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障碍研究及发展策略_第1页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障碍研究及发展策略_第2页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障碍研究及发展策略_第3页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障碍研究及发展策略_第4页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障碍研究及发展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障碍研究及发展策略【摘要】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因为其专业特殊性以及校方、 企方不同的利益驱动产生了一系列合作障碍,包括资源不对 称导致企业缺乏合作动力、企业涉密技术较多导致合作缺乏 深度、专业对口传统思想导致合作缺乏广度、技术革新迅速 导致合作缺乏可持续性等。针对这些障碍,首先要加强政府 主导,改进校企合作主体利益关系,其次是推行分层合作, 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第三是要更新传统观念,拓宽校企合作 渠道口径,最后,实现需求对接,创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最终实现健康可持续的良性合作效益,为其人才培养质量提 供坚实的保障。【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障碍:发【中图分类号

2、】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6-010-04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两化融合”的不断推进,市场对计算机类人才需求也呈现出结构性的供不应求趋势,不仅缺乏高端研发型专业人才,而且也缺乏大量从事办 公自动化、电子商务以及各类基层信息化的基础性开发、应 用与操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发 展与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加强校企合作是提高专 业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市场契合度的重要措施。国务院关 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关 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对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要求。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也如雨 后春笋,蓬勃发展。-国内外校企合作基本概况 在职业教育领域内,“校企合作”大部分时候与“工学结合”共同作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本质是充分利用企业和学 校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企业和学校两方面的人才 培养优势,共同作用于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 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校企共享(包括人力、师资、实训条件、 设备、品牌资源等),培养计划校企共定,教学过程校企共管, 文化氛围校企共融等方面实行合作。国内外很多文献对校企 合作进行了阐述,从合作

4、主体作用来讲,主要有以企业为主 导和以学校为主导的两种合作形式。前者比较典型的有德国 的双元制,英国的半工半读、日本的产学结合等,其共同特 点是企业成为校企合作实施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校企合 作教育的对象为企业的学徒工,企业内的培训比重远大于学 校教学的比重,并且都有相应的社会监督或保障系统。后者 则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以及我国现行的大部分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模式,它是课堂学习与相关领域中生产性的工作经 验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性教育策略,学生工作的领域是 与其学业或职业目标相关的,通过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提供渐进的经验。这方面比较成功的案例有美国辛辛纳提大 学的“专业实践计划”。在我国,

5、这种模式则主要是学校本位 模式,其具体合作形式是“企业配合”模式。二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障碍分析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 势。一方面,它不同于财会类、文秘类、经管类等文科性专 业,这些专业在企业中往往缺乏批量的对口岗位,难以开展 大规模对应合作,而理论上讲it类企业一般可以提供的批量 的一线岗位;另一方面,也不同于机电、船舶等传统工科类 专业来讲,无需价格昂贵的大型设备,只需一人一台电脑即 可完成,减轻了校企双方的合作投入。尽管如此,校企合作 的开展依旧存在不少问题,如专业发展不切合区域经济发 展,相关政策配套不到位、学生管理纠纷等。具体来讲,由 于校企合作运行过程中

6、存在着校方、企方不同的利益驱动, 自然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合作障碍,大致体现在如下几个 方面:1利益资源不对称导致企业缺乏合作动力首先,由于学校、企业的社会定位和价值取向不同,必然存在先天的合作阻力。往往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进行合 作,形成合作的良性互动。从学校方面讲,目前大多数高职 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之所以校企合作正是因为资源稀缺,缺乏 师资、缺乏设施、缺乏市场信息、缺乏文化环境等,中小城 市或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尤为明显,而这些资源又 是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未来就业的关键因素,故急需 校企合作来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和就业水平。从企业方来讲,近年来,我国无论是劳

