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境变化(第二章)课件_第1页
全球环境变化(第二章)课件_第2页
全球环境变化(第二章)课件_第3页
全球环境变化(第二章)课件_第4页
全球环境变化(第二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0/22/20211(Tel.E-mail: )田庆春田庆春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4年9月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课程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课程全球环境变化全球环境变化(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一、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一、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1. 全球变化的时间尺度全球变化的时间尺度(1)几百万年至几十亿年)几百万年至几十亿年 发生时间和演变驱动力:发生时间和演变驱动力:主要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内。主要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内。全球环境的变化主要受地球行星演化规律与进程的控制。全球环境的变化主要受地球行星演化规律与进程的控制。 主要特征事件:主

2、要特征事件:地球诞生地球诞生1亿年之后,岩石圈板块运动亿年之后,岩石圈板块运动导致地球上沧海桑田的演变,陆地上的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导致地球上沧海桑田的演变,陆地上的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形成山脉、高原等大的地形单元,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与演形成山脉、高原等大的地形单元,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与演化,以及生命的起源和原始人类的出现。化,以及生命的起源和原始人类的出现。一、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一、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1. 全球变化的时间尺度全球变化的时间尺度(2)几千年至几十万年)几千年至几十万年 发生时间和演变驱动力:发生时间和演变驱动力:距今最近的一个地质时期距今最近的一个地质时期第四纪晚期和人类历史时

3、期。主要受地球轨道参数(偏心率第四纪晚期和人类历史时期。主要受地球轨道参数(偏心率、黄赤交角和岁差等)变化的驱动。、黄赤交角和岁差等)变化的驱动。 主要特征事件:主要特征事件:第四纪冰期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交替,海面升降间冰期的交替,海面升降,伴随冷暖、干湿变化的大气成分改变(尘埃含量),古土,伴随冷暖、干湿变化的大气成分改变(尘埃含量),古土壤层发育、物种分布、迁移和灭绝、人类文明的诞生与发展壤层发育、物种分布、迁移和灭绝、人类文明的诞生与发展。一、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一、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1. 全球变化的时间尺度全球变化的时间尺度(3)几年至几百年)几年至几百年 发生时间和演变驱动力:发

4、生时间和演变驱动力:年际、年代际到世纪际。主要年际、年代际到世纪际。主要受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大气环流变化、厄尔尼诺受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大气环流变化、厄尔尼诺-南方涛南方涛动等自然因子和大气温室效应增强等人为因子的驱动。动等自然因子和大气温室效应增强等人为因子的驱动。 主要特征事件:主要特征事件:全球气温趋势性上升,气温、海温、降全球气温趋势性上升,气温、海温、降水量、径流量、地表侵蚀、植物物候期及生长季节等准周期水量、径流量、地表侵蚀、植物物候期及生长季节等准周期性波动和突变,植物种群结构变化和植物带的可能移动。性波动和突变,植物种群结构变化和植物带的可能移动。一、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一、

5、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1. 全球变化的时间尺度全球变化的时间尺度(4)几天至几个季度)几天至几个季度 发生时间和演变驱动力:发生时间和演变驱动力:数天到一年之内,主要受太数天到一年之内,主要受太阳辐射量的年循环的驱动。阳辐射量的年循环的驱动。 主要特征事件:主要特征事件:气温、降水和地表径流的季节波动,气温、降水和地表径流的季节波动,植物群落季相和农事季节的更替,候鸟的迁飞、昆虫的活植物群落季相和农事季节的更替,候鸟的迁飞、昆虫的活动等。动等。一、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一、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1. 全球变化的时间尺度全球变化的时间尺度(4)几秒至几小时)几秒至几小时 发生时间和演变驱动力:发生时间

6、和演变驱动力:数秒到一天内,主要受太阳数秒到一天内,主要受太阳辐射量的日周期变化的驱动。辐射量的日周期变化的驱动。 主要特征事件:主要特征事件:气温、湿度、气压的日变化、历时几气温、湿度、气压的日变化、历时几分钟到几小时的天气现象(雷雨、冰雹、大风)等。分钟到几小时的天气现象(雷雨、冰雹、大风)等。一、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一、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2. 全球变化的空间尺度全球变化的空间尺度(1)全球尺度)全球尺度 空间范围和特征事件:空间范围和特征事件:空间范围在空间范围在20 000km以上,以上,大约相当于半个地球至全球。特征事件有太阳辐射能的分大约相当于半个地球至全球。特征事件有太阳辐射能

