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地球核心新结构_第1页
科学家发现地球核心新结构_第2页
科学家发现地球核心新结构_第3页
科学家发现地球核心新结构_第4页
科学家发现地球核心新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科学家发现地球核心新结构得益于上世纪中叶地球科学的飞跃变革,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 早已从儒勒凡尔纳时代那“地心游记'般的神秘,变成了定量而又严谨的层划分。在今天,甚至小学生也能张口道来,地球的结构就像个鸡蛋 般,从外到内依此由三个圈层构成:有薄薄的地壳,有厚厚的地幔, 然后是深埋在最深处的地核。如果稍微再深入了解一点,能发现地球其 实还可以分得更细:比如地壳可以再分为硅铝质的上地壳和硅镁质的下 地壳,地幔可以再分为“二辉橄榄岩''的上地幔和'我们知之甚少"的下地 幔;而地核呢,也可以再分为由液态铁组成的外核和固态铁组成的内核。 这六大圈层是那样经

2、典,以至于在当下时代,完全可以说是如假包换的 科学常识了。然而,你懂的一一经典并非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常识虽然由科学 所铸造,但也同样是常被科学所摧毁的对象。怨念自己没有生在相对论 量子世纪那样一个天天都能看到科学刷新常识的时代?别担心,今天你 就可以体验一把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中国南京大学的一个联合科研 组近日发现,我们的地核并非仅仅由外核内核这样一个双层结构组成。 在内核的尽里头,其实还埋着一个更小的核心_这个最新成果发布在 自然子刊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 )今年2月的新 期上。从此刻开始,你就可以大胆地说“最新的科学发现表明,我们的 地核其实是由三层构成的

3、,分别是外核,内核和内内核"了。outer inner coreequatorial axisinner inner coreinner corepolar axis地球的内核里,还有一个核。地震波一一射向地球深部的“目光”可是,科学家是怎么发现地球最深处还有一个更小的“内内核”呢?人类 显然无法直接进入地球深处去看个究竟,甚至,不光人类没法进去,在 现有技术手段下想把仪器扔下去也是天方夜谭。人类至今为止打得最深的科学钻探科拉超深钻(kola superdeep borehole ),也只能吸收 12千米以下的钙镁铁(取回了玄武质的岩心一一也就是说越过硅铝质上 地壳,成功进入硅镁质下

4、地壳了),但这个深度吧,其实,连大陆壳的一半还没穿过。至于进入地幔、地核?更是想都别想了!地幔的厚度差不多是地壳的90倍!虽然直接观察是没门儿了,但有一种东西却可以轻易遁入地球最深处取 回大量信息,然后再返回地表的观测者。这种东西就是机械波。由于它 传递的不是物质本身,而是物质振动的状态,因此可以很随意地在各种 物质中穿梭来回。大地的振动自然便是地震波(seismic wave ) 0鉴于自然地震具有不可预知性,人们只能通过在地表人工触发地震的方式来主 动制造“信使二之后呢,之后在地表布设下地震波接收装置,坐等它们 从地下反射上来就行了。地震波为什么能反映地下的结构呢?道理很简单,这就跟声音在

5、固体中 传播要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更快是一个道理一一物质的密度不同,机械波 在其中传播的速度也不同。从最简单的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划分,到 稍微复杂一点的六层划分,运用的都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原理。人们从返 回的地震波里发现,在某几个特定深度处,波速发生了明显的不连续骤 变。从浅到深,第一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叫做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 面),在大陆下面平均深达35千米,而在大洋下面处则仅有5-10千米, 此面代表地壳与地幔的分野;再向下,到670千米深度,又一个不连续 面,这个面一般直接称呼为670千米不连续面(670 km discontinuity ), 是上地幔与下地幔的边界。再向下到约2880千

6、米深处,地震波了发生 一次最大的不连续一一横波在此彻底消失。由于横波无法在液体里传播, 横波的消失便意味着此处界面下部是一个液态圈层一一根据这个被称为 “古登堡面”的界面,人们划分出了地幔与地核的分野。向着地核更深处 前进,到约5000千米的地方,横波又再次岀现,表明物相又重新回到 了固态,于是,该界面所反映的,自然也就是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的双 层划分了。新发现的圈层一一地震波的新解释但是吧,上面这些,都是构成你常识的陈年旧话了。在1992年到2012 年这最近的二十年间/全球宽频地震台阵(global broadband seismic arrays )积累起了最新一批的丰富数据。伊利诺伊南

7、京大学联合科硏组 正是通过精细地解释这浩繁的数据体,从而发现了深埋在地球最深处的 新端倪。本研究通讯作者,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宋晓东。我们自然无法像科学家那样窥探深埋在数据之海中的每一个细节,但其 中最本质的逻辑却是很直观的:波速突变,代表介质密度的突变,而密度的突变,则代表着物相的突变是的,地球之所以具有不同圈层结构的最终原因,其实便是不同密度的物质在重力势的主导下发生行星分 异,从而沿重力势排列成球状结构的结果。物相(phase )是对“物理状态均一性叩勺一种表述,它并不管到底你是不 是同一种化学成分。举个例子:水、冰和水蒸气,虽然成分都是h2o , 但显然这三者属于不同的相态一一液态、固态和

