而逐步学会了印象管理。( 2) 自我表现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维持一种和当前社会情景相适 应的形象,并确保从他人那里获得彼此都感到愉快和维护自

25、我的评价。戈夫曼 的自我表现论认为人际交往要求参与者约束自己的表现,使之能被他人恰当地 知觉,和从他那进里获得恰当的评价。( 3) 亚历山大提出的情景认同论认为,对于每一个社会背景,每一个人际交往的场 合,都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形式,这种行为形式传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 的认同。这种行为形式就叫做情景认同。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对 他们自己最恰当最满意的情景认同。5、简述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答: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因素是情景因素、参照群体的认同和其他人的影响。( 1) 情景因素:人际交往环境的性质影响了个体决定建立何种形象。( 2) 参照群体的认同:自我表现的另一个重要影响

26、因素是参照群体的认同。研究发现,为了表现出宗教群体的形象,人们会忍受生理上的更多的痛苦。( 3) 其他人的影响。自我表现会受到同伴特特质的影响,人们总是试图扩大自己与 自己喜欢的人的类似性。6、简述印象管理的作用答:印象管理使得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 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自我表现。 印象管理在人际 关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 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任何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 象管理。印象管理显示了人们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2) 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 个性。尤其是当别人对我们有所误解的时候,我们凭借印象管理,可以纠正这 种

27、误解。( 3) 印象管理能使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更快、 更富有弹性地适应不同人们的角色要求, 使我们针对形形色色的环境中作恰如其分的自我表现和社会行为。第六章 人际知觉1、简述人际的非言语沟通的方式 答:人类的非言语沟通很多,也很复杂。人际非言语沟通包括:( 1) 脸部表情。人的脸部表情在人际交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反映出一个 人具有的情感, 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 以及传达着一个人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2)目光接触。 俗话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眼睛对于传递人际交往的信息具有重 要作用。人的心理特征的表达与接受往往是与眼睛分不开的。( 3) 身体语言。我们的心境和情绪常常反映在身体的姿势

28、、位置和动作中,来自于 它们的非言语线索, 称为身体语言, 它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他人的多种有用信息。2、简述海德的通俗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答:海德的通俗心理学认为,人们有两种强烈的需要:一种是形成对周围环境的一般性理解的需要,另一种是控制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两种需要,就要预测人们将怎样行动。就一般人而言,都或多或少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 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就叫做通俗心理学。 那么,我们怎样作出因果关系的归因呢?海德认为我们利用一条“不变原则” 。如 果把原因归因于内在状态,如行动者的人格、品质、动机、情绪、心境和态度能力等, 这种称为内

29、在归因;如果把原因归因于外在状态,如运气、任务难度等,这种称为外在 归因。3、简述相应推论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相应推论理论由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一般来说,我们根据行为等特殊信息来推论出 相应的个人的内在心理倾向性。相应推论指的是,推论出的行动者的内在心理倾向性同 这个人外在行为相符合相一致的程度。两者相一致、相适应的程度越大,我们作出归因 的信心就越大。决定相应推论程度的因素有:非共同效果和社会赞许性。4、简述韦纳的成功与失败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韦纳的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理论认为,归因类别中,有一种特殊形式的归因就是在成 功或失败体验中的归因。韦纳提出归因可以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决定控制源,包括内

30、在 和外在的;二是决定稳定性,包括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如把这个理论应用于考试成败的归因, 我们判断那位同学考得好的同原因: 因为他 确实好,能力好(稳定的内在归因) ;因为考试容易(稳定的外在归因) ;因为他做了努 力(不稳定的内在归因) ;因为运气(不稳定的外在归因) 。因此,归因的类型有四种类 型:即能力、任务难度、努力和运气。5、简述控制源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控制源理论是罗特对心理控制源进行研究并发展起来的归因理论。心理控制源被认 为是有关个人性格或行为与事件结局之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罗特认为, 对于行为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强化来源, 人们所抱的期望是不同的。 某些 人把他们自己看成是有能力控

31、制强化的事件是否产生,这些人被称为“内控者” ;还有 些人认为强化的事件不是自己控制的,而是由运气、机遇,以及其他人等等这些外在因 素所控制,这此人被称为“外控者” 。内控性外控性是因果归因的一个基本维度。6、简述自我归因的理论。 答:自我归因理论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海德的通俗心理学:人们有两种强烈的需要:一种是形成对周围环境的一般性 理解的需要,另一种是控制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两种需要,就要预测人们 将怎样行动。就一般人而言,都或多或少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海德认为每一 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个理 论就叫做通俗心理学。( 2) 相应推论理论:

32、由琼斯和戴维斯提出。认为独特的、非共同效果、不符合社会 要求的行为容成为推论的依据。( 3) 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归因的三个维度:特异性、一致性、一贯性( 4) 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 5) 罗特的控制源理论:认为知觉者之间存在着一些稳定的个别差异,这些个别差 异影响了因果推论。7、简述归因理论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答:归因理论可以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健康。在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中了解到,人们具有很多问题明显取 决于他们对消极事件的解释,而不在于消极事件本身。因此,如何解释消极事 件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在个体的问题出于归因的情况下,归因训练对心理 健康是有帮助的。(

33、2) 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评定员工过去成绩的过程。归因在员工绩效评价上起着 关键作用,归因的研究对于如何改进绩效评价,消除评价中的偏见,增进人际 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3) 冲突。许多研究证明了在影响冲突的多种因素中,归因起着重要作用。在影响 行为方面,归因比引起冲突的行动本身更为重要。8、简述凯利归因模型中的三个维度。 答: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认为,人们在对一个行为进行推论时必须考虑三个基本维度。( 1) 实体的特异性。某个人对不同的刺激或不同的事件作出相同反应的程度。( 2) 一致性反应。指其他人对这个实体都这样反应的程度,即反应是否是一个一致 性的反应。( 3) 一贯性。是指个体对于这种刺

34、激在其他的时间和其他的场合下以同样方式反应 的程度。9、简述对人的归因偏见包括哪些? 答:对人的归因偏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行为中心偏见“行为”吞没“场” 。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太多地根据行为,而 不大根据行为发生的环境的前后关系来作出。这种现象称为行为中心偏见。海 德把这种现象称为“行为”吞没“场” ,也有人把这种偏见称为“基本的归因错 误”。( 2) 显著性偏见。人们常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或任 务。一个刺激越容易被某个人获得,这个刺激越有可能被他用来影响答案,即 被他加工而影响反应。同样,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一个人或情景的易利用性 会成为因果归因的关键。这种现

35、象称为显著性偏见。中,( 3) 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人们往往忽视一致性反应的信息,即对一致性 反应信息利用不足。 当一个人做出了一种反应时, 人们在对此做归因的过程 不太注意其他人如何反应。第七章 自我知觉1、简述沙赫特辛格的情绪学说,你从这个学说里学会了哪种调整情绪的方法? 答:沙赫特辛格人为,情绪的产生是环境、生理和认知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 其中认知因素起最主要作用。方法:( 1)处于恶劣环境时要改变自己对情景的认知评价; (2)身心与精神密切相关,要设法改变生理因素(3)要脱离情景,脱离刺激。2、哪些因素导致了行动者和观察者在归因上的偏差? 答:(1)行动者与观察者得到了不

36、同的信息,自然由此得出不同的结果。行动者容易把 行为归因于不同的情景, 在情景中获得解释。 而观察者只看到了行动者一种即时的行动, 以此来判断行动者。他不知道行动者在过去不同情景下的行动,因而,观察者常常对这 种行动加以泛化,以为此行动者的行为在许多情景下都是一致的。结果,观察者往往倾 向于把行为的原因归因于行动者的内在倾向性。(2)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每个人会利用最显著、可利用性最高的那类信息。 从行动者角度,行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所以更可能利用环境提供的线索来作 为归因的基础。相反地,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说,环境成为了背景而行动者的行动成了注 意的中心,行动吸引了观察者作出因果解释。

37、所以,观察者与行动者相比,观察者会利 用行动者的行为作为归因的基础,来推论出他相应的内在倾向性。3、自我服务偏见最容易在什么条件下发生?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答:最容易发生的条件:( 1) 当行动者高度介入到一种活动中去的时候,这时往往会失去判断的能力和自觉 性,陷入“当局者迷”的境界中,而无法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2) 当行动者的成绩公开的时候,即为大家所知的时候,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而 不愿意接受其他的意见。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1) 自我服务偏见有助于保护或提高我们的自尊,支持自己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自 我认同和自我接纳。( 2) 自我服务偏见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公开形象,可以帮助个体缓解

38、压力和困境。4、习得无助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哪些改变?答:这种改变表现在:( 1) 是动机上的,无助的人不再努力采取必要的步骤来改变这种结果。( 2) 是认知上的,无助的人不去学习能有助于摆脱不良结果的反应。( 3) 是情绪上的,习得无助能产生轻微的或严重的忧郁症。5、简述归因治疗中认知上的重新评价策略干预的方法。答:主要包括:(1) 可以引导他改变对结果的评价。 这种评价不在唯一, 帮助个体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2) 改变认知的目的指向性,使人体关注问题的方向更加有积极意义,促进自身的健康 发展,缓解特定时期的焦虑紧张状态。(3)改变一个人的期望,使之从不可控的期望改变为可控期望,重新树立对问