7、的分布,大气环流和洋流,温室效应加剧与全球气候变化、臭布,大气环流和洋流,温室效应加剧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地球和生命的起源等。氧层破坏,地球和生命的起源等。一、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一、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2. 全球变化的空间尺度全球变化的空间尺度(2)区域尺度)区域尺度 空间范围和特征事件:空间范围和特征事件:空间范围在空间范围在100km20 000km,大约大陆、大洋、陆地上的自然地带和自然地区以及海,大约大陆、大洋、陆地上的自然地带和自然地区以及海区等。特征事件有季风和大型天气过程(台风、气旋、反区等。特征事件有季风和大型天气过程(台风、气旋、反气旋、锋面)、海流、厄尔尼诺气旋、

8、锋面)、海流、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岩石圈板块南方涛动、岩石圈板块运动与造山运动、冰期运动与造山运动、冰期-间冰期交替、气候带与地带性植间冰期交替、气候带与地带性植被被-土壤的形成等。土壤的形成等。一、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一、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2. 全球变化的空间尺度全球变化的空间尺度(3)地方尺度)地方尺度 空间范围和特征事件:空间范围和特征事件:空间范围在空间范围在10km100km。特。特征事件有地震、流域的水土流失、中尺度天气系统(雷征事件有地震、流域的水土流失、中尺度天气系统(雷暴)、植物物候期的水平变化、城市气候与大气污染、暴)、植物物候期的水平变化、城市气候与大气污染、河流与水域

9、污染、成矿作用等。河流与水域污染、成矿作用等。一、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一、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2. 全球变化的空间尺度全球变化的空间尺度(4)局地尺度)局地尺度 空间范围和特征事件:空间范围和特征事件:空间范围在空间范围在10km以下。特征以下。特征事件有火山爆发、小流域地表侵蚀、小尺度天气系统(事件有火山爆发、小流域地表侵蚀、小尺度天气系统(龙卷风、山谷风),植物物候期随地形的变化,土壤养龙卷风、山谷风),植物物候期随地形的变化,土壤养分循环等。分循环等。二、全球变化的驱动力二、全球变化的驱动力导致全球变化的因素按其发生可分为三种类型:导致全球变化的因素按其发生可分为三种类型:周期变化的因素

10、,如太阳活动、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周期变化的因素,如太阳活动、地球轨道参数变化。非可逆性变化的因素,如太阳长期演化、板块运动。非可逆性变化的因素,如太阳长期演化、板块运动。随机发生的因素,火山活动、小行星碰撞。随机发生的因素,火山活动、小行星碰撞。按全球变化的驱动力来源:按全球变化的驱动力来源: 地球外因素、地球内力因素以及地球系统自身相互间地球外因素、地球内力因素以及地球系统自身相互间的影响和反馈。的影响和反馈。二、全球变化的驱动力二、全球变化的驱动力1. 外力因素外力因素(1)太阳辐射的长期变化:)太阳辐射的长期变化:太阳辐射变化太阳辐射变化1%,地面平均,地面平均温度变化温度变化1。(2)

11、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太阳黑子活动(太阳黑子活动(11a周期、周期、22a周期、周期、80a周期、周期、180a周期),耀斑周期),耀斑二、全球变化的驱动力二、全球变化的驱动力1. 外力因素外力因素(2)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二、全球变化的驱动力二、全球变化的驱动力1. 外力因素外力因素(3)地外物体的撞击作用)地外物体的撞击作用(观看视频观看视频)二、全球变化的驱动力二、全球变化的驱动力2. 内力因素内力因素(1)海陆分布变化:)海陆分布变化:一方面海陆分布格局对全球温度和降水一方面海陆分布格局对全球温度和降水格局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会影响大洋环流

