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扬州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_《扬州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_《扬州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_《扬州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_《扬州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扬州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把握扬州慢的思想内容,理解词人的黍离之悲2. 理解本词写景抒情的手法,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 情境激趣法。2. 诵读涵泳法。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3. 对比联想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1. 体会词中黍离之悲。2. 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诵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李白有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师:李白写出了扬州的俊秀和美丽。六朝诗人说写“腰缠十万贯,骑

2、鹤下扬州”。一一由此可见扬州的富庶繁华。繁荣的城市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很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而到了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扬州慢。板书二、检査预习,解读小序。诵读分析小序部分。内容: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词作主旨,感情基调三、整体感知。(一)学生自读,齐读提示: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二)梳理思路。上片:首三句,交代行程;然后写进入扬州城的所见所闻之景。景中含情。下片:设想杜牧重到扬州,“须惊”;继续写景抒情,深化黍离之悲。四、分析鉴赏。诗作写了扬州城今昔的多处景色,选取一处,简要赏

3、析。(手法)抓意象,品空城。明确:1. 春风十里: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典故入诗,让我们产生联想,回忆起扬州十里长街的繁华;昔日扬州之景乐景)(尽芥麦青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尽,芥麦弥望,遍布:)(以虚景衬实,乐景衬托哀惜,更显出今日扬州城的荒凉冷落!)2.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犹,时间之久,厌,讨厌拟人化!不愿意。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战争的创伤)、3. 清角吹寒(角,军队中用号角,时节寒,声音寒,心情寒凉)都在空城(视觉、听觉相结合:以动称静,写的是声音,越发显出扬州城今天的的死寂!)4. (二十四桥明月夜一一昔日的风光旖旎,美景佳人欢歌笑语玉人吹箫,典故入诗,乐景;无声冷月:

4、月本无声,用一无声,更反衬如今的静寂无声、衰败萧条)5. 念桥边红药(设想未来之景)金陵五题石头城作者:刘禹锡(唐)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寂寞开无主(年年如此,战争的伤痛久久无法愈合;想象未来之景,虚景,以乐衬托哀情)总结,词人怎样描摹扬州城的景色的呢?1. 作者所见可谓满目疮痍,但作者仅仅选取战乱之后百事萧条的最有代表性的典型景物,及麦青青,废池乔木,消角吹寒,无声冷月,桥边红药。2. 这些景,有虚有实景,虚景有他人笔下的过去之景色竹西佳处,春风十里,二十四桥,有想象的未来之景桥边红药:有所见,有所闻;写景之时,有哀景渲染哀情

5、,也有乐景衬托哀情;还有以动衬静,有修辞手法拟人3. 请同学们稍作整理归纳。然后看两个题:纵观全词,词人用他生花之笔,让我们身临其境看到了青青的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战争摧残下扬州的荒凉、冷寂,破败;作者用一个“空城”,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五、感悟黍离之悲。昔日如此美丽,繁华,富庶;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山河破碎的感伤。(一)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胡马窥江去后(借代战争)对此你的感悟?让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来回忆扬州的血泪史(背景及作者介绍):南

6、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淮左名都,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地方,“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地方,成为了一座空城,今昔对比,何其触目惊心!在1176年冬至,诗人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口山河破的哀思。简言之,就是抒发“黍离之悲”!(二)动笔写“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假设你就是那一株红药,见证了扬州的繁华,经历了如今的冷

7、落,你会有哪些所见所闻所感?你又有哪些心事向人倾诉?请写一写。(三)“涵泳工夫兴味长”诗词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诗人内在的情感,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尝试读出这种情绪。六、小结。一曲扬州慢,作者精选意象,眼下之景,未来之景,听觉所见之景,营情造境,让我们感受了山河破碎名城被毁的哀痛,让我们再次齐备,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学情分析所用班级是我们学校高一的一个普通班级,高一34班,这个班的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力稍差。同时因为准备时间比较仓促,学生在录播室里比较紧张,所以显得比平时更为拘谨,影响了发挥。但是在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基本做到了全员参与。高

8、一学生对诗歌的诵读和鉴赏基础比较薄弱。读着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准确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所以,老师若重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意象,体会由这些独特意象营造的凄美悲凉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扬州慢教学反思现在的诗词教学仿佛被放在一个套子中了,诵读,找出鉴赏点,同学们读读赏赏。一直我都想怎样能够突破这个模式。这不但是教学的需要,也是我个人兴趣。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没有追求面面俱到,仅仅着重这首诗最为重要的特点:情和景。从景物入手,再深入发掘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这节课最成功的是教师努力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重视引导学生对词作进行个性阅读;努力贯

9、彻新课标的思想,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把语文课上的有语文味。教学过程中,导入时我首先设置了繁华富丽的扬州作为场景,让同学们首先去欣赏和赞叹这样的扬州。然后,以一种巨大落差导入词中的扬州。在分析本首词时,也始终以扬州作为线索。通过让同学们分析昔日的扬州和今日的扬州的景色,探究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从而整体把握主旨。再以名句为核心,来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变化。这样,既深入到意象之中,又能够让学生揣摩其中的深层内涵。当然这里的景,既有现实之景,又有过去之景;换个角度,既有眼前所见之景,又有化用诗句之景;再换个角度,既有欢乐美丽之景,又有冷落萧条之景;既有眼中所见之景,又有耳中所闻之景。所幸,我己经基

10、本达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和同学们深入到词的意象的内涵中去,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比如,在讲授名句“过春风十里,尽葬麦青青”时,同学们通过字面感悟到了扬州以前的美丽繁华,我又让同学知道,这里是化用了杜牧诗赠别中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以及“养麦青青”的文化内涵,从而激发同学们的黍离之悲,让课堂有了应有的厚度。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比如,囿于课堂的设计,在活动教学的组织上显得比较单调,仅仅注重了朗读,个读和齐读,很多读没有深入,感情不够;因为时间问题,最后的写作有些浅;同时教学语言不够凝练,老是怕学生做不好,就反复强调。课堂上还出现了很多细节问题,这些都是我今后教

11、学中应该克服的。只要去思考总结,就一定会有收获。这堂课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多不足。但是我相信只要不断学习,我能够做的更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学路上,我将一直上下而求索!学完本诗,各层次的学生们都基本有了自己的收获:首先学生的诵读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体会到了诗歌的音韵美。其次进一步提高了古诗的鉴赏能力,特别是情景交融方面。最高层次的作用就是有效的实现了立徳树人这个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学生被作者的家国情怀所感动,深刻体会到了作者笔下的黍离之悲。教材分析扬州慢选自选择性必修下册“中国古典诗歌”的单元。学习本单元,要围绕“诗意的探寻”展开研习,品味诗歌之美,感受古人

12、的哀乐悲欢,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扬州慢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词人一面描摹眼前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和悲,强化了兵火劫后的沉痛心情。姜夔是深谙音律的词人,扬州慢的词牌为其首创,词作极富声的之美。诵读时要细加体会。1. 诗作写了扬州城今昔的多处景色,选取一处,简要赏析。(手法)2. 赏析两首绝句的景物描写。3.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假设你就是那一株红药,见证了扬州的繁华,经历了如今的冷落,你会有哪些所见所闻所感?你又有哪些心事向人倾诉?请写一写,100字左右。使用本堂课学到的写景抒情的手法。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使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夏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现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同时还要求能用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