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毕业生教案_第1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毕业生教案_第2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毕业生教案_第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毕业生教案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三年级语文毕业生教案 教师应在钻研教科书的基础上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精选材料来充实教学内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毕业生教案,供大家参考。 小学三年级语文毕业生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 2.交流从故事中得到的收获。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同学们都喜欢听民间神话故事和神话传说吗?你们都听过那些故事?如: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等,今天,我们要阅读一篇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夸父追日,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 2.课题上带有“”这样的课文我们以前学过,学这种

2、课文有什么要求?(这是略读课文,要求采用各种方式学习,读懂故事大意)现在我们继续用这方法来学习这个故事,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有趣,哪些地方感人,还有什么疑问 3.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抓住主要内容。 查字典、词典、细读课文。 围绕夸父追日的故事,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三部分) 一(1):写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勾出夸父心中所想的词句) 二(24):写夸父追赶太阳,最后长眠在“虞渊”的壮举。(从夸父追赶的过程中,体现出什么精神?) 三(5)写倒下的夸父变成一座大山,手杖化作桃林。(大山和桃林表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夸父虽心想事未成,但夸父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地民族

3、精神十分可贵。激励人们精神百倍,奋勇前进,去完成夸父未竟地事业,使夸父的精神世代相传。 5.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 课文通过丰富又夸张的想象,把神奇地地方具体化了。在文中找出来: “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形容夸父跑的速度快。 “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形容口渴,为了解渴。 6.布置作业: 指导课后小练笔。 小学三年级语文毕业生教案2 教学目标: 1、有效预习,准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扫清在字词理解方面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与文本展开对话,感受文本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剖析“剪枝的学问”。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3、明白“减少”是为了“增

4、加”的道理。获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具体可感的语言文字,层层地剖析“剪枝的学问”。在明晰道理的同时,获得做学问的启示。 养成教育训练点: 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的认知准备:理解本课生词、有积累价值的四字词语。朗读课文,将初读落实到课前预习之中。 教师的教学准备:ppt,搜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事例。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出示“学问”,让学生齐读并说说平时你都从哪儿或请教谁获得过“学问”?(预设:有声老师、家长,无声书本) 2、今天,我们要请教的对象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出示第一小节,谁能为

5、我们介绍一下他(指名读此节)。 3、通过第一小节,你都获取了哪些信息?(生谈,随机点红关键词)齐读这一小节。 4、再读此节,此刻,你最想了解什么?(生说)(随机板书“满怀好奇”) 5、你们的想法和文中的“我”不谋而合,就让我们满怀好奇地跟随文中的“我”一起探究(揭示文题)。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认读生字新词 (1)(出示本课生词和易误读的词语,显示于成熟的桃子上)看,这就是王大伯的桃园,树上结满了桃子,让我们一起来摘桃子吧。(指名认读) (2)桃子摘下了,拼音都没有了,你们还会读吗?(开火车领读) 2、文中还有很多四字词语值得我们积累,(出示本课四字词语)学生认读。 3、这些词语中有很

6、多都是表现“我”心理变化的,如果顺着文路,接着“满怀好奇”往下写,该选哪一个词语呢?(学生依次汇报,随机板书,同步指导难写字“惑、疑”) 4、“我”的心理变化是文章的一条叙述线索,还有一种叙述的顺序,你在预习时留意了吗?(时间顺序)随机追问并板书“冬、春、夏”。 5、指名按时间顺序进行课文朗读的展示。 三、精读对话,明理悟情 1、课文读通读顺了,结下来就让我们顺着文路,跟随文中的“我”一起探询剪枝的学问吧。 2、首先让我们走进那个冬季的一天,从王大伯的动作、言语中,你读懂了“剪枝的学问”了吗?(请学生自读2、3小节,勾画相关语句) 3、出示2、3小节 (1)学生汇报勾画语句,让学生再用自己的话

7、说说王大伯介绍的“剪枝的学问”究竟是什么?(预设:剪去粗壮的枝条,就会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板书“多、大” (2)这可是王大伯多年经验,如果你就是王大伯,你会怎么说这番话?(充满信心) (3)随机指名朗读王大伯的语言,追问从哪些关键之处体会到了这种信心?(抓住“啰!”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追问除了言语,还有何处也让你看出了王大伯的信心满满?(抓住第2小节第2句动作引导学生感悟并指导朗读) (4)王大伯是自信满满,而此时的“我”则是(引读板书:一脸疑惑、将信将疑),“我”的心理你们能从这字里行间发觉吗? a、“一脸疑惑”:a、重点指导第2小节最后一句问话的朗读。 b、让学生接下去把“我”的“惑”说清

