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小学数学主题图_第1页
如何用好小学数学主题图_第2页
如何用好小学数学主题图_第3页
如何用好小学数学主题图_第4页
如何用好小学数学主题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如何用好小学数学主题图乐平市第六小学吴卫华(自我介绍)(课件出示图片) 翻开小学数学教材, 我们看到的是图文并茂、色彩明丽、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时代气息的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一个个憨态可爱的小动物、 一个个蕴含数学味道的小场景、一个个具有导向性的小问题 , 有着丰富情景的数学主题图或情境图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学生。情境图是新课标的产物,其编排意图主要在于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领会数学思想,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情境图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认知的内

2、驱力,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教师若能利用好情境图,数学课堂就会焕发新的光彩。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由于对主题图认识的误解和使用的偏差,在使用主题图的过程中出现机械照搬,生硬处理,随意改编等问题,根本调动不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引发不了学生的数学思考,使主题图失去应有的数学价值,课堂也失去应有的数学味。一、情境图使用的“四方面困惑”、“四个误区”:(一) 四方面困惑:1、读懂图意、有效提取信息方面2、编排意图、隐含的逻辑性方面3、情境图的深刻内涵挖掘方面4、呈现方式、有效开发利用方面(二) 四个误区:1、认 识 不 足2、取 舍 不 当3、本 末 倒 置4、

3、机 械 使 用如何有效地用好主题图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一线老师进行深思。 我认真地认识和审视教材中的主题图,同时反思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我认为要用好主题图,必须先正确认识主题图,用心地领会主题图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地使用,才能真正发挥主题图的最大价值,使它真正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二、正确认识主题图(一)情境图的分类根据其价值功能分类:1、单元情境图(课件出示图片)“单元主题图” 顾名思义是一个单元的主题图,教材把若干个相关联的知识组成一个体系,形成一个单元, 根据这个单元的知识,选择某一个主题构建一幅情境图。这些主题图因为要适用于整个单元,所以信息量大,涵盖面广,常常蕴含了整个单

4、元的知识内容。2、课时情境图(课件出示图片)课时主题图一般是指新授课、例题中出现的主题图。信息量相对较小,主题明确,知识重点突出,知识问题化,明确呈现出本节课需要研究的、解决的问题。单元主题图是一个整体,课时主题图是一个局部。3、习题情境图(课件出示图片)习题主题图就是与前面所学的新授内容有关的一些生活情境图,以提供给学生相应的习题情境。根据其形式、特点分类:1、自然情境类(课件出示图片)其内涵是让教师引导孩子们在比较真实的、有趣或比较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去发现和学习数学,从而让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社会、自然、生活。(举例说明)2、活动方式类(课件出示图片)它是直接提供了一些师生在教

5、学过程中的活动或操作方式,属于活动方式类。 它提示给我们的是一种 “做数学” 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举例说明)3、对话形式类主题图(课件出示图片)它提供了师生、 生生或小精灵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往往提示一些学习方法,倡导学生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同时这类主题图展现了数学学习过程、突出知识点, 增加了数学教材的可读性, 引导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下自己如何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为自学数学教材提供了可能。(举例说明)(二)主题图的功能价值1、依据主题图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数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时可依据主题图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将地方资

6、源、 校本资源合理整合,以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例如(课件出示图片) 北师大版版四年级上册第84 页“生活中的负数”,主题图出示我国各大城市的气温。根据这一主题图,教师可以在新课前一天给学生交待任务,自己或在家长带领下听听电视节目中的天气预报。第二天上课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进行组内汇报、小组交流,感受负数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这样的设计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时间与空间,能全面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2、依据主题图创设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

7、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主要精神,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课件出示图片)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20 页设计了一幅有联系的买东西的习题情景图:妈妈买了一件上衣和一顶帽,付出售货员 200 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个买东西的过程就包含了一个加法问题 (买一件上衣和一顶帽一共要多少元?)和一个减法问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由孩

8、子提出的“找的钱对不对呢?”提出检验计算结果的问题,从而引入验算的巩固教学。教师依据主题图创设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更重要的是把数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了,学生在情境中更好了理解了“验算的意义”。3、依据主题图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实验教材恰恰把握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会。教材中有许多主题图, 在主题图中编者有意识地设计了许多相关的数学知识,等着学生去探索、发现、研究。于是,读图就成了学生

