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视角下信任者―被信任者动态互动探析_第1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1/5e18d590-7978-4ed5-af54-056867373b35/5e18d590-7978-4ed5-af54-056867373b351.gif)
![二元视角下信任者―被信任者动态互动探析_第2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1/5e18d590-7978-4ed5-af54-056867373b35/5e18d590-7978-4ed5-af54-056867373b352.gif)
![二元视角下信任者―被信任者动态互动探析_第3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1/5e18d590-7978-4ed5-af54-056867373b35/5e18d590-7978-4ed5-af54-056867373b353.gif)
![二元视角下信任者―被信任者动态互动探析_第4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1/5e18d590-7978-4ed5-af54-056867373b35/5e18d590-7978-4ed5-af54-056867373b354.gif)
![二元视角下信任者―被信任者动态互动探析_第5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1/5e18d590-7978-4ed5-af54-056867373b35/5e18d590-7978-4ed5-af54-056867373b35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二元视角下信任者一被信任者动态互动探析摘要:二元动态互动视角允许对信 任者和被信任者同时予以关注,并认为 双方在相应人格特质或行为方面的互动 影响,是人际信任建构的关键。在简单 梳理信任不同研究视角的基础上,重点 按照二元动态互动视角的思想同时从信 任者和被信任者双方出发,首先对其内 涵进行了再界定;在此基础上对社会交 换理论面临的挑战、典型范例和实证分 析策略进行了述评,并对该领域的研究 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关键词:二兀视角;信任;信任者- 被信任者;动态互动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6) 05-0000-00引言信任问题的出现几乎和人类历史一 样
2、久远。对于信任问题的研究,不仅社 会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等领域对其 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也一直是组 织行为学领域中深受关注的内容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 业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开始 放弃与科学管理相适应的“金字塔式” 的组织结构,并转向更加适应信息时代 的“团队型”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 构中,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就成为 组织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因此,信任 问题越来越为实践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 所重视,也普遍强调信任关系构建。然 而,“高信任”工作关系仍然没有普遍存 在的既定事实,本质上反映了信任构建 的难度远超乎人们的想象。既往信任研 究往往默认一个隐含假设一
3、一信任在组 织中对称且对等存在,因而对二元动态 互动视角下信任问题探讨相对不足 (yakovleva, reilly, & werko, 2010) 1。这导致学界一直对信任研究处于盲 目乐观的状态,忽视了在互动过程中信 任被建构的重要性。一直以来,信任研究是从“构建” (build)的视角来认识信任者-被信任者 之间的关系。从语义来看,“构建”是在 “构想”层面确立行为规则,“构”与“建” 组成连动式,有“先构后建”之义,语 义基本等于“建立”(build),即“白上 而下”建立一种行为关系和规则要义。在信任研究中,“构建”强调的是信任者 中心视角或被信任者中心视角单独从自 身的认知
