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生生理学发热实用教案_第1页
病生生理学发热实用教案_第2页
病生生理学发热实用教案_第3页
病生生理学发热实用教案_第4页
病生生理学发热实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章要求(yoqi)掌握: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源的概念及发 热的机制;发热各期热代谢的特点。熟悉:发热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发热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1页/共43页第一页,共44页。第一节 概述 临床概念: 体温升高(超过0.50.5)时,就称为发热。 生理性 发热分为 体温升高. . 病理性 1 1、生理性体温升高 伴随着某些生理活动(hu dng)(hu dng)出现的体温上升。如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剧烈运动等。第2页/共43页第二页,共44页。 2、病理性体温升高 (1)过热(hyperthermia): 体温调控障碍(产热过量或散热受阻),使体温超过调定点。如甲亢、中暑、广泛鱼鳞

2、癣等, 是被动性体温升高。 (2)发热(fever): 致热原作用(zuyng),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的体温在高水平上的调节。 是调节性体温升高。 第3页/共43页第三页,共44页。 月经前期 生理性体温升高(shn o) 剧烈运动体温升高(shn o) 应激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 病理性体温升高(shn o) 高,与SP相适应) 过热(被动性体温升 高,超过SP水平)第4页/共43页第四页,共44页。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f bng)机制发热发热(f r)激活物激活物EPEP细胞细胞(xbo)(xbo)EPs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热产热 散热散热第5页/共43页第五页,共44页。一、发热

3、(f r)激活物 是激活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进而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包括(boku)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和某些体内产物。第6页/共43页第六页,共44页。来自(li z)体外的发热激活物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病毒病毒(bngd)真菌真菌螺旋体螺旋体疟原虫疟原虫第7页/共43页第七页,共44页。葡萄球菌葡萄球菌(p to qi jn)链球菌链球菌白喉白喉(bihu)杆菌杆菌致热成分致热成分(chng fn):全菌体,外毒素:全菌体,外毒素可溶性外菌素可溶性外菌素 致热外毒素致热外毒素 白喉毒素白喉毒素(1

4、1)革兰阳性菌)革兰阳性菌细 菌细 菌第8页/共43页第八页,共44页。大肠杆菌大肠杆菌(d chn n jn)淋球菌淋球菌致热成分致热成分(chng fn):脂多糖:脂多糖(LPS)或称内毒素或称内毒素(endotoxin,ET) O-特异侧链特异侧链核心核心(hxn)多糖多糖脂脂 质质A (Lipid A): 致热性和毒性的主要成分致热性和毒性的主要成分细菌细菌第9页/共43页第九页,共44页。内毒素、外毒素的比较(bjio)种类种类(zhngli)外毒素外毒素内毒素内毒素来源来源(liyun)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性菌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存 在 部存 在 部位位

5、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出化 学 成化 学 成分分蛋白质蛋白质脂多糖脂多糖稳定性稳定性差差、606080 3080 30分钟破坏分钟破坏好好、160 2160 24 4小时破坏小时破坏毒性作毒性作用用强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引起休克,发热,相同,引起休克,发热,DIC等等抗原性抗原性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但无中和作用,但无中和作用,

6、第10页/共43页第十页,共44页。致热成分致热成分(chng fn):全病毒体及:全病毒体及所含的所含的 血细胞凝集素血细胞凝集素流感病毒流感病毒SARSSARS麻疹病毒感染麻疹病毒感染(gnrn)第11页/共43页第十一页,共44页。真 菌致热成分致热成分(chng fn):全菌体及所含:全菌体及所含的的 荚膜多糖和蛋白质荚膜多糖和蛋白质口腔白色口腔白色(bis)念珠菌感染念珠菌感染白色白色(bis)念珠菌念珠菌第12页/共43页第十二页,共44页。螺 旋 体致热成分致热成分(chng fn):代谢裂解成分:代谢裂解成分(chng fn)和外毒素和外毒素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梅毒梅毒(mid

7、)螺旋体螺旋体第13页/共43页第十三页,共44页。致热成分致热成分(chng fn):裂殖子和:裂殖子和疟色素疟色素间日疟原虫间日疟原虫 疟原虫的裂殖子疟原虫的裂殖子 第14页/共43页第十四页,共44页。1、抗原、抗原(kngyun)抗体复合物抗体复合物2、类固醇、类固醇第15页/共43页第十五页,共44页。二.内生致热原(EP) 产产EPEP的细胞在的细胞在EPEP诱导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诱导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shn o)(shn o)的物质。的物质。发热发热(f r)激活激活物物IL-1TNFINFIL-6EPs单核巨噬单核巨噬细胞细胞其它细胞其