8、楚。(在问句后加上横线,让学生填空。)(预设:剪去这些好好的枝条,产量不就会减少了吗?)板书“减少” b、“将信将疑”:a、给此词换词。(半信半疑、又信又疑) b、联系上文,为何会信?(王大伯充满信心) c、联系下文,你能读好内心的“疑”吗?(指导朗读)因为是内心活动,所以只有冒号,没有引号。 4、冬季的一天,“我”的内心画上了一个大大的(?)板书“?”,而王大伯对此却是充满信心,让学生分角色朗读2、3小节,再次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5、“我”心中的疑团最终有没有解开?下节课接着学习。 四、手脑并用,练习提升 1、巩固课堂:练习书写生字。 2、延伸课外:关于语气词的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

9、入,温故求新 1、出示本课的四字词语填空,让学生将词语补充完整。 2、让学生选用其中的词语说说上节课所学内容。(即课文1-3小节的内容) 二、精读对话,明理悟情 1、走出冬季,让我们迈进春天,引读第4小节。 2、出示第4小节 从字里行间,你读出了什么?(美、愉快、盼望)随机指其朗读对应内容。 3、转眼间,春去夏来,谁为我们读读文章的最后一小节(出示第5小节) (1)指名读文 (2)读读这个词(又惊又喜),这个词和将信将疑一样,将两种情感融合在了一个词语当中,联系上下文,你能读出这“惊”和“喜”背后的原因吗? (3)学生汇报,随机指导其朗读相关语句。 a、第2、3句话:指导学生抓住“惊喜”,探究

10、“啊”的多元读法。 b、最后一句:引导学生抓住标点“!”感情朗读。 (4)指名再读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点红“道理”,仅仅指桃树剪枝的道理吗?随机板书“增加” (5)原来,剪枝的学问并不简单。现在,你能结合板书将你领悟到的“剪纸的学问”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深化主题,多元理解 1、很多时候,减少就是为了增加,在桃树的身上“增加”就是桃子(指板书“又大又多”),更多的时候,增加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变化。 板书“” 2、出示“惜墨如金” (1)生说字面理解。 (2)师补充其背后意蕴,与“减少是为了增加”的类似之处。 (3)从这个角度,再来阅读课文的第3小节,你认为要不要写这一小节呢? (预设一

11、:抓住“盼望”,情感的承上启下;预设二:时间的延续,植物生长必经的开花阶段,不可省略)板书“满心盼望” (4)原来这小节有这么多的作用,看来,“减”要减掉没有用途的多余的东西,可不能盲目地减。 3、如果说“我”刚开始因疑惑而满心“?”,在经历这一个春天的满心盼望后,此刻就应该画上“!”,板书“!” 4、再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读出此时的感受。 5、明白了剪枝的学问,如果换个角度,从“做学问”的角度再去读读课文,从文中的“我”身上,你又学到些什么呢?(预设:要学会发问,要经历时间的考验) 6、总结: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得到学问离不开一颗好奇的心、一双发现的眼、一个勤思的脑,就让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到生

12、活中发现更多的“?”(指板书“?”),享受更多发现后的惊喜吧(指板书“!”)。 四、手脑并用,延伸拓展 1、巩固课堂:和文本有关的练习(选用评价手册补充习题)。 2、延伸课外:争做生活有心人(二选一) (1)寻找生活中“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事例,与同伴或家长分享。 (2)生活中还有很多学问等待我们去发现,你能例举一个生活中的学问吗?如果能简要说说发现的过程就更好了。 板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毕业生教案3 一、教学理念 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讨论、探究的场所,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人或事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的天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要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就要舍得从讲台上

13、走下来,把学生请上去,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森林”,共有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分别描写了森林的美丽景色、物产的丰富以及有关森林的故事。通过学习,可使学生了解有关森林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森林、了解森林、保护森林的思想感情。失踪的森林王国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对森林王国失踪前后的描写,说明乱砍滥伐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树立环保意识。全文共13个自然段,按“老国王在位时”和“新国王上台后”分为两部分。课文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描写了森林王国富庶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以及如此美丽富饶的原因“任何人不得乱砍树木”。这