4、和态度来确立信任关系。“建构” (constuct)思想源于认知心理学,并经 语言哲学、常人方法学、符号互动论等 理论的发展,确立了社会建构主义 (constuctivism)。社会建构主义的中 心议题是“个体间互动形成一种共同的 主体间认知,或一种共同能够感知的经 验主体间世界”(berger & luckmann, 1967) 2。garfinkel (1967) 3认为社 会秩序(社会关系结构)不是自动地产 生于共享意义和社会角色模式,而是在 社会实践的互动过程中被建构出来的,在互动过程中,谈话双方会运用默会的 背景知识、认知类型赋予谈话的意义和 理解的意义,并在互动中的行动者会
5、努 力建构主体间的相互印象。从社会建构 主义来认识信任问题,强调的是信任共 建的辩证性,即信任者-被信任者在互动 的过程中确立信任关系,而彼此对信任 的认知、情感以及彳丁为,是一种动态的 过程研究视角。因而,建构主义可以将 传统的信任研究从决定论转向互动论, 信任关系从“构建”向“建构”的认知 研究转变,这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 础。一、信任研究视角的文献回顾 综观既有文献,信任研究先后经历 了对称性信任假设基础上的信任重要性 视角,信任者中心视角和被信任者中心 视角、静态信任和动态信任视角,并取 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基于对称性信任假设基础上 的信任重要性视角有关信任重要性的研究一直居于
6、信 任研究的主流,如kramer (1994, 2004)45指出“随着信任益处证据的累积, 人们对信任的乐观认识不断被肯定”。khodyakov (2007) 6将信任看作创新双方“期望收敛”的表征以及有效合作创 新的纽带,尤其当无形资产(intangible asset)或非标准信息(unstandardized information)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传递 时,信任的作用愈发凸显。信任在许多 领域被置于核心地位,并在许多领域经 常被提到,如建筑行业、网络社区、商 业社区以及政治领域。原因在于:信任 作为一种社会产品或社会资本,越来越 得到认同。从宏观层面看,信任能够缩 减交易成本,孕育
7、跨组织长期关系,提 升跨组织关系的预测力、适应力以及战 略灵活性;能够显著提尚创新效率并带 来出色成果;信任也能触发非正式网络 合作和合作创新。从微观个体层面看, 信任能够敦促幵放性沟通、信息共享、 冲突管理、组织承诺以及工作满意度; 也能够防止信任降低所引致的后果一一 由非生产性行为如过度监控或保护性控制所引致的成本、不确定性以及焦虑, 进而导致创新失败。这些研究几乎无一例外地着眼于均 值信任,认为信任在信任者-被信任者之 间稳定对称存在,从而高估了信任的重 要性,很少涉及二元视角下信任在信任 者-被信任者之间的动态互动发展变化。 (二)信任者中心视角和被信任者中心视角在早期的信任研究中,大
8、多数学者 都将信任简单地视作单维变量。直到上 世界90年代以来,学者们更多地倾向于 将信任视为多维变量,并基于信任者中 心视角和被信任者中心视角,展幵了较 多的研究。以信任者中心为视角,baier(1985) 7将已有信任研究分为三类(信任冲动、 折射的信赖、信任文化),且指出通过治 理培育信任的可能性,低估了被信任者 在信任建立过程中的作用。coleman (1990) 8指出信任者可以通过算计过 程的信息总量和信息质量来评价被信任者的可信赖性,首次正式强调了信任者 的主体地位。只有信任在需要修复的时 候,他们才希望被信任者主动地“工作于”信任。mcallister (1995) 9将信任划
9、分为认知型信任和情感型信任。lewicki 和 bunker (1995) 10将信任分为计算型信任、知识型信任和认同型信 任。相对而言,mcknight (1998) 11的研究可以说对信任者的中心地位进行 了颠覆性突破,他指出不管被信任者是 否值得信赖,信任者都以一种“善意” 和值得信赖的方式同他们打交道,可以 起到改善被信任者可信赖性的作用。由 此,信任研究幵始转变被信任者在信任 关系研究中的角色,对信任者中心视角的研究有所扭转。在被信任者中心视角下,das和teng (2001) 12将信任划分为能力信任和善意信任两个维度mayer, davis 和 schoorman (1995)
10、13在整合“信任倾向”和“感知可信赖性” 的基础上重构了信任模型,将被信任者 可信赖性划分为能力、善意和正直三个维度;farrell等(2005) 14将信任划分为能力型信任和善意型信任两 个维度。然而,上述两个视角都忽略了 信任者-被信任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关于 信任者-被信任者相互关系视角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动态信任视角的发展才有所 进展。(二)静态伯任和动态伯任视角从信任的研究方法来看,已有信任研究无非是将信任看作独立变量和调节变量(dirks &ferrin, 2001) 15,这类研究在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上有所区分(kramer, 1994) 5。其一,聚焦信任行为(trust
