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复习(很好,调整了格式的)_第1页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很好,调整了格式的)_第2页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很好,调整了格式的)_第3页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很好,调整了格式的)_第4页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很好,调整了格式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第一章概论 一、信息与物质、能源一起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资源 二、信息的定义: 1、信息的不同定义: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信息是用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从控制论的角度: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在这种适 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相互交换内容的名称 决策专家西蒙:信息是影响人改变对于决策方案的期待或评价 的外部刺激 信息的定义:信息是指加工以后,对人们的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 2、对信息定义的说明: 数据: 对客观事物的性质、 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符号, 所有用来描述客观事实的语言、文字、图画和模型都是数据 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信息是加工后的数据。

2、 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如 同原材料与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 信息流与物流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了解 事物,以适当手段对人、财、物实施管理与控制 三、信息的特性: 真伪性 (信息最基本的性质) 、层次性(分为战略层、 策略层和执行层) 、可传输性、可变换性、共享性。 四、信息的分类:认识主体:客观与主观信息;真实性:真实、虚假 和不确定性信息;运动状态:连续、离散和半连续信息;应用部门:工业、农业、军事、政治、科技、文化、经济信息;记录符号:语音、 图象、文字、数据信息;载体性质:文献、光电、生物信息 五、信息流 “流” :物流、资金流、事务流、信息流。 信息流:指除区物流、资金流和事

3、务流的物理内容外的信息的流动过 程。 信息流重要的作用: (1)伴随着物流等其他流的产生都有与之对应的 信息流的产生; (2)信息流反映其他流的状态,并且对其他流具有控 制和调节作用。 1.2 管理信息与企业信息化 一、管理信息的定义:对从企业经营活动中收到的原始数据经过加工 处理、分析解释、明确意义后产生的对其后的企业管理决策产生影响 的信息。 1、特点:信息量大、来源分散、常用多种加工方式 2、管理信息的分类: 按信息的来源分类:企业外部信息与企业内部信息 按信息的性质分类: 常规性信息 (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依 据)和偶然性信息(对企业进行风险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管理信息的层次:

4、 1、战略信息(决策信息)2、战术信息(管理控制信息)3、作业信息 三、企业信息化 1、企业信息化定义:指企业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 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 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3、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骤:首先,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和财力的情 况进行总体的规划;其次,应该有效地组织实施并做好基础数据收集 工作;再次,应该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正确评价所面临的信息安全粉 线、制定合理的安全策略,在技术上采取有效的安全机制。 1.3 系统与系统方法 1、系统定义: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为了某 些目标结合而成的有

5、机整体。 2、系统的特性:层次性、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边界性。 二、系统的方法 (一) 、认识的方法 系统由输入、加工、输出、反馈组成,系统是有一定边界、有一定目 标的。 (二)分解方法和系统方法 1、分解方法: 把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分解成许多人们可以容易处理和理 解的细小部分,并通过对这些被分解的部分进行研究来获得对整体的 了解和把握 2、系统方法:考虑系统的整体性、考虑系统组成部分的内部关系和协 同作用、考虑系统与环境的联系。 三、信息系统 1、信息系统定义:以计算机、网络及其它信息技术为核心,为实现某 些系统目标,对信息资源进行处理的系统。 2、基本构造:系统输入、处理、输出部分、反馈

6、 3、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分析方法 (1)自底向上分析方法:通过调查等方式,将业务的具体功能汇总、 归纳成宏观的功能。 优点: 符合现实应用的逻辑过程, 开发出的系统适应组织的真正需 要、有助于发现和理解每个系统的附加需要,易于判断其费用、每一 阶段的规模较小,易于控制和管理。 缺点:汇总的系统不一定符合企业的整体目标、未进行全局规划, 系统的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 (2)自顶向下,逐步求精:从宏观入手,按照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分解到微观具体的事物。优点:支持企业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保证系统的各子系统的协调 和通信、方法的实践有利于提高企业人员总体观察问题的能力。 缺点:对系统分析和设计人员

