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的山水人文_第1页
皖南的山水人文_第2页
皖南的山水人文_第3页
皖南的山水人文_第4页
皖南的山水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皖南的山水人文早听说皖南名胜多。国庆长假,朋友叶君、包君推荐我到休宁和绩溪看看。网上一查,休宁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有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齐云山,有“徽州四大古镇之一”的万安古镇,有被朱熹称作“江南第一村”的呈坎,还有。至于绩溪,龙川名胜、紫园景区、仁里古镇、 徽杭古道、徽菜文化园,可选择的地方也很多。只有三四天时间,且走且看,皖南的山水人文,让人难忘。 1 山水 悠悠齐云山,位于休宁城西 15 公里处,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 9 座山峰组成。山上峰峦隐现,山下河水蜿蜒,村庄绿色融入,八卦图形嫣然,这山水与乡村的组合,美在虚实相间,本是天人合一。登临齐云山半山腰, 回首北望, 对面那云

2、遮雾罩莽莽苍苍的,竟然是闻名天下的大美黄山!在黄山、齐云两大胜景佑护下,村庄被晨雾笼罩,农舍在晨光中醉美。一路攀爬,双膝酸懒,山上的丹霞地貌、摩崖石刻、道教文化和山光水色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乐而不疲。难怪,当年乾隆皇帝赞曰: “江南无双盛境,天下第一名山”。远处的“月华天街”,香火与炊烟相聚,道观和农居毗邻,形象地诠释着“修行在尘世,尘世即修行”的道家理念。龙川景区一河相隔的浒里村,仅有百户人家,夜晚灯火阑珊,清晨薄雾萦绕,静谧,自在,悠远。村不在小,有才则名。当年掌管中国民政和财政大权的绩溪显赫人物,明朝的户部尚书胡富, 就是浒里村人。 休宁的木梨硔村, 地形独特,地处山脊, 三面悬空,

3、 仅南面和名为 “苦竹岭” 的山体相连,是“黄山最美的高山村落” 。 2 古镇幽幽休宁的呈坎村,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已有1800 多年历史,曾被理学家朱熹赞誉为: “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 ”呈坎地名和八卦有关。 整个村落按 易经 “阴 (坎) , 阳(呈) ,二气统一, 天人合一” 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 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村内古老的龙溪河呈“S”形由北向南穿村而过,形成八卦阴阳鱼的分界线。古村处在了“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空间环境里。古宅大院前,红艳艳的灯笼、辣椒,黄橙橙的玉米、南瓜,铺满晒场的小米椒、茶子,让人享受着丰年稔岁,不由得心旷神怡。以程朱理学观念规范村落建设的一

4、个因素,与古代“风水理论”有关。 “风水理论” ,是古人在选择居住地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种建筑环境因素,以及对建筑体中的某些技术和禁忌的一些思维判断。风水理论起源于徽商的甲骨占卜,形成于秦汉,成熟于唐宋,明清时已形成非常完善的体系了。风水理论大致分为两个流派,其一为形势派,着眼于山川形胜和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的选择。另一为理气派,注重于建筑方位朝向和布局。唐宋以后,全国的风水文化中心已逐步由山、陕转移到江、浙、闽、赣一带。元代以后,风水文化中心逐步由江西赣州转移到了皖南徽州一带。这大抵与皖南山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依次推向山脚的马头墙,和汩汩流淌的龙川河在远处交汇,在奔涌而去的视

5、线延长中,实现了“枕山、环水”的完美组合。这是绩溪龙川,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胡姓聚族而居已有千年的历史古村。我们到时,天色已经暗下来了。龙川水街上的胡氏宗祠。水街上的奕世尚书坊,是盛明时期的石牌坊,徽派石雕的经典代表。这是有着“近村随地有烟霞”之誉的绩溪仁里。此地山环水抱,巷陌深深,自古以来人文气息浓厚,名人辈出。历史的必然,由若干偶然组成。没有仁里村,也许,胡适、胡雪岩“成不了”中国的泰斗级人物。当年胡适在上海求学,一心想赴美深造,苦于囊中羞涩。同窗好友仁里的大徽商程松堂得知后,慷慨资助五百大洋。 胡适留学归来, 中国才有了这位文化巨匠。 胡雪岩的家,在仁里村沿河而下二里路的湖里村