11、ingbehavior)的传统研究,将信任看作是一 种理性选择行为,如博弈论中的合作性 选择(williamson, 1993) 16。这类研 究在经济学研究中较为常见,将“行为” 这种看的到的事实作为评判是否发生信 任的证据。其二,聚焦于信任心理特征(trust psychological effect)的传统研究,试图理解人类心理与信任的复杂关系,包括 预期、意图、情感以及意向等(rousseau, 1998) 17,这类研究与社会心理学的信 任研究相符。该研究方向主要关注信任 的前置因素,认为信任是依赖和身份认 同的结果(ouchi, 1981) 18。聚焦于信任行为的研究,经济学家 希
12、望通过具体事件考察信任是否真的发 生,这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研究方式,其 结论最为丰富,且结论之间具有较高的 一致性,如提高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 工作效率、创新行为等;而聚焦于信任 心理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家希望能够反 映具体信任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与过程, 这是一种相对动态的研究方式,因为受 制于定量研究的发展,显得研究不足。 这两类研究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方法论观 点,也隐含了静态信任研究向动态信任 研究的转变趋势。然而,近年来研究者也逐渐意识到, 一方面,在信任研究中单方面重视信任 者或被信任者的视角是不完整的;另一方面,仅基于某一时点的静态信任研究 也无法反应信任本身动态变化的特征, 而且只重视
13、相互信任是不现实的,以均 值测量法反应人际信任是不符合实际的。 这些研究都可能导致对信任过程的理解 过分简化,从而高估信任在工作场所的 正面作用(ferrin & dirks, 2003) 19。 为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信任概念化 为分散在信任者和被信任者等特定社会 系统成员之间的一个更微观的互动过程 (serva,fuller, & mayer, 2005) 20, 以便洞察信任的发展变化过程。因而, 从信任者-被信任者二元动态交互视角 出发探讨信任问题,逐渐成为微观组织 行为领域信任研究的一个前沿和热点。为了更深入地认识信任者-被信任 者二元动态的理论内涵和最新研究趋势,
14、 本文将首先对二元动态互动视角下的信 任内涵进行再界定,然后从作为其理论 基础的社会交换理论面临的挑战、研究 范例和实证分析策略三个方面分别对现 有研究进行述评,文章最后对该领域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二、二元动态互动视角下的信任内涵再界定常见的“我信任你”,意指“我认为 你某些方面值得信赖”,本质上暗示了某 种“关于你我封装的兴趣”,即“我认为 你有兴趣做某事,而这件事情也会符合 我的兴趣”。这意味着需要从二元视角来 考虑“ 一对”人际信任关系的建构过程。sitkin 和 roth (1993) 21认为信任 可以总结为四类基本特征:(1)信任是 一种个人特征;(2)信任是一种行为;(3) 信任
15、代表一种情境特征;(4)信任是一 种制度化安排。mayer等人(1995) 13 将信任概念总结为信任者基于被信任者 做出某种行为的积极预期,而愿意接受 一定的风险去相信被信任者。综合而言,信任概念研究中较为一 至文的意见在于:首先,信任是从信任者 到被信任者,即行为意向是从信任者出 发,并非被信任者。信任行为的发起者 是信任者,而可信赖性对应被信任者。第二,不确定性情境是信任存在的前提 条件,由于信任往往基于一定预期或意 愿,只有在不确定性情境下,信任才是的然而,有关信任是否具有情境依赖 性存在较大争议。coleman (1990) 8主张信任依赖于特定情境,即“a信任b 在d情境当c发生的
16、时候”。对此,mayer 等(1995) 13也表达了赞同观点。他们 认为特定被信任者(如被信任者能力、善意以及正直)虽会显示稳定特征,但 情境却创造了信任的动态复杂性,是信 任不同于信任行为的主要原因。因为信 任是一种总体评价,而信任行为则是在 具体特定情境中发生的。但dietz和 den (2006) 24却未置可否,他们认为 如果信任具有情境依赖性的特征,为什 么对“当一个人产生信任感后,不管这 个人在什么场所都去信任”而无法做出 角军释。关于信任是否具有情境化的争议, 促使研究者聚焦到两种收敛的信任定义路径,并致力于从动态情境来再界定信 任内涵。这两种路径分别为,信任是对 被信任者意图