7、的要求较高、对于大系统而言,下层系 统的实施往往缺乏约束力 1.4 管理信息系统 一、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1、管理信息系统(MIS)定义:以人为主导,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将 信息流联系起来,对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存储、加工、更新和维护, 产生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改善协同合作、效率与决策指定,协助企 业管理资源并获利的信息处理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按照在企业中所处的层次结构:业务处理子系统、执行控制子系统、 管理控制子系统、战略计划子系统。 按照在企业中的功能,管理信息系统大致可以分为市场营销子系统、 生产管理子系统、物料供应子系统、人力资源子系统、财务会计子系 统、客户管理子系统、办

8、公管理子系统等。 3、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计划功能、控制功能、预测功能、辅助决策 功能。 4、信息系统的主要应用类型分类 (1)按照应用的行业划分:制造业应用系统、金融业应用系统、服务 业应用系统和教育业应用系统。 (2)根据服务对象划分: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事 务型管理信息系统、行政机关办公型管理信息系统、特定行业的管理 信息系统 (3)按照业务处理方式划分:办公自动化系统、过程控制系统、管理 信息系统等。 管理信息系统又分:事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定义: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 及行为科学应用于传统的数据处理,以及现代的办公事

9、务处理的一项 综合技术。 决策支持系统(DSS)定义: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 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支持非结构 化和半结构化决策的信息系统, 所处理问题大部分属于半结构化性质。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1、单项数据处理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中期) 。 2、综合数据处理阶段(60 年代中到 70 年代初) 。 3、管理信息系统阶段(70 年代初到 90 年代) 。 4、战略支持系统(90 年代至今) 。 三、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以及挑战 管理信息系统(MIS)的作用:是企业信息话的核心和发展增长点、 使企业实现扁平化、分散的结构

10、,有助于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和效率从 而获得商业价值。 实施 MIS 的挑战:设计的 MIS 不符合企业的目标、MIS 需要和管理 流程融合、需求不明确,变化因素多、MIS 的实施是项涉及面广参加 人员多的复杂系统工程。 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与组织变革 2.1 信息系统与管理 一、管理概述 1、管理定义: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 控制、领导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是一个过程;核心是达到目标;达到目标的手段是运用组织拥有 的各种资源;本质是协调。 2、管理的职能: 计划(首要职能)组织职能指挥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 各

11、职能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计划是 控制的前提,为控制提供目标和标准;控制是实现计划的手段,为计 划的实现提供保证。在组织的管理活动中,通过计划职能,明确组织 的目标与方向;通过组织职能,建立实现目标的手段;通过协调职能, 把个人的工作与所要达到的集体目标协调一致;通过控制职能,检查 计划的实施情况,保证计划的实现。 3、 管理的层次: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4、 二、构成信息系统的要素:组织与变革、技术、管理、世界范围的商 业竞争环境。5、 2.2 信息系统与组织结构 一、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的形式: 直线制 职能式 直线职能式事业部信制,以绩效为中心 的组织结构矩阵制

12、二、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结构变革 1、虚拟组织: (1)定义:由若干独立实在的企业组成的临时性、动态的“虚拟” 的企业,最本质的特点是以一种不依赖于它的实际存在方式而进行的 目标导向作业的管理。 (2)主要特点:通过计算机网络与中间商、承包商、合作伙伴保持 联络、可以把每个伙伴的优势集中起来,设计、制造和销售最好的产 品、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机动性和反应的灵敏性、各公司之间很难确 定边界、在虚拟组织的环境下,组织与管理上非常依赖信息技术。 2、组织扁平化: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削减中间管理层数量的工作 过程。 2.3 组织变革激资源规划 一、信息系统与组织的相互关系: 信息系统与组织之间是互动的关系

