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民事举证时限制度摘i要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是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优化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制度以及审限制度,体现了兼顾程序公正与诉讼效率的制度 优势。然而,我国长期奉行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现行民事诉讼法对举证时限制 度更是缺乏明文规定,直到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21 h颁布了关于民事 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称为证据规定),举证时限制度才被正式确认下来, 但在立法和实践中,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加以完善。本文以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 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分析现行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通过 与我国之前的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纵向比较,以及和域外相关制度的横向比较,提
2、出进行改进和完善的思路。关键字:举证时限.程序公正.法律真实.配套制度analyses the civil time limit system of evidenceabstract civil litigation limit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videncesystem which helps optimize the burden of proof of the civil litigation system and the system of trial periods,reflecting both procedural fair
3、ness and effective ness of the proceedings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however, our long-established doctrine evidence at any time,the current civil procedure law” time limit o f proof is the lack of express provision until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on d ecember21,2001 promulgated the provisions
4、on evidence in civil procedures(hereinafter called nrules of evidence),time limit of proof was formally confi rmed down,but in the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improved urgently. in this paper,civil litigation limit system as the main obj ect of study, a comprehensive analys
5、is of the existing system of civil litigatio n limit the problems and defects, and through horizontal and china at any tim e before evidence doctrine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as well as related systems and extraterritorial comparison proposed improve and refine ideas.key words : proof limitation; pr
6、ocedural fairness; legal truth; supporting system目录1弓i言12桊证时限概沭32.1举证时限概念的界定32.2举证时限的基本内容32.3举证时限的价值43各国对举证时限的相关规定73.1美国证据失权制度73. 2徳国制度失权制度73.3円本制度失权制度73. 4法国的的证据失权制度83.5我国台湾地区的证据失权制度84国举证时限的立法沿革及现状中存在的问题94.1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发展史94.2我国举证时限现状屮存在的问题115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的基本路径155.1举证时限制度上的完善15翻17参考文献191引言举证吋限制度,是指负有
7、举证责任的民事诉讼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 主张应该在法定期间或法官指定的期间内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若因客 观因素确实不能提供证据的,应在该期间内提供证据线索,逾期不提供 将丧失要求法院接收该证据并进行质证、认证活动的诉讼期间制度。举 证时限制度的设立是由诉讼程序的阶段性所决定的。事诉讼中举证时限 制度,为完善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制度提供建议。为适应司法审判改革的需要,强化当事人的证据意识,保障人民法 院及时、公正裁判,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于2001年12月6门通过 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民诉证据 规定并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民诉证据规定第34条规定了 举证时限制度。按