7、动密集 型还是技术密集型企业,人力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日益显 著,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抛开社会责任不讲,在与高职院校 的校企合作中,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人力资源的“进出口” 合作,技术资源、高端人才资源、资金等方面的合作为数极 少,企业(特别是it类企业)在影响自身发展的关键资源中, 高职院校的所能提供的十分有限。就人力资源合作来说,无 论是学生顶岗实习还是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企业或多或少地 向师生提供配套的工作设施、生活设施以及相应的培训和指 导,资源挤占现象也因此产生,生产工具的磨损、办公器材 的消耗、培训指导的人力与时间资源的消耗,必然会产生相 应的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效益增长。这种资源的不

8、对称导 致利益诉求的不对称使得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缺乏动力。2企业涉密技术较多导致合作缺乏深度计算机类专业决定了其学生必然要从事信息技术相关的岗位。无论是it类企业还是其他企事业单位,信息技术层面 的工作如一些信息系统管理、图片处理、网站维护、动画制 作等,往往涉及企业内部的一些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和管理 制度秘,因此,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中,一个普遍的问题 是合作往往缺乏纵深发展,企业对于一些合作内容因为涉密 问题而有所保留,影响实习实训效果。同时,现在大多企业 的生产也好,研发也好,都是流水作业,学生往往只能从事 某一阶段的任务。以it企业软件开发为例,从学校的角度来 讲,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岗位适

9、应和就业,希望学生(包括教师) 在实习中能够深入到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的 全过程,但在实际操作上,一些阶段的任务涉及软件的关键 技术或企业项目中的一些商业秘密,很难完全介入,影响学 生综合能力培养。另外,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学校管理相 对自由宽松,使其对企业的一些管理制度缺乏深刻认识,知 识产权和商业保密意识淡薄,企业因此可能产生一定的防范 意识,抑制了合作的深度。3专业对口传统思想导致合作缺乏广度学生实习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最主要的内容。专业对 口的传统合作思想使得计算机类院系往往将校企合作对象 定位于it类企业,使得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很难全面铺 开。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

10、展,计算机类主体职业、 应用职业和相关职业相继诞生,对应的计算机类专业也从当 初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发展三个学科到如今不仅包含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传 统学科专业还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测试、广告媒体开发、 三维动画设计、计算机音乐制作等近20个新兴专业。专业 分工的细化,导致岗位需求的结构性调整,即便it类企业人 才需求强劲,但除了少数大公司、外包性企业,一般的中小 企业的岗位较少,想要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岗位,以“整班制” 到一家企业进行专业对口的实习往往不太现实。而因专业不 对口,最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实习热情和态度,从而影响企业、 学校、学生之间的关系,最终

11、影响实习安排和质量。另,大 量非it类企事业单位存在少量的计算机类岗位紧缺,而学校 又很难有精力、有时间去科学地配置这些合作资源,浪费了 很多合作机会,制约了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发展空间。4技术革新迅速导致合作缺乏可持续性我国企业普遍追求短期利益,只对那些即来即用的学生 感兴趣,而学校又正是达不到这个目标才寻求与企业合作。 这种需求矛盾在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中特别明显。从技术 创新到应用再到整合为教学内容,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而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革新频率快,使得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 业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所需不仅存在普通专业的理论与实 践的差距,还存在过时技术与时下技术的时滞矛盾,因此学 校的

12、教学很难跟上市场的步伐,学生不可能到岗即用,企业 需花费比常规的职工培训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对学生进行 专门的培训。并且,这些培训往往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 下一批学生也许面对的是企业新的技术和应用,从前的培训 技术无法重用。学校亦如此,根据企业工作任务调整教学内 容后,也许实施不了两年,又必须进行新一轮的调整,并且 由于与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往往还存在选择的问题。这使得 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很难建立长效的可持续合作机制。三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发展策略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 务社会经济建设。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的关键力量。计算机类

13、专业人才将成 为我国社会经济各个领域不可获取的宝贵资源。因此,必须 站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 高度,从契合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地方资源配置、促进社会 经济发展的角度来构建可持续的优质校企合作项目,从而提 升校企合作效益,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政府主导,改进校企合作主体利益关系校企合作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环 境。如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以及各种 激励措施,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的地方经济和产业环境。这点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尤为重要。政府作为政策的提供 者和环境的创造者,必须在校企合作中发挥引领和主导作 用。可从三个层面开展针对性工作,一是

