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上中下三盘的基本规律_第1页
太极拳上中下三盘的基本规律_第2页
太极拳上中下三盘的基本规律_第3页
太极拳上中下三盘的基本规律_第4页
太极拳上中下三盘的基本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太极拳上中下三盘的基本规律-洪钧生  2013-09-15 14:32:50|  分类: 陈氏太极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转载自姝潼太极拳上中下三盘的基本规律-洪钧生陈式太极拳上中下三盘的基本规律-洪钧生   陈式太极拳上中下三盘的基本规律             上盘:      &

2、#160;头顶至项部为上盘,包括眼、耳、鼻、口、舌、齿、下颚面部等部位。上盘是领着全身运动的机构,分别介绍如下:      项:头顶正中的百会穴是顶劲的中心,应当虚向上领,如同悬起来一样。顶劲领好,则全身轻灵,拳歌所谓“满身轻利”的意思。      眼是传达思想、指挥动作、观察情况的功能。应当平视()的注意力,应当以假设对手的方向为主。也就是步法前进的方向。      眼法是有进无退的(所以退行的步法,如倒卷肱,仍劲

3、的轴心,身转而眼法不变,则外柔而内刚,由于身转而劲     向劲而不丢。当然劲的丢、顶与全体的缠法配合,还有   以乃虚实转换在内劲方面的。 关键所在,学者应当特别重视眼法,至于眼法应以步 与身法的配合也有顺逆及眼法与刚柔、丢顶的关系。前人未曾 ,系我从实践中存取发现,是否正确尚待研究。      耳:而应辅助目光所不及见之处,要经常注意听身旁及身后,练拳时心静身专,耳自聪敏,身后略有响动,便可察觉。  &

4、#160;  鼻:鼻主呼吸,呼吸应当细匀深长,所谓“调息绵”。     口:口唇应自然闭住,不可张开。当发劲时,可以用口吐气,或发声以加强发劲,但不可以口吸气。因寒气深入肺部,容易引起咳嗽。      齿:应自然合住,但不可作咬牙切齿之状。      舌:应平贴上颚,则口不干,亦不会多出津液。有的主张用舌尖抵于上颚,舌下津液生出,随时咽下。我认为不合练拳时的需要。因为一方面全体运动,一方面又咽津液,就会影响

5、气的呼吸运行。最好是不用“抵”法,而用“平贴”法为宜。     下颚:应微向内收,则项易竖直,顶劲亦正。不然,就会出现扬头之弊     项:应竖起来,但不可用力而僵硬,以免失去灵活性。     面部:应当严肃而活泼,有的偏于呆滞,还有人宣传某拳师当练拳时面部显出冷笑或怒容,以表现威力,我认为还是宜怠,应当避免。           

6、60;       中盘:       脊背、胸、腰、腹部为中盘。中盘的劲多为腰劲,既要松开,又不可软而无力。因为腰如车轴,是在顶劲的带领和眼法的指挥下,而因势左右旋转,以推动手足进退变转的枢纽。它的运动是属于身法的,身法应以中正为主,但不是外形的中正,不是静止的中正,而是在旋转运动的中正,主要是保持人体重心平衡的中正。至于两肩臂到手部本应附于中盘,因手法变化较多,且可上中下兼顾,另文专讲。     

7、60; 脊背:要随着顶劲的虚向上领与竖项的同时,脊背向上拔起来,骨节既要对正,又要自然松开。       胸:胸部应作到“含”字,含的意义和形状要如同一口钟(古代的钟)悬起来一样,外圆而中空。、这样,肺部才能不受压迫,而呼吸深长,增强肺活量,以吐出氮气,纳入氧气。我们对“含”字的解释,可以用口含食物的形状来体会,不可误解为向内收敛,更不可误将“拔背”的拔字解为向后方拔。那样,就形成了驼背现象,与挺胸的形状同样是错误的。因为它都会影响肺部的自然呼吸。     