8、照举证时限制度的要求,诉讼当事人不仅要尽举证义 务、承担举证责任,而且对逾期举证所产生的后果规定为证据失权。在 规定期限内不举证,就丧失了举证的权利,过期的举证不仅不能作为定 案的依据,而且还要承担败诉的风险。举证时限制度的设罝,对保障当 事人获得及时的裁判,保障人民法院及时行使审判权利,提高司法审判 的效率,节约司法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避免当事人因客观 原因导致的举证不能,防止诉讼权利的滥用,在其他法定条款中也规定 了不适用于该制度的例外。从民诉证据规定的指导思想來看,举证 限吋制度是符合诉讼效率原则的,但具体规定仍然显得过于宽泛,缺乏 实际可操作性。在审判实践当中,法官依据民诉证
9、据规定,很难认 定当事人是逾期举证还是提供了新的证据。在二审过程中,当事人往往 依各种理由按“新的证据”提出新证据,逃避举证时限的约朿。“新的 证据”不受举证时限的限制,给诉讼当事人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影响了 举证限时制度功能的发挥。笔者认为,应该将“新的证据”加以严格规 定,当事人没有充分理由说明在二审过程中提出的,应该在一审举证期 限内提出的证据是由于当事人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提出的以外,其余在 二审过程中提出的“新的证据”,视为故意在一审举证期限内不提出, 在二审过程中不予质证、认证和作为定案的依据,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 证的除外。例如:当事人在一审的举证时限内没有提出鉴定的要求,而 在二审吋
10、申请提出鉴定;但该鉴定对本案的公正裁判确实有着直接的影 响。法院能否将鉴定结论认定为新的证据呢?如果认定是新证据,就有 导致改判的可能;作为直接改判的依据,则剥夺了另一方当事人上诉的 权利。我认为,追求公正是诉讼法存在的永恒价值,追求效率必须在保 证公正的前提之下才能实现。在效率和公正的关系中,不能牺牲效率求 公正,但没有公正的效率不是效率。所以,在可能影响到一方当事人上 诉权行使的情况下,二审法院应该将案件发回重审,以确保当事人上诉 权的实现。将案件发回重审也是有法律依据的,这实际上是一审裁判中 没有调查淸楚的事实,应当在补充调查的基础上作出裁判。2举证时限概述2.1举证时限概念的界定举证时
11、限制度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或法院指定的期 限内提出证明其主张的相应证据,逾期不举证则承扪证据失权法律后果的一项民 事诉讼期间制度。(1)举证吋限制度,与举证责任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举证 责任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为避免对已不利的裁判,须承担向法院提交证据 对其主张加以证明,当主张真伪不明时,因法院不认可该事实的法律效力所承担 的不利诉讼结果。完整的举证责任制度,应当包括举证责任的承担.举证期限,举证不能及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等。(2)倘若将举证责任只偏面地理解为举证 责任的承担,而允许当事人随时提出证据,个案的证据体系就是不确定的,法院 将无法判定事实,亦不能判定当事人未尽举
12、证责任而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然而 所谓的举证时限制度则包含y举证期限及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从而促使当事人 在一定期限范围内提供证据,形成相对稳定的证据体系,有利于法院在此基础上 及吋判定案件事实,并依法作出较为稳定的合理判决。因此,举证吋限制度应是 举证责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构成界定是否承担不利裁判风险的一个临界点。 要完善举证责任制度,就必须设立完备的举证时限制度。2.2举证时限的基本内容根据证据规定的相关规定,现行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 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当事人直接举证以及通过其他方式证明自己主张的时间限制及和关规 定。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供证据材料的,将导致证据失
13、权(即视为放弃举证 权利)的法律后果,因此,举证时限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影响很大。为保证当事 人诉讼权利的充分行使和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证据规定做了如下具体规定:第一,确定人民法院应当在诉讼屮充分行使释明职责,在送达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同时,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根据不同案件类型的特点载 明举证责任分配的原则和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调查收集证据的情形、根据 案件情况指定的举证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第二,举证时限的确定方式设定为两种:其一,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认可。其二,举证期限由人民法院指定。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情况下,举证 期限不能少于30日(简
