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连江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水文地质调查评价报告(2011.7.15)_第1页
福建省连江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水文地质调查评价报告(2011.7.15)_第2页
福建省连江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水文地质调查评价报告(2011.7.15)_第3页
福建省连江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水文地质调查评价报告(2011.7.15)_第4页
福建省连江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水文地质调查评价报告(2011.7.1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前言一、技术要求受福州天楹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委托,我院承担了连江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水文地质调查评价任务。委托单位要求水文地质调查评价工作须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地下水环境三级评价要求,具体要求有:1、建设项目区域环境水文地质情况调查;2、制作区域水文地质平面图和剖面图;3、进行两处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监测项目为:水温、ph 值、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氰化物、氟化物、氯化物、铅、六价铬、汞、砷、总大肠菌群,共14 项。二、工程概况连江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位于连江县东湖镇飞石村,在原垃圾填埋场东侧。根据连江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变更工程)项

2、目申请报告:厂区规划总用地面积为47090 m2,项目服务年限为30 年,近期设计规模为500t/d ,预留远期500t/d处理工程的建设用地;全厂总定员为 80 人;生活用水规划采取深供水井抽取地下水解决,预测日用水量为63.1m3,生活废水采用化粪池一级预处理;生产用水水源规划为牛溪河水, 预测日用水量为2055.3m3; 垃圾渗滤液经处理达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三级排放标准后排放,预计排放量为 110 m3/d ;厂区用水经循环利用,综合平衡后,预计废水总排放量为 176.1 m3/d ,经管道送入连江县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炉渣送垃圾填埋场或作制砖原料。废水主

3、要污染物有:高锰酸盐指数、硝酸2 盐、亚硝酸盐、氨氮、氰化物、氟化物、氯化物、铅、六价铬、汞、砷、总大肠菌群。三、调查评价依据本次调查评价工作所依据的技术规范、标准及文件以及参考资料: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2、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4、 连江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福建东辰综合勘察院( 2011 年 3 月) ;5、 连江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变更工程)项目申请报告中国轻工业广州设计工程有限公司(2011 年 5 月) ;6、 1:20 万福州幅区域水文地质调

4、查报告福建省地质局 (1978年) ;7、 连江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水文地质调查评价合同;8、福建省地质工程研究院质量体系文件。四、工作概况本项目野外工作时间为2011 年 7 月 5 日至 7 月 7 日。根据已有地质资料,结合本项目的特点,本次调查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勘察仪器如下:1、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开展12.5 万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调查,面积约 20km2,重点为厂区所处的水文地质单元。2、采取地下水样:在厂区上游及下游对代表性的井(泉)点采取地下水样, 采取地下水样水点4 处,水样共 4 组,并在现场检测ph值、水温。3 3、现场水文地质试验:在厂区地表,对出露的各类岩土进行简

5、易试坑渗水试验,作试坑渗水试验3 处。4、测量:对取样点等水文地质点进行坐标、高程测量,野外采用gps 接收机进行水文地质点定测, 测量坐标系统为1980 年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为黄海高程。5、地下水水质室内检测:检测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氰化物、氟化物、氯化物、铅、六价铬、汞、砷、总大肠菌群。地下水样由委托单位送福建省地质测试中心、连江县卫生防疫站检测。在对野外资料,样品分析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后,编制了本报告及其图件。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1.1 地形地貌本区域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貌以低丘陵、台地为主,仅沿河流两侧分布小面积的河流阶地。区域地形总体自北东向西侧的牛溪倾斜

6、,山顶高程多在100-200m之间,低丘陵、台地地形波状起伏,坡度一般为15-30 。厂区处于区域西部下游,地面高程为77-98m,地貌单元属剥蚀残丘斜坡。厂区所处微地貌:厂区北、东侧外均为低丘、台地环饶,丘顶高程为 97-113m;厂区南侧外下方为一冲沟(照片1) ,沟底与厂区高差约 20m ,纵坡度为 5左右,两侧山坡坡度为20-25,沟底为沼泽地,冲沟为两侧山坡地表水、地下水的排泄通道,自北东流向南西汇入下游约1km处的牛溪;厂区西侧外为一冲沟(照片2、照片 3) ,沟底与厂区之间为高约30m 、 坡度为 35-40的斜坡,为原垃圾填埋场,4 沟底纵坡度为5左右, 两侧山坡坡度为15-2