8、0; 腰:腰部系人体上下的枢纽,应随势旋转,以适应变化的方向,达到得机得势的要求,所以既要“不偏不倚”又要左右转动。拳论所说“忽隐忽现”(向左转则左隐而右现,反之,则右隐而左现,是指腰部转动的现象,不是呆板的中正)。但是在静止时虽应保持中正,当运动时,特别是在变化方向的身法较大时,亦可以用螺旋形的运动向前、后、左、右斜转,如同我们骑自行车当转弯时,自己虽感觉中正,而旁观则见向内倾斜。因为这时,必须有向心力,才能保持人体(物体)重心的平衡。不过在这种形势下,顶劲必须加强中正地上领,而裆部松沉,膝部一提一落,上下相随地配合适当,才能符合正中富斜,斜中富正的要求。至于腰的旋转角度,则应以腿

9、为准,与眼同方向转到胸口与眼对齐,相反时则以肩对眼所注视之处。         腹部:从胸口到脐上为腹部,要求则自然松静,符合拳歌所谓“腹内松净气腾然”的要求。               下盘:       从小腹、尾骨、裆、膝、腿及脚腕到脚为下盘。下盘名为裆劲,是随着上中盘的旋转而变换

10、的,但裆、膝与腰的配合,如同全体的发动机,十分重要,而尾骨与小腹的配合是否适当,又是裆、膝能否配合协调的主要关键。至于步法的进退,更是制胜的要法,另文详述。       裆:会阴穴及两旁的大筋(紧贴大腿根里侧)属于裆。从头顶的百会穴通过腰脊要与会阴穴上下对正。顶劲是上领的,腰劲是左右旋转的,而裆劲是开圆而下沉的。裆劲中间开圆,应如同城门的涵洞那么圆(最忌岔为人字形)。这两条大筋则如同钟表的游丝似的,随着腰的旋转,而一伸一缩。它的规律是右转则右上缩而左下伸,左转则相反的伸缩。由于它的伸缩,牵动着两膝的一提一落。裆筋的伸缩,关系

11、着身步的灵活,而膝部的提落,又关系着下盘的稳否。上文谈到腰裆膝如同全身的发动机,就是这种作用。       一般太极拳书,都讲吊裆。吊裆的方法是要求提肚(即收缩腹部,如忍大便状)。但陈式太极拳则要求裆劲与“气沉丹田”统一起来。对于裆的运动,则主张调字,这里的“调”字的作用是协虚实,以求重心的平衡。亦解为调动的调字,即调动裆里两条大筋,以达到协调的目的。音解虽殊,但理无二 。曾向王矫宇老拳师说:裆部应如欲大便状。他所提出的“欲”字也是气向下沉,而“忍”字则恰恰相反了。    &

12、#160;  裆劲要开圆,前已说明其关系重要性,但是何才能开圆,关键全在尾骨,请看下文。       尾骨:脊骨的最下一节底部(长强穴的部位)名为尾骨。拳论有“尾闾中正神贯顶”之句,说明了尾骨与顶劲的关系,陈式太极拳对于尾骨是要求其下端微向后翻起来。必须这样作,裆部的两条大筋才能放松开圆。而小腹自然下方向内收敛,上方向前合住。所以我认为腰、裆、膝是全体的发动机,尾骨则是这部发动机的开关。只向后微翻,则发动机开了,就动作灵活,否则等于发动机关上,就无法是裆、膝作出合理的运动。  

13、0;   陈式要求裆开要圆。最忌人字裆,即尖裆。这种姿势仍然和长强穴的后翻有密切关系。只要长强穴向后翻一点(只是二点,绝非突臀),它的姿式恰如我们端坐的样子(记得蒋维乔先生所写有关气功静坐的姿式就是这个样子)。档部只要能够开得圆,也自然能塌得下,使重心降低,加强躯干的稳度。人字裆两足距离再宽,而裆不能下塌,如同两条腿的木架,从前后稍微一碰,就会倒的。       尾骨这种动作,并不是难作的,而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会作到的,如当我们想左下时,就不自觉地用尾骨接触所要坐的东西,特别是当挑担子时,

14、一定身向下蹲,腰劲挺起,而尾骨微向后翻,才能随着顶劲的上领,把担子挑起来。倘若尾骨向里收了,不但不易站起,并且由于重心的上下和后偏而被这个重担子压的仰跌。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尾骨不微向后上翻,则裆不能开圆,裆不开,则肋筋不松,不能随腰的左右旋转而伸缩,裆筋不松则两膝亦不能自由提落,无法从身法步法的变换中调节、保持重心的平衡,达到沉着松静的要求。并且影响小腹的前合,而使气不能沉到丹田。这是陈式太极拳与一般研究太极拳著作绝对不同之点,学者尤当注意,揣摩并作科学的实验。方能正确的了解和适当的掌握与运用。 &