39、题解决的 信心,树立科学合理的目标。(4)能改变一个人对失败作的归因,将对内部的、整体的、稳定的归因改变为外部的、 特殊的、不稳定的归因,相对客观地树立良好的归因习惯。6、简述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答:自我知觉理论是贝姆 1972 年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人们常常不了解自己的态度、 情感和情绪。认为我们不是从外界获得这些知识,而是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获得的。 我们的所作所为,成了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的有用指标。还进一步提出,人们用于推论 自己态度的过程与用于推论其他人态度、情感等等的过程没有多少差别。贝姆说,个体 欲了解自己的态度、情绪和其他内在状态,部分是通过对观察他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行为 发生的环

40、境进行推论得来的。对自我归因过程的限定:( 1) 自愿选择( 2) 当内在线索模糊或者微弱的时候,我们才利用外在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态度。( 3) 当缺乏有关个人态度的外在反馈源的时候,我们利用外在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态 度。7、举例说明自我归因的应用。答:自我归因的应用( 1) 痛苦归因。通过改变自我归因的一些因素,研究者要以使被试增加或减少其对 痛苦的知觉和忍耐力。( 2) “错误归因”治疗:主张使病人对激起原因做出错误归因,从而使其焦虑得以 缓解,得到治疗。( 3) 习得无助与心理健康:三个归因维度即内在外在性,普遍性和稳定性的辅导 模型。第八章 自我导向1、简述自我导向中目标的寻找和选择是怎样

41、进行的? 答:主要包括:( 1) 确定目标:以肯定的方式确定个体的目标是可取的。一个积极的目既是一个良 好的起点,又是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 2) 选择目标:一个合适的目标应该是通过个体的努力可以实现的,为了选择一个 现实的目标,采用自我障碍也是有效的。( 3) 记录行为。选择目标后,还要观察,记录自己的行为,并选择记录行为的有效 方式。记录个体的行为,对于改变个体传统习惯和落后的行为模式,保持有效 行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是很有价值的。2、卡罗利是怎样区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的? 答:可以分为这样内处阶段:( 1) 问题识别(本人而不是其他人对目前行为中暂时冲突的识别)(2) 承担义务 (人

42、体不仅必须了解问题, 而且必须对觉察到的问题进行曲自我控制)( 3) 扩展自我管理(包括自我监察、自我管理、自我强化)( 4) 习惯形成(形成固定的反应模式)3、计数法的记录行为方式有哪些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记录方式是计数法。包括: ( 1) 记录消耗的能量量和工作量,这种方法比较简单 ( 2) 记录总持续时间和行动所耗费的时间,这种记录形式比较费力。( 3) 记录某种行为产生结果所需的时间4、有效的强化必须服从哪些原则? 答:应当符合这样几个原则: ( 1) 它必须能加强个体的某种行为,对行为发生发挥作用。( 2) 个体用过的强化方式是否切实可行?一般它必须是方便且可立

43、即使用。( 3) 强化方式必须是强有力的,即强化的结果必须是有效的,能指导个体去实施, 并产生良好的结果。5、如何理解作为学习行为的自我控制。 答: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它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的发 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对于自我控制概念的理念至少可以从两 方面入手,一是传统描述自我控制;二是把自我作为动因的自我控制。心理学家根据行为的控制技术, 把自我控制视为一学习技能, 并认为掌握这种技能 是学习知识和建立人际关系的基本过程。斯金纳人为,由自我控制能力构成的行为,能 够通过对待其他行为一样的原则,需要不断修改、补充、甚至改变。所以,个体的行为 并不

44、是固定的,而是可以改变的,而这些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把自我控制作为一种学习的技能, 人们就可以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充分表现 个体的行为,一旦行为产生后,就成为个体和环境共同拥有的成果。6、简述如何恰当地运用强化方式。 答:在运用某种强化方式时,比较理想的做法就是在个体刚完成一次比较令人满意的行 为后马上就加以强化,此时采用食物奖励和金钱奖励。非马上见效的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填补强化与直接经验之间的空隙:(1) 是利用视觉的帮助(2) 是运用记号实行快速强化的最好办法是利用计划。 它是一种连续性的正确评价方法, 即利用强 化循序渐进地进行强化,使其行为不断地向目标行为发展。第九章 人际影响1、时

45、尚现象的表现形式有哪几种? 答:包括这样几种形式:( 1) 文化态度,实际上是个体的价值观,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 有不同的表现内容。( 2) 装饰,包括个人装饰和家庭摆设等方面( 3) 风度礼仪,个体在环境中的外在形象( 4) 生活行为,包括语言和生活习惯等方面。2、研究偏离和独立的意义? 答:意义表现为: 非遵从行为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人物常常是非遵从的人,了解人们发 生偏离行为的问题,有助于社会的安定,个人的幸福,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意义。3、遵从行为中行为感染存在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四个前提条件:( 1) 观察者受到激励,想要以一定的方式行动;( 2

