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sim整车建模的参数_第1页
Carsim整车建模的参数_第2页
Carsim整车建模的参数_第3页
Carsim整车建模的参数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 车体空载情况下的车体信息(1) 簧上质量的质心距前轴的距离mm(2) 簧上质量质心距地面的高度mm(3) 轴距 mm(4) 质心的横向偏移量mm(5) 簧载质量 kg(6) 对 x 轴的极惯性矩( lxx )kg-m2(7) 对 y 轴的极惯性矩( lyy )kg-m2(8) 对 z 轴的极惯性矩( lzz)kg-m2(9) 对 x、y 轴的惯性积( lxy )kg-m2(10)对 x、z 轴的惯性积( lxz )kg-m2(11)对 y、z 轴的惯性积( lyz) kg-m2二 空气动力学(1 )空气动力学参考点X mm(2 )空气动力学参考点Y mm(3 )空气动力学参考点Z mm(4

2、 )迎风面积 m2精选文库(5 )空气动力学参考长度mm(6 )空气密度 kg/m3(7 )CFx(空气动力学系数)与slip angle (行车速度方向与空气流动方向的夹角 ) 的关系(8 )CFy 与 slip angle的关系(9 )CFz 与 slip angle的关系(10 ) CMx与 slip angle的关系(11 ) CMy与 slip angle的关系(12 ) CMz与 slip angle的关系三 传动系1 最简单的一种(1) 后轮驱动所占的比值,为1 时,后轮驱动;为0 时,前轮驱动(2) 发动机的功率 KW2 前轮驱动或后轮驱动1)发动机特性(1) 各个节气门位置下

3、, 发动机扭矩(N-m)与发动机转速(rpm) 的2精选文库关系(2) 打开节气门的时间迟滞sec(3) 关闭节气门的时间迟滞sec(4) 曲轴的旋转惯量kg-m2(5) 怠速时发动机的转速rpm2)离合器特性a 液力变矩器(1)扭矩比(输出比输入)与速度比(输出比输入)的关系(2)液力变矩器的参数1/K 与速度比(输出比输入)的关系(3)输入轴的转动惯量kg-m2(4)输出轴的转动惯量kg-m2b 机械式离合器(1) 输出的最大扭矩(N-m)与离合器接合程度(0 代表完全结合,1 代表完全分离)的关系(2) 接合时间迟滞 sec(3) 分离时间迟滞 sec(4) 输入轴的转动惯量kg-m2(

4、5) 输出轴的转动惯量kg-m23)变速器(1) 正向挡位和倒挡的传动比,转动惯量(kg-m2),正向传动与反3精选文库向传动效率(2) 中间挡的转动惯量( kg-m2)(3) 换挡时间 sec(4) 各个挡位中低速齿轮的输出转速(rpm)与节气门开口位置的关系4)差速器(1) 左右车轮扭矩差( N-m)与车轮速度差( rpm)的关系(2) 抗扭刚度 N-m/deg(3) 抗扭阻尼 N-m-s/deg(4) 传动比(5) 正反向的传动效率(6) 驱动轴的惯性量kg-m2(7) 半轴到左侧车轮的惯性量kg-m2(8) 半轴到右侧车轮的惯性量kg-m2还包括传动系(不包括发动机)的自然频率(Hz)

5、与阻尼率3 四轮驱动与前轮驱动相比,增加分动箱,其中包括:(1) 前后轴的扭矩差( N-m)与前后轮的转速差(rpm)的关系(2) 分配到后轮上的扭矩 (百分比形式 )4精选文库(3) 传动比(4) 扭杆刚度 N-m/deg(5) 扭杆阻尼 N-m-s/deg还包括传动系的正效率与逆效率四 制动系统1 简单制动系统(1) 制动力矩( N-m)与车轮汽缸压力 (MPa)的关系 ,分左前轮,右前轮,左后轮,右后轮 ,为一比例常数或一条变化曲线(2) 比例阀之后的管路压力(MPa)与其输入压力 (MPa)的关系 ,分左前轮,右前轮 ,左后轮,右后轮 ,通常为一比例常数(3) 流体动力学时间常数 ,包

6、括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单位为sec(4) 流体迟滞 ,包括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单位为sec(5) 前后车轮 ABS 工作的滑移率区间(6) ABS 工作截止的最低速度km/h(7) 经 ABS 控制后输出的压力MPa2 考虑助力与热衰退的制动系统(1) 比例阀输出压力( Mpa)与比例阀输入压力(Mpa)的关系,包5精选文库括左前,左后,右前,右后(2) 制动盘质量 kg(3) 在 0 摄氏度时制动盘的比热kJ/kg/C(4) 单位温度升高比热的变化量kJ/kg/C2(5) 制动钳压力( MPa)与制动钳体积( mm3)的关系(6) 制动钳气缸中单位流量所产生的压力MPa/(mm3/s

