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的变革分析_第1页
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的变革分析_第2页
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的变革分析_第3页
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的变革分析_第4页
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的变革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的变革分析    摘要:“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将会促使社会各个传统行业发生深刻变革。学校德育要成功应对“互联网+”的时代挑战,培养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也必须实施变革。学校德育变革具体体现在德育理念要从注重社会需要向关注学生体验转变、德育课程要从出示统一的教科书到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转变、教师角色要从扮演知识的传授者向承担学习的引导者转变、德育活动要从强调被动接受向注重自主建构转变。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学校德育 变革“互联网+”即智能互联网,是继语言、文字、印刷术、无线电、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七次信息技术革命。20

2、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指出了传统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将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着力点,促使社会各个传统行业发生深刻变革。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不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系统,互联网本身已经成为带动经济社会繁荣和发展的核心,具有传输、分析、管理和服务的功能。从根本上讲,“互联网+”不仅会催生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还会促进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随着“互联网+”战略逐步实施,必将会引起经济、文化、政治,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变革,同时也会引起教育领域变革,尤其会对学校德育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

3、,如果学校德育不能成功应对这一挑战,就不能培养出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学校德育要想成功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就必须实施一系列的变革。本文主要探讨和分析德育理念、德育课程、教师角色、德育活动等四个方面需要进行的变革。一、德育理念要从重视“社会需要”到关注“学生体验”变革“互联网+”强调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用户为王”。1也就是说,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的发展趋势就是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和营运产品,以用户的需求为产品开发和营运的起点和归宿,从而达到满足用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的目的。对于任何产业来讲,只有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产业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一方面,需要打通

4、产业和用户之间的互动渠道,确保用户意见和建议得到及时反馈,产业和用户之间能够通畅地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产业需要借助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給用户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总之,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是“互联网+”时代产业产品开发和生产的根本宗旨。区别于以往任何时代,“互联网+”时代把人的需求放在了产品开发的第一位,同时也提升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尊严和地位。客观地讲,人既是产品的开发者,也是产品的享用者,对人的需求的重视会极大地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会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也就意味着,关注人的需求和体验,从而调动人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是“互联网+”时代对学校德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根本

5、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在价值取向上往往是以社会需要为中心,学校德育被当成是学校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社会主流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渠道,学校德育在组织管理上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整个德育过程和所有德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评价者。在这种取向和理念指导下,学生的需要和体验被排除在了学校德育的所有设计之外。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首先要进行德育理念的变革,要从重视“社会需要”向关注“学生体验”转变。学校德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要和体验,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出发来设定德育目标和组织德育活动。在德育目标方面,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作为学校德育的目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

6、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德育过程的每个环节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德育组织方面,教师要通过互联网络渠道获取学生丰富的个性化信息和资料,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德育服务,从而最终实现因材施教;在德育评价方面,教师要以学生评价为主,以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作为评判学校德育实效的标准。总之,只有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之后,他们才不仅会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而且才能够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二、德育课程要从出示“统一的教科书”到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变革长期以来,我国学校课程的载体主要是以“统一的教科书”的形式呈现在

7、教师和学生面前,这既是教师教的内容,也是学生学的内容,课程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德育也是如此,由国家统一制定学校德育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再组织人员编写不同学段和年级师生教学使用的统一的教科书。当然,这种“统一的教科书”除了体现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取向外,还具有使得学生只能获取有限的课程信息的特点。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伴随德育理念的变革,德育课程所承载的作用也必须改变,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掌握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还要能有助于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众多的传统学校德育资源,比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等都可以融合电子、信息化和互联网络技术,以精

8、品课程、多媒体课件、微课、电子书等形式,通过共享的网络资源方式呈现出来,比如,近些年来兴起和得到迅速发展的mooc等已经形成了新型的网络德育资源,这些共享的网络德育资源可以被广泛传播,反复使用。丰富的网络德育资源不仅可以让学生摆脱单调、呆板的教科书学习,还可以增加德育课程的信息量和扩展学生的视野。不论是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聆听“素未谋面”的知名专家的授课,向他们请教问题,跟名师进行互动和交流,这既能够促进教师自身德育素质的提升,还能够为学生提供走近名师的机会,从而最大化地实现优质德育资源的共享。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学校德育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为教师和学生出示“统一的教科书”,而是要为他