13、。 一方面, 组织的目标决定着信息 系统的目标,组织的变化以及企业外界环境商业需求促进信息技术的 发展;另一方面,信息化有助于加强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业务流程重 组,促进组织结构优化,有利于降低成本,扩大企业的竞争范围,提 高为顾客服务的水平。 (1) 组织对信息系统的影响作用: 1、组织战略目标决定着信息系统开发的目标 2、组织变化促使信息 技术发展 3、组织的约束条件制约着信息系统的变革。 (二)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作用: 1、 对组织战略的支持 2、 为企业变革提供支持 3、 会成为组织的累赘。 (三)企业变革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信息技术是导致企业变革的有力手段,信息技术导致企业组织变革的

14、四种方式:自动化、合理化、流组程重、立足点转移。 2、 企业流程再造(BPR) 1、 企业流程再造(BPR)定义:对企业流程所进行的根本性的再思考 和彻底的再设计,以使企业的速度、质量、服务和成本等关键业绩获 得根本性的改善。 2、 特性:根本性的、彻底的、巨大的。 3、 企业流程再造的主要工作步骤:描述环境,明确目标、规范原流 程、整合与再造流程。 3、 企业资源计划 ERP 定义:是一个集合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进行 有效的计划和控制,以期达到最有效的计划和控制,达到最大效益的 集成系统。 形成: 订货点法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 第3章 信息系统技术基础 3.1 信息技术平台

15、1、 信息技术的定义:指以现代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为代表的,对信息的 生产、收集、处理、加工、传递和使用等环节提供支持的技术总称 2、 信息技术涉及内容: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通信技术及其他 3.2 计算机基础 1、 计算机硬件:主要由主机与外设,其中主机包括 CPU 与内存 1、 计算机硬件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2、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第一代:电子管作逻辑元件、第二代:晶体管 作逻辑元件、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作电子元件、第四代:大规 模集成电路、 第五代: 结合通信、 存储、 信息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 第六代:光电子、超导电子或生物电子作逻辑元件 3.3 计算机

16、网络基础 1、 网络的概念及发展 1、 网络定义: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将地理 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 路连接起来,利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 2、 网络的发展与构成 第一代是面向远程终端的联机系统、第二代是以 Arpanet 和 Ethernet 为代表的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第三代是网络与网络 的互联阶段、第四代是高速网络技术发展阶段。 网络构成:通信子网、资源子网。 3、 网络协议定义:为了有条不紊地传递数据,每个结点必须遵守一些 事先约定好的规则。 3.4 数据库系统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人工管理

17、阶段、文件管理阶段、数据库管理阶段、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阶段。 1、 传统数据文件的存储方式 主要特点:编写的程序和特定的文件紧密相连,文件之间相互独立, 缺少整体规划。 主要问题:数据混乱、数据冗余、程序和文件过分依赖、实时性差 2、 数据库的存储方式:将数据集中并可以减少重复,有效率地提供 多方面的数据组织方式。 1、 数据库系统 DBS 的定义:指数据库及其管理、维护和使用所需要 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使用人员的总和。 2、 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库的运行管理、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等。 关系数据模型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 第4章 管理信息系统战

18、略规划与开发方法 4.1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1、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与执行规划 信息系统规划的准备工作:成立规划领导小组、人员培训、规定进度 其他:包括资金、企业内外材料以及规划管理评审制度的建立等。 2、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 1、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析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围绕关键因 素识别企业的重要信息需求和相关工作的规划方法。CSF 主要步骤: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识别关键因素、分析信息需求。 2、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根据企业目标制定 MIS 规划的结构化方 法。根据企业目标分析企业过程、数据类等,然后再从数据类分析出 系统的主要功能,最后建立基于目标的企业规