17、行为的积极预期,往往立 足于被信任者;信任是信任者暴露自身 弱点的积极意愿,往往从信任者出发。 过往的研究常常忽略积极预期和信任意 愿二者的区别,将可信赖性、积极预期、 信任意愿等视作相同概念,在研究中一 律采用信任来代替。这其实是有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讨论。理论面临的挑战blau (1964) 25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可以被界定为一种父換关系,或为物质交换或为情感交换。有效的社综上,二元动态互动视角下的信任 内涵在于,首先,信任应该置于信任者- 被信任者共存的二兀情境;其次,信任 者的信任意愿以及被信任者所应该对信 任者兑现的积极预期将呈现动态互动; 最后,信任将在这种动态互动过程中被
18、建构。本文对二元视角下信任者-被信任 者动态互动研究的探析是基于这一*内涵 、社会交换会交换关系不仅有助于实现互惠,同时 也传递互惠的责任;如果社会交换关系 受到影响,将直接影响社会交换的数量 和质量。信任本身的关系属性,使很多研究 者认为信任本质上与社会交换关系无法区分(blau, 1964; cropanzano & mitchell, 2005; whitener, brodt, korsgaard,& werner, 1998) 252627o信任一直以来被看作社会交换的重要前提(blau, 1964) 25,信任获得也同时 被看作是社会交换的结果(ayree, bud
19、hwar, & chen, 2002) 28,或社会 交换的附加价值为信任(blau, 1964)25 o dirks 和 skarlicki (2009) 29从社 会交换视角解释了同事信任如何影响绩 效,指出只有当彼此信任的时候才会分 享资源,信任才能对绩效发挥作用。因 而,良好的信任关系往往要求较高的均 值信任水平或信任对称水平。然而从二元动态互动视角来看,a 信任b并不意味着b也信任a,a对b可信度的评定一般不等同于b对a的可 信度评定,二者之间往往存在断层(gap) 问题(见图1)。图1显示,当a对b发 出一个信任行为后,b也会反馈一个信任 行为,而该反馈行为紧密依赖b从a感
20、 知到的信任水平。这个感知过程往往受 制于人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等约束 从而无法避免断层的发生;其次,二元 信任的互动变化过程也体现在信任的积 累和消耗过程,即有的个体体现为相对 快速的信任建立且相对较慢的信任消耗, 而另外一些个体则体现为相对缓慢的信 任建立且相对快速的信任耗散。二者之 间的差别也会体现为信任的差异水平, 进而导致信任双方的断层问题。因而在 这种情形下,由于b极有可能误解a的 意图而错失对a的互惠责任,使得社会 交换理论面临挑战,社会交换理论所要 传递的互惠需求有可能被打破或延迟。由此不难看出,信任者-被信任者二 元动态互动视角的研究,核心在于通过 信任者-被信任者之间的良
21、好沟通和互动,有效降解潜在的断层问题;在此基 础上,社会交换才会变得更顺畅,社会 交换的数量和质量才可能得以保证。四、二兀视角下的信任者-被信任者 动态互动研究在人际信任活动中,信任者也可能 是被信任者,被信任者也可能是信任者, 从完整的信任过程来看,信任者和被信 任者都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 之间良好的互动是积极信任关系建构的 关键。二元视角下信任者-被信任者动态 互动研究的一个可能方向是,首先开启 二元视角的信任,清楚区分信任者和被 信任者,进而清晰辨别信任倾向、可信 赖行为、信任等之间的关系。如ferrin, bligh,和 kohles (2007)31从自己(own)和他(ot
22、her)的视角研究了二者在信任、监督、合作方面的互动过程。de jong, vandervegt 和 molleman (2007) 32从资源依赖的不对称性角度 切入,对单方向信任水平的建立作了研究,由此开拓了信任者-被信任者之间信 任的“无方向”朝向“有方向”的进展。二元视角下信任者-被信任者动态 互动研究的另一个可能方向是,同时考 虑将信任者的人格特质和被信任者pj信 赖行为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探讨他们 基于跨时间维度,对双方相关结果变量 的个别和联合影响。如dirk和ferrin (2002) 33借助元分析讨论了信任者信 任倾向和被信任者pj信赖行为(能力、 善意和正直)在信任发展中
23、的阶段性作 用,指出信任倾向在信任发展的早期更 具重要性,而能力、善意和正直在信任 发展的后期更被看重。其中,善意和正 直相对能力,成为维护信任长期发展的 核心要素。yung-kuei huang 和 lingzhi guo (2009) 34采用跨时间维度方法, 研究了信任前置变量在不同时间对信任 结果的影响。此外,二兀视角下信任者-被信任者 动态互动研究还有的一个可能方向是, 同时考虑将信任者的人格特质和行为与被信任者的人格特质和行为纳入同一个 分析框架,探讨他们对双方相关结果变 量的个别和联合影响。如becerra和gupta (2003) 35从二元视角,将信任者和被信任者的个体特质以
