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章人际沟上课稿_第1页
十一章人际沟上课稿_第2页
十一章人际沟上课稿_第3页
十一章人际沟上课稿_第4页
十一章人际沟上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是人们相互之间交流思想、间的联系过程。是人们相互之间交流思想、观点、意见、知识、消息、情感、态度、观点、意见、知识、消息、情感、态度、动作等动作。动作等动作。(二)人际沟通的意义首先,人际沟通是人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首先,人际沟通是人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其次,人际沟通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必其次,人际沟通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必要必要条件要必要条件再次,人际沟通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必要条件再次,人际沟通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必要条件(信息传递) ( (美美) )普林斯顿大学在普林斯顿大学在1 1万份人事档案进行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

2、结果:分析,结果:“智慧智慧”、“专业技术专业技术”、“经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只占成功因素的25%25%,其余,其余75%75%决定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 ( (美美) )哈佛大学调查结果显示:在哈佛大学调查结果显示:在500500名被解名被解职的男女中,因人际沟通不良而导致工作职的男女中,因人际沟通不良而导致工作不称职者占不称职者占82%82%。 二、沟通的构架二、沟通的构架1 1、构架:、构架:主体主体编码编码媒体媒体译码译码反馈反馈客体客体噪音噪音发送者发送者接受者接受者背景背景有效人际沟通的条件(一)沟通双方对交流的信息的理解越一致越好(二)沟通双方都要有交往的愿望

3、和兴趣(三)双方要有一定的沟通能力与技巧(四)要选用适当的信息通道来传递信息(五)要重视选择性注意对沟通的影响人际沟通的心理功能(一) 心理发展功能(二)心理协调功能(三)心理保健功能(二)沟通的类型:(二)沟通的类型:沟沟 通通语言沟通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口头口头书面书面副副语言语言物体的物体的操纵操纵身体身体语言语言动作姿态动作姿态 服饰仪态服饰仪态 空间位置空间位置1、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最重要的工具、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最重要的工具2、书面语言、书面语言 沟通方式沟通方式 员工人数员工人数测评平均分数测评平均分数 书书 面面 109 4.91% 口口 头头 94 6.71%口头与书面口

4、头与书面 102 7.7%非言语符号沟通1、手势2、面部表情3、目光4、运动性体态5、人际空间距离6、扶助言语和类语言手势分类:手势分类:1情意手势:情意手势:表达动作者的表情,使其内涵丰富,表达动作者的表情,使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如:鼓掌。寓意深刻。如:鼓掌。2象征手势:象征手势:表示某种抽象的信念,且他人予以表示某种抽象的信念,且他人予以理解。如:宣誓。理解。如:宣誓。3形象手势:形象手势:在交往中摹拟某种状物,给人一种在交往中摹拟某种状物,给人一种具体、形象的感觉。如:借钱。具体、形象的感觉。如:借钱。4指示手势:指示手势:指示具体的某项行为和事情的手势指示具体的某项行为和事情的手势。

5、如:请看黑板。如:请看黑板。 二战期间,一次,邱吉尔在地下掩蔽部内举行记二战期间,一次,邱吉尔在地下掩蔽部内举行记者招待会,突然上面警报声大作,邱吉尔闻声举起右手,者招待会,突然上面警报声大作,邱吉尔闻声举起右手,将食指和中指同时按住作战地图上的两个德国城市大声将食指和中指同时按住作战地图上的两个德国城市大声地对与会者说:地对与会者说:“请相信,我们会反击的!请相信,我们会反击的!” 这时,这时,在场的一名记者发问道:在场的一名记者发问道:“首相先生,有把握吗?首相先生,有把握吗?”邱邱吉尔转过身,目光锐利地望着记者们,立即将按在地图吉尔转过身,目光锐利地望着记者们,立即将按在地图上的两指指向

