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法系移植信托财产权制度的合理路径_第1页
大陆法系移植信托财产权制度的合理路径_第2页
大陆法系移植信托财产权制度的合理路径_第3页
大陆法系移植信托财产权制度的合理路径_第4页
大陆法系移植信托财产权制度的合理路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陆法系移植信托财产权制度的合理路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陈琼章1006070114摘要英美法上“普通法”与“衡平法”的分野,使得信托财产“双重所有权”一 -“普通法上的所有权”与“衡平法上的所有权”,与大陆法的所有权理论一一 “一物一权”原则格格不入,造成了大陆法移植信托制度的极大障碍。本文通过 三部分对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问题进行阐述,试图探索一条大陆法系移植信托财 产权制度的合理路径。论文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信托财产所有权的本质属性:(一)指出英美法信托 财产权制度的渊源是地产权(二)信托财产的“双重所有权”最早源于用益制度, 其内容包括受托人享有“普通法上的所有权”,受益人享有“衡平法上的所

2、有权” (三)分析了信托财产“双重所有权”的本质,指出英美法中的信托财产“双重 所有权”并非大陆法的绝对所有权,二者不属于同一权利层面。论文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大陆法系移植信托财产权的立法例及学者的各种 学说,并加以评析。(一)口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将信托财产所有权赋予受托人; 徳国虽无立法,但实践中认为受托人享有享有完伞的所有权;加拿大魁北克省则 将信托财产所有权归于信托本身:我w立法则采取回避的态度,但多数学者认为 我国是将信托财产所有权赋予了委托人。(二)分別介绍了 “委托人所有权说”、 “受托人所有权说”、“受益人所有权说”、“受托人与受益人共冇说”、“独立财产 权利说”和“信托所有权”六

3、种不同的学说,并加以评析。论文第三部分是笔者观点的体现,在第二部分的论述基础上,笔者从功能与 逻辑的视角,提出将信托财产所有权赋予受托人,其设计合理之处在于:(一) 接近英美法信托的木质,信托财产“双重所有权”并非同一财产上存在两个所有 权;(二)符合“一物一权原则”,受托人享冇唯一的所冇权,受益人不享冇所冇 权;(三)受托人所有权在a容上与大陆法的所有权不完全相同;(四)符合现代 信托的发展趋势,受托人享有所有权有利于发挥信托财产管理的功能;(五)受 托人享有信托财产所有权是受托人在信托法律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体现:(六) 受托人享有所有权,并不会导致受益人权利得不到保障,受益人的权利可通过

4、债 权获得相同保障。关键词:信托信托财产信托财产所有权双重所有权引言信托是滥觞于英美法系的一项财产管理制度,被誉为英美法在法律上最重要 的贡献。信托财产是信托关系的核心。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政法人学出版社,2004信托财产的归属问题至关重要,他不仅 决定着在信托法律关系中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权利义务,而且一定意义上 决定着信托的制度功能和机制设计。由于英美法存在着普通法(common law) 与衡平法(equity)并行的双重法律体系,使得在信托财产上奉行“双重所有权” 有了坚实的法律土壤,受托人被赋予“普通法上的所有权”(legal title),受益人 则享有“衡平

5、法上的所有权” (equitable title),但是大陆法并不存在普通法与衡 平法的分野,更无“双重所有权”的概念,一向奉行单一、绝对的所有权制度, 英美法信托财产的“双重所有权”与大陆法系的“一物一权”、“一物不能二主” 理论存在激烈冲突,因此大陆法系在移植信托财产权制度时显得困难重重。尽管困难重重,但鉴于信托本身具有的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功能,大陆法 学者从未放弃过寻求移植信托财产权合理路径的努力,力求使信托财产权完美融 入大陆法物权体系中,真正实现无缝衔接。关于移植信托财产权制度的方式,国 内学者众说纷纭,各持己见。张淳教授认为立法应该区分生前信托与死后信托,两种信托的信托财产所有