7、5 ,冲沟自厂区西侧向北西延伸约 1km与牛溪相交。1.2 土壤厂区原地表主要分布残坡积砂质粘性土。由于厂区建设开挖,现地表主要出露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层(照片4) ,次为残坡积砂质粘性土,此外,在厂区西侧原垃圾填埋场、局部原沟谷地段,平整后上部堆填素填土。1.3 水文本区域位于敖江支流之牛溪流域的东侧。牛溪发源于罗源县境内,流域面积 271.3km2,在本项目南约5.5km 处汇入敖江。牛溪为地表水iii类水功能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中的iii类水质标准,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 iii类水质标准。本区域下游敖江为生活饮

8、用水地表水源,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 ii-iii类水质标准。牛溪在本区域内流向大致由北向南,其东侧支流延伸长约达10km ,厂区西距牛溪约1km ,处于牛溪流域东侧支流的下游。牛溪是本区域内地表水、地下水局部排泄基准面。厂区南侧外下方冲沟沟底为沼泽地,自北东流向南西汇入下游约1km处的牛溪;厂区西侧外冲沟与牛溪相通,冲沟与牛溪相交处,牛溪切割深约5-8m,河床高程约为20m 。厂区西侧外冲沟在厂区处为原垃圾填埋场,本次调查见沟内有少量地表水流,为原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所污染,发黑、发臭,水质极差。1.4 气候5 本区气候属中亚热带海洋性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

9、温19oc,平均年降水量1558.5mm ,降水主要集中在3-9 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 81.3%。本次野外调查期间为丰水季节。1.5 厂区周边环境及敏感目标厂区周边现多为山坡林地(照片5) ,周边 400m范围内无居住区等敏感目标。距厂区较近的村庄有:南面约0.6km 处飞石村,北东约0.8km 处云路村。飞石村、云路村与厂区之间分别为山顶、山脊局部地表分水岭所隔。此外,厂区周边村庄距厂区较远,且均在厂区上游位臵。厂区西侧边界处分布原垃圾填埋场(照片6) ,可见垃圾顺坡堆填至冲沟沟底(照片2、照片 3) ,形成一与厂区高差约为30m 、坡度为35-40的斜坡。在厂区西侧边界内垃圾填埋厚度约

10、为4.5-13.2m ,现上部压覆素填土,并经人工初步碾压。如前所述,厂区西侧外下方冲沟内,现见有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流出,顺冲沟而下流入牛溪,垃圾渗滤液发黑、发臭,水质极差。本项目水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西面下游的牛溪地表水水质。第二章地质、工程地质概况2.1 地层本区域分布地层简单(附图1) ,主要有: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第四系更新统残坡积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区内分布地层如下:1、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 :河流阶地堆积物,岩性为泥质砂砾卵石,结构松散。本层仅分布于区域北西部一山间盆地内,在厂区北西上游约1.5km。6 2、第四系更新统残坡积层(qpel-pl) :上部岩性主要由

11、坡积粉质粘土组成;下部岩性为花岗岩残积砂质粘性土。本层在区域上分布广,分布于低丘陵、台地地表,厚度变化大。一般在本区域东部地表出露厚度约为 1-3m 不等,在本区域西部、中部(含厂区),本层地表出露厚度一般大于3m ,勘探钻孔揭露厚度约为314m 。2.2 侵入岩本区域分布有燕山晚期侵入岩(53) ,岩性为中粗粒花岗岩,岩质坚硬,一般节理裂隙不发育,仅局部裂隙较发育。在本区域东部低丘陵,花岗岩上覆残坡积层厚度小于3m ,其上部全- 强风化岩厚度变化大,为3-10m 不等,多球状风化现象。在本区域西部(含厂区) ,花岗岩下伏于残坡积层之下,残坡积层厚度大于3m,勘探钻孔揭露在场地下部全风化岩厚度

