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特有的文书制度_第1页
清代特有的文书制度_第2页
清代特有的文书制度_第3页
清代特有的文书制度_第4页
清代特有的文书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清代特有的文书制度谈朱批奏折缴回与录副制度第一历史档案馆孔未名奏折的产生首先源于统治者专制政治的需要。康熙帝于 1661年2月17日即位,年仅八岁。一个八岁的孩子作为国 君是很荒唐的,他要在辅政大臣的左右下发号施令 ,对重大 事件不可能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因此也谈不上建立某些制度 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即位之初基本上沿袭旧制。但是,康熙帝终究是清一代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他二十多岁时平定了三 藩之乱,统了台湾,扫清了准噶尔的叛乱。边疆与内地都相 对稳定,为清王朝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基 础。圣祖非常勤政,每天早晨天不亮就 “御门听政” ,几十年 如一日。那时康熙帝深居皇宫大院 ,有一套行政班

2、子助理政 务。尽管其在位期间曾多次巡幸四方,但毕竟不可能了解到更多、更全面的民间真情及地方吏治等情况,加之有些官员对一些重要事件私自作主处理 ,不向皇帝报告,对皇权的稳 固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于是在他统治的中叶,派一些亲信去各地密探,以折子的形式报告给他。这些人的品级并不高,却身负着皇帝的嘱托,为主子提供各地的情报。如:包衣出 身的李煦、曹寅等,他们的身份仅仅是朝廷派往江南承办皇 i室及官员所需的绫罗绸缎的织造官。但他们有具折密奏的权 力, 他们在职期间为康熙帝提供了大量的江南地方情报。其次 , 是当时的文书制度的弊端引发了文书工作的改革 出现了奏折。例如 : 清初的通本上达时 , 由通政使司收

3、交到 内阁通览后进行票签 (即处理意见 ) 、贴黄等手续才可送到皇 帝面前。这样文件运转程序复杂 , 时间长 , 且过目人也多 , 造 成了行文迟缓 , 不易保密。 久而久之 , 行政效率低下 , 不利于 清王朝的统治。因此当奏折这一文书形式出现后 , 立即以其 保密、迅捷、灵活的特点逐渐取代了题本、奏本而成为清朝 独有的一种官文书了。奏折初始称密折。密折之密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 密 折必须由具折人亲自缮写 , 不得假手他人。为此康熙帝屡谕 臣工 , 如: 康熙四十八年七月 , 江南织造李煦上的请安折后 朱批“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作有 , 议论大小事朕不 可以托人打听 , 尔等受恩深

4、重 , 但有所奏闻 , 可以亲手书折 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 , 若有人知 , 尔即招祸矣 !” 又朱批 :“凡有奏帖万不可与人知道。 ”“近日造言生事之徒比先 如何 ? 南方安静否 ?尔亲手写奏帖来。”雍正继位 后, 对大学士等官下了一道谕旨要求臣僚上奏时,“必须亲手写, 不可假手子弟 , 词但达意不在文理字画之工拙。”第二 , 表现在奏折的传递程序上。当具折人缮写完毕 , 用封套封好(雍正朝时已有特制奏匣 , 每人2 - 8 个不等 ) 由亲信或家丁 送到宫门口 , 交给皇帝指派的官员。当奏折送达御前时 , 皇 帝亲自拆封。第三 , 表现在皇帝批阅奏折时 , 决不假手于人。 无论有多

5、少奏折 , 都亲自批奏。即便身体不适也不例外。康 熙帝曾说 : “所批朱批谕旨, 皆出朕手 , 无代 书之人。此番出巡 , 朕以右手病不能写字 , 用左手执笔批旨 , 断不假手于人 , 故凡所奏事件 , 惟朕及原奏人知之。 ”(圣祖 实录 ) 世宗雍正帝继位后更是如此。对于奏折随来随批。 常常夜间还在阅折 , 以至于“堕泪批览。”密折的这些特点是当 时的题奏本章所不能比拟的 , 它在封建专制政治生活中发挥 了特有的优势 , 为皇帝的“乾纲独揽”提供了畅通的渠道。二、朱批奏折缴回制度的建立前述奏折由皇帝亲自拆封后 , 用朱笔批示在折子上 , 称 为“朱批奏折”。康熙朝时 , 朱批奏折一律发还具折