6、天花板,情绪激动地大声回答说:上的两指指向天花板,情绪激动地大声回答说:“一定一定胜利!胜利!” 邱吉尔这一镇定威严的神态举止,被记者们邱吉尔这一镇定威严的神态举止,被记者们拍了下来,登在了第二天出版的报纸上。拍了下来,登在了第二天出版的报纸上。 从此,这一从此,这一著名的手势便在英国城乡广泛流行开来,并很快在全世著名的手势便在英国城乡广泛流行开来,并很快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界得到了普及。 表情是从人的面貌或姿态上表达内心的思想感表情是从人的面貌或姿态上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是人们内心情绪的外在表现,是形体语言情,是人们内心情绪的外在表现,是形体语言中最丰富的部分。中最丰富的部分。感情的表达感情

7、的表达=7%书面语书面语+38%声音声音+55%面部表面部表情情健康的表情是自然诚恳,和蔼可亲的,是一个健康的表情是自然诚恳,和蔼可亲的,是一个人优雅风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优雅风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面部五官表情中又以通过面部五官表情中又以通过“眼神眼神”和和“微笑微笑”传递信息为主。传递信息为主。眼神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神是面部表情的核心,眼神是面部表情的核心,它不会隐瞒,更不会说谎。目光接触是交往中常见的沟通它不会隐瞒,更不会说谎。目光接触是交往中常见的沟通方式,眼神不同,含义无穷。应真诚、坦然、亲切、有神,方式,眼神不同,含义无穷。应真诚、坦然、亲切、有神,目光视线应落

8、在对方双肩和头顶所构成的区域内,不应躲目光视线应落在对方双肩和头顶所构成的区域内,不应躲闪或紧盯对方眼睛。闪或紧盯对方眼睛。微笑微笑是真正的世界语言,能超越文化而传播,成为是真正的世界语言,能超越文化而传播,成为世界通用的货币世界通用的货币。交往中的微笑是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奉。交往中的微笑是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奉献,成为增进友谊的纽带,它如润滑剂,可以化解一切,献,成为增进友谊的纽带,它如润滑剂,可以化解一切,升华一切。微笑一下并不费力,却产生无穷魅力,受惠者升华一切。微笑一下并不费力,却产生无穷魅力,受惠者成为富有,施予者并不变穷。成为富有,施予者并不变穷。交际的空间距离交际的空间距离(1)亲

9、密距离:)亲密距离:45厘米以内。厘米以内。 是贴心朋友、恋人、夫妻、父母与子女是贴心朋友、恋人、夫妻、父母与子女 之间的亲密区。之间的亲密区。(2)私人距离:)私人距离:45120厘米厘米 是亲属、朋友之间的个人区。是亲属、朋友之间的个人区。(3)社交距离:)社交距离:120360厘米厘米 属于礼节上较正式的交往距离。与同事属于礼节上较正式的交往距离。与同事 共事通常保持这种距离。共事通常保持这种距离。(4 4)公共距离:大于)公共距离:大于360360厘米适用于开厘米适用于开会或演讲的距离。会或演讲的距离。(3)社交距离:)社交距离:120360厘米厘米 属于礼节上较属于礼节上较正式的交往

10、距离。与同事共事通常保持这种正式的交往距离。与同事共事通常保持这种距离。距离。第二节 人际认知一、人际认知二、人际认知的主要对象三、人际印象三、人际印象一、人际印象形成的主要特点二、印象形成中的主要心理效应与偏差人际印象形成的主要特点一、一致性倾向二、好坏评价是形成印象的基本依据三、中心特性左右着印象的变化印象形成中的主要心理效应与偏差1、首因效应2、近因效应3、晕轮效应4、定型效应 詹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詹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边等待着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一个熟人聊天。他买好文具在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

11、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校。在路上他又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话后就分手告别了。 放学后,詹姆独自离开教室走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詹姆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的女孩。詹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詹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服务员地注意之后才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边地椅子上喝着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去了。行为归因的主要原则1、扩大原则2、折扣原则3、非共同效果原则4、协变原则归因偏差一、观察者行为者偏差二、自利第三节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内涵 人与人