15、#160;     敛臀的说法也是对的。不过,我认为这是针对某些人在练拳时作突臀的形状而言的。敛臀部可以纠正突臀之病,但也不比矫枉过正,使尾骨内收,以至重心上升偏向后方,不能保持身法的中正,过犹不及,同样是缺点。       小腹:小腹应当使下部向里倾斜收敛。它与尾骨的向后微翻是有密切联系的。必须这样,才能自然气沉丹田,而重心下降,保持躯干在运动转换时的稳定与灵活。有人讲“腰要讲丹田向上托起来”。我对这种练法未曾学过,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只有得于实践,才能解决疑问。 

16、;      大腿:应当跨平。使腿跟与膝盖等高。这种形式,仍然与松裆是分不开的。不过初学者功夫较浅,不必勉强这样要求。并且腿膝等高,也应视步法的大小而定,一般是指前足步法的三肩宽的弓步、两肩宽的马步而言,步法小则大腿斜倾,只要松开裆劲就可以了。       膝:膝是应当向里扣合,并且在步法转换时,应随腰部的左右旋转、裆筋的伸缩而一提一落。一般是腰右转则右提左落,反之,则左提右落。当提落时,须以螺旋行的旋转而一上一下,不可左右摇摆。作的合乎规矩,则膝部下落的脚,自然会

17、有地的向心力加强的感觉,而十分稳定,否则,此脚会发现里重外轻,而小指的一边,漂浮离地。       腰是随着眼的指挥而左右旋转的,裆是承上启下保持其灵敏性的,膝则负责其重心平衡的。在此形式下,人体等于磅秤,从顶劲到裆中,等于一个立柱,膝则等于磅砣。凡是身向左转,必须是对方的力向我的左方推动,上提用随法向左旋转,以引进其来力,此时左膝略向上提,而右膝下落,如同加上磅砣的作用,先使自己的重心保持平衡,然后才能获得引进落空的效果。但同时应当作到“上下相随”,全体的随法应当是矛盾对立统一的随,而不是合二而一的随。怎么对立统一呢?即眼

18、应注意对方,而不与腰的旋转方向一致,左膝上提的角度,应小于右膝下落的角度,如角度相同,就等于重量加了,而力点没加。仍然不能平衡。       十三式歌“命意源头在腰隙”的“隙”字,我曾见一抄本为“膝”字,从推手的实践中,体会到“膝”与腰裆的关系,则“腰膝”的意义,更比“腰隙”讲得具体。学者应当从反复实践中自作细心的揣摩。       膝与大腿的配合角度,应当等高,上文已经说的,膝与脚跟的配合,则应上下相对,但略向里扣,不可前倾超过脚跟,超过则前重后轻,不向

19、里扣,则为敞裆,而下盘漂浮。每当步法进退时,应先提膝向里合,以护裆部,对不同步行的配合方法,另文详述。       小腿:它的动作变化应当上随膝而下随脚,方向有斜有正,除独立的虚腿是垂直的外,一般都是斜的,但倾斜的方向不同。左步前进时,膝部提起,小腿先斜向下方,落步时,则又随脚的前进而斜向前(右或左)下方;步后退时,则随脚斜向后下(右或左)方;马步弓步则左右各斜向外撑,而膝部内扣等。另文在步法的配合方面,再作仔细说明。       脚腕:要有力挺住,但也要

20、随势旋转,不可僵硬。       脚:脚是负担全体重量,而旋转以变化方向的,不论什么步行,不论脚的虚实,都必须有力。但稳中还要灵活。求稳的方法要随裆、膝的变化而调整虚实的配合。一般是实脚应当平踏地面,脚跟重于脚指,脚底里侧重于外侧,脚心涌泉穴要虚,但大指要有抓地的力量,小指也要有扣地的力量,才能与后跟及里侧配合平衡。虚脚也要外形全部平落,而前重后轻,大指扎地应有力量,独立步的虚脚应自然平垂,前进的虚脚应向里斜勾起脚尖,以脚跟贴地前进,后退的虚脚则应脚尖划地而退,以防绊倒。至于脚尖的方向则应随身而变或外提、或内扣、各适其宜。&