14、易程序不受此限制,审判实践中,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 审理案件时指定的举证时限一般是十五日或者是开庭之日届满)。第三,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在举证期限内中请延 期举证。2.3举证时限的价值举证时限制度与举证责任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举证责任是指在诉讼过程 中,当事人为避免对己不利的裁判,须承担向法院提交证据对其主张加以证明, 当主张真伪不明时,因法院不认可该事实的法律效力所承担的不利诉讼结果。完 整的举证责任制度,应当包括举证责任的承担.举证期限,举证不能及逾期举证 的法律后果等。当然,任何制度的存在和发展都应冇其内在的价值取向,举证吋限制度的价值取 向:(1)举证时限制度有利
15、于实现程序公正。程序公正观念是以产生.发达于英 国法为美国法所继承的“正当程序”思想背景而形成和展歼的。程序公正的实现 都是通过具体的诉讼实践行为表现出来的。举证责任制度要求当事人就自己的主 张提供证据进行证明,其中举证时限制度通过设罝提供证据的期限,为当事人双 方创设了进行诉讼行为的平等机会,以实现诉讼程序上的平等。也就是说,举证 时限制度所提供的这种诉讼机会的平等保障,冰是诉讼实体公正的真正基础。举 证时限制度还促使当事人在规定期限内履行提供证据的责任,从根本上保证了双 方能够就对方的请求主张和证据进行充分的准备及辩论,防止了在法庭审理屮出 现“突然袭击”而使一方处于不利的诉讼境地,同吋还
16、可以有效地防止那些故意 不提出证据,滥用其权利随时提出新证据来拖延诉讼的行为。另外,举证时限制 度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法院的主动调查取证行为,法院确认事实一般只能依据当事 人所提供的证据判定,这也有利于实现诉讼程序公正。(2) 举证时限制度冇利于提高诉讼效益。举证吋限制度通过对故意拖延诉 讼的规制,有效地节约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木,也避免了法院重复开庭而扩大的诉 讼成木的投入,提高了审判的效率,节约了同法资源,显然符合诉讼效益的要求 并能保障其最大限度地实现。7首先,举证时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开庭 后新证据的提出,使法院在稳定的证据集合体的基础上一次开庭集中审理,就能 达到查清事实.分清是非的目的
17、,及时审结案件,不但节约了物化成本,而且提 高了审判效率,缩短了办案周期,实现了诉讼效益。其次,举证时限制度通过对 随时提出证据的限制,使诉讼程序一次性经过,减少了不必要的程序重复,同时 节约丫当事人的诉讼开支和司法资源,客观上提高了法院解决纠纷的能力,从而 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诉讼效益。(3) 举证时限制度冇利于维持程序安定。程序安定是指民事诉讼的运作依 法定的时间先后和空间结构展开并作出终局决定,从而使诉讼保持有条不紊的 稳定状态。首先,举证时限制度的设置使得当事人的举证成为诉讼中的一个确定 的阶段性行为,由原来反复跳跃于各诉讼阶段造成程序动荡的不安定因素,变为 推进各阶段顺利进行的基础的稳定
18、因素,使程序的有序性得到实现。其次,举证 时限制度有利于裁判既判力的稳定和司法权威的维护。一方面可以使得在某个审 级中己经过的诉讼阶段里当事人得诉讼行为和法官的判断因期间得完成而获得 不可逆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在现有证据棊础上作出得正确裁判甚至已生效并执行 完毕的裁判不至于因当事人的延迟举证或偶然发现的新证据而被推翻,从而保障 既决裁判的稳定效力,实质上亦是对司法权威的(4) 举证吋限制度有利于更新诉讼观念。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实行的是“以 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实事求是和有错必纠的原则,以追求客观真实作 为诉讼的直接目的。但是,基于诉讼程序的公正.效益和安定的价值取向,以及 人的认识能力的
19、客观限制,客观真实是无法真正实现的。因此,有必要代之以“法 律真实”的诉讼观念。法律真实的实质内涵在于,它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即存在 于法官的n心和主观之上,但它在内容上则是客观的,即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反 映,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在价值取向上,法律真实正体现了只有通过正当 程序才能发现实体真实的理念。法律真实只能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这就使得 法官在作出裁判时,必须以证据为基础。举证吋限制度的设立,冇利于个案证据 体系的完成和完善,这恰恰是法律真实理念的真切体现。如果个案中证据体系无 法建立,或初步建立即被新的证据摧毁而使法官赖以作出裁判的证据体系长期处 于不稳定状态,就无法实现程序公正和诉
20、讼效益,严重威胁程序的安定性。因此, 举证时限制度的创设在更新诉讼观念上也起到积极作用。(5) 举证时限制度有利于完善诉讼体制。首先,举证时限制度使民事诉讼 法上的举证责任制度落到了实处,得到完善。举证吋限制度是针对负有举证责任 的当事人所设定的,若当事人在法律规定或法院指定的期限a无正当理由完不成 举证,则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这不仅有利于督促当事人积极举证,同时也可 使举证责任的败诉风险切实得以实现。另外,举证吋限制度的设立,一定程度上 排除了法院的调査取证,进一步完善了诉讼机制。其次,举证吋限制度的设立, 必然要求诸如证据交换制度等相关的配套制度和保障制度,同时也要将一定时限 内的证据提