12、之间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心理关系,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好恶喜厌、远近亲属,即心理距离。人际关系需要一、包容需要二、控制需要三、感情需要人际关系的形成阶段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情感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阿得曼的社会渗透理论阿得曼的社会渗透理论阿德曼(i.altman)等人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 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 定向阶段:对交往对象的选择性;情感探索阶段:基于双方的好感而进一步的交往;情感交流阶段:建立在基本信任基础之上的彼此较深的情感卷入 ;稳定交往阶段:双方成为密切的朋友,分享各自的生活空间、情感、财物等,自我表露更深。人际吸引的原則o个人特质o相似性(similarity)o

13、熟悉性(familiarity)o接近性(proximity)个人特质o温暖(warmth):当人对某些人、事、物展現正向态度时,便表現温暖。(folks & sears, 1977)。o能力(competence): 一般而言,我們喜歡比較具有社交技巧、智慧、及能力的人。能力高的人犯点小錯,反而更受欢迎。这种現象叫仰巴腳效应(pratfall effect)。o外表吸引力(physical attraction):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況下,外表吸引力越高的人,越受人喜爱。“美丽比一封介绍信更具有推荐力”o人格特质个人特质个人特质相似性(similarity)o我们倾向喜欢那些态度、价值

14、观、兴趣、背景及人格与我们相似的人。o原因: - 相似是一种酬赏(表示自己很棒)。 - 避免失调、保持平衡。 - 有意的选择。相似性之例外 -同病不相连:如果相似性是一種威胁,我們会试图逃开。 - 差异性也造成吸引力:和态度、价值观、性格、背景不同的人在一起,有时反而变得更大的快乐。互补性吸引o需要的互补(complementary of need):当一个人的需求能被另一个人满足时,很容易产生人际吸引互补性吸引 克克霍夫等人研究了一些大学生从朋友到夫妻关系的发展过程,结果发现,在初次交往时,外貌、社会资源等是构成吸引的重要因素,结交后双方在态度、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相似性显得更为重要,而推动

15、双方关系进一步向亲密的友谊和婚姻发展,则主要是人格特质、需要的互补起作用。熟悉性(familiarity)o单纯曝光效果(mere exposure effect):只要某一人、事、物经常出現在你眼前,你就会逐渐喜欢他。o单纯曝光效果的限制 - 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厌恶的人和事物,曝光效果无法产生。 - 当两个人彼此的兴趣、人格或需求相冲突时候,常见面会彼此的冲突夸大或恶化。 - 过多的重复反而引起厌烦接近性(proximity)o两个人的物理距离越接近,越易产生人际吸引。o原因: - 熟悉性高 - 常见面、易了解 - 相似性高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规律喜欢水平的增减趋势肯定肯定否定否定否定否定肯定肯

16、定否定否定否定否定肯定肯定否定否定 + 0.87 +7.67 +2.52 +6.42条件条件喜欢水平喜欢水平4、人际关系的测量o人际关系的测量包括两个方面:对群体人际关系结构的测量;对个体人际关系状况的衡量。o社会测量法(j.moreno)o人际关系能力测验o人际交往类型测验o不良交往行为的自我测量第四节 人际互动o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o从众o模仿与暗示o合作与竞争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 1 1、社会助长作用、社会助长作用也称社会促进作用,也称社会促进作用,是指因他人在场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体的活动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体的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

17、效率提高的现象。 应当注意,所谓社会促进作用,仅仅是他人应当注意,所谓社会促进作用,仅仅是他人在场或参与便提高了个人的行动效率,而在场或参与便提高了个人的行动效率,而不是不是由于人们之间有意识竞争或接受他人帮助的结由于人们之间有意识竞争或接受他人帮助的结果果。 最早发现社会助长作用并对此作出研究的是最早发现社会助长作用并对此作出研究的是心理学家心理学家特里普里特特里普里特(m.triplettm.triplett)。)。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车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车2525英里路程。第一英里路程。第一种情境是单独骑行计时;第二种是骑行时让一个种情境是单独骑行计时;第二种是骑行时让一个人跑步伴