19、划。 BSP 主要步骤: 描述企业的战略目标、定义过程、定义数据类 定义信息结构(U/C 矩阵) 、形成系统的功能模块。 U/C 矩阵:U 代表使用,C 代表创建。 4.2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1、 生命周期法 (一)步骤: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 和维护。 (二)生命周期法的基本思想:又称为结构化开发方法,以系统工程 思想为基础,运用工程化的方法,遵照用户至上的原则,从系统的角 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先将整个系统自顶向下按模块花结构进行模块分 解,然后逐步编程实现,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开发。 生命周期法主要特点有:严格区分工作阶段、工作文件规范化、自顶 向下的系统观点、

20、用户的观点。 (3) 生命周期法的优点和缺点 1、 优点:目标明确、开发过程易于控制、质量保障措施完备、 系统的正确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文档齐全。 2、 缺点:系统开发跟不上需求的变化,系统开发周期过长、 逻辑设计到物理设计的过度难度大、文档化工作大。 2、 原型法 步骤:1 确定用户的基本需求,开发出仕原型系统 2 使用原型系统确 认用户需求 3 修改和改进原型需求。 (2) 主要特点: 1、优点:便于满足用户要求、开发时间短,效率高。 2、缺点:频繁的需求变化使开发进程难以管理。 3、适用:适合于用户需求不清、业务理论不确定,需求经常变化的情 况。以及规模不大也不复杂的系统。 3、 面向对

21、象法 (1) 基本思想:将客观世界抽象地看成是若干相互联系的对象,然 后根据对象和方法的特性研制出一套软件工具,直接完成从对象客体 到软件结构之间的转换,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开发。 (2) 开发步骤: 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面向对象分析(OOA) ,即 分析问题、 面向对象设计 (OOD) 即整理问题、 , 面向对象编程 (OOP) , 即程序实现。 (3) 优缺点 1、 优点:与人们习惯的思维方法一致、稳定性好、可重用性好、可维 护性好。 2、 缺点:需要有一定的软件环境支持,对系统开发的人力、财力、物 力要求较高,视觉缺乏全局性的控制。 3、 适用:适合于图形、多媒体和复杂的系统。 4、 计算

22、机辅助软件工程方法(CASE)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方法(CASE)定义:是一种自动化或半自动化 的方法,能够较全面地支持除系统调查外的每一个开发步骤的一个大 型综合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开发环境,为具体的开发方法提供了支持 开发过程的专门工具。 (2) 主要特点:既支持自顶向下的结构化开发方法,又支持自底向 上的原型法开发方法、 解决了由现实世界到软件系统的直接映射问题, 强有力地支持信息系统开发的全过程、简化了软件管理维护,使开发 者从繁杂的分析设计图表和编程工作中解放出来、自动生成文档和程 序代码,使系统产生了统一的标准文档、着重于分析与设计,具有设 计的可重用性。 (3) CASE 平台上的

23、信息系统开发工具: 系统分析、设计工具;代码生成工具;测试工具;项目管理工具 4.3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 1、 信息系统开发的必要条件:1 合理地确定信息系统的目标 2 企业 具备一定的科学管理基础 3 具备一定的物质资源保证 4 领导重视,业 务人员配合 5 开发方配备结构合理的开发队伍。 2、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1 独立开发方式 2 委托开发方式 3 合作开 发方式 4 购买现成软件。 3、 IT 外包与主要风险 1、 IT 外包的定义:将组织中与信息相关的活动,部分或全部交给组 织外的信息服务提供者来完成。 2、 IT 外包的优点:有益于企业将力量集中到核心能力上、有益于预 见成本

24、、简化内部的管理工作、促进企业资源整合。 3、 IT 外包的主要风险:降低了企业的控制能力、委托代理关系复杂 容易引起法律纠纷。 4、 规避 IT 外包风险的方法: 依照相关法律和政策健全合同档案管理、 供应商的选择需要参考国际评估标准、引入多个供应商。 4.4、面向供应链的企业资源规划 、一、库存订货点法:制定一个数量额,当库存达到这个数量水平时便 可下达订单去采购订货的方法。 二、物料需求计划 MRP:根据需求和预测来测定未来物料供应和生产 计划,它提供了物料需求的准确时间和数量,根据主生产计划表上需 要物料的时间来决定订货和生产。 三、制造资源计划 MRP:对 MRP 做重要的补充,一是