21、#160;             肩、肘、手及腕、指部       这些关节最为灵活,上、下、前、后、左、右全能活动,可以随势的需要而配合眼、身、步法以照顾全身,并且当两人对抗时,手臂系首先接触对方的部位,在太极拳十三式中,手法就化了八种方法,实际上每种手法还各有其不同的变化。总起来讲,可分三节。即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过细的分解,亦可以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兹介绍其基本规律如下

22、:       肩:要松开,是臂部如同绳挂在肩上一样。这样作,不但臂、手灵活,而当手臂受到外力牵动或压迫时,不致影响到身体的重心平衡。       肘,肘应随着肩的放松而经常下沉,臂部的伸缩都应从松肩沉肘的运动形式中变换方向,才能使全身的力量适当的到达手部,以因敌变化。这种要求并不是太极拳运动中的特殊规律,而是我们在劳动时的一般规律,例如我们拿一个物件,分量轻的,臂部可以略伸,分量越重,则肘部越向下沉,而臂部向里收缩,甚至使肘部贴近两肋。即在不用多大力气时

23、,如写字执笔,骑自行车拿把,同样是松肩沉肘的形状,才能得劲。       但当手部加大里缠发劲时,肘部偶然随之从外侧上转,如同一根绳子作螺旋缠绕时,螺旋的线路,可能从下旋转向上,再斜转向前向下。这是手法中的变格,只要肩部加松,手不发劲,身、步随手旋转,仍可不失其松灵之劲。总之,任何变化,只要全身全身按照螺旋缠丝的规律来配合着上下相随的运动,就不会发生丢劲或顶劲,而保持其轻灵沉着。       手:手是在推手对练中手下接触对方宫能。尽管臂部松软,手部则应保持

24、一定的力量,不可丢劲,但也不是顶劲。在上盘来讲,从肩到手如同一个旧式的秤杆,顶劲如同提称的绳子,而手则等于秤砣。手部的旋转变化,等于在称物时,因物的轻重而拨动秤砣,以求平衡。陈式拳论说“拳者,权也”权就是称,没有秤砣,这个称就等于废物了。在力学方面讲,从顶劲到裆劲,特别是顶劲是支点,手部是力点,对方加来的力是重点,是先求平衡,然后随来势,加大、减少其力量,使重点的力量挑上去,或滑下来。这就是借劲(滑下来),截劲(挑上去)的方法,滑下来是“引进落空”,挑上去是“合即出”的作用。       手部的形状,可分三种: &

25、#160;    一,掌:掌要五指自然伸开,还要自然合拢(特别是大指不可张着),掌部发劲经常是偏重对方的外侧。     二,拳:拳要握紧,但不用拙力。握拳的方法,应从小指开始,一次贴于掌心,成螺旋形,大指斜扣于中指之上(指尖正压住中指的中节上端),拳部发劲,外缠以中指的根节,里缠则以中指的中节为箭头。    三,勾手:五指撮住,大指合在食指小指的上方,如以手指捏取东西之状,勾先应斜向里下方,不可正面向下,更不可折腕。当撮合五指时,它是从小指开始向里旋转,不是直着撮合

26、,指部的中节要鼓起来,圆如鸡头。它的作用,一是防人折捏手指,二是用其尖端,做攻击对方穴位的工具。    腕:腕是手的根节。要挺拔有力,更要旋转灵活,这是在松肩沉肘的运动或带动下,以旋转变化手的方向和手型的关键。并且有秤砣的作用,不挺住则丢劲,不灵活则顶劲。应当十分注意。指:手指的变化最为灵活,它是领着臂部因势变化的先锋。内劲要经常保持在中指肚上,外缠是,小指领先,大指为辅,围绕着中指,手向上翻转;里缠时,大指领先,小指为辅,围绕着中指,手心向下翻转(这是讲手转半圆的形状。如手部转一整圈,则外缠的手心可由向上而翻转向下,里缠的手可由向下而翻转向上)。在掌法的变转中,手指总是像拧螺丝似的,反复转动,所以五指虽然都动,却要依次而动。同时动转,反而无力。        外三合:       一般武术,都要求作到外三合与内三合,因为必须按照这个规律进行运动,周身才能上下相随,转变的灵而且稳。不过陈式太极拳,是全身走螺旋缠丝以求合的,不是呆板的、直来直去摆成外三合。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