24、及所处的组 织特征作为前置变量,研究二者沟通频 率对信任者感知到被信任者可信赖性的影响。gill, boies 和 finegan, (2005) 36也作了类似的研究。zolin, fruchter 和hinds (2003) 37基于跨时间维度,按照信任的输入、过程和输出模型,从 信任者和被信任者的互动影响角度,对 信任的发展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yakovleva, re川y 和 werko (2010) 1的研究则主要关注了信任者信任倾向和 被信任者感知可信赖性(能力、善意和 正直)在角色效应和伙伴效应中的不同 作用,以及角色效应和伙伴效应在不同 工作环境下(虚拟或面对面)可能的影 响,
25、从而为信任在二元关系中的互动探 索提供了启发。因此,单方面、静态强调信任者的信任倾向或被信任者可信赖行为并不能 确保信任向对称性发展。然而,以往研 究却大多单方面探讨信任者信任倾向对 信任关系的影响,认为积极信任倾向的 信任者在陌生关系中更容易建立信任关 系(zaheer & harris,2006) 38;或从 静态研究视角,基于某一时点测量信任 者的信任水平或被信任者的感知可信赖 性,忽略了信任的动态交互过程,因而 最终影响对信任关系建构研究的结果准 确性。这方面的原因在于,社会心理学家 所关注的信任成因以及信任的发展变化 过程,由于定量研究的发展不足,特别 是跨截面数据在信任研究
26、中的不足,严 重制约了信任动态理论研究成果的发展。 特别是,关于信任动态交互结果如何影 响信任本身变化,以及变化了的信任如 何影响绩效产出,我们还知之甚少。因 此,基于二元动态互动视角的研究对新的研究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五、信任者-被信任者动态互动研究的实证分析策略在二元动态互动视角下,信任研究 同时关注信任者-被信任者双方各自的 人格倾向或行为,这些因素之间的动态 交互作用最终决定信任者-被信任者对 称信任水平发展的结果。这一视角下,可以借鉴 vanneste 和 puranam (2010) 39的研究(见公式(1)来展开相应的 实证研究。该公式假定:信任者a试图介入与 b的关系,而b的可信
27、赖性不可知。在 初始阶段,先控制b的可信赖行为不随 关系变化,之后释放该控制变量。由于b 的可信赖行为不可观测,信任者a只能 主观赋予b定的可信度pt,pt也被称 作a的感知可信赖度,pt随信任者a所 获收益at的增加而增加,相应地bt也随 1-pt的增加而增加。由此信任者与被信 任者的损益关系可表达为:进一步从二元动态互动视角来解读 公式(1),可以发现:在关系初始阶段,信任者a没有关于被信任者b任何可信赖信息,只能依 据人际之间的平均信赖水平来估量初始 信任密度(rotter,1967) 40。这一初始信任密度概率为pt,且被信任者在关 系发展的第一轮交互中通常表现的较为 可信。一旦信任者
28、a与被信任者b开始 互动关系,信任者a就可以获得关于b 的直接信息,也即信任者a对被信任者 b的了解会越来越充分(shapiro,sheppard,&cheraskin,1992; lewicki & bunker, 1995) 4142。如果 p*是被信任者的真实可信赖性,那么a与b的关 系将是一个相互学习、无限接近p*的过 程。由此,虽然对信任者的判断未必能 达到真实准确,但至少趋于准确,这即 为一个信任周期。该公式(1)所内涵的信任互动规律 在于: 者对被信任者的信任倾向无非是悲观、 无偏见、乐观。一段时间之后,信任者 总归会纠正对被信任者的信任偏差。这 样一来,持悲观倾
29、向的信任者信任水平 可能表现为提升,而持乐观倾向的信任 者信任水平调整之后可能表现为下降, 只有无偏见者在整个信任关系中保持稳 定信任。因此,信任水平提升与否,与 信任者信任倾向有很大关联。规律纠正初始偏见规律。信任规律二:认同规律。对于被信任者, 对信任者的认同会使其自觉调整自身可 信赖行为。因此,假设认同发生在工作 场所的被信任者身上,无论被信任者能 力提尚还是未提尚,被信任者的善意总 归会增加;假设感知可信赖度也在不断 调整,这意味着信任者必然要调整其信 任水平。当然,被信任者对信任者越认 同,相应的可信赖行为提升速度也越快。 因此,被信任者可信赖行为与信任水平 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正向作用
30、过程,如a 信任b,b的认同结果是b表现得更可信, 同时也信任a; b不信任a,a的认同结果是a表现得更不可信,同时也不信任b。规律三:关系价值改变规律。所谓关系价值改变是指信任者或被信任者从 信任关系中所获收益增加或减少。如果 信任者和被信任者介入的是不同情境, 关系价值发生改变,即使感知可信赖性 没有变化,信任结果也会发生变化,这 使信任者和被信任者常常不能及时作出 应对,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剧信任不 对称。因此,关系价值改变主要表征信 任关系的情境属性,情境变化会带来信 任水平的变化。导致信任水平变化的情 境,也可以定义为不可信行为导致的潜 在损失,或值得信赖伙伴所带来的潜在 收益。外部
