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净距浅埋隧道施工相互影响研究_第1页
小净距浅埋隧道施工相互影响研究_第2页
小净距浅埋隧道施工相互影响研究_第3页
小净距浅埋隧道施工相互影响研究_第4页
小净距浅埋隧道施工相互影响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小净距浅埋隧道施工相互影响研究    李燕杰 焦俊杰摘 要:以岭山隧道为工程依托,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建立了三维隧道计算模型,结合现场监测数据,揭示了小净距隧道施工中围岩变形及应力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后行隧道(右洞)开挖对先行隧道(左洞)拱顶沉降影响较小;左洞右拱腰收敛值随着左洞开挖逐渐增大,随着右洞的开挖有减小趋势;在小径距浅埋隧道施工中,两隧道中间岩体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在隧道近接拱腰处围岩应力最大,其中左洞右拱腰水平应力随着右洞的开挖逐渐增大。关键词:小径距;数值模拟;midas;围岩变形;附加应力小净距隧道因比连拱隧道施工简单、

2、造价低等特点1,越来越受设计者所青睐,但其目前还缺乏较为系统的结构设计和施工等经验,在隧道开挖的过程中,两条隧道间围岩应力重分布变化较大,使得支护结构在受力上较为复杂2-4,给隧道的安全施工带来不便,因此,对小净距浅埋隧道进行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性意义。随着隧道施工水平的提升,小净距隧道逐渐发展起来,许多学者对其也进行了研究,舒志乐等5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隧道净距对围岩压力的影响,胡元芳6通过有限元分析给出了仙岳山隧道最小净距的参考值,靳晓光等7以二维数值分析研究了浅埋小净距隧道开挖方式的优劣性。本文以恩施岭山隧道为工程依托,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对小净距浅埋隧道施工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了隧道施

3、工过程中围岩压力及隧道变形的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后行洞施工对先行洞周边附件应力及变形的影响,以期为工程施工提供一定指导。1工程概况岭山隧道为小净距双线隧道,左、右洞长分别为433m和452m,最大埋深约116135m。在出口段隧道埋深在2050m,属于浅埋地段,隧道测设线间距约12m,属于小净距隧道,隧址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碎石土及强中风化石灰岩,地下水不甚发育,主要以裂隙水为主,钻孔未揭露到地下水位。隧道开挖采用光面爆破全断面和台阶开挖。2计算模型为减小边界条件对数值计算的影响,选取隧道左右两侧各4倍洞径距离,模型宽度取110m,开挖长度取60m,隧道开挖过程中,每循环爆破3m,在数值计算过程中

4、,为简化计算,左洞先行,左洞开挖完成后再开挖右洞,左右洞各分20次开挖,共有40个开挖循环,根据隧道之间相互位置及钻孔揭露地层情况,将计算模型建立如下:计算模型中围岩参数根据前期勘察资料与室内试验确定,喷射混凝土、钢拱架、锚杆等计算参数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 d70-2004)等相关规范与相类似工程确定。其中钢拱架采用等效的方法将强度贡献到喷射混凝土层中,其具体计算公式:(1)式中:e是等效喷射混凝土弹性模量,e0是原喷射混凝土弹性模量,eg为钢拱架弹性模量,ag为钢架截面面积,ac为喷射混凝土截面积,喷射混凝土中钢筋网主要起防止喷层开裂拉破坏,计算中不予考虑。导管为超前支护,起到超前加

5、固作用,本计算中也不与考虑。其中hw175型钢截面面积为51.43cm2,hw150型钢截面面积为40.55cm2,材料为hrb335。3计算结果及分析3.1变形分析当两隧道开挖完成后,围岩的最大位移量发生在隧道拱顶处,最大位移量为12.2mm,其中右洞最大位移量略大于左洞,右洞塑形区较左洞大,因地形起伏变化差异,右洞隧道埋深较大,在浅埋小径距施工条件下,右洞围岩压力较大,所受扰动程度大。左右洞拱顶沉降随着隧道的开挖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当开挖到监测断面时,拱顶沉降速率最大,当掌子面远离监测断面约10环时,拱顶沉降趋于稳定并且两洞的最大沉降量相近,最大沉降量约为12.05mm。在开挖左洞时,两