6、权有所不同:在生前信托中,委托人享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在死后信托中,受 益人享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张淳.条款增补:我国信托法中的重耍创造性规定的完善.河北法学,2005(12)于海涌教授认为,在确认信托财产所有权时,对收益权和受益权进行区分十 分重要。他认为在信托法律关系中,受托人享有收益权,受益人享有受益人,二 者是不同的,受托人对信托财产享有管理和处分权,当然对信托利益享有收益权, 只不过其并不是信托利益的最终受益者,信托利益的最终受益权归于受益人。区 分了收益权与收益权后,由于受托人对信托财产享有片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 能,符合大陆法单一所有权的概念,因此受托人享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是

7、唯一 的所有权人。于海涌.论英美信托财产双重所有权在中m的本土化.现代法学,2010 (3)温世扬教授与冯兴俊博士的观点则认为,受益人“衡平法上的所有权”方是 真正的所有权,受托人“普通法上的所有权”只是一种管理权,大陆法系的所有 权理论完全可以解决信托财产的所有权问题。他们从保护委托人、受益人及其债 权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受益人应该享有信托财产所有权。温世扬,冯兴俊.论信托财产所有权.武汉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2)周小明博士提出了一种“新型权利组合说”,他认为信托时一种兼具物权性 质与债权性质的权利组合,立法上无需规定信托法律关系中各权利的性质,而是赋予信托法律关系当事人根据

8、意思自治约定他们各自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内容的 权限。学者们的观点对确定信托财产所有权的归属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同时也都存 在一些缺陷。而我国信托法对此问题也采取避而不答的态度,其立法语言模糊含 混、逻辑前后矛盾,虽然避免了与大陆法系物权法体系的正而冲突,但是着实缺 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不符合现代立法要求和信托发展需要,不利于信托在我国的 长远健康发展。确定信托财产所有权的归属,有重要意义:第一,确立信托财产 所有权归属有利于明确信托法律关系各当事人的权利性质;第二,确立信托财产 所有权有利于应对现实社会中信托业的繁荣发展,充分保护信托法律关系当事人 的合法权利;第三,有利于我国信托业的健康发展,促进

9、经济增长。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法学研宂方法深入剖析英美法系信托 财产权的本质属性,并参考当前各国关于信托财产权归属的立法例及学者观点,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功能与逻辑的视角出发,试图探索出大陆法系移植信托 财产权制度的合理路径:将信托财产所有权赋予受托人,受托人是唯一的所有权 人。一、英美法系信托财产权的本质属性c-)英美法系信托财产权的渊源英美法系信托财产权的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11世纪,在公元1066年的诺曼 征服后,威廉一世为了维护苏封建统治,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大贵族,自己只保 留小部分的私人领地,作为分封的代价,大贵族要承担附加在封地上的多种义务。 大贵族也效法国王,以同

10、样方式将土地分封给小贵族,小贵族又把土地分封给次 级阶层保有,如此层层分封,直至最终的仙户。在这种金字塔式的土地制度中, 国王拥有(own)全国的土地,是所有土地的所有权人,大贵族、小贵族等各级领 主虽然占有大部分的土地,但他们仅享有持有(hold) 土地的权利,并不享奋单 一的、绝对的所有权。这种土地保有(tenure)制度逐渐发展成为英国独特的财产 权制度“地产权(estate)”。地产权是一个抽象程度较低的概念,不具有单一 性和绝对性,主要用来表示地产权人在土地上享有的具体权利,地产权继承了土 地保有制度“一地多权”的特点,在同一块土地上,允许多个地产权并存,互不 排斥。此外,地产权还可

11、以按照吋间和空间进行分割,这种可分割性正是英美法 信托财产“双重所有权”产生的基础。二)信托财产“双重所有权”如前所述,英美法受托人与受益人的“双重所有权”是在地产权法这一财产 体系下发展而成的,其最早源于用益制时期地产权人对地产权的分割。公元13 世纪,为了实现土地的安全转移和逃避繁重的封建赋税,英国人发明“用益(use)” 制度。委托人根据与受托人之间的约定,将土地“转让”给受托人,由其对外享 有财产所有权,这一“转让”形式上符合普通法的规定,因此普通法承认受托人 的“法律上的所有权”。然而一些见利忘义的受托人常常受托而不守信,受人之 托却不忠人之事,严重损害受益人的利益,破坏社会公平与正