31、变化诸如改变合作伙伴、改 变对关系价值的投资等,都会引起关系 价值变化,也都可以称作情境变化。这 样一来,当关系收益增加,则提升信任 水平;当关系收益减少,则降低信任水 平。关系价值改变将引起信任水平的变 化,但使信任评估相对远离感知可信赖 性。规律四:基于信任的选择规律。按 照公式(1),当出现et (r) 首先,明确究竟哪些信任研究可以从二元互动 视角进行探讨。信任研究在微观人际层 面有明确的信任者和被信任者,当扩展 在团队或组织层面,信任者和被信任者 的内涵也将延伸。因此,未来的研究有 必要进一步判断究竟哪些信任主题适合 从二元动态互动视角进行探讨。鉴于社 会建构主义理论所影射的人际互动
32、论以 及信任研究强调二元互动的趋势,未来 可以尝试围绕信任者-被信任者双方在 某些重要人格特质或个体行为方面的互 动影响展开研究,而研究的环境可不局 限于“面对面”团队,也可以向快速组 建团队或虚拟团队扩展。从这个意义上 讲,以往静态信任研究和对称信任研究 的的基本内容都可以作为二元动态视角 下的研究内容。相信加入了时间维度和 互动视角,在结论方面会有更新的发展, 今后的研究尤其应该在这方面进行广泛 而深入的挖掘。其次,拓展前因、结果变量及相关 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建立在对称性信任假设基础上的已有研究,在前因、结 果变量和相关作用机制方面已经取得丰 硕成果。然而,从二元动态互动视角来 看待信任
33、者-被信任者的信任建构过程, 不能忽视信任者-被信任者之间的感知 断层问题,在此基础上,有必要重点考 察“断层”的前因变量以及“断层”与 其前因、结果变量之间关系的中介和调 节因素。另外,现有关于信任者-被信任 者二元视角的研究集中于个体层次,探 讨个体变量之间的关系及相关作用机制。 这要求今后相关实证研究尤其要在分析 层次上突破单一的个体层次,在其他分 析层次上也要突出从信任者-被信任者 二元互动视角进行探讨。再者,进一步明确信任者-被信任者 二元动态互动研究中“互动”的跨时间 维度设计和“断层问题”的操作化及测 量问题,并相应发展更完善的实证分析 方法。一般而言,在二元互动视角下,基于某一
34、时间点分别测量双方在特质、 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差异,仅表征了信任互动的始点或结果,应该将这一差异用 于预测下一时间段对信任的影响,以及 信任最终实现稳定状态的演化过程。最后,仍需指出的是,从二元视角 开展信任者-被信任者的动态互动研究, 既是从双向视角整合信任者和被信任者 这两个方面的新尝试,也是向捕捉信任 本身脆弱且动态变化特征的一次回归, 符合社会建构主义由决定论向互动论转 变的基本定论。目前二元互动信任的研 究主要集中于西方,国内相关研究还较 少。今后研究者可以围绕以上三个主要 问题展开细致、深入的理论思辨和实证 考察,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信任理论体 系,将信任研究推向贴合实际、提供合 宜指
35、导的层面,实现信任关系“构建” 向“建构”的认知转向。参考文献:l yakovleva. m., reilly, r.r.,& werko.r. (2010) . why do we trust? moving beyond individual to dyadic perceptions. journal of appliedpsychology, 95 (1):79.2 berger, p.l., & luckmann.t.(1967). the social constuction of realityc.new york: doubleday.3 garfinkel.h
36、. (1967) . sdudy in ethnomethodologyc.englewood cliffs,n j prentice-hall.4 kramer,r. m.,& cook, k. s.(eds.) .(2004) . trust and distrust inorganizations: dilemmas and approachesc.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5 kramer,r. m. (1994) . thesinister attribution error: paranoid cognition and coll
37、ective distrust in organization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8: 199-230.6 khodyakov, d. (2007) . trust as a process: a three-dimensional approachj. sociology, 41(1): 115-132.7 baier,a. (1985) . trust andantitrustj. ethics, 96 (2):231-260.8 coleman, j.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c. cambridge,ma