21、出置于相应的程序和阶段中。参照法.德和h木等国家的立法例,这 实质上是一种审前准备程序。也就是说,设立举证时限制度必然要将审前准备程 序纳入民事诉讼法体系中,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和促进民事 诉讼体制的完善。当然,每个制度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3各国对举证时限的相关规定3.1美国证据失权制度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1 6条第3款第1 5项明确规定,法院可以在 审前会议的事项中确定允许提出证据的合理时间限制;在法官做出的最终审前命 令中,主要就双方当事人将在法庭审理时所需证据幵列证据目录,未列于审前命 令中的证据不允许在开庭时提出;若当事人违反审前命令提出新的证据,法官可 拒绝审理或
22、限制当事人的证明活动。3.2德国制度失权制度如德国民事诉讼法典以前对当事人的举证时间未做要求,这种做法严重影响 了诉讼效率。德国便于1 9 7 6年修改了民事诉讼法典,该法典第2 9 6条 规定:“在作为判决基础的言词辩论终结后,再不能提出攻击和防御的方法。” 第3 5 6条规定:“因为有不定期的障碍致不能调杳证据,法院应规定一定期间, 如在期间内仍不能调查,那么只有在法院依其自由心证,认为不至拖延诉讼程序 时方可以在期满后使用该证据方法。此项期间可以不经言词辩论定之。”这是德 国通过修改民事诉讼法典将原来的“证据随时提出主义”改为“证据适时提出主 义”。也就是说,当事人应当在准备性口头辩论阶
23、段提出证据并通知对方当事人, 否则,证据失权,在主辩论期间及其后原则上不准提出新证据。法国的民事诉讼 程序十分明确地划分为辩论程序和辩论前程序,其民事诉讼法规定,在事前程序 中没有提出的攻击和防御方法在此后便不得再提出,其中也伍括证据的提出。3.3日本制度失权制度h木也于1996年修改了其长达百年的民事诉讼法。h木新民事诉讼法 第167条规定:“在准备性ij头辩论终了之后,当事人提出的攻击或防御方法, 如果对方当事人耍求则应向其说明在准备性口头辩论终了之前未能提出的理由。” 如果理由不正当,当事人则不能在口尖辩论程序屮提出新的攻击和防御方法,即 使提出,法官也将不予考虑。3.4法国的的证据失权
24、制度法国。1806年的法国民事诉讼法典是近代第一部民诉法典,4.在大陆法 系民诉法发展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几经修改,至今仍相当先进。法国现 行民诉法第134条规定,“法官应规定将证据通知对方的期限,如有需要,并规 定通知的方式,必要时可采取强制处分”;第135条规定,“法官可以摈弃那些 没有适时通知对方的证据。” 13在预审程序之后,当事人相互提供的证据被固 定封存,即使当事人在事后提出了新的证据,法官也不予审理。3.5我国台湾地区的证据失权制度台湾地区。台湾在此问题上采取的是“证据适吋提出主义”原则,10.并 >1.设立了证据实时限制度,要求当事人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举证活动,
25、否则将失去提供证据的权 利或负担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台湾民诉法第196条规定,“攻击或防御方法, 得于言词辩论终结前提出之。”即将举证吋限的终点确定在第一审法庭辩论终止 前。从国外和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的发展来看,对证据提出的期限加以限制应当 说是一种趋势,并且都相继规定y证据适时提出主义。相对来说,我国的证据提 出时限就有必要进行反思丫。4我国举证时限的立法沿革及现状中存在的问题4.1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发展史(1) 随时提出主义时期根据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第125条第一款“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 的证据”之规定和第179条中“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当事 人有权申请人民法院进行再
26、审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条款,可以看出,我国先前的 立法没有规定当事人举证最后期限,导致在审判实践中,出现了当事人可以随时 在一审、二审、及再审程序的任何阶段举证的现象,这就是学界常提的随时提出 主义。证据随时提出主义是民事诉讼追求“客观真实”结果的一种体现。当事人 可以根据审理的进度调整辩论的焦点,适时提供诉讼资料和证据,使得诉讼程序 既集屮关键又自由活泼,并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 当事人的随时举证,导致法院始终无法终极判决,最终给审判实践带来不利影 响。(2) 适时提出主义时期为完善立法上对举证时限规定的不足,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 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
27、见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 干规定等司法解释中做出了一些促进当事人积极举证的规定,却不完善。2001 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证据规定。其第33条规定:“举证期限可以 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认可。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指定的期 限不得少于三十闩,自当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次r起计算。” 第33条至36条、第41至46条详细规定了人民法院举证时限及其后果的告知形 式,举证时限的确立方式,当事人逾期提交证据的后果,举证期限的延长以及证 据交换之相关规定。预示着举证时限制度的体系在司法实务中得以真正确立,它 的设置不仅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司法实践中一直推行的“随吋