12、义。维权无门的受 益人只能求助于“国王良心的守护人” 一一大法官,但是“衡平法当然不能违背 议会的制定法,同时,凡是普通法承认的权益,衡平法也予以承认”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因此在 不能动摇普通法承认的受托人的“法律上的所有权”的无奈下,根据“正义、良 心和公平”的衡平法精祌,大法官赋予受益人“衡平法上的所有权”,要求受托 人积极履行信托义务,以求维护受益人合理的信托利益。在这种用益关系中,受 托人与受益人的财产权共同存在于同一块土地上,“受托人享有普通法上的所宥 权,可以保留和控制财产;受益人享有衡平法上的所有权,可以得到财产的收益, 并针对任何干预信托财

13、产的第三人强制实施,除非第三人是给付对价、并且不知 道信托存在的善意购买人” 同上。受托人所有权来自于普通法,受益人的所有权来 自衡平法,二者共同构成了英美法独特的信托财产“双重财产权”。(三“双重所有权”并非大陆法的绝对所有权首先从形式上看,在英美法的财产法体系屮,所有权地位无足轻重,“有趣 的是我们可以不提到所有权而讨论财产权的法律问题”李进之,王久华等.美m财产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其体系屮与大陆法系 所有权地位相当的概念是地产权。“双重所有权”是地产权的产物,具有地产权 的特性。“这种所有权并不像大陆法系屮的所有权一样是对有形物的完全的占有 和支配,以及对最终归属的确认。这种

14、所有权不具有统一的内涵,对于具体的事 物有具体的权利,不是超然于各种具体权利的绝对所有权。”阮晓.信托所有权归屈研宄.西南政法人学硕士论文.2007此外如前文所述, 英美法的所有权既可以在时间上分割为现在和未來的权益,也可以在空间上分割 其权益内容。这些特点都与大陆法系单一的、绝对的所有权严格区别,大陆法的 所有权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具有自由处分性和排他性,严格遵循“一物一权” 原则,是一种概括的全面的完全物权,它既不是各种具体的权能,也不是各种权能的简单加总,“在理论上,所有权在权能与时间方而是不可分割的”john henry merry man. ownership and estate

15、: variations on di heme by lawson. tulane law review,1973-1974 (48)。其次从内容上看,“双重所有权”的特性是所有权与其权能的分离,“英国习惯上一般将所有权分解成若干组成部分,并使得每一构成部分都形成一种抽象的 存在,它们彼此之间,不像物体本身那样,并没有很大的差异。”eh.劳森,b.拉登.财产法.施天涛等,译.北京:中国人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在信托中, 一方而受托人作为普通法上所有权人,享有信托财产的管理和处分的权利,但是 其却不能享有信托利益,且其处分权也受到种种限制,既不能像大陆法系的所有 权人一样进行物理性的处分,同时

16、其处分权一定程度上也收到受益人衡平法上的 追踪权的制约,男一方而受益人作为衡平法上的所有权人,是“真正的所有权人”, 享有信托利益却不占有和使用信托财产,在信托关系存续期间,仅有要求受托人 交付信托利益的权利。而大陆法系的所有权是一个完全物权,其权益内容具有排 他性和完全性,任何人不能降低其效用或减少其价值,大陆法所有权的内容至少 包括:“对物的实际使用权;获取物之收益的权力;实施管理的权力,包括转让 物的权力”f.h.劳森,b.拉登.财产法.施天涛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因此,严格来说,受托人和受益人都不能算是大陆法上的所有权 人,只不过是对信托财产享有不同的权益。“实

17、质上,所谓的双重所有权无非是 对一个完整所有权的分割,从中分割出来的处分权能构成了普通法所有权,而分 割出来的用益权能构成了衡平法所有权。这两个所有权只有所有权之名,而无所 有权之实。” 吴一鸣.英美物权法之大陆法解渎.华东政法大学傅士论文.2010综上英美法系的“双重所有权”并不是大陆法上的绝对所有权,二荠不属于 同一权利层而。二、英美法系信托财产权植入大陆法系模式的立法及学说英国法学家梅特兰说:“英美法制中最卓越的贡献就是创设了信托法律制 度。” f.w.mailtland. equity.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0920世纪以来,越来越