12、形式的格局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会影响大洋环流形式的变化,。变化,。(2)山地和高原的隆起:山地和高原的隆起:一方面高海拔的高原、山地的低温一方面高海拔的高原、山地的低温环境为冰川和积雪的积累提供了大范围场所;另一方面,环境为冰川和积雪的积累提供了大范围场所;另一方面,高山和高原通过热力和动力作用对全球大气环流运动产生高山和高原通过热力和动力作用对全球大气环流运动产生影响;此外还会对地球自转速率产生阻碍和减缓作用。影响;此外还会对地球自转速率产生阻碍和减缓作用。二、全球变化的驱动力二、全球变化的驱动力(3) 火山活动火山活动 强火山爆发能在平流层下部形成一个持久的含有硫酸盐强火山爆发能在平

13、流层下部形成一个持久的含有硫酸盐离子的气溶胶层,由此增加了大气的反射率,减少了到达离子的气溶胶层,由此增加了大气的反射率,减少了到达地面的直接太阳辐射,导致地球温度下降地面的直接太阳辐射,导致地球温度下降“阳伞效应阳伞效应”。 一般认为,以此较大火山爆发后一两年,半球或全球平一般认为,以此较大火山爆发后一两年,半球或全球平均温度下降均温度下降0.3左右,四、五年后才可恢复。左右,四、五年后才可恢复。二、全球变化的驱动力二、全球变化的驱动力3.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 土地覆盖的变化,污染物排放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了土地覆盖的变化,污染物排放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了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

14、循环。 人类活动产生的人类活动产生的CO2、CH4、N2O等温室气体加速了全球等温室气体加速了全球温室效应,排放到大气中的氟利昂等氟氯烃类物质和氮氧化温室效应,排放到大气中的氟利昂等氟氯烃类物质和氮氧化合物导致臭氧层破坏,酸性气体排放导致酸雨发生,人类驯合物导致臭氧层破坏,酸性气体排放导致酸雨发生,人类驯化的作物替代了森林和草原,野生动物被驯化东所取代或被化的作物替代了森林和草原,野生动物被驯化东所取代或被排斥到生态边缘而灭绝或濒临灭绝。排斥到生态边缘而灭绝或濒临灭绝。二、全球变化的三大循环过程二、全球变化的三大循环过程1. 全球碳(全球碳(C)循环)循环 碳是组成生命组织的基本物质,碳在地球

15、生命系统与大碳是组成生命组织的基本物质,碳在地球生命系统与大气、水圈和地圈之间的运动与转换是地球上生命活动的基本气、水圈和地圈之间的运动与转换是地球上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之一。过程之一。 碳的贮存库:碳的贮存库: 沉积岩中的碳(煤、石油、天然气和碳酸盐)沉积岩中的碳(煤、石油、天然气和碳酸盐) 植物、动物体植物、动物体 土壤中的碎屑碳(被微生物腐化的部分动、植物残体)土壤中的碎屑碳(被微生物腐化的部分动、植物残体)二、全球变化的三大循环过程二、全球变化的三大循环过程1. 全球碳(全球碳(C)循环)循环 海水中碳循环的两条途径:海水中碳循环的两条途径:一是在海流驱动下的物理运一是在海流驱动下的物理

16、运动;二是通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海洋中的动植物的呼吸动;二是通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海洋中的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食物链的生物化学传递。作用,以及食物链的生物化学传递。 陆地上碳循环的两条途径:陆地上碳循环的两条途径:一是慢循环,动植物残体,一是慢循环,动植物残体,土壤腐殖质,新生泥炭和大的植物茎杆与根被微生物腐化过土壤腐殖质,新生泥炭和大的植物茎杆与根被微生物腐化过程;二是快循环,植物叶片的光和、呼吸作用和动物活体进程;二是快循环,植物叶片的光和、呼吸作用和动物活体进行的呼吸作用。行的呼吸作用。二、全球变化的三大循环过程二、全球变化的三大循环过程1. 全球碳(全球碳(C)循环)循环 碳循环

17、的周期性规律:碳循环的周期性规律: 年周期:年周期:夏季是大气中夏季是大气中CO2体积分数的波谷,冬季是波体积分数的波谷,冬季是波 峰;峰; 天周期:天周期:昼为波谷、夜为波峰昼为波谷、夜为波峰 总的来看,一天内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和呼吸作用所总的来看,一天内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和呼吸作用所释放的碳大致保持平衡状态。释放的碳大致保持平衡状态。二、全球变化的三大循环过程二、全球变化的三大循环过程1. 全球碳(全球碳(C)循环)循环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干预: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干预: 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规模砍伐森林造成碳的排放,引起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规模砍伐森林造成碳的排放,引起自然界碳循环过程的失衡(