18、同;第三种情境是与其他骑车人竞赛。人跑步伴同;第三种情境是与其他骑车人竞赛。结果显示,在单独计时的情况下,平均速度为结果显示,在单独计时的情况下,平均速度为每小时每小时2424英里;有人跑步随同时,时速达到英里;有人跑步随同时,时速达到3131英英里;而竞争情境下则无明显改善,平均时速为里;而竞争情境下则无明显改善,平均时速为32.532.5英里。在其它的一些实验中,也发现了同样英里。在其它的一些实验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作用。的社会助长作用。阿尔波特(阿尔波特(f.h.allport,1924)在哈佛大学曾领导在哈佛大学曾领导过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过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他选择了几种难易程度不

19、同的工作,由简单到困难他选择了几种难易程度不同的工作,由简单到困难的排列是:的排列是:划掉报纸上所有的元音字母,编排词的联想表,演划掉报纸上所有的元音字母,编排词的联想表,演算简单的乘法算术题,反驳他人的哲学观点等。算简单的乘法算术题,反驳他人的哲学观点等。这些作业都要求被试(大学生)在两种情况下去完这些作业都要求被试(大学生)在两种情况下去完成:单独一个人做和五个人在一起做。成:单独一个人做和五个人在一起做。结果发现:结果发现:除除反驳他人的哲学观点的复杂作业反驳他人的哲学观点的复杂作业外,其余几项作外,其余几项作业,五个人在一起做都比单独一个人做效果更好。业,五个人在一起做都比单独一个人做

20、效果更好。相关研究相关研究返回返回 短文水平工作条件最好的中等的最差的个人单独写643在一起写346 单独一人与一起写批驳某哲学观点的社会干扰作单独一人与一起写批驳某哲学观点的社会干扰作用用在上述阿尔波特的实验中,发现大学生做复杂作业在上述阿尔波特的实验中,发现大学生做复杂作业批驳某一哲学观点的论文批驳某一哲学观点的论文时,集中一起写比单独一个时,集中一起写比单独一个写质量差,其结果见表写质量差,其结果见表32。 阿尔波特的研究阿尔波特的研究如果群体凝聚力较强;如果群体凝聚力较强;各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很强;各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很强;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切;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切;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

21、或能激发个体投入其中;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能激发个体投入其中;群体成功个体会受到奖励;群体成功个体会受到奖励;个体相信其他成员也象自己一样努力;个体相信其他成员也象自己一样努力;个体完成的是一些简单、熟练的任务;个体完成的是一些简单、熟练的任务;当个体的贡献能够被鉴别出来并论功行赏时;当个体的贡献能够被鉴别出来并论功行赏时;当感到任务艰巨且人人有责时等等,在这些情况下一般都当感到任务艰巨且人人有责时等等,在这些情况下一般都会导致个体的活动效率增加,产生社会助长作用。会导致个体的活动效率增加,产生社会助长作用。原因或条件:原因或条件:2 2、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抑制作用也叫社会惰

22、化作用或社会浪费社会抑制作用也叫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浪费作用、社会致弱作用等。作用、社会致弱作用等。是指个体在与其他群体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任是指个体在与其他群体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任务,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时,会导致个体付出的务,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时,会导致个体付出的劳动比单独时偏少,效率不如单独完成任务时劳动比单独时偏少,效率不如单独完成任务时高。高。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法国的农业工程人员法国的农业工程人员瑞琼曼(瑞琼曼(ringelman) 曾曾经做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拔河比赛实验,让个人或经做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拔河比赛实验,

23、让个人或团体分别拉动一条可以记录重量的绳子。团体分别拉动一条可以记录重量的绳子。相关研究相关研究 实验结果发现:个人作业时,平均每人拉力为实验结果发现:个人作业时,平均每人拉力为63公公斤;三人团体作业时,共拉动斤;三人团体作业时,共拉动160公斤,平均每人拉动公斤,平均每人拉动53.3公斤;八人作业时,共拉动公斤;八人作业时,共拉动248公斤,平均每人拉动公斤,平均每人拉动31公斤;团体成员数量越多,工作效率越差。公斤;团体成员数量越多,工作效率越差。后来,心理学家重复类似实验,以大学后来,心理学家重复类似实验,以大学生为被试,要他们齐声大喊,分别记录个人生为被试,要他们齐声大喊,分别记录个

