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复习(推荐)_第1页
政经复习(推荐)_第2页
政经复习(推荐)_第3页
政经复习(推荐)_第4页
政经复习(推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导论本章主要概念l 生产关系:指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等一 系列关系的总和Ø 生产直接生产的过程,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生产出产品的过程。Ø 分配对直接生产过程的产品的分配。Ø 交换人们相互交换劳动和劳动产品的过程。Ø 消费人们消耗各种产品以满足自身的需要的过程。Ø 四环节之间的关系: 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与交换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 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与消费,决定着它们的水平面与性质。 分配、交换与消费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有反作用。(了解一下)l 生

2、产资料所有制:指人们以一定形式占有生产资料方面形成的关系l 经济制度:指一定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Ø 社会的经济制度决定着该社会的经济性质,支配和影响着其他生产关系的发展 l 经济体制: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一般包括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两部分l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Ø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经济规律产生的条件是客观的;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其作用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l 经济范畴:指揭示社会生产关系本质的概念复习与思考一、 你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

3、究对象?1、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Ø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Ø 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人类从事其它各种活动的先决条件 。(2)人与人间有多种关系,物质生产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亦称生产关系。l 生产关系的含义:指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等一 系列关系的总和。(2)社会生产过程包括四环节:l 生产直接生产的过程,即劳动者与

4、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生产出产品的过程。l 分配对直接生产过程的产品的分配。l 交换人们相互交换劳动和劳动产品的过程。l 消费人们消耗各种产品以满足自身的需要的过程。Ø 四环节之间的关系: 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与交换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 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与消费,决定着它们的水平面与性质。 分配、交换与消费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有反作用。三、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有哪些区别与联系?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l 经济制度反映的是生产关系的本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经济体制反映的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生产关系具体运行的层次l 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

5、制具有相对的易变性和多样性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联系l 两者都受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l 经济体制的具体形式会影响到经济制度作用的发挥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第一节 商品一、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从商品开始二、 商品二因素三、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四、 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五、 商品的价值量与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二节 货币一、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三、货币形式的发展四、货币流通规律第三节 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一、价值规律的作用二、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本章主要概念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2、商品:是用来交换

6、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3、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效用或有用性。4、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5、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6、具体劳动:是指有一定的具体目的,运用一定的具体的劳动资料作用于某一具体的劳动对象,并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生产特定的使用价值的不同质的劳动。7、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9、简单劳动:是指不需

7、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每一个普通劳动力都能从事的劳动。10、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人才能从事的劳动。1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12、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的职能。13、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的作用。14、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储存起来。15、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承担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16、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17、纸

8、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是金属货币的代表。18、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规律。19、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20、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价格总水平全面而持续地上涨的现象。21、通货紧缩:是指货币数量相对于商品和服务的总量来说较少,引起货币升值,价格总水平普遍下降的现象。22、价值规律: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自发地围绕着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23、市场机制:就是市场中的各个要素(如供给、需求、价格、利率、竞争等)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

9、约的运动机理。复习与思考一、 如何理解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两者是统一的,缺一而不成为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作为载体。一种使用价值之所以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供他人消费,是以同质的可以比较的价值的形成为依据的。两者又是相互对立的,即交换的双方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对于卖者来说,其目的在于实现商品的价值,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于买者来说,其目的在于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他必须支付相应的价值。所以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二、 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

10、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有何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关系: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二因素,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是异质多样的,因此才会生产出千差万别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但不是唯一的源泉。抽象劳动凝结为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商品的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三、 如何理解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1、决定,而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四、 为什么说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是简单商品经济中其他各种矛盾的根源。它是商品内在的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一矛盾能否解决,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并推动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五、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从价值形式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六