18、每年约有自然界碳循环过程的失衡(每年约有51015g碳通过化石燃碳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排入大气,其中料的燃烧排入大气,其中50%保留在大气中,近一半溶解在保留在大气中,近一半溶解在海洋中,只有很少部分补充到陆地生物体中)导致温室效应海洋中,只有很少部分补充到陆地生物体中)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和海面上升等。加剧,全球变暖和海面上升等。 二、全球变化的三大循环过程二、全球变化的三大循环过程1. 全球碳(全球碳(C)循环)循环夏威夷冒纳罗亚观象台大气夏威夷冒纳罗亚观象台大气CO2体积分数的测量结果体积分数的测量结果二、全球变化的三大循环过程二、全球变化的三大循环过程2. 氮(氮(N)循环)循环

19、氮是生命物质,是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的组成物质氮是生命物质,是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的组成物质 氮的贮存库:大气圈、生物圈(生物固氮)氮的贮存库:大气圈、生物圈(生物固氮) 氮的生物循环过程:氮的生物循环过程:氮被生物体以氨或铵盐形式固定后,氮被生物体以氨或铵盐形式固定后,经过硝化作用形成亚硝酸盐或硝酸盐,两者被吸收后转化成经过硝化作用形成亚硝酸盐或硝酸盐,两者被吸收后转化成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在这一过程中,因硝酸盐可溶性强,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在这一过程中,因硝酸盐可溶性强,所以易引起氮流失。所以易引起氮流失。二、全球变化的三大循环过程二、全球变化的三大循环过程2. 氮(氮(N)循环)循环 人

20、类活动对氮循环过程的干预人类活动对氮循环过程的干预: (1)工业固氮,氮肥的生产和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使用;)工业固氮,氮肥的生产和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使用;(2)工厂和汽车等交通工具燃料燃烧将大量氮氧化物排放)工厂和汽车等交通工具燃料燃烧将大量氮氧化物排放 到大气中,导致大气中硝酸含量增加,形成酸雨。到大气中,导致大气中硝酸含量增加,形成酸雨。二、全球变化的三大循环过程二、全球变化的三大循环过程3. 磷(磷(P)循环)循环 磷是核酸的主要成分,又是植物养三大养分之一磷是核酸的主要成分,又是植物养三大养分之一;磷;磷主要贮存在岩石圈中。主要贮存在岩石圈中。 磷循环较碳循环和氮循环慢,磷循环较碳循环

21、和氮循环慢,在人寿命的时间段内,磷在人寿命的时间段内,磷酸迁移的总趋势是不断从生态系统中流失,最后随动、植物酸迁移的总趋势是不断从生态系统中流失,最后随动、植物沉积到海底,所以,磷循环是一个非闭合的循环。沉积到海底,所以,磷循环是一个非闭合的循环。二、全球变化的三大循环过程二、全球变化的三大循环过程3. 磷(磷(P)循环)循环 人类活动对磷循环过程的干预人类活动对磷循环过程的干预: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磷肥,但土壤中的磷易于钙、铁等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磷肥,但土壤中的磷易于钙、铁等离子化合,形成不能溶解的盐类,从而植物无法吸收利用,离子化合,形成不能溶解的盐类,从而植物无法吸收利用,同时,有机磷通

22、过作物收获而移出农业生态系统,最后被以同时,有机磷通过作物收获而移出农业生态系统,最后被以废物的形式排放到陆地水体中,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废物的形式排放到陆地水体中,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三、冰期三、冰期-间冰期理论间冰期理论1. 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 冰期:冰期:气温显著变冷,冰川规模扩大和增厚的时期。气温显著变冷,冰川规模扩大和增厚的时期。 冰期气候的主要特点:冰期气候的主要特点:大陆冰盖扩张,山岳冰川伸展,大陆冰盖扩张,山岳冰川伸展,海面降低,海面降低,气候寒冷干燥,植被退化,内陆沙漠扩张,湖面气候寒冷干燥,植被退化,内陆沙漠扩张,湖面缩小。缩小。 间冰期:间冰期:两次冰川之间