25、制定计划时不 仅考虑市场需求,而且考虑了企业的生产能力,二是将资金的概念引 入 MRP,不仅有实物计划,而且包括了资金的指标。 五、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具有供需关系的上下游企业所构成的组织链条。围绕核心企 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 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的过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联成 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指协调供应链中生产、存货、选址以及运输活动,从而 在市场上达到响应速度与效率的最佳组合。 6、 电子商务 1、 电子商务定义:利用 Internet、Intranet

26、、Extranet 来解决商业交易 问题,降低产、供、销成本问题,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的商机,通过采用最新网络技术手段,从而增加企业利润的所有商业活动。 2、 电子商务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将个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将改 变商务活动的方式将改变组织内部的结构, 同时也使企业与供应商、 客户之间原来的松散关系变成相互依存、集成的供应链关系将对传 统行业带来一场革命。 3、 电子商务系统结构:采购商、供应商、支付中心、认证中心、物流 中心、网络平台。 4、 电子商务类型:1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 B2C;2 企业与企 业之间的电子商务 B2B;3 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 C2C;4 企业与

27、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电子商务 B2G。 第5章 系统分析 5.1 初步调查与可行性分析 1、 初步调查的内容: 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分析内容、了解系统的基本状况,收集与系统 相关的参考材料、技术要求和限定条件。 2、 可行性分析: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问题,对系统规 模、目标及有关约束条件进行整体、全面的分析与论证,提出系统的 逻辑模型框架和可能的各种参考方案。 主要从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入手 1、 必要性分析的三个方面: “显见”的必要性、 “预见”的必要性 “隐见”的必要性。 2、 可行性分析的内容:经济可行性分析、技术可行性主要包括硬件、 软件和人员三方面、管理可行性。 5.2 系统

28、的详细调查 1、 系统调查的目的和原则 将企业和组织的现行系统为研究对象, 进行详细调查与分析, 重点 在于调查分析系统内部功能结构,包括组织结构、业务流程、数据流 程、数据存储及组成等,目的在于完整掌握现行系统的各个方面。 重要原则:用户参与原则。 2、 系统调查的主要内容:现有系统的基本情况、管理业务、信息需 求、处理手段和信息资源、信息化现状。 3、 调查的方法:研究资料法、开调查会、用户访谈、问卷调查法、 实地观察法、发电子邮件。 调查应注意的问题:事先计划、调查态度、调查顺序、研究分析。 4、 对现行系统的描述 调查结果的描述工具数据流程图 数据流程图的特点:抽象性和概括性 基本构成

29、:外部实体、数据流、数据处理、数据存储。 3、 采用数据流程图进行分析的的原则: 确系统边界、自顶向下逐层 分解、在局部上遵循由外向里的原则 5.3 分析与优化 1、 目的:为新系统能做什么提出具体的信息处理方案! 任务:对现行系统分析没,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提出优 化和改进的方法,为新系统逻辑模型的产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2、 主要内容:1、 重新审定系统目标 2、 对管理模式的分析和优化 3、 需求分析。 4、 业务流程优化实质就是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重组。 内容: 业务和数据的流程是否通畅、合理;数据、业务过程和管理功 能之间的关系;原系统管理模式改革和新系统管理方法的实现是否具

30、有可行性。 5、 数据分析(收集、来源、去处、存储和流量) (1) 整理收集的数据资料(2) 分析数据(3) 数据特征分析:数据类 型以及长度、合理的取值范围、数据所属义务、数据业务量、数据重 要程度和保密程度。 5.4 新系统逻辑方案的产生 1、 新系统逻辑方案的主要内容:1 确定新系统目标 2 确定新系统的 管理模式 3 确定新系统的业务流程关系 4 确定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和 数据字典。 1、 数据字典定义:对于数据流程图中的每个图形符号,通过表格和文 字的描述定义它们的细节,这些描述和定义所组成的集合就是数据字 典。 2、 数据字典条目:数据元素、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外部实 体和