14、管理指导层面:指 导学校进行专业优化以专业对接区域产业,防止专业同构 化,使得学生的专业能力更接近于市场需求;二是平台搭建 层面:制定相关制度,搭建校企交流平台。如江西省在全省 职业院校开展“立足产业抓对接,十万学生进园区'活动,江 西省教育厅和江西省中小企业局出面,建立职业院校与园区 企业“九个”对接的立体化模式,在此基础上,省委组织部、 省委教育工委、省中小企业局党组还联合下发关于做好职 业学校与工业园区干部双向交流挂职工作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实施职业学校与工业园区干部双向交流挂职制 度。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校企双方的相互认识和了 解,消除了一些意识障碍,也为校企合作有效

15、开展奠定了基 础。三是激励补偿层面,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激励补偿机制, 既可以对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等进行减税或专项经费补偿,以 弥补企业因合作产生的额外支岀,调动企业的积极性。2分层合作,促进校企深度融合计算机类专业的性质决定了学生从事的信息技术类相关岗位,信息技术类岗位或多或少会涉及一些技术秘密和商业 秘密。而这些秘密实际上往往影响关键技术学习和运用的主 要因素。为此,在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中,可以通过建立 分层合作模式来规范信任与责任。以我院07级计算机多媒 体技术班为例,全班45位学生到上海某多媒体公司进行实 习,分为三个层次开展,一是岗位情景感受(约3天时间), 二是岗位强化培训(约10天

16、时间),三是顶岗实践(半年以上)。 在岗位情景感受阶段,学生的任务是通过参观、体验等形式 了解岗位内容、所需能力等岗位要素;在岗位培训阶段,则 通过企业指导教师针对岗位的专业培训,提升学生岗位适应 能力,并进行培训后的考核;通过考核的学生,则可以与企 业签订就业合同,进入实习期,即顶岗实践阶段,最终该班 有25名同学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同步完成顶岗实践和 就业。这种分层模式中,对于企业来说,实际上市一种职工 培训、招聘的责任活动,对于学校来说,也为学生提供了学 习、锻炼、竞争和就业的机会,即便是没有录用的学生,由 于经过前面的岗位情景感受和企业专业的岗位培训,相对于 在校上课来讲,实际上也增

17、长了见识和专业岗位实践能力。 校企双方也因此可以深化合作关系,实现双赢。3更新观念,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口径摒弃传统的专业对口观念,将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的企业对象从专业的it类企业拓展到各类需要信息技术类岗 位的所有企事业单位,不仅符合当前就业形势,还有利于学 生的个性化发展。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由于 it产业起步较晚,没有形成规模,大企业较少,小企业往往 一方面容纳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成本原因也不会轻易接 纳学生实习。如果以专业对口的思路去寻找it类企业合作, 则往往需要去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这样必然会增加校企 合作成本和学生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而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 市,正处于信

18、息化快速跟进的时期,各行各业都急需各类信 息基础开发和应用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将统的校企合作 “运动战”转变为“游击战”,为其他各类行业企业输送急需的信 息技术人才,是未来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的一种可行性选 择。当然,这会产生企业“点多面广”,需求“量多岗散”的新问 题,但是如果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专项统筹,建立校企双方 沟通渠道,一旦机制建立起来,会很快形成区域内的良性互 动机制。4对接需求,创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计算机类专业对接企业需求,是谋求校企平等互利的基 本出发点,也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根本所在。这里所 谓的对接,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专业对接产业的宏观对接, 二是校企资源层面上微观对接。专业对接产业,即围绕产业 布局来设置专业,来创建专业特色,培养符合企业急需、想 用、能用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使得企业将学生实习看成获 得优秀人才的难得机会。资源对接,是互有所“求”的对接, 则是教学资源的对接、人力资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