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_第1页
第7章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_第2页
第7章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_第3页
第7章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_第4页
第7章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6-2串联校正装置的形式及其特性串联校正装置的形式及其特性6-3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6-1概述概述6-5复合校正复合校正6-4反馈校正反馈校正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1 概 述 本章从控制的观点讨论系统的综合与校正问题。主要考虑的是,当给定的被控对象不能满足所要求的性能指标时,如何对原已选定的系统增加必要的元件或环节,使系统具有满意的性能指标,即满足稳定、准确、快速性的要求,这就是系统的综合与校正。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

2、校正校正6.1 概 述校正的概念和实质校正的概念和实质概念: 当仅改变增益不能同时满足瞬态和稳态性能时,就必须在系统中引 入附加校正装置,用来改善系统瞬态和稳态性能。这些为改善系统性能 而有目的地引入的装置称为校正装置。校正装置是控制器的一部分。控制系统的校正,就是按给定的系统原有部分和性能指标设计校正装置。实质: 校正实质就是通过引入校正装置的零、极点,来改变整个系统的 零、极点分布,从而改变系统的频率特性或根轨迹的形状,使系统频率 特性的低、中、高频段满足希望的性能或使系统的根轨迹穿越希望的闭 环主导极点,即使得系统满足希望的动、静态性能指标要求。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

3、合与校正校正6-1 概 述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静态指标静态指标 用系统的稳态误差或开环放大倍数 K 来描述。 动态指标动态指标 一种是时域指标,通常用调节时间 和超调量 (或 )来描述; 另一种是频域指标,一般用开环系统的相角裕度 和幅值穿越频率(剪 切频率) 、幅值裕度 来表示,或用闭环系统的谐振峰值 、 截止频率 和谐振频率 来描述。 stpM%pcgKrMbr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1 概 述校正方法校正方法频率特性法 一般适用于给定性能指标为 等频 域指标的情况。 ),( ,brcgMK根轨迹法 一般适用于给定性能指标为 等时域指 标的

4、情况。spp%tt ,工程上习惯用频率特性法进行校正。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1 概 述 频率特性法设计校正装置主要通过伯德图进行,分为分析法和期望频率特性法。 1.分析法分析法 根据设计要求和原有系统特性,依靠分析和经验,首先 选择一种校正装置加入到系统中,然后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品 质指标,如能满足要求,则可确定校正装置的结构和参数, 否则,重选校正装置进行计算,直到满足设计指标为止 。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1 概 述2.期望频率特性法期望频率特性法 先由给定的性能指标确定出期望的对数幅频特性,再由 期望的对数幅频特性减去原

5、系统固有的对数幅频特性,从而 得出需增加的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然后校验校正后系 统的性能,若满足要求,则可确定校正装置的结构和参数, 否则取一裕度更大的期望对数幅频特性,重复上述过程,直 到满足设计要求为止。 频率特性法设计校正装置主要通过伯德图进行,分为分析法和期望频率特性法。 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1 概 述 串联校正串联校正 校正装置串联在前向通道中,这种联接方式简 单易现。为避免功率损失,串联校正装置通常放 在前向通道中能量较低的部位,多采用有源校正 网络构成。 根据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位置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位置,可分为三种。R(s)C(s)校正装

6、置Gc(s)原有部分Go(s)校正方式校正方式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1 概 述校正方式校正方式根据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位置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位置,可分为三种。 反馈校正反馈校正 从系统中某一环节引出反馈信号,通过校正装置 构成局部反馈回路,则称这种形式的校正为(局 部)反馈校正,又称并联校正。采用此种校正方 式时,信号是从高功率点流向低功率点,所以一 般采用无源网络。 R(s)C(s)原有部分Go(s)校正装置Gc(s)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1 概 述校正方式校正方式根据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位置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位置,可分为三

7、种。 复合校正复合校正 包括按给定量顺馈补偿的复合校正(图a)和按扰 动量前馈补偿的复合校正(图b)。这种复合校正 控制既能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又能改善系统 的动态性能。 R(s)C(s)校正装置Gc1(s)原有部分Go(s)校正装置Gc2(s)Gf(s)原有部分Go(s)校正装置Gc2(s)R(s)C(s)校正装置Gc1(s)(图a)(图b)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2 串联校正装置的形式及其特性v 根据串联校正装置所起作用的不同, 一般将校正装置分为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相位超前校正装置、 相位滞后校正装置相位滞后校正装置和相位滞后相位滞后- -超前校正超前校正