12、、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如何产生的?有什么后果?通货膨胀的产生:是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价格总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不利影响:(1)它会引起人们实际收入水平的下降。 (2)它会诱发成本、价格的轮番上涨,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冲击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激化社会矛盾。通货紧缩的产生:是由于货币数量相对于商品和服务的总量来说较少,引起货币升值,价格总水平普遍下降。不利影响:(1)它可能破坏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相对价格结构。 (2)持续的通货紧缩会使企业难以实现合理而科学的成本核算,降低微观经济效率。七、 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作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3、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主要作用:(1)配置资源的作用 (2)促进效率的作用 (3)优胜劣汰的作用第二章 资本与资本运动本章主要概念1. 资本:资本是商品、货币的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的一般形式它是各种生产要素价值的一般表现。(注: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但是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2. 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3.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其原有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不发生价值增殖,被称为不变资本(c)。

14、4. 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使原有价值量发生改变,即发生了价值增殖,被称为可变资本(v)。5. 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m)同可变资本(v)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100% (m= m/ v×100%)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6.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7.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产生的剩

15、余价值。8. 资本积聚: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实现量的增大。9. 资本集中:指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为规模较大的资本。10.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11. 相对过剩人口:指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形成的多余的劳动人口。12. 资本循环:就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值,然后又回到原出发点的运动过程。13. 资本周转:就是指资本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运动。14. 固定资本:指以机器、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15. 流动资本:指以

16、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以劳动力形态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16. 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又称物质磨损,指由固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造成的使用价值形态的磨损。17. 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也称精神磨损,主要是指机器设备在有效的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18. 固定资本折旧:对固定资本价值转移量的计算以及从商品销售收入中回收这部分价值的过程。19. 成本价格:又叫生产成本。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价格之和。20. 利润: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21. 利润率: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22. 平均利润率:社会总剩余价值与社

17、会总资本的比率。23.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复习与思考一. 一般货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何在?答: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不同的,这表现为货币在商品流通形式与资本流通形式的区别上:商品流通资本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形式上形式上先卖后买先买后卖起点和终点商品货币流通媒介货币商品内容上两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相交换,货币只是充当交易媒介以货币换回更多的货币,货币充当价值增值的手段运动目的上取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使价值增殖二.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答:价值增殖与资本总公式GWG的第一阶段GW中货币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关。这里所购买的商品是生产要

18、素,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其中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劳动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三. 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答:(1)所谓的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3)从劳动过程看,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过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生产出使用价值,这是劳动过程的一般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劳

19、动是属于资本家的。劳动产品也是属于资本家的。(4)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一般商品生产的过程,并没有实现资本价值增值,即没有产生剩余价值。资本家必然要求劳动时间延长来使其变为价值增值过程。价值增值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通过延长劳动时间,让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完成价值增值,产生剩余价值。四. 剩余价值生产哪两种基本生产方法?答:(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以这种方法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相对剩余价值就

20、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产生的剩余价值。以这种方法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五. 资本积累的动因、决定与制约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是什么?答:(1)资本积累的动因: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2)决定和制约资本积累量的因素:在剩余价值量已定的情况下,资本积累量的多少取决于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分配比例;在剩余价值分配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已定时,资本积累量的大小取决于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因此,凡是能够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能制约资本积累量,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A 剩余价值

21、率的高低;B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C 所用资本与消费资本之间差额的大小;D 预付资本的大小。六. 如何理解资本有机构提高与相对过剩人口的关系?答: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扩大再生产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结果:(1)从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看,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决定,而是由总资本中的可变部分决定的;(2)从劳动力的供给看,伴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绝对地增加。七. 试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与联系。答:(1)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相互区别:在与资本积累的关系上,资本积聚以资本积累为前提,而资本集中不以积累为必要条件;在与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关系上,资本积聚的实现

22、会受到社会所能提供的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制约,资本集中则基本不受社会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限制;在与社会总资本的关系上,资本积聚在增大单个资本的同时,也增大社会总资本,资本集中一般不能直接增大社会总资本,但可以改变社会总资本的结构与质量;在个别资本增大的速度上,以资本积聚方式扩大单个资本的规模,一般速度较慢,资本集中则可以用较快的速度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2)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相互联系: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能使单个资本的规模增大,并且二者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资本积聚使单个资本增大,增强了个别资本的竞争力,有利于它在竞争中加快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又使单个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能力,促进资本积累并推动资本积聚。