6、。少年胡雪岩每天到仁里读书上学,村上繁华的商业氛围深深感染了年少的他。一代商圣的经商细胞,在仁里得到激发,继而走向杭州,联袂政商,纵横捭阖,成为绝世“红顶商人” 。仁里村依山傍水,建村已有1400 多年的历史。让人感慨的是,幽幽深巷已历经世代更迭,斗转星移带不走血脉承袭,全村人大多程姓的家族,竟是当年理学大师程颐、程灏的后人。 “程朱阙里” ,古风浩荡,物华天宝,沁人心脾。 3 古训谆谆行走在皖南乡村里,庭院,祠堂,旧居,碑廊,处处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遗存的千古魅力。只可惜,经历了“文革”和市场的双重碾压, 美文美字限于文字, 谆谆古训止于古人。总体来看,今日中国,理论自信可言,制度自信可信,

7、道路自信可行,唯文化自信可忧绩溪仁里村程氏祠堂家训。绩溪紫园楹联: “传家有道惟存厚, 处事无奇但率真” , “律己宜带秋气,处事须挟春风” 。绩溪紫园右侧,民间碑廊上的古训: “有书声,有织声,有孩儿声,才是人家。 ” “无富色,无贵色,无学问色,方成士品。 ”紫园的方圆门,又称规矩门,寄寓”思方行圆“的儒家思想。紫园承泽堂楹联: “守古老家风惟孝惟友,教后来恒业日读日耕。 ”紫园后院全景4 徽人孳孳“前世不修,身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这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徽州地区的一句俗语。徽州境内古来山多田少,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唐宋后随着外来人口增多, 出现收不敷食的情况,

8、 徽州人无法养活儿孙,男孩子十三四岁就要外出学徒,学不成不能回家,这是古代“徽商”起源的历史背景。今天的徽州人,利用山多水清的自然地理特点,从事植茶、制墨、制砚、竹雕多种经营,形成徽州土特产丰富和手工业发达的工商特色。悠悠河水,窄窄栈桥,匆匆行人,一大清早,徽州人不知又去哪儿忙碌了。齐云山上,中年男子斜倚门框(旁边是姐姐) ,和外甥女聊着“手抓饼”营生。两个漂亮的外甥女忙里偷闲,不时看着手机交流着什么。在龙川村水街,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泽亮(艺名醉黟人)的竹雕工艺,让我们驻足观望,爱不释手。这幅报春图 ,是他在全国博览艺术展上获得的金奖的作品。姐姐姐夫买了一件雕刻精美的水街风光“臂搁”送我。作

9、品刀功精细,轻重讲究,黑白灰三色清晰可见,立体感极强。看看大师模样,就知道是位个性鲜明执着、干活用心用力的人。仁里村有家徽墨老厂,姐姐给我又买了盒徽砚说“留着做纪今“念。仁里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全村 30 多位 80 岁以上的老人能歌善舞, 曾代表宣城市在央视 欢乐中国行 精彩亮相。 我们在仁里村的下祠堂,看到了这几位老妈妈, “客人多,上 午已经表演了 9 场了” 。正逢国庆,我请姐姐用美声给老妈妈们回敬了一曲我爱你中国 ,老人们开心的脸上堆满了笑意。龙川村水街上的小女孩儿,盯着我的70200 长焦镜头,非要“让我也照照” 。一问,才六岁。什么都想试试手,看来,是徽州人与生俱来的的天性。龙川人养在登源河里的鹅群,长幼有序,结伴游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