6、人。 自雍正 朝始至清灭亡这一历史时期内 , 均要将朱批奏折缴回宫中统 一管理。谓之“朱批奏折缴回制度”。这一制度始于雍正朝。 它也曾经历了一个过程才建立起来。1722 年12 月20 日 , 一代明君康熙大帝去世。 十四天后 , 继任君主雍正帝立即下谕 : “所有皇考朱批谕旨俱著敬谨封 固进呈。若抄写存留 , 隐匿焚弃 ,日后发觉 , 断不宽宥 , 定行 从重治罪。”这是“缴批”的开始。谕旨发出后 , 缴回日期迟早 不一 , 这大概与路途远近及办理期限长短有关。另一方面 , 有些官员视手中有皇帝“朱批谕旨”为一种荣誉 , 也不愿缴回。 鉴于缴回“朱批”不尽如意的状况 , 雍正帝于 雍正八年曾

7、谕内阁 : “向来未定呈缴之期 , 以致各员迟早不一 , 有两、三个月后乘便呈缴者 , 有于年底汇齐呈缴者 ?著通行 晓谕 , 凡接到朱批者 , 仍照旧乘便呈缴。 ”但此后仍有不“乘便 呈缴”之事发生。十一年时 , 雍正帝又谕 : “近来检阅各省奏折 , 竟有尚未缴进者 , 或有迟至一、二年缴进者 ?著通行严饬 , 凡折奏大员 , 即将从前奉到朱批逐一查明封缴 , 倘再任意稽 迟, 或至遗漏 , 一经查出必加严处。”至 此, 朱批缴回制度趋向完善了。 也正是有了“缴批”制度, 才有 了今天大量的朱批奏折原件的存世。目前仅保存在中国第一 历史档案馆内的朱批奏折就有 53 万件之多。 朱批奏折涉及

8、面 很广泛 , 分为 : 内政、军务、财政、农业、水利、工业、商 业、交通运输、工程、文教、法律、外交、民族事务、宗教 事务、自然现象、镇压革命运动、帝国主义侵略、综合等十 八大类。它是我们研究清代历史的最原始的第一手材料 , 也是一批重要的文物。三、军机处录副制度的建立 雍正七年皇帝下谕 : “内阁本章及衙门档案皆于正本外建立 一副本另行收贮 , 如本章正本系红字批发 , 副本则批墨笔存 案, 其他档案副本或用钤记 , 以分别之。不但于公事有益。 且可杜奸胥猾吏改换之弊”。康、雍两朝 , 在中央及地方各级 衙门中负责文书处理和收贮档案之人为书吏。这些人利用工 作之便伪造、窜改、抽换、毁坏文档

9、 , 以此或侵吞钱粮 , 或 钻营肥私。当书吏干预朝政愈演愈烈时 , 雍正帝下了这道谕 旨。后来还规定了书吏的任职期限。由于措施得当 , 破坏档 案的现象有所扼制。军机处于雍正八年成立后 , 也建立了相 应的副本制度 , 产生了录副奏折。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事务处” , 设立之初称“军机房” , 为办理西北军需而设。 后来逐渐演变成负责“录旨书谕” 、“丝 纶出纳”的“总汇之区”了。它取代内阁, 成为皇帝左右的枢密 机构。这是清代前期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手笔。军机处官员 设置简练 , 只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 , 没有书吏。正由于此 , 军机处办事迅速 , 便于保密。这也是在其设立之 初, 就能取

10、代内阁而成为皇帝的中枢机构之原因所在了。军 机处的设立还表明了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已达到了顶峰。 军机处每日都将皇帝朱批后的奏折抄录一份存案 , 然后将原 折封发具折人。录副的奏折一般为草写 , 无须正楷。抄录时 奏折的内容及朱批谕旨一律用墨笔。抄录的奏折与原折在内 容上是一致的 , 因此录副奏折也是可靠的档案材料。目前保 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录副奏折共计 70 余万件也分为 18 大类 ,供中外学者广泛利用。四、朱批奏折缴回及录副制度的意义首先 , “缴回”、“录副”制度在康、雍两朝以致于后来清朝 的政治生活中起到了加强皇权、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文书制度是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 是国家

11、机器运转的润滑剂 也是统治者实施政治的有力工具。自古以来 , 历朝历代的皇 帝都把巩固自己的皇位放在首位 , 都会制定适合自己统治需 要的制度。康熙一生以“宽仁为怀” ,在位 61 年,将清朝带进了 “盛世”初期他。勤于政务 ,几十年如一日 ,天不亮即“御门听政” 但仍不满足。他要了解更多、更全面的情况。于是在其统治 中叶 ,派亲信去各地密探 ,以折子形 式报告给他。由此而产生了奏折。正是有了这么一批奴 才的助理 ,而使康熙帝治国施政有了一定的依据。当时,奏折还没有成为官文书 ,因此 , 有具折权限的人也仅为百余人 , 奏 事范围也不广泛。皇帝朱批后交回具折人。无须“缴回” , 更 无“录副”