9、们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事实上,要实现学校德育课程变革还需要一些支持性条件,否则,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一是需要必要的互联网络硬件和软件方面的物质支持。对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是建立在学校具备互联网络硬件和软件设备的基础之上的,缺少这些基础设备,一切都是空谈。在基础设备中人是核心,这包括人的观念和素质,主要是指人充分运用互联网资源的意识和能够灵活获得互联网资源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偏远地区的贫困学校来讲,“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他们缩小与优势学校在教育资源方面的差距创造了机会和可能,但是,如果必备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基础跟不上的话,则会使这种差距更大。 二是教师和学生要有包容多样化文化的胸怀。互联网

10、是一个开放的信息资源库,传播的信息是包罗万象,多种多样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和多种价值并存,这具体反映到互联网络资源和信息方面,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既包括体现社会主流价值的资源和信息,也有社会非主流价值方面的资源和信息,既有体现普遍价值的资源和信息,也有体现特殊价值的资源和信息等,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要有包容心态,以及对互联网络文化和价值多样化秉持尊重的态度,而不随意地妄加评论。三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对网络资源和信息进行甄别和选择。教师和学生在享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信息的同时,还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海量的网络资源和信息本身还存在良莠不齐问题,是精华和糟粕共在的。这需要教师要教会学生

11、对网络资源和信息进行仔细辨别,教会他们能够从海量的网络资源和信息中选择出那些切实有益的部分,而且还能够排除和摒弃掉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干扰。总之,学生学会对网络资源和信息的辨别和选择是“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课程变革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基础。三、教师角色要从扮演“知识的传授者”到承担“学习的引导者”变革“互联网+”时代可谓是真正的知识爆炸时代,网络资源和信息无穷无尽,而且,伴随博客、论坛、微博、qq、电子邮件、微信等,这些网络平台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更加便捷和高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难以保证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肯定比学生丰富,以往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地位势必会被颠覆。然而

12、,与此同时,学生是正处于身心成长和发展中的人,面对海量的网络资源和信息,他们还不具备准确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而且,他们还容易陷于网络游戏之中,甚至会被不法分子诱导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正因为如此,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学习还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引导者”。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承担好“学习的引导者”角色,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自己要当好“学习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在海量的网络知识面前,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教师只有善于学習、勇于学习,才能够给学生当好“学习的引导者”角色。甚至一些时候,教师还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向学生

13、学习和讨教,这是因为学生接受和领会新技术和新事物的速度要快,这需要教师要当学生的“学生”,向学生学习和讨教。另一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塑造德性。与现实世界中人们需要以真名实姓的方式面对面进行相互交往不同的是,互联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陌生人世界,人们以匿名的形式出现在网络世界中成为常态,致使虚假信息充斥于网络世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在网络世界中肆意妄为,还能够逃脱应有的道德上的谴责和惩罚,这些人丧失了作为网民应有的基本道德常识和素养,还会造成网络世界的混乱和失序。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道德地过网络生活。这需要教师从自身做起,给学生树立榜样

14、,做到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言行举止一致,同时引导学生增强他们的网络德性意识,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学习行为和习惯。四、德育活动要从强调“被动接受”到注重“自主建构”变革德育活动是指学校所实施和开展的旨在培养学生品德的所有活动,包括课堂德育教学活动、班会活动、少先队和团队活动、公益劳动等。我们所谈的“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变革最终必须落实到德育活动的变革上,否则,其他方面的变革都会成为空谈。这是因为德育活动是学校德育的现实载体,学生只有在德育活动中才能生成理想的品质,而且,德育活动也可以承载和呈现学校德育理念、德育课程、教师角色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检验这些方面变革的契机。不可否认,以往的德育活

15、动基本上都是从社会需要出发来设计的,重在把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道德规范和道德知识,他们的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甚至常常缺乏自主意识。但是,“互联网+”时代呼唤的是具有主体性、创造性的个体,只有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个性才能够引领社会发展的潮流。因此,学校德育活动必须从强调“被动接受”转向注重“自主建构”,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个体。以“自主建构”为主导的德育活动会呈现出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景象。在这样的德育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他们会真正地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会带着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去认识和感知一切,建构自

16、己独立的认识和观念。在这样的德育活动中学生始终是道德学习的主体,道德学习成为他们主动探究和思考的过程,学生经过体验,从内心深处确认的那些道德价值和观念会成为真正的“道德的观念”,而不是“关于道德的观念”。“道德的观念”是个体人格的一部分,能够促进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而“关于道德的观念”则只是一种知识,与道德行为无关。2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心智和辨识能力还未成熟,因此,学生自主建构道德价值观念的过程还需要教师的价值引导。但是,这种价值引导却不是价值灌输,而是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价值环境,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协商来帮助学生自主地进行价值选择,以使学生自主建构道德价值观念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道德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道德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德育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当然,这个过程同时也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