12、为0.60 12.35m;强风化岩厚度约为1-20m。2.3 构造本区域地表多为第四系松散土层覆盖,无明显构造迹象。据区域地质资料,无较大断裂自本区域通过,场地不具备发生强震条件,本场地的稳定性较好,适宜建筑。2.4 岩土体分布根据本次调查及已有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本区域及厂区主要分布岩土体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素填土、填埋垃圾: 棕红、灰黄、灰黑色,稍湿饱和, 松散稍密,均匀性差。素填土成分以粘性土为主,局部夹强风化、中风化花岗岩岩块。垃圾为生活垃圾,成份复杂,近约1 年来,已与素填土混杂并经人工初步分层碾压。该层主要分布在厂区内及西侧原沟谷地7 段。厂区钻探揭露厚度0.50 13.20m,

13、 平均厚度 5.15m,厚度变化大。2、坡积粉质粘土:棕红、灰黄色,稍湿,可塑硬塑,含砾砂约510% 。本层分布于山坡地表,厚度变化较大,厂区钻探揭露厚度为0.50 6.70m,平均厚度为5.87m。3、残积砂质粘性土:棕红、灰黄等色,湿,可塑硬塑,含大于2mm 的石英颗粒约占10% ,由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该层局部夹有中等风化花岗岩孤石。在本区域东部丘陵区,该层厚度为13m ;在本区域西部、中部(含厂区) ,该层厚度较大,厂区钻探揭露厚度0.70 14.00m,平均厚度为4.86m。4、全 -强风化花岗岩:灰黄、棕红色,以散体状结构为主,下部呈碎块状,原岩为中粗粒花岗岩,原岩结构基本破坏。岩

14、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该层厚度变化大,厂区钻探揭露全花岗岩层厚度为0.60 12.35m,平均厚度为4.79m;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层厚为0.60 13.70m,平均厚度为5.57m;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层厚为0.20 8.00m,平均厚度为2.50m。5、中 -微风化花岗岩:浅灰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不发育,仅局部裂隙较发育,多以高倾角、闭合裂隙为主。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完整,属坚硬岩,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i ii级。第三章水文地质条件3.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1、水文、地形条件本区域位于敖江上游的支流牛溪流域。牛溪切割深约5-8m,是本区域地表水、地下水局

15、部排泄基准面。8 牛溪大致由北向南,两侧支流、冲沟所经地貌为低丘、台地,其上游以低丘为主,至下游则以台地为主。由于低丘、台地地形波状起伏,冲沟等沟谷分布较多,切割零碎,从而形成与地表水相似的众多独立的小水文地质单元,区域性的水文地质分带不明显。2、含水岩组本区域分布地层简单,主要为第四系更新统残坡积砂质粘性土,局部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泥质砂砾卵石,下伏基岩为燕山晚期侵入中粗粒花岗岩。根据地下水赋存特征,区域上地下水含水岩组主要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风化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见附图 1:区域水文地质图) 。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河谷、山间盆地局部地段,地下水赋存于砂砾卵石层内,含水层厚

16、度变化大,一般为3-5m不等,富水性为贫乏。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次为地表水及基岩风化孔隙裂隙水侧面补给。基岩风化孔隙裂隙水:地下水赋存于基岩上部风化孔隙裂隙中,分布于低丘陵、台地上部,一般为潜水,局部为承压水。钻探揭露本区中- 微风化花岗岩节理裂隙不发育,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完整,故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基岩上部全- 强风化岩孔隙裂隙中。 本区基岩上部全- 强风化岩厚度变化大,钻探揭露其厚度为3-30m不等。本层含水性不均一,水量不大,泉流量多小于0.3l/s,属水量贫乏,一般低洼处汇水条件较好,水位较浅,水量稍大。基岩裂隙水:地下水赋存于丘陵、台地下部基岩构造裂隙中,含水性极不均一。由于本区