24、人的音量。结果发现:虽然群体喊叫的总音量的音量。结果发现:虽然群体喊叫的总音量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加大,但是个体的音量却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加大,但是个体的音量却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减小。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减小。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从众 从众现象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从众现象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现象。u 真从众真从众u权宜从众权宜从众u假从众假从众(阿希的从众实验)(阿希的从众实验)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家阿希阿希(asch,1951)的实验:)的实验:用用18套卡片做实验材料,

25、每套卡片两张,一张套卡片做实验材料,每套卡片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比较线段。实验要求被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比较线段。实验要求被试比较判断三条线段中,哪一条线段与标准线段试比较判断三条线段中,哪一条线段与标准线段等长,并要求被试大声说出所选择答案。等长,并要求被试大声说出所选择答案。被试共被试共7名(均为大学生),但其中名(均为大学生),但其中6名是假被名是假被试,即阿希的助手,只有一人是真正被试,而且试,即阿希的助手,只有一人是真正被试,而且总是安排在倒数第二个回答。总是安排在倒数第二个回答。18套卡片共呈现套卡片共呈现18次,前次,前6次大家都做出正确的选择,从第次大家都做出正确

26、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次开始,假被试故意都做出错误选择,实验者则观察真被假被试故意都做出错误选择,实验者则观察真被试是做出独立反应,还是从众。试是做出独立反应,还是从众。结果:结果:(1)大约)大约1/4到到1/3的被试保持了独立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2)大约有)大约有15%的被试,在回答次数的被试,在回答次数中平均有中平均有75%的从众行为,即每的从众行为,即每12次次回答中就有回答中就有9次表现出从众;次表现出从众;(3)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是)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是34%。影响从众的主要因素o群体因素o个体因素o情境因素影响从众的因素影响从众的

27、因素: (1)群体规模)群体规模群体规模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一致群体规模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越多,则个体受到的压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越多,则个体受到的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从众。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从众。但这个规律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相关实但这个规律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相关实验研究都表明,当验研究都表明,当群体中持一致观点或行为的人群体中持一致观点或行为的人达到一定数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不再明显引起从众率的增高时,就不再明显引起从众率的增高 。(2)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一致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

28、临群体的强大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甚至是严厉制裁。压力甚至是严厉制裁。研究证明,任何群体都有研究证明,任何群体都有维持群体一致性维持群体一致性的显的显著倾向和执行机制。著倾向和执行机制。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喜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喜欢、接受、和优待。而对于偏离者,群体则倾向欢、接受、和优待。而对于偏离者,群体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因此,任何个体对于群体于厌恶、拒绝和制裁。因此,任何个体对于群体的偏离都要冒很大风险(的偏离都要冒很大风险(s.schachten,1951)。)。 研究发现,群体在发现有人意见与研究发现,群体在发现有人意见

29、与群体不一致时,会努力施加影响,促群体不一致时,会努力施加影响,促使其与群体取得一致。所使用的方法使其与群体取得一致。所使用的方法是首先使偏离者相信自己是错误的,是首先使偏离者相信自己是错误的,而群体是正确的。而群体是正确的。 在实验中,安排在实验中,安排a、b、c三名实验助手以不同的面目加三名实验助手以不同的面目加入同一群体,其中入同一群体,其中a所采取的态度与群体一致;所采取的态度与群体一致;b一开始态度一开始态度偏离群体,但后来取得一致;偏离群体,但后来取得一致;c则始终与群体保持偏离状态。则始终与群体保持偏离状态。相相 关关 研研 究究结果表明结果表明:群体的成员花大量时间,对群体的成

30、员花大量时间,对b和和c两个偏离者施加压力,促两个偏离者施加压力,促使其改变态度。使其改变态度。另一方面,当群体的原有成员被问到对三名新成员如何评另一方面,当群体的原有成员被问到对三名新成员如何评价时,他们明显表示喜欢与接受从众者价时,他们明显表示喜欢与接受从众者a,厌恶与拒绝偏离者,厌恶与拒绝偏离者。对于原先态度不一致,但在引导下改变态度者。对于原先态度不一致,但在引导下改变态度者b,已经将他,已经将他当作普通成员看待,而对于当作普通成员看待,而对于c,则将他拒绝在群体之外。,则将他拒绝在群体之外。(3)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以及成员相互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以及