46、) 观察者知道如何完成这种行为,但是没有完成它;( 3) 观察者看到了一个榜样完成了这种行为;( 4) 观察了榜样之后,观察者完成这种行为。4、研究时尚有哪些现实意义? 答:其意义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 1) 代表着群体新思想、新价值和新行为方式的形成过程。( 2) 有助于对时尚概念、特点,时尚文化的机制和规律的理解。( 3) 有助于发展生产、调节市场需求的参考价值。5、人们的时尚现象具有哪些特点? 答:主要包括这些方面的特点: ( 1) 包含内容广泛。从低到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 2) 表现方式独特。人们习惯于将标新立异作为时尚的表现,注重自身与他人的不 同。( 3) 变化的速度

47、很快。时尚是一种短期现象,尤其是现代社会条件下,信息沟通的 速度越来越快,使时尚的变化呈现短期化的特点。( 4) 受崇拜对象影响。受个体崇拜心理的影响,崇拜对象的行为往往是个体的重要 选择。( 5) 时尚的象征作用。代表着个体某些方面的特色,是个体身份、地位、财产等方 面的体现。( 6) 时尚的层次。受个体的教育、文化、风俗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呈现差异性。6、简述如何理解偏离和独立的理论。 答:偏离和独立理论有:( 1) 对抗理论。认为人试图保护和维护完成某些行为的自由,如果人体完成这些行 为的自由受到威胁或被减弱了的话,他就会体验到要重新获得这种自由的一种 动机上的“激起” ,这种动机上的激起

48、称为“对抗” 。这种对抗表现出个偏离出 群体或某种规范的限制,使行为更加自主,增加了与群体之间的矛盾性。( 2) 去个性化。这种理论认为人们在群体通常会表现出个体单独时不会表现出来的 行为。去个性化是指处在群体中的个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行动而是溶化于群 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性的一种状态。群体中的去个性化程度将会极大地影响 群体中遵从的程度。( 3) 个人特质信任学分理论7、简述如何理解模仿的意义和机制。答: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他人类似的行为 活动,其目的是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是人们之间彼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是 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模仿

49、律是当国心理学家塔尔德于是 9 世纪末提出的,认为人们行为一致是最基本 的,而要达到行为一致,必须通过模仿的对立过程、往复过程和适应过程。班杜拉认为模仿有三种功能。(3) 使原有的行为得以巩固或改变。(4)学到新的、原来不会的行为动作(5)使原来潜伏存在的而未表现的行为得到发展。8、简述研究时尚具有的现实意义答:研究时尚具有的现实意义:( 1) 时尚现象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说,乃是群体新思想、新价值观和新 行为方式的形成程。因此,它是我们了解、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一面窗子( 2) 研究时尚现象,对于弄清时尚的概念、特点、时尚文化的机制和规律,丰富人 际关系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也是一

50、个重要的课题( 3) 时尚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的掌握,对发展商品生产,调节市场需求有一定参考价 值。第十章 利他行为1、利他行为的决策过程分几个步骤? 答: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1) 对紧急事态的注意。旁观者作出任何反应之前,首先必须知觉到问题的存在并 且注意到紧急事态的发生。( 2) 正确地解释情景。对注意到的情景要判断它是否是紧急事态,就是旁观者是否 能够正确的解释情景( 3) 对个人责任的决定。旁观者对自己是否有行动的责任作出决定。( 4) 对恰当介入方式的决定。这个环节受到个人训练和经验的影响很大,另外,有 时恰当的榜样人物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5) 执行助人行为。这个步骤的决策在很大

51、程度上受到可能的代价影响。2、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有哪些? 答: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 1) 旁观者效应 ( 2) 情景的模糊性( 3) 榜样人物的作用( 4) 求助者的特点3、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有哪些? 答:助人者个体因素包括:1)助人者的心境2)同情和内疚3)责任和承诺4)个性4、怎么理解利他行为? 答: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 2)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它不是在外界压力下作出的( 3) 利他行为是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或奖励的行为。( 4) 利他行为具有自

52、我牺牲性。5、哪些因素会阻碍个体不去及时帮助他人呢? 答: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有两种:( 1) 责任扩散,给对于困境中的人提供帮助,个体必须感到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 但当有许多人在场的候,就造成了责任扩散,即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 动。( 2) 害怕社会举止失措,担心因举止失措而受到别人嘲笑。6、简述利他行为的学习和模仿理论 答:学习和模仿理论,认为利他行为的发生是因为这种行为在过去受到了强化。该理论 认为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变利他行为的概率( 2) 利他行为作为强化来源( 3) 奖励和代价( 4) 班杜拉提出的模仿理论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1、简述相似性能导致吸引的理由 答:理由主要包括:( 1) 类似与相符本身具有一种增强作用( 2) 类似与相符能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