8、装置装置。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2 串联校正装置的形式及其特性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相位超前校正装置1.1.传递函数传递函数cc)/(1/111)(pszssssssGc2.2.伯德图伯德图1m 是频率特性两个交接频率的几何中心。 最大超前相角11arcsinm 仅与 值有关, 值越小,输 出相位超前越多,但系统开环增益降, 且过网络后信号幅值衰减也越严重。 m 为了保持较高的系统信噪比,一般 实际中选用的 不小于0.07,通常选择 较为有利。10.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2 串联校正装置的形式及其特性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相位超前校正

9、装置3.3.超前校正装置的作用超前校正装置的作用 主要是通过校正装置产生的超前相角,补偿原有系统过大的相角滞后,即补偿系统开环频率特性在幅值穿越频率处的相角滞后,以增加系统的相角稳定裕度,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改善系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改善系统的动态品质的动态品质。 4.4.超前校正装置的网络实现超前校正装置的网络实现 无源超前校正网络 有源超前校正网络 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2 串联校正装置的形式及其特性相位滞后校正装置相位滞后校正装置1.1.传递函数传递函数ccc1)/(1/1111)(pszssssssG2.2.伯德图伯德图 由于 ,所以校正网络输出

10、信号的相位迟后于输入信号。 最大滞后角 位于 与 的几何中心 处。 1m)( /1/1/1m 该网络实际是一低通滤波器, 它对低频信号基本没有衰减作 用,但能削弱高频噪声, 愈 大,抑制噪声能力愈强。通常 选择 左右。 10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2 串联校正装置的形式及其特性相位滞后校正装置相位滞后校正装置3.3.滞后校正装置的作用滞后校正装置的作用 滞后校正适用于系统的动态品质满意但稳态精度差的场合,或者用于系统的稳态精度差且稳定性也不好,而且对快速性要求不高的场合。 其作用有二,一是提高系统低频响应增益,减小系统稳态误差, 基本保持系统瞬态性能不变;二是

11、滞后校正装置的低通滤波器特性, 或高频幅值衰减特性将使系统高频响应增益衰减,降低系统幅值穿越 频率,提高系统相角稳定裕度,以改善系统稳定性和某些瞬态性能。 注意:注意:应避免使最大滞后相角发生在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对数频率特性 的幅值穿越频率附近,以免对瞬态响应产生不良影响,一般可 取 1041cc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2 串联校正装置的形式及其特性相位滞后校正装置相位滞后校正装置4.4.滞后校正装置的网络实现滞后校正装置的网络实现无源滞后校正网络 有源滞后校正网络 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2 串联校正装置的形式及其特性相位滞后

12、超前校正装置相位滞后超前校正装置1.1.传递函数传递函数1212c1212(1)(1)(1/)(1/)( )11(1)1ssssG sssss2.2.伯德图伯德图 由图可见, 由0增至 的频带中,此网络有滞 后的相角特性, 由 增至 的频带内,此 网络有超前的相角特 性,在 处,相 角为零。111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2 串联校正装置的形式及其特性相位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相位滞后超前校正装置3.3.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作用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作用 单纯采用超前或滞后校正均只能改善系统瞬态或稳态一个方面的性 能。若未校正系统不稳定,且对校正后系统的稳态和瞬态都有较高要

13、求 时,宜采用滞后-超前校正装置,利用校正网络中的超前部分改善系统瞬 态性能,而利用校正网络的滞后部分提高系统稳态精度。 4.4.超前校正装置的网络实现超前校正装置的网络实现无源滞后-超前网络 有源滞后-超前网络 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2 串联校正装置的形式及其特性PID调节器调节器 在工业设备中,经常采用电子元件构成的组合型校正装置。由比 例(P-Proportional)单元,微分(D- Derivative)单元及积分(I-Integral)单元 构成,这三种单元可灵活组成PD(比例微分),PI(比例积分)及PID(比例 积分微分)三种调节器(或称校正

14、器)。1.PD调节器 传递函数为 相当于超前校正相当于超前校正2.PI调节器 传递函数为 相当于滞后校正,相当于滞后校正, 但静态增益为无穷大,静态误差为零但静态增益为无穷大,静态误差为零 3.PID调节器 传递函数为 相当于滞后相当于滞后-超前校正超前校正 sKKsGdpc)(sTsTKsTKsGiipip11)(sTsKTsKTsTsKKsG2ipidiidpc11)(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3 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串联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确定串联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确定 超前校正的基本原理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前校正网络的相 角超前特性去增大系统的相角裕度