7、)(7) 冷却系数 (1/s)与车辆速度( km/h)的关系(8) 不同制动盘温度(C)下,制动力矩(N-m)与制动轮缸压力(Mpa)的关系(9) 控制策略(A 型为调节主缸后的压力值; B 型为调节比例阀后的管路压力;也可不控制)(10)四个车轮的制动盘初始温度(C)(11)空气温度( C)(12)助力后输出的力( N)与助力前输入的力(N)的关系,助力后输出的力为主缸压力(13)踏板的杠杆比(14)主缸直径 mm(15)启动助力的时间迟滞sec(16)关闭助力的时间迟滞sec6精选文库五 转向系统1) 转向柱管系统:(1) 转向柱管的惯性kg-m2(2) 转向系统的惯量kg-m2(3) 转

8、向柱管阻尼 Nm-s/deg(4) 转向柱管干摩擦N-m(5) 转向盘自由角行程deg2) 主销的几何特性:(1) 汽车前进方向投影,主销轴线与半轴轴线的交点距车轮中心的距离 mm,包括四个车轮(2) 主销内倾角 deg(3) 主销后倾角 deg(4) 水平路面行驶, 汽车侧面投影中, 车轮质心所驶过的直线与主销轴线的交点距车轮中心的距离 mm3) 前轮转向方式包括非助力齿条齿轮式和循环球式,助力齿条齿轮式和循环球式助力齿条齿轮式(1) 齿条的行程 (mm)与齿轮转角 (deg)的关系(2) 左右转向轮转角 (deg)与齿条的行程 (mm)的关系7精选文库(3) 因转向系统柔性所引起的转向角(

9、deg)随主销力矩(N-m)的关系,主销力矩为左右主销力矩之和。(4) 前轮转向阻尼 N-s/mm(5) 不同载荷下,驻车时转向阻力矩(N-m)随速度 (km/h) 的关系(6) 转向时,左右主销滞后方向盘的参考角deg(7) 在某一车速下( kph),系统助力( N)与扭杆力矩( N-m)的关系(8) 助力迟滞 sec(9) 扭杆刚度 N-m/deg非助力齿条齿轮式没有以上7,8,9 选项助力循环球式(1) 转向垂臂的转角( deg)与齿轮箱输入角度( deg)的关系(2) 左右车轮转角( deg)与转向垂臂角度( deg)的关系(3) 前轮转向阻尼 N-s/mm(4) 因转向系统柔性所引起

10、的转向角(deg)随主销力矩( N-m)的变化关系,主销力矩为左右主销力矩之和。(5) 不同载荷下,驻车转向的阻力矩(N-m)随速度 (km/h) 的关系(6) 转向时,左右主销滞后方向盘的参考角deg(7) 辅助力矩( N-m)与扭杆力矩( N-m)的关系(8) 助力迟滞 sec(9) 扭杆刚度 Nm/deg8精选文库非助力循环球式没有以上7,8,9 选项六 K特性1 独立悬架后轴与之对应(1) 非簧载质量 kg(2) 左右车轮的转动惯量kg-m2(3) 轮距 mm(4) 轮心距地面的高度(静载半径)mm(5) 悬架中心相对于侧倾中心的横向位移mm(6) 前左右车轮的外倾角与前束角deg(7

11、) 左右车轮后倾角 (deg)随车轮轮心跳动量 (mm)的变化关系 ,后倾角向前倾为正(8) 左右车轮轮心在x 方向上的位移 (mm)与轮跳 (mm)的关系(9) 左右车轮外倾角 (deg)与轮跳 (mm)的变化关系 ,外倾为正(10)左右车轮侧向位移(mm)与轮跳 (mm)的变化关系 ,侧向位移向内为正(11)左右车轮前束角 (deg)与轮跳 (mm)的变化关系 ,前束角向内为正9精选文库2 非独立悬架后轴与之对应(1) 轮距 mm(2) 静载半径 mm(3) 前轴质心的高度mm(4) 悬架中心相对于侧倾中心的横向位移mm(5) 侧倾转向系数deg/deg,即相对车轴的侧倾角与车轴转向角的关