31、加工处理。 3、 作用:是对数据流程图上每个成分给以定义和说明,目的是进行 数据分析和归档,同时也是数据库/数据文件设计的依据。 3、 完成系统分析报告 (1) 系统分析报告的作用:描述了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作为开发 人员进行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基础;作为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的协议或 合同,为双方的交流和监督提供基础;作为目标系统验收和评价的依 据。 (2) 系统分析报告的内容: 1、 引言:项目名称、功能、背景资料、文本所用的专门术语等 2、 项目概述: 简要说明本项目在系统分析阶段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的主 要内容。 3、 现行系统的调查情况,包括组织情况概述和现行系统概述 4、 分析与优化 5、新系

32、统的逻辑方案产生 6、 其他 7、 实施计划:工作任务的分解、进度、预算 第六章 系统设计 6.1 系统设计的任务、分类和原则 系统设计的任务、 一、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以系统分析中所提出的逻辑方案为基础, 根据系统实现的内、外环境和主、客观条件,从技术的角度去考虑系 统的划分、功能结构等问题,从提高系统的运行水平、工作效率和质 量方面,去完成系统物理方案的设计,使企业能够从信息系统的应用 中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1、 系统设计主要内容:功能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物理 配置方案设计、输入输出设计。 2、 系统设计分类: 1、 从开发内容的角度看,划分为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两个层面

33、2、 从设计的角度看,划分为总体性设计和详细性设计。 3、 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系统性原则、灵活性及可变性原则、可 靠性原则、可靠性、经济性原则。 6.2 系统划分和功能结构设计 1、 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根据系统的总体目标和功能,将整个系统 划分为具有独立性的子系统和模块。 2、 系统设计中进行系统划分和模块结构图设计的方法: 1、 由数据流程图导出初始模块结构图,再予以优化。 2、 设计者根据系统功能结构、管理业务的逻辑顺序、人们工作的习惯 和设计者开发同类系统的经验直接划分出子系统。 3、 系统划分的一般原则: 1、 在结构化方法中,系统划分要遵循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原则,先将 整个系统

34、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再将子系统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子系 统或模块;2、 子系统在功能上具有独立性、简洁性,还要尽量给系统 实施、维护提供便利,并充分考虑到开发单位目前和未来的经营管理 需要;3、 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关联低,接口关系简单明确 4、 系统划分 的结果,不会引起子系统中的数据大量冗余,也不会出现子系统之间 数据的频繁交换的现象;5、 子系统的设置要充分考虑系统的扩展性, 即今后管理发展的需要。 4、 模块和模块化设计 1、 模块:独立命名并且具有明确定义的实体。 模块的四要素: 输入输出、处理功能、内部数据、程序代码。 模块化定义: 是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想, 即把系统功能自顶向下地、 由

35、抽象到具体地划分为多层次的独立功能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 定的功能,一直分解到能简单地用程序实现为止。 2、 模块结构图:又称控制结构图、系统结构图,用一组特殊的图形符 号按照一定的规则描述系统整体结构。描述问题包括:模块化分解后 的系统结构层次、模块间组成层次的调用关系、模块间传递的数据信 息及控制信息等。 6、 模块设计优化的原则 1、 模块的独立性原则:低耦合、高内聚 耦合性:指多个模块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主要从模块外部 考察模块独立性。 内聚性:指一个功能模块内部各项处理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主要从 模块内部考察模块独立性。 3、 扇入系数与扇出系数要合理, 要有较高的扇出系数