28、提出主义”,使诉 讼主张和证据资料的举证由原来的随时改为适时,使我国民事诉讼的理念,从原 来侧重实体公正转变为关注程序公正,并使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和再审程序 在实际实践屮作y相应调整,从而对整个民事诉讼的制度产生y深远影响,举证 时限制度也有诸多不完善之处,特别是逾期举证的后果过于严厉。证据规定 第34条规定了逾期举证的两种类型:一种是在举证时限内未提交证据材料;另 一种是虽提交了证据材料但超过了举证期限。第一种情形一般情况下法律视为放 弃举证权利;第二种情形则法律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时不再组织质证,但对方 当事人同意的除外。不经质证,便不能成为支持其诉讼主张的证据。该条规定便 是举证时限
29、制度的最核心内容一一证据失权制度。司法实践中相当部分案件中, 由于当事人对诉讼和关法律的认识不足,尽管在主观上不存在故意,但最终亦发 生了逾期提交证据的情形,如果严格按照上述证据规定的规定,显然会被视 为属于第一种情形:即“当事人放弃举证权利”。我们发现举证时限制度的设置的确激发y双方当事人诉讼的积极性,促使当 事人在规定时间内收集与案件事实相关的证据,极大提高y民事诉讼的效率。但 如果当事人由于种种困难没能在规定期限举证,则就会因为证据未提交承扪败诉 后果。由此可见,证据失权与实体公正之间存在无法避免的冲突。若单纯追求程 序上的公正就会违反裁判的木质,改变法律惩善扬恶的木质,是对公平正义理念
30、 的自我否定。如果一味追求实体公正,而不管程序公正于否,我们的社会就会陷 入众多案件循环往复的纠缠中,也违竹了“法律不保护权利上的睡眠者的”理念。 因此,当法官按照法律所规定的程序,无法获得案件的客观真实时,作出符合程 序正义理念的判决亦是无可厚非的。(3) 适时提出主义的缓和适用时期根据司法实践的需求,我国立法者在对我国国情研宂的基础上,借鉴英美法 系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立法精神,对民事诉讼法作了相应修改,一方面新增了 证据适时提出的相关规定,使举证时限制度在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中得以确立; 另一方面也对证据规定的相关条款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使我国的举证吋限 制度从严格趋向了缓和。新法对举证时限制
31、度的具体规定如下: 确立当事人适时举证制度。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65条明确规定了 提供证据的及时性,在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是诉讼制度的基本理念,若一方只提出了自己的诉讼主张,而不及时进行举证,不仅会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更是对对方当事人权利的一种损害。 设立合理的举证期限。根据新法规定,双方的举证期限由法院确定。在现 实中法院是案件审理的主导者,对于当事人提供证据的期限具冇最大的话语权, 此规定与证据规定相比,明显加强了法院的主导型,但未对当事人是否可以 协商举证期限作明确规定。 3.举证期限的变更。新法针对举证期限例外的 情形作了相关规定,明确若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举证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
32、闲难的, 可以依法向法院中请延长期限,法院可根据当事人的中请作出适当延长的决定。 与证规规定及和关司法解释和比,修改后的民诉法有关普通程序举证期限上 并未设定最短期限。 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先前的证据规定采取绝对失权的立场。而修改 后的民事诉讼法,根据具体情形区分y逾期举证的不同法律后果。对逾期举证的 当事人设立丫说明理由救济情形,即使理由不成立也并非一概认定证据失权,而 是确立了多元化、多类型的制裁方式。新法对逾期举证法律后果的多类型的规定 是对证据规定单一模式的突破,符合民事诉讼制度的保障人权理念。4.2我国举证时限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举证时限制度是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法特有的制度,我国刑事诉讼法
33、与民事诉 讼法并没有真正建立举证时限制度。1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在整个诉讼过 程均可以举证,并且检察机关如果发现提起公诉的案件需要补充侦查的,可以提 出建议,经人民法院许可后进行补充侦查;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 可以随时地、不断地收集和提供新证据,且不受审级的限制。2与刑事诉讼法 与民事诉讼法不同,我w行政诉讼法对被告的举证时限作了严格的限制性规定, 即行政诉讼法第43条规定:“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闩起10闩内向人民 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这里的“有关材料” 就是行政诉讼法第32条“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也 就是说,行政诉讼
34、被告的举证时间应限定在庭审前被告收到起诉状副本的10 口 内,否则,被告将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行政诉讼法确立的被告举证吋限制 度,既是对行政行为“先取证、后裁决”的必然耍求,也是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 政的重要形式。但是,由于我国行政诉讼立法的缺陷,学术界和司法界普遍认为被告的举证 时限制度不是由行政诉讼法确立的,而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 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第 30条确定的。3由此,行政诉讼中被告的举证时限便不是被告在庭审前收到起 诉状副木之h起的io h内,而是意见所规定的第一审庭审结朿前。把行政 诉讼法确立的被告举证时限延长到一审庭审结束前
