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改革论资排辈思想不可行的原因探究_第1页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改革论资排辈思想不可行的原因探究_第2页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改革论资排辈思想不可行的原因探究_第3页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改革论资排辈思想不可行的原因探究_第4页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改革论资排辈思想不可行的原因探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改革论资排辈思想不可行的原因探究    蒋晓凤摘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论资排辈在中国是依旧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影响干部群体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从龚自珍提出要改变论资排辈这一问题到今天已经过去了几百年,这个问题依旧存在,如果要从论资排辈被作为一种相对正式的官员任用制度算起,从北魏的停年格至今已经有千年之久,为何这个制度能在中国存在如此之久,历代领导人、变革者依旧无法根绝这一问题,让人十分困惑。本文从论资排辈产生的原因,以及一些相近的任用官员的方式,还有晚清冗官冗员对选官制度的影响等方面,对龚自珍己亥杂诗中龚自珍改革

2、论资排辈的思想在当时不可行的原因,做了一个探究。关键词:论资排辈;冗官;候补文官群体;龚自珍在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他写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一句表现了清朝末年社会死气沉沉,没有活力。龚自珍对这种现状十分担忧,他呼吁变革,进而提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希望能够出现各式各样的人才,深刻表达了对论资排辈用人制度的不满,要求改革这种制度。但在当时的条件下,由于深刻的社会原因,要改革这种制度又是不可行的。一、龚自珍认为论资排辈的危害(一)贤者不能上,愚者终能上“贤智者终不得越,而愚不肖者亦得以驯而到。”龚自珍认为在论资排辈的制度下,有贤能的人才因为年龄和资历不够,而不能

3、身居高位,那些愚笨的人因为熬足了年龄和资历,一样能够身居高位。(二)积俸以俟,自负其岁月龚自珍认为资格浅的人会说:我只要熬年头,安分守己,虽然有先有后,过了中年,总有希望做尚书、侍郎,何必在资格不足时,因和上级争辩而断送仕宦前程呢。资格深的人则认为:我已经熬够了年头,一向循规蹈矩,好不容易才当了大官,怎么能去和上级争辩,把过去的辛苦付之东流呢。(三)齿发老矣,精神惫矣,毫无生气就是说,如果从三十岁做官算起,等到升任一品大臣时,已年老体衰,尽管年高德劭,办事稳健,但往往谨小慎微,畏缩不前,以致玩忽职守;同时,长期做官,容易留恋官位,年纪大了又要为儿孙打算,因而终日颓唐却又不肯辞职,即使因故而离官

4、去职,也不会起用聪明才智之士,仍然论资排辈。其次,使士大夫普遍丧失生气。二、论资排辈的产生及相关人才选拔方案(一)北魏停年格自北魏羽林变以后,由于人数众多的需要被任命的官员和官职实在不够的矛盾,时任吏部尚书的崔亮只得上奏建议采取论资排辈的方法,崔亮提出论资排辈的选官方法,是囿于当时武人乱政的情势不得己而为之。他也曾向皇上上书赐予武馆爵位增加俸禄,而皇上不允,多个人只有一个官位,他无论选谁都会引发怨恨,因此由于上上下下的压力,他只得妥协,采取了这个在统治阶级内部,大家能接受的办法。(二)明朝抽签法明代选官起初用过抓阉的方式,后来吏部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的司长倪斯蕙提出了抽签的办法。

5、万历二十二年,孙丕扬出任吏部尚书,把倪斯蕙提出的“掣签法”进一步完善并正式实行开来。明朝的官员选任方式从此改变,无论贤愚清浊,一概都要凭手气抽签上岗了。这竟得到了当时朝野上下的交口称颂!连宫中的权宦也认为这样做是最公平的。三、龚自珍想要改变论资排辈不可行的原因(一)论资排辈多年来一直被沿用难以改变的原因1.论资排辈的合理性唐代的选官制度,曾经一度注重不论资排辈,极易使人产生投机心理。所以,裴光庭用“循资格”来防范官场上的“冒进”,自然有其合理因素。正如隋唐史名家岑仲勉教授所言,“泛濫之破格,实不可以经久,盖偶然破格,故任何时代所不免”。资历这东西,归根到底,标志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没有一定的资

6、格和经历,哪怕你是旷世奇才,也很难一下子就胜任要职。2.论资排辈便于领导者执行对于具体负责选官的组织部门来说,这个办法“简而易守”,比较好操作,还不容易引起争议与怨恨;对于国家的领导者来说,又认为这个办法“要而易行”,比较好执行。基于这些考虑,后任的为政者在历史惯性和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乐得“踵而行之”,沿着前人的脚步走下去。3.既得利益团体的力量论资排辈尽管限制了人才的任用,但是别忘了那些受益于此的势力。没有这个制度,那些庸才恐怕永无出头之日。千万别小瞧了他们捍卫既得利益的决心和能量。因此他们会对一切危害自己利益的措施,进行坚决反对。而且年老有资历的人有通常是年轻人的长辈,师兄等,年轻人也很难

7、在那样的社会风气下站出来公然反对,而年老的通常已是既得利益者,因此通常也只会想着维护自己的利益。(二)晚清庞大的候补文官集团1.捐纳滥举导致的大量冗官咸丰朝以后,民变、灾荒和外患同时并存,社会动荡不断。财政入不敷出,清廷只得大开捐例,以弥补其不足。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清廷决定开办筹饷事例。原定一年,后无限期开办。晚清保举的主要特点有保案之多、保举之滥和保举的消极面大等。清前中期,保举还有一定的限制,“其军营、河工等奖案,始不过加级,或不俟俸满即升”。到了清朝后期,保举成为官绅出仕、得官、升迁的捷径之一。2.难上难下的尴尬局面晚清候补人数大增,候补现象的严重化,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荫庇、学

8、额的扩大等。毫无疑问,推动候补官员数量增长的两个主要杠杆是捐纳和保举。或者说,在科举“士子登进无穷”的情况下,主要是捐纳和保举直接推动了候补文官数量居高不下,主导着候补官员数量高低的基本走势。与此同时,由于官缺数量有限以及考核、甄别、致仕制度实际成为具文,对候补官员的积极沙汰十分有限,官员流出官场的比例大大降低,成为候补文官严重扩大的瓶颈。所以,进入官场官员的数量远远大于流出的数量,流入的速度快于出的速度,导致“漏斗效应”产生,大量的候补官员“沉淀”在官场腹地。四、结论由于晚清捐纳制度的盛行,以及无节制的滥举,产生了巨大的候补文官群体,而大吏对试用期满的候补人员常常全数留补,几乎不淘汰一人,同一个官位有大量的人任职或等待任职,为解决官员多、职位少的矛盾,清政府只得论资排辈,若要选贤任能,势必被大多数的候补文官群体所反对。而晚清由于财政的困难,又不得不一直卖官鬻爵,因此清政府没有可能去改变论资排辈的选官方式,也没有可能去触动如此多人的利益。而面对上上下下的压力,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没有办法去改革论资排辈的,朝中的有识之士迫于官场的压力以及人情和自身的仕途以及家族利益等,也是没有可能去改变这个制度的。在庞大的既得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