6、拱腰有向外变形的趋势,左洞开挖完成后,左洞右拱腰水平位移达到最大,约为3mm,而左洞左拱腰随着右洞的开挖逐渐增大,表明右洞开挖对左洞产生外挤作用;从右洞拱腰水平位移曲线可以看出,右洞左拱腰在受左洞开挖影响的基础上逐渐向隧道外侧变形,使得水平位移趋于减小,其变化幅度较大,总变化量约2.5mm,右拱腰总体变形趋于平稳,变化幅度较小。为增强对比,以隧道两拱腰的相对位移为研究对象得到变形曲线,左洞拱腰相对水平位移量随着左洞的开挖逐渐增大,随着右洞的开挖逐渐减小,右洞拱腰相对水平位移量随着隧道的开挖呈现递增的趋势,当掌子面到达监测断面时,左右隧道拱腰处均会出现骤变现象,表明隧道开挖到监测断面时对当前及相

7、邻隧道影响较大。3.2应力分析隧道拱顶和拱底处竖向应力较小,在隧道两拱腰处出现应力集中,在右洞左拱腰处竖向应力最大,为2.01mpa。在小径距隧道开挖过程中,拱腰处受水平应力影响较明显,选取左右隧道第十环为监测断面,得到隧道拱腰处围岩的水平应力变化曲线,左洞开挖时,左洞两拱腰处水平应力变化较大,离拱腰越远,围岩应力变化越小,当掌子面达到监测断面时,水平应力接近最大值,其中右拱腰处水平应力大于左拱腰,应力大小分别为0.66mpa和0.61mpa;右洞开挖时,两隧道间围岩体受力较大,左洞右拱腰水平应力呈现增大趋势,而左拱腰受右洞开挖影响较小,应力基本保持不变,右洞开挖完成后,左洞右拱腰处水平应力最

8、大,其次为右洞左拱腰,而左洞左拱腰处水平应力最小,其中最大水平应力为0.71mpa。初衬受力最大处基本上位于隧道两拱腰处,其中最大mises应力约为9.9mpa。4监测对比分析选取左洞拱顶沉降、拱腰收敛及拱腰压力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监测第35天,右洞掌子面到达监测断面。在实际监测,随着右洞的开挖,左洞拱顶沉降基本保持不变,而拱腰收敛呈现减小趋势,但其变化幅度较数值模拟结果小,实际拱顶最大沉降值和模拟结果较为接近,而实际拱腰收敛最大值大于数值模拟结果,差值约为2mm。左洞拱腰实际监测围岩变化规律和数值模拟结果相近,左洞右拱腰受右洞的影響呈现增加趋势,实际监测中其附加应力约为0.

9、18mpa,数值模拟中其附加应力约为0.05mpa,左洞左拱腰应力受右洞开挖影响小。5结语通过有限元模拟软件midas对浅埋小径距隧道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的结果与实际监测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1)随着隧道的开挖,隧道拱顶、拱腰变形值以及围岩应力变化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状态。(2)在数值模拟和实际监测中,右洞的开挖对左洞拱顶沉降影响较小,而拱腰收敛值有减小趋势,数值模拟中较实际监测中变化更为明显。另外,数值模拟和实际监测中拱顶沉降最大值较为接近,为11.5mm,而实际监测拱腰收敛最大值较数值模拟大2mm。(3)在数值模拟中,两隧道中间岩体存在应力集中现象,近接拱腰处围岩应力最大,随着右洞的开挖,左洞右拱腰应力有增大趋势,在实际监测中其变化幅度更加明显,而左洞左拱腰应力基本保持不变。参考文献:1张建. 浅埋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及施工力学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12.2龚建伍,夏才初,雷学文. 浅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与监测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z2):41394145.3肖明清.小间距浅埋隧道围岩压力的探讨j.现代隧道技术. 2004, 41(3): 710.4彭园,钱江,翟全磊等. midas gts三维数值分析在隧道偏压浅埋洞口段的应用及技术实践j. 公路,2016,06:268274.5舒志乐,刘保县,李月.偏压小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