35、,允许被告在一审期间的任何 时间都可以提供证据,实际上是降低了对被告的要求,为被告对原告搞突然袭击 创造了条件,这样对原告是不公平的;同时也不利于法官掌握庭审进程,不利于 诉讼效益的提高和程序公正的实现。4具体说来,我国行政诉讼被告的举证时 限制度的立法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受民事诉讼举证制度立法的影响,我国行政诉讼法关于举证时限制度的 规定不明确、不具体,容易使人产生歧义。众所周知,我国行政诉讼法脱胎于民 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的立法模式与法律条文的具体表述深深影响着行政诉讼法, 这表现在举证制度的规定方面更是如此。民事诉讼法第113条规定,“人民法院 应当在立案之h起5 h内将起
36、诉状副木发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h起15 h内提 出答辩状。” “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而行政诉讼法第 43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 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闩起10闩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 材料,并提出答辩状。” “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仔细 分析,除了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应当”一词,两者的文字表述模式基本上如出一 辙。虽然行政诉讼法第43条规定丫 “应当” 一词,但“应当”的含义是什么, 被告如果违反这一条规定将承扪何种法律后果,即如果被告在收到起诉状副本的 10日内不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
37、和答辩状,将承扪何种法律后果,行政诉讼法没有规定,只是同民事诉讼法一样规定“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 响人民法院的审理。”这样,行政诉讼法一方面规定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 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人民法院举证,另一方面乂规定被告若不举证,“不影响人民法院的审理”,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如果行政诉讼中被告在举证吋限内不举 证,法院将如何继续审理,是不是意味着行政诉讼屮的被告也可以像民事诉讼屮 的当事人一样在整个诉讼过程屮随时可以举证呢?因此,我国行政诉讼举证时限 制度的立法规定的不明确、不具体,引起人们对举证吋限制度的不同理解便具冇 一定的合理性。(2) 行政诉讼法法律条文的矛盾性,容易使人们对举证时
38、限制度产生不同理 解。行政诉讼法第33条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 集证据。”在这一规定中,有两处表述值得推敲。首先是“在诉讼过程中”,这 是不是意味着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后到和对人起诉之前这段时间里被 告可以继续取证,如果在这段吋间可以取证,是否违反行政行为“先取证、后裁 决”的程序要求,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其次是关于“自行”的理解。根据现代 汉语词典的解释,“自行”一词含义有二:“自己”与“自动”,若把“自行” 放在法律条文屮,我们可以作如t两种理解:一是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己 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言外之意是,若案件冇不清楚的地方需要査证,只能由 人民法院依
39、职权调査取证,被告在任何情况下都丧失了继续取证的权利。若作此 种理解,“自行”一词的存在便没有必要。二是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在未经允 许的情况下自动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言外之意是,若经人民法院允许,被告 就有权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实践中持第二种观点的人大有人在。但笔者认为, 此种理解虽不违背“自行”的字面含义,但却不符合行政诉讼法的立法本意。并 且,若作此种理解,必然同行政诉讼法第43条的规定相冲突。一方面,在人民 法院许可的情况下,被告能够获得在诉讼中继续取证的权利,而能够继续取证也 就意味着可以继续向人民法院举证,因为“取证是举证的前提,举证是取证的a 的所在”;另一方面又把被告的举证
40、时限确定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口起的10 口 内,被告在诉讼过程中不能继续举证。这种法律条文之间的矛盾性,容易使人们 对行政诉讼被告的举证时限存在不同的理解。(3) 不适当的司法解释是造成我国行政诉讼被告举证时限得以延长的直接原 因。最高人民法院的意见第30条明确规定,“被告在第一审庭审结朿前, 不提供或不能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主要证据或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据行政诉讼法第32条和第54条第2项的规定,判决撤销被诉具体行 政行为。”正是这一规定,使行政诉讼举证时限这一本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变得的 复杂化丫,它成为我国学术界和司法界把行政诉讼举证时限确定为“第一审庭审 结束前”的直接理由