15、,改善系统瞬 态响应,因此在设计校正装置时应使最大超前相 角尽可能出现在校正后系统的幅值穿越频率 处。 c (1) 根据给定的系统稳态性能指标,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 K; (2) 绘制确定K值下的系统伯德图,并计算相角裕度 ; 0设计步骤大致如下:设计步骤大致如下: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3 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串联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确定串联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确定(3) 根据给定的希望相角裕度,计算所需增加的相角超前量 ,上式中, ,这是考虑到加入 相位超前校正装置会使 右移,从而造成 的相角 滞后增加,为补偿这一因素的影响而留出的裕量;(4) 令超前校

16、正装置最大超前角 ,并由 计 算 ;(5) 计算校正装置在 处的增益 ,并确定未校正系统 伯德图曲线上增益为 处的频率,此频率即为校正 后系统的剪切频率 ;0mmmsin1sin1m1lg101lg10mc00205c)j (oG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3 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6) 确定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转折频率,即由 可得: , 。为补偿超前校正网 络衰减的开环增益,放大倍数需要再提高 倍,进而 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7) 画出校正后系统伯德图,验算相角稳定裕度,如不满 足要求,可增大 从步骤3重新计算,直到满足要求。(8) 校验其他性能指标,

17、直到满足全部性能指标,最后用网 络实现校正装置。1mm11m21/11/1/)(21csssG串联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确定串联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确定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3 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v例例6-1 设型单位反馈系统原有部分的开环传递 函数为 ,要求设计串联校正装置, 使系统具有 及 , rad/s。) 1()(ossKsG12K404c解解 1) 当 时,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如图6-11中的曲 线 ,由图可以计算出剪切频率 。由于伯德曲线 自 开始以-40dB/dec的频率与零分贝线相 交于 ,故存在关系: ,可得 ,于是未校正系统的 相角裕度

18、为 , 不满足设计要求。12KoGc11srad1c11/lg4012lg20c111c1srad46. 3srad120118090arctan16.1240c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3 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 为使系统相角裕度和剪切频率满足要求,引入串联超前校正网络。 2) 所需相角超前量为 3012. 612.16400图6-11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3 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3) 令 ,则 4) 超前校正装置在 处的增益为 根据前面计算的原理,可以计算出未校正系统增益为- 4.77dB处的频率,即为校正后

19、系统的剪切频率 ,即 由 可得:5) 校正网络的两个转折频率分别为 所以,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30m334. 030sin130sin1mdB77. 4)334. 0/1lg(10c2c1c2/lg40)334. 0/1lg(10m14c1c2srad55. 431m21m1srad9 . 7/1,srad63. 2/1a19 . 7/163. 2/)(csssG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3 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6) 经超前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其剪切频率为 ,相角稳定裕度为 均符合要求。) 19 . 7/)(1() 163. 2/(12)()()

20、(ocsssssGsGsG11csrad4srad55. 4404 .429 . 7/55. 4arctan55. 4arctan63. 2/55. 4arctan90180 综上所述,串联超前校正使系统的相角裕度增大,从而降低系统响应的超调量,同时,增加了系统的 ,即增加了系统的带宽 ,使系统的响应速度加快。 cb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3 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串联相位滞后校正装置的确定串联相位滞后校正装置的确定一般设计串联校正装置的步骤大致如下:一般设计串联校正装置的步骤大致如下:(1) 根据给定的系统稳态性能要求,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 K;(2)

21、绘制未校正系统在已确定K下的系统伯德图,并求出 其相角裕度 ;(3) 求出未校正系统伯德图上相角裕度为 处的频 率 ,其中 是要求的相角裕度,而 则是 为了补偿滞后校正装置在 处的相角滞后。 即是校 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 ;02c21510c2c2c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3 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串联相位滞后校正装置的确定串联相位滞后校正装置的确定(4) 令未校正系统伯德图在 处的增益等于 ,由此确 定滞后网络的 值;(5) 按下列关系式确定滞后校正网络的转折频率: , ,进而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为 (6) 画出校正后系统伯德图,验算相角裕度;(7) 校

