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_第1页
德州市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_第2页
德州市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_第3页
德州市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_第4页
德州市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德州市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齐淑珍摘要:城镇化冲击着德州市乡村原有的各种社会关系,引起了德州市乡村文化各个方面的变化。如何避免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关键词:城镇化;乡村文化;保护与继承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作为我国行政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与发展关系着社会的整体稳定与发展。德州市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走出了一条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但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认真的思考和应对。一、德州市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困境分析(一)价值观念的改

2、变形成了对乡村文化的吞噬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社会的运行原本依靠一定的地缘、血缘关系以及村民之间浓厚的亲情、乡情和友情。例如婚丧嫁娶等一些乡村礼仪就是需要乡村众多乡民尤其是本家族成员参与的集体性活动,也正是这种集体活动以及平时彼此多年以来的往来联络维系着乡民之间纯朴的感情,彼此间也都能感受淳朴敦厚的乡村气息。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老德州原有的乡村风貌和人际交往规则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城镇化使得乡民脱离了原来的居住地,环境环境、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原来有了很大的不同,乡民们正在渐渐脱离原来传统风俗和乡

3、间契约关系的束缚,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化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规则,以及时尚性的消费文化,导致原有的乡村文明与现代社会形成了很多的冲突和不适。有的人推崇乡村文明“无用论”,有的人对价值观念改变形成的乡村文明保护问题而感到无奈。(二)盲目性和急功近利形成了对乡村文化的解构城镇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双重的,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人树立现代化的观念,共享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改善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在城镇化进程中,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人们过分注重物质追求和经济建设,忽略了文化传承和精神建设的重要性,由此而产生的技术泛滥、文化同化和城镇建设同质化问题,无疑使原本朴素、宁静和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逐

4、渐脱离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乡村文明传承断裂、被逐渐解构、甚至泯灭的风险。二、乡村文明传承与保护缺失原因的深层次分析(一)乡土教育的失范近年来,随着“两区同建”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文化教育的主客体在日渐弱化。就乡村文化的传承而言,青少年一代无疑是最主要的群体,然而他们更加向往的是城市化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生活,对生育他们、养育他们的乡土的认同感在逐年下降,对很多传统习俗和文化底蕴同样是知之甚少,形成了对乡村文化的日渐脱离和教育传承上的重大空白。很多年轻人受生活所迫,不愿意去学习和继承那些无法带来显著物质财富的传统艺术和工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土文化传承人的日渐缺失。 乡村学校作为特定区域内的重

5、要机构,无疑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这并没有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究其原因,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教育,仍旧受到教育经费、师资队伍等因素的限制,加上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应试教育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乡村学校在乡村文明化的传承与教育功能被日渐忽视,导致乡村学校的人文环境在整个现代化的价值序列中逐渐迷失,传承乡村文化、开展乡村文化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弱化。(二)重商趋利式的经济发展形势对乡土文化的冲击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日趋多样化和层次化,由此而引起的文化冲突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加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物质至上”价值观念的横

6、行霸道,使得乡村文化显得越来越“不值钱”,已经出现失传或断层的风险,对其保护与传承形成了挑战。同时,由于乡村文化的传统性和局限性,使其很难与当前的经济发展保持合拍。当前的农村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原本以宗族关系为核心的差序格局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客观需要,经济利益正成为决定亲疏关系的最大砝码,那些只有潜在价值、缺乏经济优势的乡村文化在重商趋利的乡村外部环境下开始渐渐失去生命力,这也成了乡村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遭到扼杀的重要原因。(三)乡土文化氛围与保护制度的缺失现代社会是一个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再到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无疑给乡村

7、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泛的途径。但是,多媒体时代对乡村教育和乡村文化宣传集体失语,我们已经很少能够看到或听到真实反映乡村文化价值的文化题材了,社会对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的关注,主要放在了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上,而对于乡土文化的保护却严重忽视。由于乡村文化的保护在社会范围内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同时政府部门的重视力度也远远不够,所以造成了德州市乡村文化保护制度的缺失以及建设上的落后,使得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三、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举措(一)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长远、科学地规划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首先体现在对传统乡村文化的继承,对此地方政府应当给予更多的重视,增强乡村文明保护的历

8、史责任感,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拓宽文化继承与宣传的阵地,避免民间传统文化的断层和传承人才的无序流失。2009年,德州经济开发区宋官屯街道刘集村旧村改造,为记录历史、留住乡愁、教育后人,该村启动村志编写工作,经过6年不懈努力,2015年4月,村志出版发行。(二)建立立体化的保护机制德州的乡村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如何对其进行保护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仅仅依靠个人力量或政府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根据乡村文化保护的需要,明确乡村文化保护的重点内容,以及组织结构设置中的各项职责,确保各项保护措施的贯彻与落实,逐渐建立起立体化的乡村文化保护机制。四女寺是德州远近闻名的千年古镇

9、。为了实现对其乡村文化的立体化保护,武城县政府综合协调了各个团体复杂的利益关系,对当地所有引起干扰的工程和所有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都小心谨慎地加以控制,以保护自然环境中历史性乡村社区的完整性。四女寺镇将按照“尊重历史、保护生态、传承文化、发展旅游”的思路,把以四女寺村为首的传统村落融入全镇整体发展规划,更好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三)强化乡土文明教育乡村文化的有效保护,离不开有效的乡村文化教育,地方教育机构必须充分认识到当代区域教育的特征和使命,形成良好的乡村文化保护氛围。首先,全社会要加大对乡村文化教育的报道和宣传力度,以多种形式呼吁全社会对乡村文化教育的重视,提高人们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

10、次,要让学生走出学校和课堂去亲身“感受”乡村历史,欣赏更好的传统节目和手工艺制作方法,多接触古建筑等遗址,增强学生对于历史和乡村文明的亲近感和接受度。2015年,禹城市辛店镇沙河新社区新建成一处以民俗文化为主题乡村记忆馆,馆内展示织布机、竹筐等近年来少见的老物件,保存了村民原汁原味的生活图景和文化印记,实现了对当地民间手工艺、工艺作品、当地风俗习惯的最有效的保护。(四)对乡村文化的创新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乡村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在对其进行继承与保护的同时,更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更高层次上的发展与创新,进一步凸显地方特色,提升当地乡土文化的影响力,孕育出既有乡村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新文化,这已经成为对乡村文明进行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乐陵市以小枣文化为切入点,丰富乡村文明的内涵和职能,逐渐开发成了旅游资源,成为了乐陵市的一张名片,而且充分利用每年一届的小枣节的契机,对自身的优秀文化进行更广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