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青少年的第六伦教育_第1页
浅论青少年的第六伦教育_第2页
浅论青少年的第六伦教育_第3页
浅论青少年的第六伦教育_第4页
浅论青少年的第六伦教育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浅论青少年的“第六伦”教育    石璐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纲常伦理已不能适应多元社会的需求。在现代社会里,偏重于私德的五伦已不足以概括人际之间的复杂关系。“第六伦”超越了敦亲睦邻的境界。把爱与责任提升到社会合作的层面,提升到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价值。提升到“人与他人”共建共融共和的理想境界。“第六伦”教育教会青少年如何与他人相处达到人与他人的和谐统一实现人之生命的完整性。关键词:青少年“第六伦”教育“关心他人”一、人之生命完整性呼唤“第六伦”人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处于一种二元分裂的状态中,处于一种矛盾之中。如何才能获致统一与和谐,这个问题贯穿

2、于人类历史之中,可以说,人的全部活动都在有意或无意地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努力,人一直在力图寻求统一,实现最终的完满与统一。这是人的本真的存在方式。引导人追求统一与完满的动力来源于其超越本性即人的精神,它永远超越现实,指向未来。这种对统一、大全、完满或者说对完整性的追求是生活的“普照光”,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就来源于此。人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生命存在于世界之中,是一种完整性的存在。人自身存在的肉身性与精神性、个体性与社会性构成了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其中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是人之生命完整性的重要一维。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从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一直到默默地离开这个世界。一刻不停地与他人发生

3、联系。人以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生存在活生生的世界之中,就是在这个流变的、生生不息的、历史的、价值的、文化的社会生活世界中,个体生命与历史、与社会、与他人进行交往。正是外在世界向人的意识的不断涌人而使外在世界不断转化成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拓展人的意识空间。在伦理学中,伦指人伦,即人的血缘辈分关系;伦理的班集体,实现班集体的共同目标,必须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班级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以形成班级领导核心”。因此,选拔培养班干部是班主任建设班集体的重要环节。在开校之初,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班上的积极分子就不断涌现出来了可以通过自荐、委任、竞选等各种方式把那些愿意为同学们服务,有一定号召能力和组织能力的

4、学生选为班干部。在开学之初的临时班干部,宜少不宜多。否则,在调整班干部时被调整出去的不合适的班干部会增加心理压力,给班级带来不安定因素。对班干部的培养工作应贯穿于学龄阶段。班主任要教育班干部重视团结只有班委团结一致,才能做好班级工作否则就会出现班委会成员不支持、同学不服从的窘境:要培养班干部组织能力,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但班主任必须过问和督促他们的工作,因为他们毕竟是学生除工作经验欠缺之外,还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工作中难免考虑不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有班纪班规。它应该是全体班级成员共识的体现,是全体学生对实现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这一愿望所产生的强烈要求。在制定班主任班规的过程中,要广开言

5、路,接纳全班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因为由学生自己制定,就能自我约束。有了优秀能干的班干部,有了班规班纪的约束,就能形成良好的班风。(三)要树立威信、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几欲服人者,必兼备威信。”威信是一种教育力量。班主任有威信、以身作则学生才愿意接受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班主任不能体罚、侮辱学生,否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良的范本,把他们引入歧途。班主任若是污言秽语,学生必定污言秽语;班主任若是彬彬有礼,学生必定彬彬有礼。班主任所从事的一切都会对学生产生种种影响。学生会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学到种种东西。(四)要有责任心、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是

6、我们对工作负责的态度。班主任有强烈的责任心,才能不怕疲劳不怕麻烦地把班级工作做好,才能有管理班级的动力。班主任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从学生的心理需要上讲,爱和信任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对学生充满信任与肯定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举动在班级工作中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学生在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才能信任别人,富有爱心。做好班级工作,班主任还必须有耐心和细心。对于学生的教育不是一蹴而成的,尤其是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这就要求班主任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了解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现实出发,耐心细致地引导从而使“差”的学生也有进步。班主任要对学生的学习、情绪、身体、表现进行细心的观察;对学生的家庭

7、情况、学生的思想动态、点滴的进步进行细致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没有细心的态度,班主任是做不好班级工作的。指调整人伦关系的条理、道理或原则。我们通常在生活中所说的伦理,是指处理人与他人之间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规则。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他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秩序、规则,都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自古以来只有“五伦”,正如孟子所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这五种关系是封建社会基本的人际关系,而五伦就是这五种社会关系和相应的道德操守。在中国已传衍数千年之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理性能力的发展,认识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

8、步,原有的纲常伦理已不能适应多元社会的需求,在一个公共社会里。偏重于私德的五伦已不足以概括人际之间的复杂关系。与陌生人打交道是现代人不可避免的行为。世界越来越挤家庭越来越小,交通越来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非亲非故非敌非友之间的相互关怀就变得越发不可或缺。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公共责任意识,规范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规范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待偶遇之人的态度。这种伦理,有学者称之为“第六伦”。“第六伦”超越了敦亲睦邻的境界,把爱与责任提升到社会合作的层面,提升到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价值,提升到“人与他人”共建共融共和的理想境界。二、倡导“关心他人”的教育活动人之生命完整性不仅要关心个体生命的成长