38、: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9 mcallister, d.j. (1995) affect andcognition based trust as foundations for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in organiz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 (1):24-59.10 zk (#lewicki, r.j.,& bunker, b.b. (1995) . trust in relationships: a model of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39、c.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11 mcknight d h,cummings l l,chervany n l. initial trust in new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23(3): 473-490.12das, t.k.,&teng,b.s. (2001) . trust, control, and risk in strategic alliances: an integrated frameworkj. organization st
40、udies,22: 251-283.13 mayer, r. c., davis, j. h., &schoorman, f. d. (1995)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 709-734.14 farrell, j. b., flood, p. c.,curtain,s. m.,hannigan,a.,dawson, j., & west, m. (2005). ceo leadership, top team trust and the c
41、ombination and exchange of informationj.ir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6 (1):22-40.15 dirks, k.t.,& ferrin, d. l. (2001) .the role of trust in organizationalsettingsj. organization science,12(4): 450-467.16 williamson, o. e. (1993).calculativeness, trust,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law
42、 economics, 36 (1):453-486.17 rousseau,d. m., sitkin, s. b., burt,r. s.,& camerer,c. (1998). not so different after all: a cross-discipline view of trustj.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 23 (3): 393-404.18 ouchi, w.g. (1981) . theory z.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19 ferrin,d丄.,& dirks, k.t.(2003) . the use of rewards to increase and decrease trust: mediating processes and d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新公司合同担保协议下载
- 借贷居间合同
- 食品检测服务合同
- 吊车施工合同
- 个人借款给企业的合同范文
- 污水处理厂运维合同履约承诺书
- 基于线性材料插值的超弹性结构拓扑优化方法研究
- 多参量智能光纤传感系统研究
- 列车轴装通风式制动盘流量特性的数值研究
- 开放世界中的目标感知与多任务决策方法研究
- 高考模拟作文“文化自信:春节走向世界”导写+范文3篇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计算能手1000题带答案
- 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总结报告
-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第2课+古代希腊罗马(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中储粮兰州公司考试笔试题库
- 焊接机器人在汽车制造中应用案例分析报告
- 重建成长型思维课件
- 电捕焦油器火灾爆炸事故分析
- 质量问题分析及措施报告
- 汽修厂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