23、八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资本增值有什么作用?答:(1)加快资本周转,有利于避免或减缓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 (2)加快资本周转,有利于节省流动资本。 (3)加快资本周转,能够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九商品的价值是如何转化成生产价格的?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有什么意义?答: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在平均利润率形成的同时,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是社会各资本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也是自由竞争促使资源在社会范围内优化配置的过程。十生产价格的出现是否对价值规律的否定?为什么?答

24、:不是。价值规律只不过是通过生产价格的形式发挥作用。原因:(1)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变形,是在商品价值的基础上转化而来的。生产价格只是由于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依照各资本量的大小在各个部门重新分配而发生的一种变形。 (2)从量的规定性来看,虽然单个生产部门商品的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不一致;生产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3)从生产价格的变动原因来看,它归根到底是由商品价值的变动引起的。生产价格中每一构成部分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商品价值变动引起的,是以商品价值变动为基础的。第六章 国民收入与分配本章

25、主要概念1. 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投入到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的收入之和,它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减去企业间接税,可以表达为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旧费企业间接税2.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用于市场交换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资的价值之和3.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其领域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之和4.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生产领域(包括实物生产与服务生产领域)中进行的分配5.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在初次的基础

26、上,政府已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与财政支出的形式,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第二次分配6. 按劳分配:指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该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德尺度,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食。7. 按要素分配:是指社会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投入比例和贡献的大小来分配社会产品8. 效率:效率在市场经济中通常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是指资源的最佳组合,不存在一些场合要素积压而另一场合要素短缺的现象。9. 公平: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其评价角度各异。复习与思考一. 试述国民收入初次分

27、配与再分配的内容、机制与意义?答: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内容:进行初次分配领域是直接面向市场,为市场提供实物与服务产品的所有部门你,参与初次分配的主体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主要有政府、企业、个人。初次分配形成三种原始收入政府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机制:市场价格机制 国民收入再分配内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在于:1.实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需要.2.保证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需要3.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4.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途径主要有1.国家的财政预算2.银行贷款3.价格体系4.社会保障制度。机制:政府强制机制意义:分配合理时,推动商品的生产与分配,不合理时,使得生产与消费脱节。二. 社会主义初

28、级阶段为什么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答:1.它是由社会主义初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所决定的2.它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三. 试述按劳分配存在的条件及其在现阶段的特点?答:条件: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条件: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特点:1.按劳分配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占主体地位的分配原则,而不是唯一的分配原则 2.按劳分配时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的 3.按劳分配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而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统一标准进行 4.按劳分配是按照实现的价值进行分配,而不是以每个劳动的个别时间为尺度。四. 试述公平与效率的一般关系?答:公平与效率既矛盾又统一的对立

29、统一体。从短期看,公平与效率二者是矛盾的,存在着对立性,二者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这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从长期看,公平与效率二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效率是公平基础,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极大提高为基础,另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的实现,有利于社会再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从而有利于效率的提高。第七章 市场机制的缺陷与政府经济职能本章主要概念1. 市场失灵:即是市场机制在进行资源配置时运作失效,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2. 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其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产品消费,不妨碍其他人同时对该公共产品进行消费。消费具有

30、非排他性,是指无法排除一些人不支付就消费。3. 微观规制:是指政府利用国家强制权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直接的经济、社会控制或干预,其目标是克服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4. 宏观调控:是指中央政府运用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促进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以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5.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而制定的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6.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由国家(一般由中央银行代行职责)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政策,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构成。7. 政府失灵: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政策实施和干预行动没有达到纠正市场失灵的目