18、多的大陆法国家开始认识到信托具有的便捷、灵活、 功能丰富的优越性,于是掀起了一股引进英美法信托制度的热潮。但是由于缺乏 信托赖以生存的法律土壤,因此在移植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尤以信托财产权 的归属问题突出。英美法信托财产所有权是逑立在普通法与衡平法并行的双重法 律体系的基础之上的,而大陆法不存在这种双重的法律体系,信托财产“双重所 有权”更是让一贯坚持“一物一权”原则的大陆法学者难以接受。能否跨越法系 壁垒,将英美信托财产权完全融入大陆法物权体系中,一直是各国学者不能圆满 解决的难题。w今培锋.英美信托财产权难以融入大陆法物权体系的根源.环球法律评论,2(x)9 (5)为此,许多国家立法都有

19、涉及信托财产权的规定,学荠们也是观 点峰起,不尽相同。(一)大陆法国家的立法1. 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立法根据口本信托法第1条规定:“本法所称信托者,谓实行信托财产权转移及 其他处分而使他人以一定目的管理或处分财产”。第24条规定:“受托人有数人 时,信托财产为其共(合)有”。我们可以得出,虽然该信托法并没有直接规定 信托财产的归属,但显然第1条屮的“财产权”包括了财产所有权在内,“财产 权转移”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因为共(合)有是所有权的一种,如果之前的“财 产权转移”不是移转所有权的话,那么就不会出现第24条所说的“共(合)有” 因此基本可以判断,日本信托法将信托财产所有权赋予了受托人。

20、此外,本学 界主流观点也认为受托人享有信托财产所有权。韩国信托法被视为是日本信托法的翻版。其信托法第1条规定:“本法所称 信托,是指以信托制定人(信托人)与信托接受人(受托人)间特别信任的关系 为基础,信托人将特定财产转移给受托人,或经过其他手续,请受托人为指定者 (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管理或处分其财产的法律关系”。韩国信托法的 规定大体上沿用日本信托法的视角,也采用了“财产转移”的说法,因此可以认 为也是将信托财产权赋予了受托人。我国台湾地区信托法第1条规定:“称信托者,谓委托人将财产权转移或为 其他处分,使受托人依信托本旨,为受益人之利益或特定目的,管理或处分信托 产之关系”。同样,

21、该信托法也对信托财产所有权采取模糊处理,但根据台湾学 界的通说,信托财产在名义上归受托人所有。2. 德国的立法徳国并没有专门的信托成文法,但是,“实践中,德国的信托(truehand) 制度相当活跃,在私法和公法领域都得到广泛的运用” ,5孙静.德国信托法探析.比较法研宄,2004 (1)。德国法严格区分物权 债权主义,强调物权法定,因此在徳国罗马法的信托理论成为绝对的通说,该说 认为,受托人对信托财产拥有完全的物权,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关系受债权调 整。3.加拿大魁北克的立法魁北克虽然属于普通法体系,但是其私法制度基木遵循了大陆法系民法的实 践与思想。魁北克民法典第1260条规定:“信托产生

22、于委托人从其固有的财产中 向另外的固有财产转移财产,该固有的财产为特定的目的由委托人划拨的财产构 成,由受托人承诺接受持有并管理”。由此,魁北克将信托作为持有财产所有权 的方式,信托被赋予人格化,享有信托财产所有权。法典规定,财产被视为一个 集合(mass),受托人和受益人均没有任何物权,即1261条规定:“信托转让 所组成的信托固有财产,由于划拨行为构成一个固定财产,它是自治的,并区別于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财产,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对其没有任何物权”。164.中国的立法我国2001年颁布的信托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的信托,是指委托人 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

23、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 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由于该 条使用丫“委托”这一模糊词语,回避了其屮的信托财产所有权是否转移的问题, 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理解。有的学者主张“委托+给说”,认为该条屮的“委托”和 “给”等词表明了财产所有权的转移,委托人丧失了信托财产的所有权而转为受 托人享有;另有学者主张“委托人所有权说”,认为“此条中的财产权也包 括财产所有权;然而,其屮的财产权委托却不仅在内涵上并不相同于财产 权转移,并且其实施结果也并不能导致包括财产所有权在内的任何财产权被转 移给受托人。可见此条实际上认为在信托设立后信托财产所有权仍然由委托人享 有。关于该