9、,更要实现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和谐统一。人就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是与他人相联系的,同时也是自然性的存在,是自然链中不可或缺的最活跃的存在。人的生命存在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单子式的存在,而是一种互相依赖、彼此依存的主体际的存在。主体间性不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在人之外的某种性质,它实际上是主体性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一种表现,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主体性。在人与人之间的“主一客”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是单子式的,不符合生命的要求,是异化的主体性。“真正的主体只有在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中,即在主体与主体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的主体身份时才可能存在”。因此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他人,都应该用“交往”的关

10、系来面对,在主体间的关系中,每个主体都既是目的又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手段而起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提出“学会关心”,正是“第六伦”在教育中的体现。学会关心就是学会关心他人、与他人相处;学会关心全球、面向未来,并在相处中,体验关心和实践关心,走近他人超越自我。(一)建立合理的交往观交往是个体生命存在的需要,是人类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源。“人生活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之中,人的世界是一个交往的世界。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是一种交互主体性这是一种构成主体性普遍网络的交互主体性。交往与对象化活动不同。对象化活动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占有”关系,是单一的主体对客体

11、的占有,因此,在单一的对象化活动中生成的主体性是单子式的个人主体性。交往反映的不是主体一客体关系,交往的双方不存在纯粹的客体,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他们塑造的不是对方,而是相互间的关系。通过对相互间关系的塑造而达成共识、理解、融合。因此,交往指一种主体间的关系或一种内在的相关性。在这种意义上。笔者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都是一种交往。因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要达到一种和谐统一自然与社会都成就了人的发展,人不能一味地“占有”它们而是要与之塑造一种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然而,遗憾的是,人在处理这些关系的时候总是以对象化的实践观来面对。在当下的教育中,“交往的异化,

12、主体之间的不贯通造成了现代教育的祛魅,学者们对此多有批评,对唯科学主义的声讨与对人文关怀的呼唤,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点,其间蕴含的乃是人们对教育返魅的期待,而这种期待的实现,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交往主体对教育的复杂性,非线性特征的认识”。教育一味追求分数、升学等这些功利层面的东西,教师注重的则是把学生塑造成“器”从而毫无交流、平等而言,忽略了对学生的尊重。扭曲异化了学生的个体生命,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合作被视为对象化的活动。因此,我们的教育要建立合理的交往观从对象化活动转变为交往,在平等的,充满温润、信赖、和谐的交往中,使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处理好与他人、与自然的关系。(二)学会宽容宽容是以多

13、元为依据的,是“一种建立在对人与世界的多样性,真理的相对性与个体的真实性自觉意识基础上的理性和明智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和人生观。具体来说,宽容意味着对世界差异性存在的认可;意味着对价值多元主体的承认、尊重和平等看待;意味着对不同事物个性化理解的合法化;意味着对非主流的、不守成规的观念行为的容忍,对挑战甚至反对自己的观点的容忍”。但必须注意的是,仅仅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并非宽容。而是要捍卫“个体的真实性”。宽容是主体间性的深层品质。主体间性超越了主客二元对立,超越了主客体之间的对立、压迫和排斥,把交往、对话、理解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在这种生存方式中单子式的自我中心化结构得以消解个人的生存获得了开放

14、性,也使得建立在开放性基础上的宽容意识得以形成。因此,教育应该使人认识到以下几点:其一,消解自我中心,向他人开放。这要求我们要确认他人的价值,形成开放的心态。我们的教育要使每个个体善于自己向他人、向社会、向整个人类的认识网络开放通过多极、多重主体之间认识上的互动,自主地建构起具有时代特征的认知结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并在这基础上形成人类整体的认识系统。其二,走进他人理解他人,构建平等的交往关系。真正平等的主体间性体现为交往中的“我一你”关系。马丁·布伯认为。人际交往的双方是主体间的“我一你”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不是把对方看作要改变的对象,而是把对方看作与“我”讨论共同话题的“

15、你”,沟通交流中的“你”,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他的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感觉、思想与行动都参加“我”与“你”的直接关系里。因此,只有走近他人、理解他人,人才能造成“我”与“你”的相遇。(三)走向“类生命”的生成“类生命”是生命发展的理想阶段,它的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是生命的共时形态与历时形态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的结果就是引导人从当前的“个体生命”走向“类生命”。人之为人不在于人有自然生命而在于人有超越自然生命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因此,马克思把人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人的类特性,正如他所说:“通过时间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物,它把类作为自己

16、的本质或者说把自己看做类存在物。”人作为“类的存在物”,人的“类”属性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得到确证的。人以世界为对象,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建立对象的关系,人不仅存在于以他为对象关系的统一体中,而且存在于人以外的一切对象关系的统一体中。未来每一个生命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生命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超越的精神生命的不断提升,更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未来使命感的交相辉映,这种多重关系辩证矛盾的统一体决定了我们当前的生命教育不能只是单纯地从个人视角探讨对生命的关注与舒展。不站在人类生命发展的更广阔的视野下,我们将不会真正实现生命教育的美好理想与愿望每一个生命个体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所以教育主体只有在人类这样的高度上超越个体存在的时空局限。教育才是可能的。“类生命教育”致力于增强学生“对自我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珍爱,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欣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