22、验其他性能指标,如不满足要求,重新选定 或 。 但 不宜选得过大,只要满足要求即可,以免校正网络 难以实现。c2lg20c2c221410111/1/)(12csssG2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3 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v例例6-2 已知未校正系统原有部分的开环传递函数 为 ,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 使系统满足下列性能标: 。) 125. 0)(1()(osssKsG1c5 . 0,40, 5sK解解 1) 时,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如图6-12曲线 所 示,可以算得未校正系统的剪切频率 。由于在 处,系统的开环增益为 ,而穿过 剪切频率 的系统伯德曲线的斜率

23、为 ,所 以有 ,得 5KoGc11srad1dB5lg20c1dB/dec405lg201/lg40c1111c1srad5 . 0srad24. 2srad5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3 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相应的相角稳定裕度为 说明未校正系统是不稳定的。由于 ,所以考虑采用串联滞后校正装置。0c1c118090arctanarctan0.255.1 1c1srad5 . 0图6-12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3 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2) 计算未校正系统相频特性中对应于相角裕度为 时的频率 。 由于 即由 则可

24、解得 此值符合系统剪切频率 的要求,故可选为 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即选定 。5515402c25525. 0arctanarctan90180c2c223525. 0arctanarctanc2c21c2srad52. 01csrad5 . 01csrad52. 0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3 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3) 当 时,令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增益 为 ,从而求出串联滞后校正装置的系数 。由于 未校正系统的增益在 时为 ,故有于是选 1csrad52. 0lg201srad1205lg52. 05lg2052. 01lg205lg20lg201062

25、. 952. 05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3 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4) 确定滞后装置的转折频率:选 , 即 ,则 ,于是,滞后校正 装置的传递函数为5) 校验校正后系统的相角稳定裕度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满足要求。13. 0452. 041c27 . 713. 0/1013. 0/1117717 . 711)(csssssG) 125. 0)(1)(177() 17 . 7(5)()()(ocssssssGsGsG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3 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串联相位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确定串联相位滞后

26、超前校正装置的确定 设计滞后-超前校正装置,更多的是按期望特性法设计,下面以例说明其设计步骤。 v例例6-3 设未校正系统原有部分的开环传递函数 为 ,试设计串联校正装 置,使系统满足下列性能指标: , , 。 ) 1167. 0)(15 . 0()(osssKsG180K401c1srad5srad3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3 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解解 1) 首先绘制未校正系统在 时伯德图如图6-13中 所示。可以计算未校正系统的剪切频率 。由 于未校正系统在 时的开环增益为 ,故增益与各交接频率间存在下述关系 则 未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为 表明未校正

27、系统不稳定。180KoGc21srad1180lg20180lg206lg6026lg402lg202c1c2srad9 .120c2c218090arctan0.167arctan0.556.35 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3 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 由此可得不能单纯采用超前校正,因为未校正系统的剪 切频率已是 ,若再加超前校正网络,为保持 剪切频率将会更大,不满足 。另外, 补偿超前相角需达到 以上,这样的超前校正装置不容 易实现。 如果只用滞后校正,未校正系统对应于 的频率由 可得 ,也不满足 。 因此,单纯使用串联超前或滞后校正装置将难于满足 全部

28、性能指标的要求,故只能用相位滞后-超前校正装置。1srad9 .12180K1c1srad5srad3100240155555167. 0arctan5 . 0arctan90180cc397. 0c1c1srad5srad3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3 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 2) 用期望频率特性法设计系统校正装置,需先确定系统的期 望开环对数幅频特性。 中频段 中频段开环频率特性的形状决定了系统稳定性及动 态品质, 决定了系统快速性。为使系统有足够稳定裕度 ( ),穿越0dB线的斜率一般应为 ,系 统稳定裕度还与中频段的宽度 ( , 分别为中频 段两断

29、的转折频率)有关,h与谐振峰值的关系为 , ,h越大, 越大,系统相对稳定性越好。 一般校正后系统的 通常可选为原系统的相角穿越频率 , 即由 ,选定系统期 望频率特性的剪切频率为 。然后过 作一斜 率为 的直线,作为期望特性的中频段。6040dB/dec2012/h1211rrMMhsin1rMcgcc90arctan0.5arctan0.167180 1c3.5 rad scdB/dec20c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3 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图6-13 例6-3系统的伯德图 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3 用频率特性法确