31、成员相互间的吸引力。间的吸引力。 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他们相互之间的依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他们相互之间的依恋性就越强,观念和行为的一致性就越高,恋性就越强,观念和行为的一致性就越高,个体会为了群体利益而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个体会为了群体利益而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从而表现出很高的从众倾向。从而表现出很高的从众倾向。多伊奇(多伊奇(m.deutsch,1955)曾仿照阿希做过一)曾仿照阿希做过一项实验,但把情境变成小组竞赛形式,让实验小项实验,但把情境变成小组竞赛形式,让实验小组在线段对比实验中相互竞赛,出错最少的小组组在

32、线段对比实验中相互竞赛,出错最少的小组得到奖励。得到奖励。由于增加了小组的关联程度,这些临时性群体由于增加了小组的关联程度,这些临时性群体的凝聚力也得到了增强。的凝聚力也得到了增强。结果表明:结果表明:与非竞赛情境相比,实验小组成员之间在竞赛与非竞赛情境相比,实验小组成员之间在竞赛情境中更倾向于有意识、自觉地达成一致意见。情境中更倾向于有意识、自觉地达成一致意见。 相关研究相关研究(4)任务的模糊性和难度)任务的模糊性和难度 模糊的、难度较大的任务与明确的、容易的模糊的、难度较大的任务与明确的、容易的任务相比,人们在完成前者时表现出更多的从众任务相比,人们在完成前者时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行为

33、。阿希在自己的实验中发现,互相比较的线段阿希在自己的实验中发现,互相比较的线段长短之间的差异越小,那么被试就越容易从众。长短之间的差异越小,那么被试就越容易从众。再比如,群体讨论的问题很复杂,而且又缺再比如,群体讨论的问题很复杂,而且又缺乏明确的标准,个体就倾向于从众。乏明确的标准,个体就倾向于从众。(5)从众的公开性)从众的公开性 人们在公开场合与私下场合中所表现出来的从人们在公开场合与私下场合中所表现出来的从众行为程度是不一样的。众行为程度是不一样的。多伊奇观察了被试在当众和私下两种情境下的多伊奇观察了被试在当众和私下两种情境下的从众行为,结果是前者为从众行为,结果是前者为30%,后者为,

34、后者为25%。可见:可见:从众行为的公开程度越高,人们做出的独立行从众行为的公开程度越高,人们做出的独立行为就越少从众倾向就越大;而在匿名情境中,由为就越少从众倾向就越大;而在匿名情境中,由于降低了群体压力,减弱了个体的被孤立感,因于降低了群体压力,减弱了个体的被孤立感,因此从众行为呈减少的趋势。此从众行为呈减少的趋势。 个人因素个人因素l人格特质人格特质l性别性别l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智力高的人,思维敏捷,对自己的判断比较自智力高的人,思维敏捷,对自己的判断比较自信,就不容易发生从众行为;而智力低的个体,信,就不容易发生从众行为;而智力低的个体,往往自信心较低,容易产生从众行

35、为;往往自信心较低,容易产生从众行为;社会赞誉要求强烈的人,由于特别需要别人的社会赞誉要求强烈的人,由于特别需要别人的良好评价,所以从众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良好评价,所以从众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性格懦弱、易受暗示的人也容易表现出从众倾性格懦弱、易受暗示的人也容易表现出从众倾向。向。人格特征人格特征个体的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的决个体的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的决定着从众行为是否发生。定着从众行为是否发生。这方面的研究表明,一般意义上,男女之间在这方面的研究表明,一般意义上,男女之间在从众率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只有结合具体任务从众率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只有结合具体任务来考察时,才显出有意义的差异。来考察时,才显出有意义的差异。考勒曼(考勒曼(j.f.coleman,1958)的研究指出,要)的研究指出,要解决的问题越困难,或者越缺乏客观标准,人们解决的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