12、系(6) 非簧载质量 kg(7) 前轴的侧倾转动惯量kg-m2(8) 前左、右车轮的转动惯量kg-m2(9) 后倾角 (deg)随车轮轮心跳动量 (mm)的关系(10)轮心在 x 方向上的位移 (mm)与轮跳 (mm)的关系(11)侧向位移 (mm)与轮跳 (mm)的关系(12)侧向位移 (mm)与侧倾角 (deg)的关系(13)前左右车轮的外倾角 (deg)与前束角 (deg)的关系3 扭转梁式(1)簧上质量与左右车轮质量之和kg(2)左右轮的转动惯量kg-m2(3)轮距 mm(4)侧倾中心距地面距离mm10精选文库(5)车轮中心高度 mm(6)侧倾转向系数 deg/deg(7)左右车轮的外

13、倾角deg(8)左右车轮的前束角deg(9)左右车轮后倾角 (deg)随车轮轮心跳动量 (mm)的关系(10)左右车轮轮心在x 方向上的位移 (mm)与轮跳 (mm)的关系七 C特性1 独立悬架后轴与之对应(1) 左右弹簧刚度 N/mm,分为加载和卸载两种工况(2) 横向稳定杆的刚度 N-m/deg,即辅助力矩(不加横向稳定杆的侧倾力矩 (N-m) 与加横向稳定杆的侧倾力矩 (N-m) 之差)随侧倾角(deg)的变化关系(3) 除横拉杆外其它部件的辅助侧倾力矩N-m sec/deg(4) 左右弹簧的初始压力N(5) 左右车轮,单位轮跳引起的弹簧垂直高度的变化量(6) 左右车轮,单位轮跳引起的减

14、震器垂直高度的变化量(7) 左右车轮,单位轮跳引起的上限位块垂直高度的变化量(8) 左右车轮,单位轮跳引起的下限位块垂直高度的变化量11精选文库(9) 上限位块力( N)与其压缩位移( mm)的关系(10)下限位块力( N)与压缩位移( mm)的关系(11)左右减震器特性,即力 (N)随压缩速度 (mm/s)的变化关系(12)左右车轮单位纵向力所产生的前束角deg/N(13)左右车轮单位侧向力所产生的车轮转向角deg/N(14)左右车轮单位回正力矩所产生的车轮转向角deg/(N-m)(15)左右车轮单位纵向力所产生的外倾角变化,外倾为正 deg/N(16)左右车轮单位侧向力所产生的外倾角变化,

15、向右为正 deg/N(17)左右车轮单位回正力矩所产生的外倾角变化,向右为正deg/(N-m)(18)左右车轮单位纵向力所产生的纵向位移mm/N(19)左右车轮单位侧向力所产生的侧向位移mm/N2 非独立悬架参数与独立悬架基本相同,后轴与之对应(1) 左右弹簧刚度 N/mm,分为加载和卸载两种工况(2) 横向稳定杆的刚度N-m/deg,即辅助力矩(不加横向稳定杆的侧倾力矩 (N-m) 与加横向稳定杆的侧倾力矩(N-m) 之差)随侧倾角(deg)的变化关系(3) 除横拉杆外其它部件的辅助侧倾力矩N-m sec/deg(4) 左右弹簧的初始压力N(5) 左右车轮,单位轮跳引起的弹簧垂直高度的变化量

16、12精选文库(6) 左右车轮,单位轮跳引起的减震器垂直高度的变化量(7) 左右车轮,单位轮跳引起的上限位块垂直高度的变化量(8) 左右车轮,单位轮跳引起的下限位块垂直高度的变化量(9) 上限位块力( N)与其压缩位移( mm)的关系(10)下限位块力( N)与压缩位移( mm)的关系(11)左右减震器特性,即力 (N)随压缩速度 (mm/s)的变化关系(12)左右车轮单位纵向力所产生的前束角deg/N(13)左右车轮单位侧向力所产生的车轮转向角deg/N(14)左右车轮单位回正力矩所产生的车轮转向角deg/(N-m)(15)左右车轮单位纵向力所产生的外倾角变化,外倾为正 deg/N(16)左右车轮单位侧向力所产生的外倾角变化,向右为正 deg/N(17)左右车轮单位回正力矩所产生的外倾角变化,向右为正deg/(N-m)(18)左右车轮单位纵向力所产生的纵向位移mm/N(19)左右车轮单位侧向力所产生的侧向位移mm/N(20)左右车轮单位纵向力所产生的车轴纵向位移mm/N(21)左右车轮单位侧向力所产生的车轴侧向位移mm/N(22)左右弹簧之间的距离mm(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