23、由于气候回暖,冰川缩小和消融两次冰川之间由于气候回暖,冰川缩小和消融的时期。的时期。 间冰期气候的主要特点:间冰期气候的主要特点:冰川退缩、海面回升,气候温冰川退缩、海面回升,气候温暖湿润,湖面扩张,生物繁荣。暖湿润,湖面扩张,生物繁荣。三、冰期三、冰期-间冰期理论间冰期理论2. 全球气候波动旋回的级序全球气候波动旋回的级序(1)大冰期和大间冰期:)大冰期和大间冰期:约为约为108a107a尺度,大冰期相隔尺度,大冰期相隔的时间大致为的时间大致为2.5108a3.5108a(银河年)。(银河年)。(2)冰期和间冰期:)冰期和间冰期: 105a(3)副冰期和副间冰期:)副冰期和副间冰期:又称为冰

24、阶(又称为冰阶(Stadial)和间冰阶)和间冰阶(Interstadial),),104a,冰阶是指间冰期的寒冷阶段,间冰,冰阶是指间冰期的寒冷阶段,间冰阶是指冰期中相对温暖的阶段。阶是指冰期中相对温暖的阶段。(4)小冰期和小间冰期:)小冰期和小间冰期:103a102a(5)10a:主要用于近代气候学研究。主要用于近代气候学研究。三、冰期三、冰期-间冰期理论间冰期理论3. 地球史上的大冰期和大间冰期地球史上的大冰期和大间冰期第一次大冰第一次大冰期期震旦纪大冰期震旦纪大冰期7.46.0(1.4)全球性大规模降温,冰盖广全球性大规模降温,冰盖广泛发育(出南极洲外其余各泛发育(出南极洲外其余各大陆

25、均发育有冰川)大陆均发育有冰川)第一次大间第一次大间冰期冰期寒武寒武-奥陶纪大奥陶纪大间冰期间冰期6.04.45(1.55)第二次大冰第二次大冰期期奥陶纪大冰期奥陶纪大冰期4.45左右左右北非、南美、欧洲中南部发北非、南美、欧洲中南部发育有冰川育有冰川第二次大间第二次大间冰期冰期奥陶奥陶-石炭纪大石炭纪大间冰期间冰期4.453.1(1.35) 表表 地球史上的大冰期与大间冰期地球史上的大冰期与大间冰期 (单位:(单位:108aB.P.)三、冰期三、冰期-间冰期理论间冰期理论3. 地球史上的大冰期和大间冰期地球史上的大冰期和大间冰期第三次大冰第三次大冰期期石炭石炭-二叠纪大二叠纪大冰期冰期3.1

26、2.75(0.35)南非、澳大利亚、南极洲、南非、澳大利亚、南极洲、南美和南亚等地发育有大规南美和南亚等地发育有大规模的冰川模的冰川第三次大间第三次大间冰期冰期二叠二叠-第四纪大第四纪大间冰期间冰期2.750.14(2.61)第四次大冰第四次大冰期期晚新生代大冰晚新生代大冰期期0.14左右左右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发育有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发育有冰川冰川 表表 地球史上的大冰期与大间冰期地球史上的大冰期与大间冰期 (单位:(单位:108aB.P.)三、冰期三、冰期-间冰期理论间冰期理论3. 地球史上的大冰期和大间冰期地球史上的大冰期和大间冰期 图图 地球地球7.4亿年来经理的四大冰淇和三大间冰期示意

27、图亿年来经理的四大冰淇和三大间冰期示意图1.4亿年亿年2.61亿年亿年1.55亿年亿年1.35亿年亿年0.35亿年亿年0.14亿年亿年三、冰期三、冰期-间冰期理论间冰期理论3. 地球史上的大冰期和大间冰期地球史上的大冰期和大间冰期 由全球由全球7.4亿年来冰期亿年来冰期-间冰期交替情况可知:间冰期交替情况可知:(1)全球四次大冰期经历的时间长度约)全球四次大冰期经历的时间长度约1.4亿年,但间冰期亿年,但间冰期 持续时间累积达持续时间累积达6亿年,表明地球环境以温暖为主要特亿年,表明地球环境以温暖为主要特 征。征。(2)地球)地球7.4亿年来大部分时间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亿年来大部分时间年平均

