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地震数据共享平台的架构设计_第1页
市县地震数据共享平台的架构设计_第2页
市县地震数据共享平台的架构设计_第3页
市县地震数据共享平台的架构设计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市县地震数据共享平台的架构设计    季耀辉袁敏薛梦凯摘 要:依据现有的省级区域中心的数据平台,以实现江苏省内市、县数据共享为目的,设计一套软件系统,将市、县级地震信息数据标准化,汇总到江苏省地震前兆信息数据库系统服务器,并可供下载订阅,从而实现数据利用的最大化,为江苏省各个市县级别地震局提供全面而又精确的地震数据共享服务。关键词:数据库结构;地震数据;数据共享;市县级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1880 引言自2007年以来,我国一步步完成了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系统地建设,形成了一个由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

2、中心、十个专业共享分中心和十五个省级共享节点构成的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系统,但受限于我国现今的网络技术以及共享平台的开发力度薄弱,我国现今地震方面的信息服务还不能准确的做到实时灾情发布和震前预警。正是因为地震信息数据的综合性、空间性、时间性、采集多源、信息海量等特点,长久以来,市县一级的地震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始终凝滞不前。如果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地震数据的作用,不仅能让地震信息数据更便利、直观地提供信息服务,达到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也能为市县级政府管理工作的决策提供更快捷可靠的支持。1 市县地震监测仪器现状现如今市面上的地震监测仪器五花八门,各个市县的采购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测得的地

3、震数据也很难在全省范围内达到标准化,所以,先要对市县地震部门安装的地震监测仪器的种类,名称,型号,出产厂家,数据格式等内容进行收集,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归类;然后,如果有部分市县地震部门已经开发了相关客户端或者建立了网站,那我们就需要去详细了解其内部结构,在此基础上最终遴选出最适合进行数据共享的监测仪器。2 软件设计2.1 实现功能(1)基础数据录入。根据中国地震前兆数据库结构规范,将涉及的市县地震台站名称、代码,经纬度以及非标准仪器的名称、型号、代码等信息录入数据库,对数据库中没有的测项名称以及代码进行增加。 (2)数据采集。以镇江市为例,在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句容市、丹阳市、扬中市等

4、地方安置地震监测仪器,将收集到的数据汇集到镇江市地震局的某一台服务器,客户端定期在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并存入各自地震局的数据库。(3)采集日志。客户端每一次的数据采集都会将采集记录和结果保存到数据库日志表。(4)数据展示。能实现任意时间点的数据和任意时间段的数据曲线的查阅。2.2 软硬件架构(1)硬件架构。一台数据库服务器,用于市县地震数据的存储与共享。一台计算机,用于处理非标准地震监测仪器的数据格式的转换、存入以及备份。(2)软件架构。由市县客户端和省地震局市县数据库组成。2.3 数据库结构设计市县地震共享平台数据库严格按照中国地震前兆数据库结构规范进行设计,已有的数据库结构保持原样,在此基础

5、上再增加两张表格,分别是客户端连接用户管理表以及采集日志的表格3 软件实现3.1 近震数据实时显示一般将震中距大于100千米并小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近震,本平台实现了实时动态链接江苏省的近震数据库直接读取地震数据,实现了地震数据的实时同步,极大提高了地震信息发布的速度。首页显示近一个月的地震信息,最多十条,提供震级、发震时刻、震源经纬度及深度以及发震参考位置等参数。并能够手动输入搜索地震信息以及点击查看更多历史地震目录。3.2 远震数据实时显示一般在发生地震时,将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或者烈度为10°的地震称为远震。本平台同样利用实时动态的链接方式链接数据库来读取中国地震台网的地

6、震数据,实现远震数据实时更新。3.3 数据采集可以分为自动采集和手动采集。自动采集为设定特定的时间,软件能在此时刻自动采集数据,采集到的数据和采集日志都会自动保存到特定文件夹下;手动采集则是设置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然后选择某个市县监测仪器,点击采集即可采集这一时间段此仪器的数据。3.4 数据浏览在数据浏览界面,可以选择时间段或者自己输入起讫时间,然后选择某一项目点击,即可出现相关数据以及采集数据的日志。3.5 软件配置进入软件配置一栏,当参数发生变化,可进入参数配置进行设置;而仪器测项对比参数需要更改时,在软件配置界面测点编码下可修改选中的测点编码。4 结束语市县地震数据共享平台的架构是在地震前兆数据库结构规范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所以软件具有优良的兼容能力,在现行主流操作系统上均能正常运行,界面友好、操作简便,尽管如此,区域性的地震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本文只是结合了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在这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在将来的不断发展建设中,结构将被优化,问题也将被解决。参考文献:1胡玉良,闫民正,程冬焱,庞云峰.山西市县地震前兆数据共享软件设计,2015(01):024.2曹蓓蓓.面向服务的区域性地震数据共享平台研究j.2012(10).3李倩,牛从达,武孔春,吕后华,粟毅,吴培熠,安小伟.市县地震数据共享平台构架设计与实现j.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