24、法的这一态度,还可以由其第28、29条使用的委托人的信托财产 这一法律术语和第15条关于设立信托后,委托人死亡或者依法解散、被依法 撤销、被宣告破产时,委托人是唯一受益人的,信托终止,信托财产作为其遗产 或者清算财产的规定佐证”。n16张天民.失去衡平法的信托一一信托观念的扩张与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417张淳.中华人民井和国信托法中的创造性规定及其评析.法律科学,2002 (2)二)学说及其评析1. 委托人所有权说该种观点认为委托人仍是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人,在信托关系屮,委托人只是 将所有权屮的部分权能分割出去,受托人享有管理处分权能,受益人享有收益权 能。其主要理

25、由是:“信托目的是信托行为的指南”扈纪华,张桂龙.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条文释义.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无论是受托人还是受 益人的行为都要受到信托目的的指引与制约,委托人通过信托目的对信托关系及 其行为进行总体控制,决定着信托财产的命运,体现了所有权对物的控制,因此 委托人享有新信托财产所有权。这种观点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委托人在委托期间享有的调整权、解除 权、撤销权以及在信托终止后归属不明情况k的信托财产的归属等问题,同时对 防止委托人借此逃税也有作用,但是如果信托财产归委托人所有,那么设立信托 的行为就类似于是委托人对受托人的委托授权行为,受托人就只能在委托人的授 权范围内管理处

26、分事物,还会时常受到委托人的干扰,这并不符合现代积极信托 的要求,不利于信托功能的充分发挥,此外将信托财产所有权赋予委托人也不利 于受益人权利的保护。2. 受托人所有权说该种观点为目前的通说,但是该观点之间也存在着儿种不同的理论解释。有 的理论认为其认为受托人从委托人处接受信托财产后,委托人就丧失了所有权, 受托人相应地取得了信托财产完全所有权,而受益人只享有要求受托人给付信托 利益的债权。有的理论则认为受托人享有的是附解除条件的所有权,即“信托财 产所有权归受托人是附解除条件的:条件成就前,所有权归受托人;条件成就后, 则复归于受益人”江平.西方m家民商法概要.北京:法律出版社,1984。虽

27、然理论解释有所不同,但是在信托人享有信托财产所有 权这一基本问题上是一致的。受托人享有信托财产所有权有利于信托财产的有效管理,能充分发挥信托的 优越性,实现财产的价值增值。这一学说的弱点在于不能合理解释信托受益人所 具有的部分物权性权利、难以解释信托财产不因受托人的债务和破产而受影响原 则以及财产归受托人所有可能会有悖于委托人设立信托时的本意、对委托人和受 益人保护力度不够等。王盈.信托财产所有权研宄.法制与社会,2012 (2)另外,从信托的机能上看,受托只是“受他人之托,为 他人理财”,其并非是为自己所服务,而且其处分权能也不能像所有权那样的意志自由,因此认为受托人享有信托财产所有权理论依

28、据略显不足。3. 受益人所有权说该学说认为信托财产所有权在信托期间应该属于受益人,尽管他并不占有、 管理该信托财产。其主要理由有:一是在信托关系存续期间,受托人并不享有信 托财产的利益而是归于受益人,受托人负有交付信托财产利益的义务,受益人享 有收益请求权;二是受益人对受托人管理处分财产的行为有监督的权利,在受托 人违反信托目的处分信托财产时可以请求撤销该处分行为,在受托人不当处分信 托财产时,受益人可以请求受托人进行损害赔偿,也可以行使追踪权使信托财产 回复原状;三是当他人强制执行信托财产时,受益人享有异议权;四是受托人虽 然享有管理处分权,但是其只是代理受益人行使权利罢了,受托人和受益人之