36、和较低的扇入系 数 4、 判断的作用范围应在模块的控制范围以内,判定所在的模块在 模块层次结构中的位置不能太高。 6.3 代码设计 代码设计 主要任务:提供给信息系统所需使用的代码标准 代码的主要功能:标识功能、分类功能、排序功能、专用含义功能。 2、 代码种类 1、 根据代码符号的表示形式:数字码、字符码和混合码 2、 根据代码组成及含义:顺序码、区间码、助记码 3、 代码的校验:在原有代码的基础上另加上一个校验位。 4、 代码设计的原则:惟一性、标准化、合理性、可扩充性、适用性、 简洁性、系统性。 6.4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全过程:用户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 物理结构设

37、计、数据库的实施、数据库运行与维护等六个阶段。 1、 用户需求分析: 对于数据要求、处理要求、安全性和完整性要求作进一步的确认 2、 概念结构设计(关键) 主要步骤:先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设计各个局部的 E-R 图;再 将局部 E-R 图集成为总体 E-R 图。 3、 逻辑结构设计:将概念结构 E-R 图转换为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所 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 4、 物理结构设计:给逻辑数据模型选择的一种最适合应用要求的物 理结构,并进行评价。包括数据库存储结构设计、存取路径选择、数 据索引的建立等。 6.5 用户界面设计 1、 输出设计 主要工作和步骤:确定输出类型、输出内容、输出格式和输

38、出方式。 2、 输入设计 在保证输入信息正确性和满足输出需要的前提下,做到输入简便、迅 速、经济。 主要工作和步骤:确定输入内容、输入格式、输入方式、输入数据的 校验 1、 输入设计原则:输入量小、入简便、据转换少、据尽早检验。 2、 输入数据的校验方式: 二次输入校验法、 静态校验法、 平衡校验法、 文件查询校验法、界限校验法、数据格式校验法、校验码法。 3、 人机对话设计 人机对话的基本类型:菜单式、命令式、填表式、应答式。 6.6 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1、 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的依据:1 系统吞吐量 2 系统响应时间 3 系统 的可靠性 4 系统的处理方式 5 系统的地域范围 6 系统的数据管

39、理方式。 2、 系统工作模式设计 1、 集中式系统: (1) 单机结构:系统在单个的计算机上独立使用,各自运行自己的信 息系统和数据,计算机之间不能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系统靠磁盘备 份完成不同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仅适用于个人信息处理系统。 (2) 主机结构:系统安装在大型主机上,用户可以同时通过在本地或 远程连接的多个终端上运行信息系统,系统采用批处理方式和实时方 式处理业务。适用于某些特定的应用领域。 2、 分布式:将整个系统分成若干个地理上分散的配置,业务可以独立 处理,但系统在统一的工作规范和技术要求下运行。 包括 :文件服务器/工作站模式、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浏览器/Web 服 务器

40、模式。 3、 计算机硬件设计:需考虑工作模式、数据存储容量、外设、终端 与网络的配置、系统速度等方面。 4、 计算机软件设计 1、 操作系统 2、 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 DB2、Sybase、SQL server、 Access 开发工具: 基于 B/S 的有: Delphi、 ASP 基于 C/S 的有: Delphi、 Power Builder、Visual Basic、VC+5、 计算机网络设计 影响网络运行的因素:传输速度、吞吐量、带宽、安全性和灵活性 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总线型、星型、环型、混合型 网络逻辑结构的设计:从逻辑上分为若干分系统或子系统,按需要配 备服务器、交

41、换机、集线器等 网络操作系统的选择:Unix、Netware、windows 等 6.7 系统设计说明书 内容:功能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物理系 统配置方案设计、系统实施方案及说明 第7章 系统实施与评价 7.1 系统实施 目的:把审核过的系统设计说明书转换为可以实际运行的系统,交付 给用户一个可以实际运行的信息系统。 主要工作:软硬件准备、程序设计、系统测试、用户培训、系统转换 等 2、 程序设计的基本要求: 1、 基本要求 程序设计的主要依据:系统分析、设计阶段的文档 程序设计方法: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速成原型式的程序设计方法、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等。尽量采用已有的