30、定串联校正装置 低频段 低频段的增益应满足稳态误差的要求。为使控制 系统以足够小的误差跟踪输入,期望在低频段提供足够高 的增益,若根据稳态误差的要求已确定了系统的无差度(相 当于系统的类型)和开环增益K,则希望特性的低频段渐近 线或其延长线必须在 处大于等于 。 为满足 ,低频段的期望特性应与未校正系统特 性相同。为此需在期望特性的中频段与低频段间用一斜率 为 的直线连接,连线与中频段交点处频率 不 宜离 太近,否则难于保证系统相角裕度要求。 现按 的原则选取 1srad1Klg20180KdB/dec402ccc24101c2srad7 . 05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

31、校正校正6.3 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 高频段 期望特性的高频段,开环 曲线的形状决定了系 统的抗干扰能力,为减小高频噪声的影响,期望在高频区内 曲线应尽可能迅速衰减。但为使校正装置不过于复杂, 高频段应尽量与未校正系统特性一致。由于未校正系统高频 段特性斜率是 ,故期望特性中频段与高频段间也 应有一斜率为 的直线作为连接线,此线与中频段 期望特性相交,其交接频率 距 不宜过近,否则影响系 统相角裕度。考虑到未校正系统有一交接频率为 的惯 性环节,为使校正装置尽可能易于实现,取 。 绘制出系统的期望特性如图6-13中之 。L( )L( )dB/dec60dB/dec403c1srad61

32、3srad6G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3 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3) 减去 ,就得到串联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 由 ,得 ;由图知:4) 确定 值:期望特性在 处的增益为 未校正系统在 处的增益为 所以,校正装置在 处的增益为 ,即 得 因此,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GoG12/17 . 0s43. 17 . 0/11s5 . 027 . 0dB147 . 05 . 3lg207 . 0dB2 .487 . 01lg20180lg207 . 0dB2 .34lg202 .34/1/1lg20113 .51) 10097. 0)(13 .73(

33、) 15 . 0)(143. 1 (11) 1() 1)(1()(2121sssssssssGc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3 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5)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校验系统相角裕度 采用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装置,能使校正后系统满足全部性能指标的要求。co180(1.431)( )( )( )(73.31)(0.1671)(0.00971)sG sG s Gssssscccc18090arctan73.3arctan1.43arctan0.167arctan0.009746.7。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3 用

34、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v 以上介绍的利用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 正装置参数的方法,属于控制理论中的理论 计算方法。工程实际中,PID控制器参数的 整定常用经验法、临界比例度法、衰减曲线 法、响应曲线法等工程整定法,避开了对象 特性的数学描述,直接在控制系统中对PID 控制器实际参数进行整定,方法简单、计算 方便,当然这是一种近似的方法,所得到的控 制器参数不一定是最佳参数,但相当实用。 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4 反馈校正v 在工程中,除采用串联校正外,(局部)反馈校正也是常用的校正方案之一,反馈校正不仅能收到和串联校正同样的效果,还能抑制被反馈所包围的环节

35、参数波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因此,当系统参数经常变化而又能取出适当的反馈信号时,一般来说,采用反馈校正是合适的。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4 反馈校正反馈的作用反馈的作用 比例负反馈可以减弱所包围环节的惯性,从而 扩展该环节的带宽,提高响应速度。 负反馈可以减弱参数变化对控制系统的影响。 负反馈可以消除系统中某些环节不希望的特性。 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4 反馈校正 如图6-14所示的系统,有 式中 , 显然反馈后的时间常数 , 惯性减小,响应速度加快, 同时反馈后的放大系数 也减小( ),但这可通过 提高其他环节(如放大环节)

36、的 增益来补偿。 如若前向通道为振荡环节或其它环节,其结果完全相同。11)()(11nsTKKKTsKsRsCn11KKKKn11KKTTTT 11KKK 1图6-14 具有比例负反馈的系统减弱所包围环节的惯性减弱所包围环节的惯性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4 反馈校正 对一个输入为 ,输出为 ,传递函数为 的 开环系统,其输出为 ,由 变化 引 起的输出变化为 对开环传递函数为 的闭环系统,当存在 变 化时,系统的输出为 通常 所以有 因一般情况下 ,故负反馈能大大削弱参数 变化的影响。)(sR)(sC)(sG)()()(sRsGsC)(sG)(sG)()()(