17、花岗岩节理裂隙不发育,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完整,一般富水性差,泉流量多小于0.3l/s。9 3、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区内地下水总体上受大气降水补给。基岩风化孔隙裂隙水直接受大气降水垂直入渗补给。基岩裂隙含水岩组上覆有基岩风化孔隙裂隙含水岩组,两者之间无连续、良好的隔水层,水力联系密切,联通性较好,故基岩裂隙水在出露区受大气降水补给,此外,受上部基岩风化孔隙裂隙水垂向补给。由于冲沟等沟谷切割零碎,区内从而形成与地表水相似的众多独立的小水文地质单元。小水文地质单元的补给、迳流、排泄十分接近,多具就地补给,就地排泄的特点,多以泉的形式排泄于冲沟等低洼沟谷。水交替强烈,循环深度不大。3.2 厂区

18、水文地质条件1、水文地质单元厂区位于牛溪的东侧,处于牛溪东侧支流的下游,厂区西距牛溪约 1km 。厂区地貌处于剥蚀残丘斜坡,地形总体为自东向西面的牛溪倾斜。厂区外北、东侧为低丘、台地环饶,丘顶、山脊形成地势相对较高的局部地表水分水岭;厂区南侧外下方为一冲沟,沟底为沼泽地,冲沟为两侧山坡地表水、地下水的排泄通道,自北东流向南西汇入牛溪;厂区西侧外为一冲沟,冲沟长约1km ,自南东向北西与牛溪汇合。从地形、水文地质条件上分析,厂区北、东侧丘顶、山脊环绕,南面的冲沟切割,西面的牛溪地表水、地下水局部排泄基准面,构成了一个小水文地质单元, 即牛溪流域东侧支流下游厂区水文地质单元。牛溪为该水文地质单元地

19、表水、地下水排泄基准面,水文地质单元面积约为 0.88km2。10 2、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根据厂区水文地质单元分布的地层以及地下水赋存条件,地下水含水岩组可划分为:基岩风化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基岩风化孔隙裂隙水:地下水赋存于基岩上部风化孔隙裂隙,分布于丘陵、台地上部,一般为潜水。由于下部中- 微风化花岗岩节理裂隙不发育,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完整,故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基岩上部全 - 强风化岩孔隙裂隙中。全- 强风化岩厚度为3-30m 不等,含水性不均一,水量不大,属水量贫乏。厂区内地下水位埋深约为9.00 12.50m,厂区南侧、西侧外下方冲沟低洼处汇水条件较好,水位较浅,地下水位埋深约为01

20、m 。南侧外冲沟内的s7、s8供水井,主要含水层为上部的风化孔隙裂隙水,单孔出水量可达70m3/d ,水量属贫乏。基岩裂隙水:地下水赋存于基岩下部构造裂隙中。钻探揭露厂区下部花岗岩节理裂隙不发育,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完整,富水性差。3、地下水补给、迳流与排泄基岩风化孔隙裂隙水直接受大气降水垂直入渗补给。基岩裂隙含水岩组与上覆风化孔隙裂隙含水岩组之间无连续、良好的隔水层,水力联系密切,故基岩裂隙水受上部风化孔隙裂隙水垂向补给。基岩风化孔隙裂隙水多顺地形向厂区南面、西面外的冲沟迳流、排泄,最终汇入西面的牛溪。4、地下水资源估算采用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法估算厂区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根据福

21、建省地下水资源评价以及本省经验值,取低丘、台地11 基岩风化层入渗系数0.12 。本区平均年降水量1558.5mm ,按厂区水文地质单元面积0.88km2, 估算其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为16.4578 万m3/a (451 m3/d ) 。3.3 地下水开采现状区域上,村庄居民生活用水多引用附近地表水、冲沟内泉水,部分就近采用浅井取水,井深一般小于5m ,单井开采量多小于1m3/d ,开采量小且分散。此外,区域上无地下水集中开采水源地。在厂区水文地质单元内,厂区南面冲沟内现有s7、s8两口供水井(照片 7、照片 8)在使用,其中s8井处于厂区上游,s7井处于厂区下游。单井出水量约70m3/d