28、气温高于现在。(3)我们目前仍处于第四个大冰期即将结束的阶段;)我们目前仍处于第四个大冰期即将结束的阶段;三、冰期三、冰期-间冰期理论间冰期理论4. 第四纪冰期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更替的原因间冰期更替的原因米兰柯维奇理论米兰柯维奇理论 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更替的原因主要是地球轨道参数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更替的原因主要是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即地球绕日椭圆轨道的的变化,即地球绕日椭圆轨道的偏心率偏心率、黄赤交角黄赤交角和和岁差岁差的周期性变化改变地表日照量,引起冰盖的进退变化。的周期性变化改变地表日照量,引起冰盖的进退变化。第四纪(第四纪(QuaternaryQuaternary)术语的由来)术语的由来

29、意大利采矿工程师Giovanni Arduino(乔瓦尼阿都伊诺)(1714-1795)将地质历史划分为第一纪(Primary)、第二纪(Secondary)、第三纪(Tertiary)和第四纪(Quaternary),创立了Quaternary一词。后来,法国地质学家Desnoyers(德努瓦耶德努瓦耶)(1829) 用Quaternary一词描述覆盖于Seine(塞纳)盆地第三纪地层之上的海相、湖相及河流相等松散沉积物。 第四纪(第四纪(Quaternary)术语的由来)术语的由来1833年,Reboul(雷沃尔)用Quaternary代指含现生动植物物种的地层。1839年,莱伊尔(C.L

30、yell)把海相地层中含无脊椎动物化石现生种类达90%和陆相地层有人类活动遗迹的沉积物划归为第四纪,并把第四纪分为更新世(Pleistocene)和近代(Recent)。1869年,基尔瓦斯(Gerivais)提出全新世(Holocene)一词。第四纪术语的危机 2004年的国际地质年表废除了第四纪!近年来出现了对第四纪在地质年表 中地位问题的争论,一些从事 第三纪(古近纪和新近纪)研究的 科学家主张取消第四纪作为正 式的地层单位。 2004年的国际地质年表废除了第四纪!2005和2006年的国际地质年表仅仅把第四纪(系)当做一个亚纪(系)!200520062008年的国际地质年表存在两个第四

31、纪(系)的下限!格拉斯阶(Gelasian)划归新近纪还是第四纪存在不同 意见。第四纪地质学家们积极呼吁问题在 2008年的国际地质大会(33rd IGC, Oslo)上已经解 决,第四纪被确立为一个正式的地层单元。 取得的共识是: (1)第四纪(系)为一个完全正 式的地层单元,为新生代(界)的 一个纪(系)处于新近纪(系)和 古近纪(系)之上; (2)第四纪(系)的下限置于 Gelasian阶的底部,对应MIS103, 其年代为2.588 Ma; (3)更新世下限与第四纪一致, 位于Gelasian阶的底部; (4)之前选定的意大利南部的弗 里卡(Vrica)剖面(之前上新世/ 更新世界限的

32、层型剖面)的卡拉布 里阶(Calabrian)作为更新世的第 二个阶。 Nature和Science周刊的报道NatureScience第四纪在2009年国际地质年表中的位置44四、本课程主要学科发展概况本课程主要学科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都是从地质学和地理学中发展起来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探险、区域考察、运河、水坝建筑和建材与沙矿开采等活动推动了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发展。这一阶段提出了河流侵蚀理论,并为冰川地质学打下了基础。1928年建立了国际性第四纪学术研究机构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目标:促进有关第四纪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四、本课程主要学科发展概况 20世纪初到60年代,为满足工业化社会的多种需求,第四纪地质学在沉积物成因、沙矿、动植物群、古气候、海平面及新构造运动等方面的研究和地貌学在河流、冰川、岩溶、海岸、荒漠及冻土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主要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在许多方面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部分。 20世纪60年代以来,气候地貌和构造地貌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由于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ODP、IODP计划),第四纪海洋地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根据对深海沉积物钻孔岩芯样品的氧同位素研究,提出了气候多波动模式,黄土和冰岩芯的研究也取得了类似的结果。这些研究为全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