14、条法令十分严格,国王的儿子曾不小心触犯了法律,遭受了皮鞭之苦。这个事件是森林王国失踪的导火索。新国王上台后,对特别法令怀恨在心,他听信了远方客人的建议砍树造楼,妖魔鬼怪乘机而入,百姓背井离乡,森林王国从此失踪。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树立环保意识,激发保护森林,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 3、学习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4、理解:“安居乐业”、“置若罔闻”、“萎靡不振”、“背井离乡”等词语的意思。通过阅读积累语言,通过积累形成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具准备 多

15、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引导: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对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回忆,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情分析:教师教学生语文,应该尊重学生,让学生学自己想学的语文,学自己想知道的内容,这样学生学起来才更有兴趣,才愿意主动学,课堂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如果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会被动,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学生读文后交流: 1、“森林王国是什么样子的?” 森林王国从前是美丽富饶的,人们安居乐业;王国里有一条法令:“任何人不得乱砍伐树木。” 教师引导:你觉得最关键的时那个词语?你是怎么理解的?抓住关

16、键词“安居乐业”体会句子的意思。 (1)通过读句子理解:“森林王国的百姓安居乐业,有的种庄稼,有的狩猎,有的织布,有的捕鱼,生活中充满了笑声和歌声”。人们做自己想做的事,十分安定地生活,而且非常快乐、幸福,这就是安居乐业。 (2)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安定的生活,愉快的工作”。 教师引导:这么美丽、富饶的景色,这么幸福的生活你愿意读一读吗? (教学设想:让学生通过朗读,评价感受森林王国的美丽富饶,那个地方是令人向往的,为后文人们破坏了森林感到深深的惋惜埋下伏笔。) 2、“森林王国是怎么失踪的?” 小国王不再保护森林,砍掉了所有的树木,建起了高楼大厦。没有了森林的保护,雨妖、热魔、沙鬼、风怪都来了

17、,吞没了森林王国,森林王国消失了。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下面的问题: “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 “森林王国失踪了以后是什么样子?” “森林王国失踪了以后,会怎么样?” “森林王国失踪以后找回来了吗?” (二)将学生质疑整理以后再归纳为前两个问题。这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默读课文,在默读时圈点勾画,寻找答案。读过课文以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默读所得。然后全班汇报小组交流结果: 1、国王临死前,嘱咐他的儿子要他不得破坏森林,他置若罔闻,砍掉了所有的树木,所以妖魔鬼怪都来了。只有树木才能够对付这些妖魔鬼怪。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置若罔闻”的意思。 (1)引导同学们查字典理解什么是“置若罔闻”? (2)

18、结合课文理解“置若罔闻”,课文中谁对什么事情置若罔闻? (3)联系生活理解“置若罔闻”,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森林王国失踪以后,那里被黄沙淹没,形成了沙丘,黄沙淹没了城市,百姓们没了森林王国,空气不新鲜了,人们变得萎靡不振,后来,不得不背井离乡,四散逃荒。 引导学生体会“萎靡不振”、“背井离乡”的意思。 (教学设想:1、努力做到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这节课中,学生几乎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交流合作的意识,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把读书引向

19、深入。对疑难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再推举代表汇报。这种交流和对话不仅仅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更是思想的启迪,健康情感、价值观的养成。这种交流和对话的过程,充满了人文精神。) (三)阅读实践进入了第二个层次。教师引导: 森林王国失踪了以后,会怎么样? 人类将面临着一系列的灾难。太可怕了! (教学设想:学生此时会有自己的想法,也想发表自己的想法,针对这样的情况,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互相交流想法,然后集体评议,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师总结: 是呀!曾几何时,绿色铺满视野,春天百鸟叫,后山狼成群。可是,人类不愿与“异类”共享这个世界,执意要成为

20、万物的主宰。人类“赢”了,“征服”了自然界,自己却也一败涂地在大自然成为需要人类保护的对象的时候,人类也亲手毁掉了自己曾经无限美好的家园。 你们想看看森林王国是怎样消失以及失踪以后的情况吗?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为: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森林砍伐以后水土流失、沙尘暴、大气污染、洪水泛滥等,人们疾病丛生,背井离乡,家破人亡,四散逃荒的景象。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乱砍滥伐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能够体会文章的意思,但是对于我们身边已经存在的环境问题却不甚了解,对人类的灾害感受不多,如果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到此为止,对于学生来讲,学习这篇课文无异于纸上谈兵,没有实际作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环境遭到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机,这是最重要的,最能唤醒孩子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热爱森林的情感。) (教学设想:通过直观感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愿望和.。引导学生从课文里面走出来,关心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