22、,开采地下水作厂区建设施工用水及生活用水。另 s9供水井未启用。此外,无地下水开采井。总之,本区域地下水仅零星开采,开采量小且分散,对地下水水位、水资源量影响甚微。第四章水文地质试验本次调查分别对厂区内地表出露的素填土、残积砂质粘性土、强风化花岗岩进行了试坑渗水试验(表4-1) 。表 4-1 试坑渗水试验成果一览表点号试验地层坑底面积(m2)注水时间(h)稳定时间(h)稳定注水流量( m3/h )渗透系数(cm/s)d1 素填土0.09 5 4 0.00129 3.98 10-4d2 残积砂质粘性土0.09 5 4 0.0009 2.78 10-4d3 强风化花岗岩0.09 5 4 0.010

23、8 3.33 10-312 第五章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5.1 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厂区内地表主要分布残积砂质粘性土、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层、局部素填土。现场试坑渗水试验成果表明,场地包气带渗透系数: 素填土,3.9810-4cm/s;残积砂质粘性土, 2.78 10-4cm/s,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3.33 10-3cm/s。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表 1判断,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均为弱。5.2 场地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厂区场地主要赋存基岩孔隙裂隙水,其水位埋深约为9.00 12.50m,地下水与地表水无水力联系。场地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属不易。5.3 场地地下水环境

24、敏感程度场地地下水目前不作为场地周边分散居民饮用水源,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属不敏感。5.4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本建设项目的废水总排放量为176.1 m3/d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属小。5.5 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建设项目排放的污水主要为垃圾渗滤液,污染物类型数-1 。污水中污染物主要有: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氰化物、氟化物、氯化物、铅、六价铬、汞、砷、大肠菌群。建设项目污水水13 质的复杂程度属中等。综上所述,本建设项目为i 类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第六章地下水水质现状6.1 水质测试及评价方法本次调查采取地下水水点4 处,共取 4 组水样。取样地下水

25、水点包括了区内各类地下水,有风化孔隙裂隙水、风化孔隙裂隙水与基岩裂隙水混合水。水质分析项目共13 项: ph 值、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氰化物、氟化物、氯化物、铅、六价铬、汞、砷、总大肠菌群,测试结果详见表6.1-1 。表 6.1-1 地下水检测结果一览表点号s1 s2 s7 s8 位臵厂区外北部桂林村厂 区 西 侧 外 山 坡与 冲 沟 沟 底 交 界处,厂区下游厂 区 南 侧 外 下方冲沟内, 厂区下游厂区南侧外冲沟内,厂区上游取样点类型民井下降泉深供水井深供水井地下水类型风化孔隙裂隙潜水风 化 孔 隙 裂 隙 潜水风 化 孔 隙 裂 隙潜水为主风化孔隙裂隙潜水为主取样水深

26、( m )0.5 0 0.5 0.5 ph 7.46 6.88 7.27 7.28 氯化物( mg/l)14.41 33.38 10.21 9.30 高锰酸盐指数( mg/l)1.28 0.58 1.28 0.54 硝酸盐(以 n计) (mg/l)1.62 0.62 0.14 0.16 亚硝酸盐(以 n计) (mg/l)0.021 0.314 0.002 0.001 氨氮( nh4) (mg/l)0.09 0.03 1.10 0.08 氟化物( mg/l)0.23 0.04 0.64 0.38 氰化物( mg/l)0.001 0.001 0.001 0.001 14 汞(hg) (mg/l)0

27、.00001 0.00001 0.00001 0.00001 砷(as) (mg/l)0.005 0.005 0.005 0.005 六价铬( cr6) (mg/l)0.002 0.002 0.002 0.002 铅(pb) (mg/l)1.1 10-46.1 10-46.2 10-41.7 10-4总大肠菌群(个 /l )280 1600 7 水温(oc)25 26 25 25 表中单位:除ph值无量纲及注明外,均为mg/l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地下水水质质量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按单项进行分别评价。本次测试的地下水质量指标有 ph值、高锰酸盐指数、 硝酸盐、 亚硝