8、气态。其实甚至这样说 都有点笼统了一一再举个例子,石墨和金刚石,两者都是碳单质,甚至 都是固态,但显然也属于不同的物相一一为什么两种相同化学成分的固 相反而不属于同一物相呢?原因很简单:它们的物理性质之间有着截然 不同的差异罢了。要说这种差异的本质,其实归根结底落到了晶体结构 上:狭义的固态便是晶体,而相同成分的固体相态区别,归根结底,便 是所谓的同质多相一一也就是不同晶体结构之间的区别了。让我们再回到地核中。我们知道,整个地核都是由铁这种均一的成分所 组成的(好吧其实混有部分¥臬和其他杂质啦)。传统内-外核的划分,反 映的是液相和固相的分野。而科学家最新发现内核更内部的不连续反应

9、则是固态大前提之下的物性不连续。换句话说,和上面石墨金刚石 的情况其实一样,表明在固态铁核的最深处,晶体结构看样子并非是均 不变的,在固态内核之中,还坐落着一个在晶体结构上与平常的铁截 然不同的内内核。大地之核的极简史说了半天,地核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物态分层呢?这要从地球的诞生 讲起。科学家们普遍相信,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小行星,都大致形 成于同一个时期一一即46亿年前太阳系刚刚从星云中诞生的太初之刻 冥古宙(hadean eon )。彼时,还没有围绕着太阳精密而规则地旋 动着的行星,而是一圈由尘埃、碎屑、块体组成的,充满着疯狂撞击的 原行星盘(protoplanetary disc )

10、o行星的诞生z便是这些碎屑物质星子(planetestimal )之间剧烈碰撞,不断吸积、增生的过程。每一次星 子的碰撞,都是动能向内能的巨大转换。星子之间大量偶然的撞击和融合,最终形成质量大到足以自动吸引临近物质的聚集体,这边是今日行 星的最早期雏形原行星(protoplanet ) 了。可想而知,原行星汇聚 了无数“加盟天体''所带来的可观能量,导致其内部的温度高到完全可以 维持一个全球熔融的岩浆之海。岩浆主要由六大元素一一氧、硅、铝、 铁、钙、镁所组成。正如一杯水静置时比重大的物质会率先沉入杯底似 的,在宇宙中漂浮的这么一大团液态岩浆里z重的物质自然也会聚集到 “杯底&q

11、uot;。对于太空中的球体来说广杯底',自然便是重力势最低的部位一一 球心了。六种主量元素里,铁的比重最大,于是,这团岩浆球中的铁便 率先沉入岩浆最深处,沿着平行于球面的重力势,形成了地球最早的结 构地核。电脑模拟的原行星景象。地核倒是形成了,可它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的分层又是怎么来的呢?这 与温度压力的综合作用有关。在五六千多米深的地方,温度高到能够轻 易达到铁的融点,在这种温度条件下,足以使铁维持长期的熔融状态, 可物质的熔点并不是一个常数,在不同的压力之下,熔点也有所不同。 我们知道,压力越高,物质的熔沸点就越高(高压锅便是根据这原理为 你煮饭的)。现在倒好,我们的那坨铁被扔进了全

12、地球压力最大的地方 它的“肩上"承受着的是整个地球的重量!在这种压力下,铁的熔点 已经高到连地球最深处的温度都不足以融化它的地步了。自然,这个压 力所对应的深度,便是固态内核所位于的深度了。而这儿科学家所发现的“内内核”呢,同样可能是压力的杰作。在固态之 间,物相的转变同样与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熟知,一文不值的碳 只要使劲加压便能够变成十分土豪的碳。我们也知道,红柱石加点儿压 力可以变成蓝晶石甚至矽线石。铁呢,不好意思/ poorly understood( “了 解尚不充分”,跟文献打交道的同学一定不陌生这个词组吧)一一很明显 的,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在地球表面的实验室里维持一个跟整个地球重 力相当的重压。还好,地震波告诉了我们这一切,告诉了我们在地球的 最深部有着新的未知结构的可能性。“内内核”究竟是什么?说实话人们 暂时还不知道。现阶段人类对地球深部物质结构的了解依然非常有限。虽然人们至今依然尚不了解深埋在地球中心的铁之结晶到底是怎样一 种我们前所未见的新物质,虽然人们至今尚不了解这样的铁核分异到底 在地球46亿年演化史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但只要我们依然在关注, 依然在不断探索,我们与真相之间,便总会有一条不断汇聚的渐近线。 我们毕竟是homo sapiens ,是以独特的智慧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