37、sRsGsC)(sG)(sG)()()(1)()()()(sRsGsGsGsGsCsC)()(1sGsG)()(1)()(sRsGsGsC1)(1sG减弱参数变化对控制系统的影响减弱参数变化对控制系统的影响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4 反馈校正 如图6-15所示系统,若 的特性是不希望的,则加 上局部反馈 后,这个内环稳定,有 若 则 即在满足 的频段里,局部反馈系统的特 性可近似由反馈通道传递函数的倒数来描述。于是,可以 适当选取反馈通道的参数,用 取代 。)(2sG)(2sH)j ()j (1)j ()j ()j (222HGGXY1)j ()j (22HG

38、)j (1)j ()j (2HXY1)j ()j (22HG)(/12sH)(2sG图6-15 多环控制系统消除系统中某些环节不希望的特性消除系统中某些环节不希望的特性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4 反馈校正反馈校正装置的设计反馈校正装置的设计举例说明反馈校正的设计步骤。 v例例6-4 6-4 已知系统的方框图如图6-16所示,对系统的要求是:(1)速度误差系数 ;(2)相角裕度 ;(3)穿越频率 ;(4)因结构上的要求,采用图示的局部负反馈校正。图6-16 例6-4系统的方框图1v200sK451csrad20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

39、正6.4 反馈校正解解 1) 根据稳态误差系数画出未校正系统的开环频率特 性。 在半对数坐标图6-17上过点M( )作 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 ,如图中线段MNCD所示。 在穿越频率附近的曲线斜率为-2,不满足稳定的要求, 故需要校正。1,200vK0)(sH)(psG)()()()01. 01)(1 . 01 ()(32121psGsGsGsssKKsG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4 反馈校正2) 根据设计要求作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幅频特性。由 的 幅频特性曲线可知,在 处,曲线斜率为-3,取 ,则校正后系统在穿越频率附近的斜率变化 为-2,-1,-3。若取 ,又由 ,

40、取中频线 宽 ,则 。过 作-1斜率 与 , 的垂线分别交于B和C点,过B 点作-2斜率的斜线交 于A点,曲线ABCD即表 示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幅频特性 ,由图可知)(psG1s1001srad20c12srad100455 .12/12h11srad81srad20c11srad812srad1001srad8 . 0)(sG2)01. 01)(8 . 0/1 ()8/1 (200)(sssssG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4 反馈校正 3) 根据已求得的 和 再求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从图 6-16知,局部反馈回路的 闭环传递函数为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 函数为

41、 当 时, 上式可近似简化为 当 时, 可近似描述为)(psG)(sG)(sH)()(1)()()(22sHsGsGsXsY)()(1)()()()(2321sHsGsGsGsGsG图6-17 反馈校正伯德图1)()(2sHsG)()()()()()()()()(2p2321sHsGsGsHsGsGsGsGsG1)()(2sHsG)(sG)()()()(321sGsGsGsG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4 反馈校正 显然上述分段简化处理有些粗略,主要是在 及其附近的频率上不够精确,但是,一般说来这些频率与 穿越频率 在数值上相差甚远,所以在这些频率上特性的 不准确

42、对所设计系统的动态特性不会有明显的影响,因此 从简化设计的角度考虑,本例的简化是可取的,这也是工 程中较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当 时,局部反馈回路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在对数幅频图上为: 在图6-17中即为曲线MNCD与ABCD所代表的幅频特 性之差EFLI。1)()(2sHsGc1)()(2sHsG)(/ )()()(p2sGsGsHsG)()()(p2LLLHG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4 反馈校正 当 时,反馈作用可以忽略,即局部反馈回 路开环幅值越小,式 越精确。故在低 频段内,为了与 的部分具有相同的形式,以 简化校正结构, 采用微分环节(图中为FE延长线

43、), 在高频段内 采用-2斜率(图中为IJ线), 在图中 便可表示为EFLIJ。 ,所以有 1)()(2sHsG)()()()(321sGsGsGsG1)()(2sHsG)(2HGL)(2HGL)(2HGL25. 1K )01. 01)(1 . 01)(8/1 (25. 1)()(2sssssHsG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4 反馈校正 从图6-16上可知 所以得 取 ,则有 , 即为所求校正装置的 传递函数。 4) 校验。根据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可得)()01. 01)(1 . 01 (10)()(22sHssKsHsG)8/1 (1025. 1)(2