8、它细胞肿瘤细胞肿瘤细胞脂肪细胞脂肪细胞(xbo)? 脂肪细胞脂肪细胞(xbo)能分泌包括能分泌包括IL-1, TNF-在内的众多在内的众多cytokine肥胖患者体温较正常人高肥胖患者体温较正常人高 第16页/共43页第十六页,共44页。三 、 发 热 时 的 体 温 调 节( t i o j i ) 机 制正调节正调节(tioji)中中枢枢负调节负调节(tioji)中中枢枢视前区视前区- -下丘脑前部下丘脑前部 (POAH)(POAH)冷敏神经元冷敏神经元 兴奋产热兴奋产热热敏神经元热敏神经元 兴奋散热兴奋散热 中杏仁核,腹中膈,弓状核中杏仁核,腹中膈,弓状核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 第17

9、页/共43页第十七页,共44页。致热信号传入中枢致热信号传入中枢(zhngsh)的途径的途径通过通过(tnggu)下丘脑终板血管器下丘脑终板血管器 (via organum vasculosum laminae terminalis, OVLT) 通过刺激通过刺激(cj)(cj)迷走神经迷走神经(via stimulation of vagus nerve) (via stimulation of vagus nerve) 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direct entry through(direct entry through blood-brain barrier) bloo

10、d-brain barrier)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第18页/共43页第十八页,共44页。发热中枢(zhngsh)调节介质EP调定点(dn din)上移第19页/共43页第十九页,共44页。前列腺素E (PGE)E (PGE) PGE PGE注入动物脑室引起发热(f r)(f r),潜伏期比EPEP短 EP EP诱导发热(f r)(f r)期间,动物CSFCSF中PGEPGE水平升高 PGE PGE合成抑制剂解热的同时也降低了CSFCSF中PGEPGE水平 Na Na/Ca2/Ca2比值 脑室内灌注NaNa升高体温, Ca2 Ca2降低体温 EP EP先引起体温中枢内NaNa/Ca2/C

11、a2比值升高,促使体温调 定点上移环磷酸腺苷 (cAMP) (cAM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CRH)一氧化氮(NONO) 三 、 发 热 时 的 体 温 调 节(tioji)机制第20页/共43页第二十页,共44页。热限的存在热限的存在(cnzi) (cnzi) Fever Fever时体温很少会超过时体温很少会超过41 C41 C,为什么?,为什么? 机体存在一个负反馈调节机制(机体存在一个负反馈调节机制(Negative Feed-Negative Feed-Back Mechanism), Back Mechanism), 阻止体温无限阻止体温无限(wxin)(wxin)上升。

12、上升。 发热时,负调节中枢会释放发热时,负调节中枢会释放(shfng)(shfng)出某些内源性降温物质,阻止体温调定点无限上升,出某些内源性降温物质,阻止体温调定点无限上升,这类物质被称为内生致冷原。(这类物质被称为内生致冷原。(endogenous cryogen)endogenous cryogen)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第21页/共43页第二十一页,共44页。 内生致冷内生致冷(zh (zh ln)ln)原原 精氨酸加压素精氨酸加压素(AVP)(AVP):视上核与室:视上核与室旁核合成,投射至下丘脑腹隔旁核合成,投射至下丘脑腹隔区的神经末梢释放区的神经末梢释放(shfng)(shfn

13、g)。 - -黑素细胞刺激素黑素细胞刺激素(-MSH)(-MSH):室:室旁核分泌旁核分泌CRH a-MSHCRH a-MSH第22页/共43页第二十二页,共44页。发热发热(f r)激激活物活物单核细胞单核细胞EP下丘脑下丘脑体温体温(twn)调调节中枢调定点上节中枢调定点上移移Na+/Ca2+ cAMP PGE2 皮肤血管皮肤血管(xugun)收缩收缩骨骼肌紧张、寒战骨骼肌紧张、寒战散热散热产热产热体温上升体温上升AVPAVP-MSH-MSH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第23页/共43页第二十三页,共44页。发热(f r)的时相第24页/共43页第二十四页,共44页。体温体温(twn)上升期上

14、升期 症状:发冷恶寒症状:发冷恶寒(w hn)、鸡皮、寒战和皮、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肤苍白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散热,体温上升散热,体温上升体温体温(twn)(twn)上升期上升期第25页/共43页第二十五页,共44页。高峰期高峰期 症状:皮肤发红、干燥,自觉酷热症状:皮肤发红、干燥,自觉酷热关系: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关系: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boch)相相对平衡对平衡高峰期高峰期第26页/共43页第二十六页,共44页。退热退热(tu r)期期 症状:皮肤血管舒张、出汗症