28、酸盐、 氨氮、氰化物、 氟化物、氯化物、铅、六价铬、汞、砷、总大肠菌群共13 项,其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标准见表6.1-2 。表 6.1-2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项目序号项目类别i 类ii类iii类iv 类v类1 ph 6.5-8.5 5.5-6.5 8.5-9 5.5 9 2 氯化物( mg/l)50 150 250 350 350 3 高锰酸盐指数( mg/l)1.0 2.0 3.0 10 10 4 硝酸盐(以 n计) (mg/l)2.0 5.0 20 30 30 5 亚硝酸盐(以 n计) (mg/l)0.001 0.01 0.02 0.1 0.1 6 氨氮( nh4) (mg/l)0.02 0

29、.02 0.2 0.5 0.5 7 氟化物( mg/l)1.0 1.0 1.0 2.0 2.0 8 氰化物( mg/l)0.001 0.01 0.05 0.1 0.1 9 汞(hg) (mg/l)0.00005 0.0005 0.001 0.001 0.001 10 砷(as) (mg/l)0.005 0.01 0.05 0.05 0.05 11 六价铬( cr6) (mg/l)0.005 0.01 0.05 0.1 0.1 12 铅(pb) (mg/l)0.005 0.01 0.05 0.1 0.1 13 总大肠菌群(个 /l )3 3 3 100 100 6.2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15 根

30、据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对地下水测试的指标作出评价见表6.2-1 ,结果为: ph 值、氯化物、硝酸盐、氰化物、氟化物、铅、六价铬、汞、砷共9 项指标均达地下水质量标准i 类;高锰酸盐指数达i-ii类;亚硝酸盐、氨氮 2 项指标变化较大, 达 i-v 类;总大肠菌群含量达地下水质量标准iv-v 类。表 6.2-1 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一览表点号s1 s2 s7 s8 地下水类型风化孔隙裂隙潜水ph i i i i 氯化物( mg/l)i i i i 高锰酸盐指数( mg/l)ii i ii i 硝酸盐(以 n计) (mg/l)i i i i 亚硝酸盐(以 n计) (mg

31、/l)iv v ii i 氨氮( nh4) (mg/l)iii iii v iii 氟化物( mg/l)i i i i 氰化物( mg/l)i i i i 汞(hg ) (mg/l)i i i i 砷(as) (mg/l)i i i i 六价铬( cr6) (mg/l)i i i i 铅(pb) (mg/l)i i i i 总大肠菌群(个 /l )v v iv 说明:表中i 、ii 、iv、v为地下水质量类别。厂区附近上游s8井地下水水质除总大肠菌群偏高,达地下水质量标准 iv 类外,其余地下水水质指标均达i-iii类。厂区下游 s7井地下水中氨氮、 总大肠菌群含量较高,达地下水质量标准 v类

32、;厂区下游 s2泉点水中亚硝酸盐、氨氮,分别达地下水质16 量标准 v类、iii类。上述水质评价表明:厂区上游地下水水质较好;厂区下游地下水已受到一定的污染,污染物为亚硝酸盐、氨氮、总大肠菌群,污染源为厂区西侧边界处分布的原垃圾填埋场。第七章厂区环境水文地质分析评价与污染防治对策7.1 厂区包气带防污性能评价厂区开挖平整后,地表出露地层多为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次为残坡积砂质粘性土,局部为素填土。根据前述的现场试坑渗水试验成果,场地包气带渗透系数: 素填土,3.98 10-4cm/s;残积砂质粘性土,2.78 10-4cm/s;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3.33 10-3cm/s。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33、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表 1判断,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均为弱,故含水层极易受地表污水入渗污染。7.2 厂区地下水流向根据厂区水文地质单元的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厂区内地质勘探孔、周边地下水点水位资料(附表1) ,厂区及附近地下水总体流向为:厂区北侧、东侧:北侧、东侧外地势较高,地下水流向分别为自北向南、自东向西流入厂区。厂区南侧:南侧外下方为一冲沟,该冲沟沟底现呈沼泽地,冲沟为两侧山坡地表水、地下水的排泄通道。故厂区南侧地下水流向为顺厂区南侧斜坡流向下方冲沟,最终排泄入牛溪。厂区西侧:西侧地势较低,其下方为一冲沟,厂区西侧地下水流17 向为自厂区顺地形流向下方冲沟,最终排泄入牛溪。7