29、间 存在一种隐名代理关系。此种学说肯定了受益权的物权性质,有利于加强对受益人的利益保护,而且 也符合委托人为受益人而设立信托的目的。但是这种学说将受托人管理处分财产 的权利视为一种代理行为,这与大陆民法传统的代理制度结构大有不同,同时也 背离了信托的功能定位,在信托法律关系中,受托人不是或者远不止是代理人, 委托人的意思并非是让受托人成为代理人,信托的内容也绝不是民法代理制度所 能涵盖的。此外根据大陆法所有权理论,所有权是一个完全物权,集占有、使用、 处分和收益四项全能于一身,受益人并没有对信托财产拥有管理处分权,因此受 益人的所有权不能等于同大陆法上的绝对所有权。4. 受托人与受益人共有权说

30、该学说认为信托既具有物权性质也有债权性质,信托受托人和受益人都是信 托财产的所有权人,二者共同拥有信托财产,受托人享有管理处分权并负有向受 益人交付信托利益的义务,受益人享有收益权并享有信托利益请求权。这种将所有权权能的分别享有视为所有权的共有,并不符合大陆法所有权共 有的理论。共有是“两个以上的人对同一物享有所有权”魏振瀛.k法(第四版).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010,根据一物一权原则, 共有物尽管为二个以上民事主体所共有,但其所有权仍为完整的一个,共有是对 所有权予以“量”之分割的结果,但是此种分割不是对具体的共有物的量上之分 割(即所有权的划分),也不是所有权权能的分割。而且大陆法上的

31、对共有物的 管理和处分需要全体共有人或者多数共有人协商同意,而在信托屮,受托人对信 托财产的管理和处分并不需要与受益人协商,更不用说经其同意了。因此受托人和受益人共有信托财产的说法难以令人信服。5. 独立财产权利说即法主体说,这是日木学者的观点。该学说强调信托财产的独立性,认为信 托产生于原来由委托人所有的财产向受托人所有的方向转移,而信托在木质上乂 不允许将信托财产看作完全归属于受托人,因此,信托财产可以从委托人和受托 人之间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法主体。至于受托人对信托财产的权利,则是一种 财产管理权。换言之,法独立学说将信托财产木身视为一独立的法律主体。周小明.信托比较制度研宄.北京:法律

32、出版社,1997这种学说将信托财产视为所有权的主体,而信托财产同时乂是的所有权客 体,这种混淆所有权主体与所有权客体界限的处理难以被大陆法物权体系所接 受。另外,将受托人的管理处分信托财产的权利视为财产管理权,而在目前大陆 法系国家中尚无“财产管理权”这一概念,缺乏实际操作可能性。6. 信托所有权说这种学说被加拿大魁北克民法典所采纳。该说将信托财产视为一种无主的a 的财产,独立于受托人和受益人的财产,且不属于信托法律关系屮任何人的财产, 认为信托财产所有权归于信托本身,信托是这种无主的目的财产的所有权主体, 受托人对信托财产有控制和排他性管理的权利。这种学说是对法主体说的改进,其将信托像法人那

33、样予以人格化,使信托具 有独立的人格,克服了法主体说混淆所有权主体与所有权客体的问题,但是一些 大陆法学者认为将信托人格化处理,等同于将信托视为财团法人,而信托并不能 满足成为财团法人需要具备严苛的条件(只能为公益目的;有一定规模的财产; 须进行法人登记),从而得出信托人格化的说法并不成立,信托不能等同于财团 法人,因此信托不能成为所有权主体。三、功能与逻辑视野下大陆法系信托财产权制度的应然定位信托财产是信托法律关系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整个信托制度的核心所 在。陈雪萍.信托财产权的法理学研宄.社会科学,2006 (9)确定信托财产的归属对于信托功能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意义。英美法的财 产法体系

34、有着独特的历史形成,带有深刻的历史痕迹和体系烙印。与普通法与衡 平法的双重法律体系相适应,英美法给信托财产权配置了 “双重所有权”,这与 大陆法系的所有权理论一一 “一物一权” “一物之上不能同时存在两个所有权” 等格格不入,这成为了大陆法移植信托财产权制度的一大障碍。为了排除这一障 碍,学者们不遗余力创造了很多的理论,但都无法圆满地解释信托财产的“双重 所有权”。宂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将民法视为一个封闭式的权利体系,从而在 出现信托财产权这种新的权利现象时,还是以原有的物权或债权概念去分析和定 性,从而误读了信托财产权;二是在定位信托财产权的归属时,或偏重于信托功 能考虑,或偏重于民法的逻辑