9、经常进行的活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让每个学生独立去读图,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解题方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数学知识。如此,学生的创造火花就会不断闪现。如 (课件出示图片) 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学“线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在主题图上找各种线,学生在大桥、光线、海平面找出各种线。在寻找各种线的过程中,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对它们的特性也有了初步认识。在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充分显示出学生喜欢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钻研的愿望和能力。4、依据主题图创造学生交流合作的时机。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不再被简单地当做学生“接受” 知识的地

10、方, 而成为了学生探索与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的主题图多处呈现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如(课件出示图片) 在探索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一米有多长时,按照主题图的提示,利用1 米长的绳子和各种测量工具,学生积极活动起来。有的把绳子拉直,有的拉米尺,有的用20 厘米长的尺子一下一下地认真测量。绳子稍有不直, 直尺稍有衔接不好,就有“拉直、拉直”“放好、放好”的提醒声。测量后大家一起计算,得出了“1 米=100 厘米”的正确结论。再如,在总结 100 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法则后,教材改变

11、了以往直接给出法则的模式,而出示了小组合作、自主发现的情景,给了教师和学生很好的提示和建议。 直接给出法则往往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缺乏创造性,而按新教材所示去做,学生乐学、爱学,而且很容易地记住了法则,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5、结合“主题图”渗透思想教育。“主题图” 教学不单纯是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充分观察、 探究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结合图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特点。如(课件出示图片)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第88 页的主题图以及后面的滴水实验, 介绍了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13 个国家之一,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再如教学“第几”中

12、的排队购票图,这是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除了引导学生看图,通过说图意和填数,使学生初次感知自己填的数是表示“第几”外,还要结合主题图适时向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 文明守纪的教育, 使学生明白自觉排队购物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 如果教学中忽略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一任务,再好的教学也是不完整的。三、灵活使用主题图如果我们认真去审视教材中的情境图,透过美丽的画面细细的品味和思考,就能发现新教材主题图、情境图的内在魅力。想要让这些场景素材发挥优势,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主题图、 情境图,将其活动化、 现实化,赋予生命的活力。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

13、种。一是在教学中淡化甚至忽视了主题图的功能。这在不少中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 这些教师长期从事数学学科教学,对传统教材的知识编排很熟悉,会习惯性地认为反正是掌握某个知识点,主题图教不教无所谓。二是不能正确理解主题图和情境图的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随意替换或更改它们的内容,片面追求教学效果的立竿见影,而抛弃教材编写者力图把数学还原于生活,不给学生一种定势, 而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思维空间的编写理念。三是对主题图和情境图任意扩展,随意发挥 ,置教学目标的落实于不顾。 具体表现为教学中对主题图或情境图的信息进行随意的扩展,以大量的活动加以渲染,致使教学重难点本末倒置,严重影响了“双基”的落实。四是以固

14、定的模式, 盲目机械地使用主题图和情境图,似乎它们只有一个作用为新课的导出提供创设教学情境所需的素材和场景,很少有新的突破。其实,主题图或情境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亮点,它是一幅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 但由于它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的,有时确实令教师们难以理解和把握。那么,如何有效地处理主题图和情境图,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理解与创新相结合。这是用活教材主题图、情境图的关键。要用好主题图,教师不仅要正确认识主题图,领会它的内涵,也要考虑怎样灵活使用,

15、才能达到优化主题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下面几点有效的做法。(一)合理把握主题图的呈现方式“主题图”蕴含的数学理念,并不仅仅在于“主题图”的表现形式, 更在于主题情景的呈现过程。教材主题图作为一个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场景,教师的呈现方式对“主题图”的教育教学价值的体现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 主题图的呈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将主题图分层展示。挖掘出主题图中的隐含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如果将学生一下子置于非常复杂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会让他们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无所适从。如(课件出示图片)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34

16、页主题图包含了“拔河、套圈、打乒乓球、做操”四个情景问题。教师可以按各个场景分批出示,每出示一个场景,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老师的合理安排,主题图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探索过程提供思维表象,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促使学生生活经验不断数学化。2、变静态为动态过程。(1)演一演“主题图”情境。(换例子)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在教学中, 可依据情况或用多媒体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主题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的奇妙与无处不在。例如 (课件出示图片)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58 页 “用数学”,教材把

17、例题和“做一做”中的习题灵活地贯通在一幅主题画面中,画面选取了学生最喜欢的小动物的形象,生动逼真,趣味盎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很喜欢。 但教材上的画面是静态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本课时,有的教师灵活地运用了这幅插图,把它做成课件,变静态为动态,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丽的大森林”的整体情境,以旅游团到大森林中游玩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中,再根据教学内容依次拉近小鹿和蘑菇图、小鸭图、小猴图,让学生逐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形式深深吸引了低年级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可爱,从而很自然地实现了“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思想教育目标。(2)