34、.3 厂区环境水文地质影响因素1、环境水文地质现状及影响因素如前所述,厂区附近下游地下水水质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总大肠菌群偏高,达地下水质量标准iii-v类,已受到一定的污染,也将影响下游牛溪地表水水质。厂区西侧边界处分布原垃圾填埋场,其垃圾渗滤液顺冲沟而下流入牛溪,已严重污染了冲沟内地表水。同时也对冲沟附近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此外,根据厂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厂区及附近现状不存在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2、建设项目环境水文地质影响因素厂区建设项目的特点一是污水排放强度小,预计排放的污水量仅176.1 m3/d ;二是排放的垃圾渗

35、滤液污水水质复杂,污染物主要有cod 、三氮、重金属等。建设项目排放的污水量较小,规划要求污水经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排放标准后,经管道送入连江县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炉渣送垃圾填埋场或作制砖原料。因此,建设项目对厂区以及下游地下水水质的影响较小,主要为污水泄漏(跑、冒、滴、漏)入渗对厂区地下水水质的影响。7.4 厂区地下水环境对外围地下水的影响厂区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总体为弱,尤其是大面积分布的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包气带渗透系数大达3.33 10-3cm/s,故地表污水易于入渗。18 根据厂区水文地质单元的水文地质条件,在自然条件下,厂区西面、南面外的冲沟为厂区水

36、文地质单元内地下水排泄通道,同时也是厂区内地下水向下游的排泄通道。厂区内地下水主要向厂区西面、南面外的冲沟迳流排泄,最终汇入牛溪。预测厂区地下水污染可能影响范围主要为厂区西面、南面外下游的冲沟沟谷 (见附图 1) ,而冲沟两侧山坡的基岩风化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其流向亦为汇入冲沟,地势较高,不易受厂区地下水影响。综上述,厂区内地下水易影响厂区西侧、南侧外下游冲沟沟谷地下水环境质量, 进而影响建设项目场地下游1km处的牛溪地表水水质。但由于厂区污水总体排放强度小,故厂区地下水对下游影响范围有限、强度小。7.5 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建议为控制厂区内地下水污染及其对下游地表水水质的影响,建议采取:(

37、1)首先,控制污染源头。建设项目污水(含垃圾渗滤液、生活污水等)储存、排放渠道、处理构筑物等应有严格防渗措施,将污染物泄露降至最低程度。污水需经环保处理后达标排放。(2)厂区西侧原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已严重污染了下方冲沟地表水,并对下游冲沟内地下水也有一定的污染,建议对该垃圾填埋场垃圾进行处理,并在垃圾填埋场下方冲沟内设臵拦截坝截取地表污水(垃圾填埋场渗滤液) ,经环保处理后达标排放。(3)适当开采厂区南侧下方冲沟内地下水作为生产用水,可减少地下水向下游牛溪排泄,从而也减少地下水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19 (4)布臵厂区内及冲沟下游地下水水位、水质动态长期监测,及时掌握地下水水位、 水质动态, 预防受污染地下水流入下游地表水体。总之,在控制污染源头的同时,再采取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地下水水位、水质动态长期监测,预警措施,可有效保护厂区内及下游地下水环境质量,将地下水污染降至最低程度,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第八章结论与建议1、建设项目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均属弱,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属不易,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属不敏感,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属小,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属中等。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2、本区域位于敖江支流牛溪流域,厂区处于牛溪流域东侧支流下游一小水文地质单元内,该单元面积约0.88km2。3、区域及厂区水文地质单元主要含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