15、状:皮肤血管舒张、出汗关系关系(gun x):体温调定点回降,中心温:体温调定点回降,中心温度度调定点调定点特点:散热特点:散热产热,体温下降产热,体温下降退热退热(tu r)期期第27页/共43页第二十七页,共44页。 第三节 代谢与功能(gngnng)的改变一、物质代谢的变化: 发热时,产热;体温升高使基础代谢率(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 机体分解代谢明显,物质消耗。第28页/共43页第二十八页,共44页。一、物质代谢的改变糖代谢:糖分解代谢,糖原贮备,乳酸。脂肪代谢:脂肪分解,脂肪贮备,酮血症消瘦。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维生素代谢: 消耗增多;特别是维生素B和C

16、。水、电解质代谢: 体温上升期: 尿量明显减少。 高热持续期: 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zhngf) 。 体温下降期: 尿量恢复、大量出汗。第29页/共43页第二十九页,共44页。(一)糖代谢: 1 1、能量消耗肝糖原、肌糖原分解糖 原储备。 2 2、氧债(oxygen debt)(oxygen debt):寒战时肌肉活动量加 大,对氧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而摄氧相对 不足氧债。 此时肌肉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依赖糖酵解供给(gngj)(gngj),乳酸生成。第30页/共43页第三十页,共44页。(二)脂肪代谢: 1 1、能量消耗 2 2、糖原储备 3 3、营养摄入 脂肪分解脂肪氧 4 4、交感- -

17、肾上腺髓 化不全酮血症、 质系统兴奋性 酮尿症。(三)蛋白质代谢: 高体温(twn)(twn) 发热 蛋白质分解尿氮 EP EP (2-32-3倍) 负氮平衡。第31页/共43页第三十一页,共44页。(四)水、盐及维生素代谢: 高热期:排尿Na+、Cl-在体内潴留。 退热期:尿量大量出汗Na+、Cl-排出 低钠血症。 发热易导致(dozh)脱水: 高热期因皮肤、呼吸道蒸发,饮水不足 脱水 退热期若大量出汗第32页/共43页第三十二页,共44页。二、生理功能改变(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 主要表现(bioxin)(bioxin): 1 1、头痛、头晕,机制不明。有时有谵语、 幻觉。 2 2、小儿

18、高热可引起抽搐(热惊厥),可能 是CNSCNS发育不全。 3 3、发热常伴睡眠(IL-1IL-1有诱导睡眠作用) 第33页/共43页第三十三页,共44页。(二)循环系统功能改变 窦房结兴奋性血温升高 心率 交感系统兴奋性 CO CO 心肌收缩力( (一般体温每升高ll,心率每分钟增加1818次) () (但心率超过(chogu)150(chogu)150次/ /分时,心输出量反而下降) )。 第34页/共43页第三十四页,共44页。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 外周血管收缩外周血管收缩BpBp轻度轻度。 心率心率、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心脏负担心脏负担,甚甚至诱发至诱发(yuf)(yuf)心力衰竭

19、。心力衰竭。第35页/共43页第三十五页,共44页。 退热期:外周血管扩张,大量出汗使循环血量BP,严重时可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 长期慢性发热营养不良。致热原毒性作用心肌损伤。(三)呼吸功能改变(gibin): 血温提高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发热 呼吸 代谢酸性产物、CO2生成 加深 加快,散热,CO2呼出。第36页/共43页第三十六页,共44页。(四)消化功能改变 1 1、交感神经兴奋性及脱水、致热原的 毒性作用消化液分泌、消化道蠕 动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胀和 便秘。 2 2、发热酶活性三、防御功能改变 发热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既有有利(yul)(yul)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第37页

20、/共43页第三十七页,共44页。(一)抗感染能力的改变 一些研究表明:高温 、EPEP可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 发热是否使免疫(miny)(miny)细胞功能加强,尚有争议。(二)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发热时产生的大量EPEP(IL-1IL-1、TNFTNF、IFNIFN)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对热难以耐受,发热疗法已被用于肿瘤的治疗。第38页/共43页第三十八页,共44页。(三)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sponse)(acute phase response) 机体在细菌感染(gnrn)(gnrn)和组织损伤时出现的一系列急性时相反应。主要包括急性期蛋白合成增多、血浆微量元素浓度改变及白细胞计数的改变。 急性期反应是机体产生的一系列防御反应中的一种。中等程度的发热有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但高热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第39页/共43页第三十九页,共44页。第四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一、治疗原发病二、发热的一般处理(一)对尚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