31、的,反而带来了比市场失灵更坏的结果。复习与思考一. 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哪些缺陷?答:市场机制作用的缺陷,包括两个方面:(1) 市场失灵,即市场机制在进行资源配置是运作失效,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市场失灵的表现:1. 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解决外部性的问题;2. 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3. 市场机制在垄断的场合不起作用.(2) 是市场机制在发生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代来的负面性效果。 1. 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会造成收入差距的扩大; 2. 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最终会导致宏观经济总量失衡.二. 政府的微观规制有哪些方式?答:政府微观规制的方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政府直接介入微观过程,在市场失灵的

32、领域进行资源配置; 这主要是在公共品生产领域,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又分为政府直接生产与政府间接生产两种方式。二是政府通过的公共政策规制,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1. 市场准入规制;2. 价格规制;3. 数量,质量规制:4. 资源环境规制。三. 试述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与手段.答:目标: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增加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1).经济政策:1.财政政策;2.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3.收入分配政策(包括政策目标选择和具体实施措施);4.价格政策;5.区域政策。 (2)计划手段; (3)法律手段:1.经济立法;2.经济司法。

33、(4)行政手段。四. 试述政府失灵的原因.答:原因:政府规章得以实现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中是难以完全具备的,政府规制的实现基于三个前提假设:(1)市场自发运行容易发生无效率或不公平;(2)政府规制是应社会或公众的要求做出的无成本,有效率的反应;(3)政府是仁慈的,无所不能的,能够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但在现实中,这三个假设并不完全具备。五. 试述现阶段中国政府经济职能改革的目标?答: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政府经济职能的目标。所谓服务型政府,是指为社会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以不断地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的诉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政府治理的制度安排的政府

34、。第九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趋势本章主要概念1. 自由竞争(247):是指商品生产者未争夺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而进行的不受限制的竞争。2. 垄断(250):亦称独占,是指少数大企业,凭借其拥有的巨额基本、独特资源或技术专利,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联合起来,形成对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的独占、操纵与控制。3. 金融资本(251):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相互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垄断资本。4. 金融寡头(252):指掌握着大量金融资本、操纵国家经济命脉、控制国家政权的极少数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5. 参与制(252):指垄断资本家通过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办法对许多企

35、业实行支配,即通过掌握“股票控制额”对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等建立层层控制。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56):指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7.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44):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实质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8. 再生产周期:又称“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指资本主义再生产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开始之间的阶段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再生产周期由危机、停滞、中等活跃、生产过剩四个阶段,中间穿插着小的波动构成一个周期,长期以来的传统观点把再生产周期划分为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课外)9.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

36、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这个基本矛盾。复习与思考一. 论述竞争与资本集中的关系。(248)答: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中,在剩余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资本积累规律的作用下,必然引起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同时形成生产的集中。一方面,资本集中是竞争(同一部门的竞争与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资本集中又由于科技进步和信用制度而不断得到强化。 在竞争中大资本利用自己规模经济的优势吞并小资本,或若干资本合并组成性的规模更大的资本,从而形成资本集中。二. 什么是垄断?垄断是怎样形成的?(249)答:含义:垄断亦称独占,是指少数大企业,凭借其拥有的巨额基本、独特资源或技术专利,为了获取高额垄

37、断利润而联合起来,形成对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的独占、操纵与控制。 产生: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生产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在生产和资本集中阶段,一是企业数目少,企业间容易通过谈判达成妥协或勾结;二是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已占优势,易于控制与操纵市场生产集中也使垄断具有必要性:在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而市场需求一定时,大企业之间为避免相互间竞争造成的两败俱伤,必寻求妥协,只有垄断瓜分市场,才可避免因生产过剩所造成的损失。生产集中也使垄断具有必然性:大企业在某个产业中的崛起,客观上给中小企业的进入造成了较高的壁垒(资金规模、技术、声誉、销售网络等)使用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者维持在一个较少数目的水平。三. 垄断利润的来源是什么?(253)答:垄断利润的来源不外两个方面:一是垄断企业内部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重要的直接来源);二是存在于垄断企业外部但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垄断企业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垄断利润的外部来源包括:其一,雇佣工人和劳动群众必要劳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通过购买消费品是的垄断高价化为垄断利润;其二,非垄断企业的一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通过购买生产资料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