42、工具和程序、明确系统的 功能、结构和边界、明确程序的功能与关系、提高阅读性和可维护性。 2、 衡量程序的主要指标:可维护性、可靠性、可阅读性、效率。 3、 系统测试 1、 测试的目的不是证明程序的正确,而是尽量地发现错误。 2、 测试的步骤: (1) 单元测试: 各个模块测试。 主要目的是使每个单元都能独立运行。 (2) 集成测试:组装测试。主要目的是保证单元结构的完整性、一致 性,人机界面及各种通信接口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3) 系统测试:将信息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综合在一起进行测试,以 保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协调运行 (4) 综合测试:测试新系统是否和其他相关系统和环境兼容 3、 测试的方法:个

43、人复查、走查与会审、黑盒测试、白盒测试。 4、 用户培训的主要对象: 事务管理人员的培训、系统操作员的培训、系统维护人员的培训 5、 系统转换:任务是保证新系旧系统进行平稳而可靠的交接,最后 使整个新系统正式交付使用。 转换内容:数据的转换、系统环境的转换、资料建档与移交、人员培 训。 转换的方式:直接转换、并行转换、分段转换。 6、 主要文档 根据服务目的的不同可分为:用户文档、开发文档、管理文档 根据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不同,分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系统分析报 告、系统设计报告、系统测试报告、用户手册。 文档编写指南:针对性;整统一、文字准确、简单明了;可追溯性; 文档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维护

44、文档的一致性。 7.2 系统评价 信息系统的评价主要包括: 立项评价、中期评价、结项评价。 2、 评价的主要内容 1、 系统总体情况评价:规模、结构、应用范围等情况、支出是否超预 算、是否满足质量要求、文档是否齐全、系统的安全保密情况。 2、 其他: 满足用户需要的情况、 企业资源的利用情况、 直接经济效益、 费用使用情况、间接经济效益、系统性能指标。 3、 评价的主要步骤 1、 步骤:1 根据系统的目标与功能要求提出若干评价指标,形成信息 系统评价的多指标评价体系 2 组织专家对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作出分析 与评审,确定单项指标的权重 3 进行单项评价,确定系统在各个指 标上的优劣程度的值 4

45、进行单项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出某一大类指标 的价值 5 进行大类指标的综合,依次进行,直到得出系统的总价值。 2、 评价的主要方法: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7.3 系统维护 1、 系统维护的主要内容:硬件的维护、软件的维护、数据文件的维 护、产品代码的维护。 2、 系统维护的注意事项: 减少修改的随意性、提供必要的资源、修改程序的测试、文档的维护、 修改工作规范化 第8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风险与安全管理 8.1 项目管理 项目的定义:为完成某一独特的产品、服务或任务所做的一次性努力 项目的特征:是一次性任务、有明确的目标、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 而是一系列活动有机组合而成的一个完整过程。 2、 项目管理

46、: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对临时性专门的柔 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 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 特征:需要通过一个专门的组织实施、需要规划资源。 2、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 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综合管理 3、 项目计划的编制方法及工具 1、 甘特图:又称为线条图或横道图,主要用于项目的计划和项目进度 的安排,它是一饿二维平面图,横向维表示进度或活动的时间,纵向 表示工作的内容。 2、 项目管理软件Microsoft Project 8.2 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 1、 风险定义: 由于从事某项特定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 经济或财务损失,自然破坏或损伤的可能性。 辨别风险:风险是一个事件、风险具有事件发生的概率、 风险事件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2、 风险分类: 风险后果: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来源: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 影响后果:政府风险、项目业主风险、承包商风险;可预测性:已知 风险、可预测风险和不可预测风险;原因角度:商业风险、技术风险、 管理风险。 2、 风险管理 1、 风险管理定义: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持续不断地进行风险识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