44、sKssH12K8/1125. 0)(sssH)(sH)(sG1csrad20454810020arctan28 . 020arctan2820arctan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5 复合校正 复合校正(复合控制)包括按给定量顺馈补偿和按 扰动量前馈补偿,顺馈补偿和前馈补偿本身为开环控 制,对控制结果可能出现的偏差不能自行修正,故其 往往要和反馈控制配合使用,构成复合控制系统。 顺馈补偿和前馈补偿的特点是不依靠偏差,直接 根据输入信号或所测干扰信号进行开环补偿控制,在 输入信号或干扰信号引起误差之前就对它进行补偿, 以及时消除误差。下面主要介绍按给定量顺馈补偿

45、控 制器的设计和按扰动量前馈补偿控制器的设计。 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5 复合校正按给定量顺馈补偿控制器的设计按给定量顺馈补偿控制器的设计 在反馈控制的基础上引进输入信号的 微分(一般为一阶、二阶微分)和输入信号 一起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可大大提高系 统对输入信号的跟踪精度,具体表现为使 速度误差和加速度误差大为减少。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5 复合校正(一)完全补偿(一)完全补偿 如图所示控制系统有两个控制通道,一个是由 组成的顺馈补偿,一个是由 组成的反馈控制。其 系统输出为 ,展开得 到系统闭环等效传递函数为图6-18

46、 利用顺馈减小跟踪误差)()(2CLsGsG)()(21sGsG)()()()()()()(21CLsGsGsCsRsGsRsC)()(1)()()()()()()(212CL21dsGsGsGsGsGsGsRsCs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5 复合校正系统误差传递函数为 如果选择顺馈装置为 则有 ,即系统误差 ,完全消除了给定输入信号引起的误差,实现了全补偿,得 上式说明系统输出能够完全复现输入,系统成为无惯性的比例环节。 这一使误差为零的条件,称为绝对不变性条件。(一)完全补偿(一)完全补偿)()(1)()(1)(1)(212CLdedsGsGsGsGss)

47、(1)(2sGsGCL0)(eds0)()()(edsRssE1)()(1)()(1)()()(212221dsGsGsGsGsGsGs)(1)(2sGsGCL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5 复合校正(一)完全补偿(一)完全补偿 在工程上实现绝对不变性条件是困难的, 因为这意味着要以极大的加速度运行,需要极 大的功率,故只能近似实现它,也就是部分补 偿(即 )。如前所述,系统的无 差度越高,系统的跟踪精度也越高,一般来 说,如果通过顺馈校正把系统的无差度提高到 2或3,则可有效地减小速度和加速度误差。)(1)(2CLsGsG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

48、综合与校正校正6.5 复合校正(二)部分补偿(二)部分补偿 在上图所示系统中,若 , 即纯反馈控制时,其闭环传递函数为现引入顺馈控制,若取输入信号的一阶、二阶导数为顺馈控制信号,即则复合控制系统的等效闭环传递函数得 11)(KsG0)(CLsG) 1()(11122sasasasKsGnnnn21111n212121) 1()()(1)()()(KKsasasasKKsGsGsGsGsnnnsssG122CL)(21111n12222121221d) 1()()()(1)()()()()(KKsasasasssKKKsGsGsGsGsGsGsnnnCL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

49、合与校正校正6.5 复合校正(二)部分补偿(二)部分补偿等效开环传递函数为取 ,则上式变为可知,系统的无差度由一阶提高到三阶。如果取 ,并取 时,同理可得系统的等效开环传递函数为系统的无差度由1提高到2。因此复合控制可以显著减小速度和加速度误差。)1 ()()()(1)()(122212211n122221ddKsKasasasasssKKKsssGnnnd21212/1,/KKa)()(2331n2n32121dasasasasKKssasGnnssG1CL)(21/1 K)()(1221n1n221dasasasasKKssGnn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5

50、 复合校正(二)部分补偿(二)部分补偿 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来看,其特征方程和纯反馈系统时一致,故系统的稳定性不受顺馈控制的影响,从而解决了一般反馈控制中,在提高控制精度和确保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通常要实现控制信号的纯微分是困难的,因此,顺馈环节也可采用下述近似处理的形式:当T 时,即可做到近似补偿。此时系统的等效闭环传递函数得1)(122CLTssssG21/) 1()1()() 1()(21111nn122221dKKsasasasTsssKTsKKsnn第六章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校正6.5 复合校正(二)部分补偿(二)部分补偿 分析上式可见,除非在 的分子中含有 因子( ),以和分母中的抵消,否则 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