18、模拟“主题图”现实。模拟指学生身临教师创设的虚拟活动情景中获得对教材内容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如(课件出示图片)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10 页“购物”可依据主题图提供的情节,在教室里先办一个“小小商店”,让学生购买喜欢的物品, 结合学生所买物品灵活处理与重组要解决的知识点。然后,每个小组也开一个“小小商店”,让学生扮演顾客与售货员,进行模拟演练。学生在回答售货员找钱、顾客钱不够怎么办时,思维踊跃,能大胆发表不同见解。3、 用故事串起主题图。故事是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新鲜、好奇、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

19、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我听一位老师这样上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0 的认识”。师:今天小猫一家去钓鱼?你们猜猜他们的成果如何?生:(很有兴趣地猜)师:(课件展示猫爸爸)猫爸爸钓了多少只鱼?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师:(课件展示猫妈妈)猫妈妈钓了多少只鱼?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师:(课件展示猫姐姐)猫妈妈钓了多少只鱼?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师:(课件展示猫弟弟)猫弟弟贪玩,他钓了几只鱼?还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老师在这节课上用小猫一家钓鱼的故事串起了情境图图,吸引学生极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深刻理解了“0”的含义。(二)恰当选择“主题图”的呈现时机数学知识以“主

20、题图”的形式编写,通过画面场景来呈现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对于“主题图”的呈现时机的把握,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问题之一。一般来说,教师会选择在课始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提取有效数学信息再进行新知识的教学。但是,恰当选择“主题图”的呈现时机会使得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换例子) 比如在“ 9 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中,把主题图的呈现放在课末, 在学生已经归纳了的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了运动会主题场景图,问:“这是我们学校上星期的运动会的场景, 你能从图中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的提出没有任何的旁支,非常一目了然, 学生马上就领会到主题图的隐性资源,回答: “跳绳

21、的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几人?”“这个问题谁能解决?”生:“3 +9=12。”师又问:“这里的3、9各指什么?”学生回答:“3 指跳绳的有 3 人, 9 是指踢毽子的有 9 人。”老师抓住问题的关键,马上追问:“这个算式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呀?” 学生回答: “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12 人。”从这样的一个环节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主题图的运用真的落实到了实处,从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中, 梳理学生的的知识构架体系。让学生把新知和实际运用紧密联系,得到了很好的成效。在上述案例中, 该教师把原来放在前面的主题图作为拓展延伸的内容,应该说更加有效地体现了教材原有“主题图”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处理教材主题

22、图的价值是充分体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让学生的思维在应用与巩固的同时,从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达成本环节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我认为, 不一定要放在课前, 而是要考虑什么时候呈现合理更有效?什么时机呈现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适当把握, 也要灵活地处理呈现的时机,使其充分体现出主题图所蕴涵的内涵和价值。(三)按图教学变为用图教学(换例子) 在一年级上册“元、角的加法计算”主题图是这样的:有三束不同形状的气球,圆形的气球每个0.50 元,葫芦形的气球每个1.20 元, 心形的气球每个0.80 元。一位小女孩手里拿着圆形和心形的气球说:“我买这两个,要多少钱?” 一位小男孩

23、手里拿着葫芦形和心形的气球说:“我买这两个, 要多少钱?”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能从中发现什么信息?学生纷纷根据图意回答。然后教师问:“你们知道小女孩和小男孩分别要付多少钱吗?”学生说出算式:5角+8 角,1 元 2 角+8 角。第二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开始是观察图意,说说从中发现什么信息?然后教师问:“如果让你挑选两种气球,你会挑选哪两种?要付多少钱?怎样列式?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反思两位老师的设计, 我们不难发现, 第一位老师是尊重图意,按图教学。第二位教师则开发图意,用图教学。第一位老师对主题图的使用,完全按图意进行教学,经历了“引导观察、说明图意、说出算式”的过程,但总让人觉得对主题图的处理太简单化了, 而第二位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气球,这样让学生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使学习行为因需要而产生,同时这样的安排使问题开放些,学生可以列三道算式,更灵活。(四)拓展主题图的多样使用有些教师认为主题图的功能只用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结果学生仅仅是开头几分钟在情境中学习,剩余的时间就脱离主题图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这不但让学生一下子觉得没了兴趣,还对教学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换例子) 如人教版三年下册第63 页的“两位数乘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