41、。笔者认为,意见的规定与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相抵触, 是对行政诉讼法规定的一次修订,歪曲了行政诉讼法的立法本意。根据法律效力 的层级原则,这种与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司法解释当然无效。实际上,最高人民法 院已经发现并解决了这种法律与司法解释的冲突,在1999年11月24 h最高人 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88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 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纠正了意见 第30条的规定,而代之以新的条款。解释第26条第2款规定,“被告应当 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闩起10闩内提交答辩状,并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证 据、依据;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的,应当认定该
42、具体行政行为没 有证据、依据。”很显然,解释的这一规定同行政诉讼法第43条衔接、一 致起来,并i该条规定还明确了逾期不举证的法律后果,这是我国行政诉讼举证 时限制度的一大进步。当然,这种规定最终还应当通过修改现行行政诉讼法使之 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体现出来。5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的基本路径5.1举证时限制度上的完善从行政诉讼法“保证”、“保护”、“维护和监督”的立法宗旨出发,我们 认为,要完善我国行政诉讼被告的举证时限制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 进一步完善关于被告举证时限的规定,明确规定被告逾期不举证的法律后 果。对此我们可以参照行政复议法关于举证时限制度的立法模式来完善行政诉讼 的
43、举证时限制度。原有的行政复议条例是作为行政诉讼法的配套法规而出台的,在关于被申请 人举证时限的规定上,行政复议条例与行政诉讼法如出一辙。如行政复议条例第 38条规定,“复议机关应当在受理之日起7日内将复议申请书副本发送被申请 人。被申请人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复议机关提交作出 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或证据,并提出答辩书。逾期不答辩的,不影响复议。” 至于被申请人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行政复议条例也没有规定。1999年4月29 日通过的行政复议法改变了行政复议条例的这-状况,明确了被申请人的举证吋 限及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并删除了“逾期不答辩的,不影响复议”这一带有歧 义性的规
44、定。行政复议法第23条第1款规定,“被中请人应当自收到中请书副 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円起10円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 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然后该法第28条复议决定部分又规定, “被申请人不按照本法第23条的规定提出书而答复、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 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视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决定 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参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我们可以对行政诉讼法作如卜修改:首先,把第 43条第1款“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tl起1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具体行 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修改为“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曰起 10曰内向人民法院提交当初作出只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其次,删除第43条第2款“被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室外管网承包劳务合同范例
- qiche购销合同模板
- 喷浆护坡施工合同范例
- 嗷呜合同范例
- 单独阁楼出租合同模板
- 关于信息服务合同模板
- 住宅消防维修采购合同范例
- 加工订购合同范例
- 咸阳市商品房预售合同范例
- 家具建材采购合同范例
- 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合同范本
- 2024统编新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五年级上册解方程练习100题及答案
- 设计变更控制程序
- 三年级硬笔书法课件
- 2024全球量子产业发展报告
- 场地移交安全管理协议书
- 医院卒中中心建设各种制度、流程汇编
- 重庆市江北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 军队文职聘用合同管理规定
- 2024年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小升初语文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