12、存案。也就是说 , 奏折处理还未形成一种制度。 康熙 晚年的储位之争 , 让他心力交瘁。因此 , 他已无力治理国家 , 更不可能再有新政出台了。以至国库亏空 , 贪污成风 , 吏治 也趋向腐败。这些都被世宗雍正看在眼里。因此其 在位仅仅十三年就能在康熙朝出现的奏折基础上 , 制定出了 两项文书制度 , 在当时以至于后来的一百多年清朝历史上 , 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雍正帝之所以重视作为统治工具的 文书工作 , 是有其内在的原因的。应从他的经历、思想性格 等方面去考察。 雍正帝在险恶的储位之争中于 1722 年 12 月 27 日登极 , 他登极时已经四十五岁了 , 是清朝皇帝继位时 年令最长的

13、一位。此时作为一国之君 , 可谓是既年富力强又有一定经验 , 加之思想成熟 , 为日后统治奠定了基础。无怪 乎他在继位之初就曾说过 : “朕从局外旁观三、 四十年 , 一切情态 , 知之甚悉。 ”可见其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 当储位之争愈演愈烈时 , 他却在藩邸久蓄大志 , 窥视神器 , 以致后来康熙帝在遗诏中道 : “皇四子胤 人品贵重” , “必 能克承大统”。雍正登极后 , 迅速削除了朋党 , 随后进行了一 系列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文书制度的改革是政治改革 中最早的一项改革。他一继位 , 便发谕旨将康熙在世时所批 谕旨“缴回”不。久又将具奏权限扩大放宽 , 当时奏折人员已达 千余人。

14、京内各衙门 , 京外为督、 抚、提、镇及藩臬两司 , 甚 至有些同知都有权限上奏。奏报范围也逐步扩大了。由此看 雍正帝已将其统治的触角伸向了全国。然而这样一个庞大的 具奏群体的出现 , 既是加强皇权的需要 , 又是对皇权的稳固 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 , 雍正帝即位之初即定了“缴回”制 度。后又下旨建立了副本制度。为进一步加强皇权 , 雍正帝还制定了一些保密措施 , 并 在“朱批”时, 屡屡提到保密的重要性。他曾道 : “慎密二字最 为要紧, 君不密则失臣 , 臣不密则失身 , 可不畏乎 ?”雍正三 年也曾谕 : “各省督抚提镇 , 将朕折批密谕 , 或同省互看 , 或 隔省互通 , 或经过而

15、探听 , 嗣后若有此等 , 一经发觉 , 概以 泄露军机律治罪。”光有保密谕旨当然不够 , 将“朱批”及时缴 回 , 使皇帝谕旨不留他人之手 , 这才是目的。录副制度的出 台, 一方面是为今后查考之用 , 另一方面还是防止官员、书 吏“篡改之弊”。由此看一个规章制度的产生到发展都是为一 定利益服务的。康、雍两朝 , 奏折的产生及朱批奏折缴回和 录副制度的建立 ,进一步加强了皇权运动 , 从而有利于国家 和社会的繁荣 , 因而出现了“康乾盛事。其次 , 朱批奏折缴回及录副制度的产生也为中国文书档 案事业发展史上增添了重要的一页。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渊 远流长。古代就有甲骨文件的集中保存 , 并按一

16、定的特征排 列的作法。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 , 文种的不断出现 , 文书制 度的逐渐完善 , 庋藏档案的设施的建设都构成了档案事业的 基础。清王朝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 , 其集权制达到顶峰 , 档案工作也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最完善时期。朱批缴回制度 , 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书归档制度”。也正是有了这项制 度, 才有了今天如此浩繁的历史文化遗产。军机处录副制度的建立 , 也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副 本制度” , 当今档案工作领域中也有这种在正本之外 , 建立 副本的作法。 当然清代的副本制度的建立是“杜奸胥猾吏隐藏 改换之弊”的需要。另外 , 当时虽然规定了朱批缴回的期限并 形成了一套制度 , 但从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朱 批奏折”和“录副奏折”数字看, 有相当一部分“朱 批奏折”未能按规定缴回宫中。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录副奏折” 以其“原封不动抄录”的特点填补了“朱批”的空白而成为了我 们今天研究清史的系统可靠的史料。 例如: 1898 年历史上闻 名的戊戌变法”运动中形成的档案 , 在今天编史、 办展览进行 宣传时被广泛利用。 当年维新派人士屡屡上折要求推行新政 提出办报纸、兴女学、办学堂、修铁路这些奏折在“朱批类” 中没查到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