35、体系考虑,未能将两荠结合起来去认识信托财产权 的本来而目。因此,大陆法系在移植信托财产权制度的过程中,要有开放的、发 展的民法思维,同时又要能够吸收英美信托制度的功能本质,还要注重与本国的 法律体系相融合。法律移植,其目的不是为了复制国外制度的形式设计,而是为了发挥国外制 度的实质功能。于海涌.论英美信托财产双重所有权在中m的本土化.现代法学,2010 (3)落实到信托财产权的移植,就是要做到两点:内容上要真正体 现受托人权利和受益人权利的功能;形式上要合乎大陆法系财产权制度体系,保 障体系的和谐。综合考虑这两点,笔者认为应将信托所有权赋予受托人,同时需 强调受托人所享有的该所有权不等同于大陆

36、法上的绝对所有权,二者在内容上有 所区别。此种设计的合理性主要有:(一接近英美法信托的本质大陆法移植信托财产所有权制度的最大障碍就是英美法信托财产“双重所有 权”与大陆法“一物一权”原则的冲突。但是,“那种将英美法系信托财产的双 重所有权理解为一个财产上存在两个所有权的看法是错误的”赵磊.信托受托人的角色定位及m:制度实现.中国法学,2013 (4),英美法中规定 受益人享有的“衡平法上的所有权”并不是真的要让受益人享有所有权,占有、 使用和管理财产,而仅仅是对其收益权利提供的一种物权性保护,因此英美法上 的信托财产所有权并非一个财产上存在两个所有权,而只能是受托人享有信托财 产所有权,管理和

37、处分信托财产,实现信托财产的保值增值,并将信托利益交付 于受益人,而受益人不享有信托财产所有权,其关心的是信托财产是否有所增值, 信托利益是否能够获得,并能请求受托人支付信托利益。因此英美法信托财产“双 重所有权”与大陆法“一物一权”原则的冲突并非无法调和,将信托财产所有权 赋予受托人是一种合理的制度设计,更接近于英美法信托的木质。(二符合“一物一权”原则大陆法上所有权具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项权能,实际上受托人也具有该四项权能,只不过这里的“收益”并非受益。从委托人那里取得信托财产后, 受托人就直接占有该财产,并为信托目的之需要管理使用该财产,并能进行一定 的处分,因此受托人享有占有、使

38、用、处分的权能并无疑问,学者们反对受托人 享有信托财产所有权的重要理由就是受托人并不享有收益权。实际上,受托人却 是信托财产的直接收益人,信托财产的“收益”由受托人进行主张,并直接取得, 只不过其并不是最终的利益享有者,非“受益”的主体,受托人享有的是收益的 权能,并将收取的利益交于受益人,这有点类似于质权人在质押期间有权收取孳 息,但并非取得孳息的所有权。因此,受托人享有收益权能,其对信托财产的所 有权具备大陆法所有权的全部权能,信托财产的唯一所有权人,并不违背“一物 一权”原则。(三受托人所有权在内容上与大陆法的所有权不完全相同尽管受托人享有信托财产所有权,且同时具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39、四项 权能,但是信托独特的制度设计与功能定位决定了受托人所享有的所有权不完全 等同于大陆法上的所有权,二者在内容上有所不同。首先,受托人不享有信托财 产利益,“权利之特质在于给所有者以利益” austin. the province of jurisprudence determined. london: weidenfeld & nicholson,1954,大陆法上的所有权与利益相关联, 而在信托中,受托人虽享有所有权,但并没有得到信托利益,而是将信托利益交 于受益人;其次,受托人所有权中的占有权能与大陆法上的占有不完全相同,受 托人虽占有信托财产,但其占有受到信托目的的限制,是为信托目的所服务的占 有,因此不能随意使用信托财产,而大陆法上的占有完全取决于自己意志,可以 随意使用之;最后,受托人的处分权受到信托目的的严格限制,不能进行任意处 分,如果信托财产是一辆汽车,他不能将其随意赠与他人,违背信托目的进行不 当处分的行为可能因受益人的撤销而归于无效,从而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而大陆 法的所有权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处分其财产,且不受他人行为的影响,不 承担后果,他可以任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